与“ 整体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08:26:38
《整体近义词是什么》
整体近义词是什么
整体是指一个由有内在关系的部分所组成的体系对象。一起来看看整体近义词,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完全:
①齐全,没有缺少或缺损:这本书的版本是最好最完全完全
团体:
1.组织起来,团结为一体。 2.指目的和志趣相团体
具体:
①细节方面很明确的;不抽象的;不笼统的:~化ㄧ~具体
全部:
1.整个部类。 2.完全。全部
集体:
许多人合起来的有组织的整体(跟‘个人’相对):~集体
全体:
1.指整个身体。 2.指事物的全部。 3.指全体
整个:
1.全部。整个
全局:
1.整个的局面。全局
满堂:
1.充满堂上。 2.整个堂上。 3.春秋﹑战满堂
合座:
1.亦作"合坐"。 2.全部在座的人。合座
举座:
见"举坐"。举座
造句
1. 我们是一个团结的整体,不允许某些害群之马在我们的整体里。
2. 你这篇文章还算流畅,但意念不够深刻,整体而言,差强人意而已。
3. 这间客厅既有欧式家具又有中国古董,整体布置合谐,中西合璧,相映成辉。
4. 床是卧室的主角,床罩则是灵魂,卧室的典雅与否取决于床罩与卧室整体搭配是否相得益彰。
5. 一个人的'力量和整体力量相比确实是微不足道的。
6. 人从来不以为意义必须依赖于意义的整体。
7. 这一个前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此书的内容。
8. 立柜上原创设计的特制拉手,与整体风格相得益彰。
9. 中国乒乓球队凭借其雄厚的整体实力,独步天下,傲视群雄。
10. 我们要使学校成为团结、和睦的整体,而不是蝇营狗苟,钩心斗角的场所。
11. 我的意见只是管中窥豹,可能缺乏整体性及客观性。
《这很中国作文800字》
立足整体,心怀大国
悠悠古国,千载华夏,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已经苏醒,如世界巨龙,屹立东方。而这是由无数人舍弃小我,心怀大国,共同奋斗出来的。
有这样一则漫画:四个人同乘坐一条船,船的一边出现破洞,两个人及时开始补救;可在船另一边的两人却无动于衷,甚至还在暗自庆幸破洞不在自己这一侧。这是多么自私的行为:眼前只考虑自己,完全没有整体意识。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应摒弃这种思想,我们应立足整体,从全局利益出发。
心怀大国,舍弃小我。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面对疫情,中国人民没有退缩,而是沉着冷静的面对,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在中国大地上,每一处村庄,每一户家庭,每一个人民,都坚守着自己的责任。面对灾难,中国人民无不以点点萤火铸就满天繁星,为抗疫贡献自己的力量。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没有生而英勇,只因选择无畏。那一封封按着鲜红手印的请战书,那一道道口罩勒出的深痕,那一抹抹彻夜照顾病人的身影,皆心怀大国。大疫当前,中国人民始终相信“各奋愚公之愿,即可移山;共怀精卫之心,不难填海。”
心怀大国,奉献自我。
一个人能为历史,为民族,为子孙留下些什么?杨善洲留下的是一片绿洲和一种精神。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他清廉工作,一心为民。退休后放弃在城里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去世后,他将获得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与价值3亿元的林地无偿上缴国家。绿了荒山,白了头发,他志在造福人民;老骥伏枥,意气风发,他心向未来。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刻。60年来的一切奋斗,只是因为心怀大国,为了不辜负国家和人民的期望。
心怀大国,坚定信念。
拉奇尼·巴依卡是红其拉甫的一位守边员,为了救一位落入冰窟的儿童,英勇牺牲。为国守边是拉齐尼一家三代人坚持的理想,这个理想,也会传承下去。因为他们心中始终坚定着一个信念:没有祖国的界碑,哪有我们的牛羊!
心怀大国,方能勇往直前。愿吾辈青年,立足大国之势,心怀大国之心,护卫盛世之中华。
《高分议论文写作方法:五段三分四环节》
作文整体模板——五段三分四环节
“五段三分四环节”可以简单的诠释为,议论文全文共安排五段,三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共四个环节。具体阐释如下:
“五段”的结构安排依据议论文引论、本论、结论的文体特征。引论是提出中心论点部分,观点要明确,应该简洁精练,所以用一段来完成;本论部分是论证中心论点部分,是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安排用三段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议论;结论部分是归结论述的部分,归结忌讳拖泥带水,所以应干净利落总结得出结论、提出希望等,这些内容安排一段。
“三分”,即三个分论点。作为议论文的主体部分应该做到内容充实,根据应试时间限制的特点、规定字数的特点,同时还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给“三”赋予的“众多”的含义,三个分论点的安排既能在规定时间规定字数完成写作,又能体现议论文论据充分的基本要求,使得文体特征展示清晰,同时还能使议论文在结构安排上得以合理分配。
“四环节”,即每个分论点都要经过四个环节的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的论证过程。遵循论述规律,论述中心论点时,首先要提出分论点,这是第一个环节,它要从某个角度具体阐释观点;在提出一个概括性很强、抽象性很强的观点后,一定要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这就是第二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是述例,就是使用事实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第四个环节是引申挖掘,就是将前面三个环节归结起来,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
四个具体要点
分论点:
扣住话题、扣住题目、扣住中心论点,将题目或话题的关键词嵌在分论点的句式,概括性要强
扣题性解说:
1.能概括话题、题目
2.能诠释分论点
3.能选准例子扣到话题的切入点
4.引出话题牵涉到事例的范围
利用话题中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语等达到扣题符合题意的要求,要少而精。
述例:
1.使用那些准确概括事例的词语
2.这些词语必须是扣住话题
3.切入点的关键词
4.概括性要强
5.指向性要强
利用同关键词的同义词、近义词、诠释词,所有词语的指向都是话题、题目、论点、观点,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线,层次要分明、合情合理、符合事实。
引申挖掘:
脱开个例,引到同一类例子的共性上去总结共同的规律和事物的普遍性,起到依次类推的作用,不要重复引语中的语言,不要重复概述事例的语言。
五段三分四环节例文
请学会欣赏
为什么家长一再的训斥也改不掉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老师不断的指责也纠正不了学生的错误?为什么同学之间总是出口伤人,苦痛半天?为什么我们生活在这日渐昌明的时代却苦闷得如同跋涉于繁华的沙漠?其根源就在于很多人都不懂得欣赏别人。所以,请学会欣赏!
【文章开头连用三个疑问句提出了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体现了议论的针对性。最后用一句设问引出下一段论点。论点单独成段,既与题目呼应,又十分醒目。下文采用递进式方法,从原因的角度设计分论点。】
挑剔永远解决不了问题。我们绝大多数凡人都想通过指出别人的错误来使别人同意我们自己的观点,但是事实上,即使我们动用武力,也难以使别人同意我的观点。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即使是那些总是落后的人也不例外。他们承认自己错了就必须面对自尊心受挫的巨大心理压力,在这一压力之下,即使他们心里服气,嘴上也难以承认。然而不幸的是很多人并不懂得这一点——尽管他们自己也从不承认自己有错——他们不断的试图证明别人错了,然而得到的除了反抗和失败,什么都没有。这也许就是绝大多数家长老师与子女学生之间矛盾的根源。
【由中心论点引出分论点一,从反面谈不肯欣赏的危害。接着用因果分析法进行论述,并得出结论。】
懂得欣赏能迅速化解矛盾。成为重要人物的愿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只要你找到了别人的优点,并且让他感到自己是一个重要人物,那么他的心理武装就一下子解除了。他也许会出乎意料很友善的和你谈问题,甚至承认他自己也会有做错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不但矛盾会迎刃而解,而且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近。如果每个家长和老师都懂得欣赏,也许许多问题都会烟消云散。
【分论点二相对于挑剔递进一步,转到正面论述,仍然运用因果分析法,既论述了学会欣赏的理由,与上段构成对照,又开始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会欣赏能不断走向成功。【分论点三】一个人一天不吃饭就会饥饿难耐,可是对于比食物还重要的欣赏,我们怎么能几十年都不给别人一点呢?【对这个分论点进行扣题性的解说】高尔基曾经说过:“如果你总是说一个人像猪,他就会真的打起呼噜来。”相反,你欣赏一个人,他就会像你希望的那样变得成功。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著名的实验:让大家不断向一个一直被认为很笨的女孩献殷勤,不断地称赞她的优点,不断地以欣赏的口吻赞美她。不久,奇迹竟然发生了,她一下子变得聪明了,而且出落得可爱动人。【使用论据阐述前面提出的分论点】亲爱的家长和老师们,不要再以恨铁不成钢为自己挑剔辩护了,每一个真正懂得爱与教育的人都不会这么做,如果您想让您的孩子成功,就不要吝惜您廉价却又弥足珍贵的欣赏吧!【引申到抽象的规律性,挖掘出事物的普遍性】
【分论点三是二的深入和再递进,既有力的论述了学会欣赏的又一个理由,又论述了如何在解决矛盾的基础上做得更好。这一段与上面两段相比,是更为规范的完全段:起始句提出分论点;展开部分运用比喻论证、引用论证进行理论分析,再用事实加以强化;终结部分呼唤现实。材料与论述恰倒好处,说理清晰而有说服力。】
当然,欣赏绝不是盲目的,它与恭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前者发自真心,毫无做作夸张之感,惟有真诚赞美之意。后者却出自牙缝,虚伪而又过分。
【以“当然”引起,论述欣赏与恭维的区别,这样,就使论述显得辩正而严密。】
在我们的社会日益文明开化的今天,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拥有一颗能够真诚欣赏别人的心,以一种不再挑剔与抱怨的喜悦态度去学习,去工作,去生活,只有这样师生之间才会互相尊重,亲子之间才会互相理解,夫妻之间才会互相爱恋,朋友之间才会互相支持。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学会欣赏这个美丽的世界,学会欣赏我们幸福的生活吧!
【最后两段,联系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法,并发出号召,富有感召力。】
【评析】
这是一篇说服力、感召力和辩证力都比较强的议论文。全文由现实问题引出论点,然后从分析原因的角度,确立了正反对照、逐层深入的三个分论点,并且紧扣分论点展开论述,针对性强,议论充分,展开有序。在此基础上,以“当然”引起,论述了“欣赏”的本质,辩证而严密。结论部分自然总结上文,表达愿望,照应开篇问题,突出全文中心,显现完整结构。确是一篇值得学习的典型议论文。
《吾辈一心,家国益兴作文》
中国历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中华儿女怀揣“滚石上山”的信念,铸就国之昌盛。厚重的历史雄辩的证明,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根深叶茂,靠的正是国土不可分,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信念。追溯既往,抚望历史沧桑,长流滚滚,炊烟袅袅。
历史回响
“今夫死矣!是为时代而牺牲。”这是吉鸿昌的致妻书;“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牺牲的。”这是赵一曼的致子书;“我全军将士都有一个决心,为了民族国家的利益。”这是左权的致母信……2023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8周年,重读抗战英雄的家书,每行字都戳心,每句话都落泪,无数英雄的赴汤蹈火,浴血奋战,才于硝烟中扛起一个完整的中国。纵使黑暗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归来,并再度升起,这归来是万人奋斗,这升起则是吾辈之所望, 吾辈之所努力的。
世事如苍狗,生命终将凋零,极目不见故土,抬头却是同一片星空。吾辈同是祖国新生之希望,何不争先铸祖国之荣光?
抚今追昔
抚今追昔,我们当铭记“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我们当铭记,“誓死力争!还我青岛!”;我们当铭记“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欲求自立,必先自强。胜利为和平奠基,以史为鉴,吾辈当有抛头颅,洒热血之决心,当挺起“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脊梁,当涵养“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定力,当永葆“石破不可夺其坚”的刚强,当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灼灼芳华
我自由地热爱祖国,如同人们奔赴正义;我自由地歌唱祖国,如同人们仰望星空。我们凝望着最初的凝望,感到华夏的步履艰难,感到华夏的不屈与不甘。五千年,仿佛刹那间,村落成了国,符号成了诗,呼唤成了歌。正如崔卫平所说:“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若光明,中国便不黑暗。”当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连时,当我们振臂高呼“振兴中华!”时,我们的心胸被火焰之手撕开,陈腐的灵魂搁浅在河畔,爱国的赤红信仰将我们灌注。
爱国之情是在朴素不过的情感,可它分明又跳动着生命的鲜红;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可它分明又重若泰山;报国之行是再自然不过的选择,可它分明又总让人们舍弃一些宝贵的东西。可是,华夏她走过黄沙漫漫,走过长河滚滚,走过盛夏的繁荣昌盛,亦走过明清的破碎黑暗,她穿过最华丽的服饰,也遭过最残忍的蹂躏,但她始终挺着她的脊梁,把子民护在身后。国之号召,应有求必应;国之所望,应奋力铸造。
吾辈当以灼灼之芳华,换华夏之山河明朗;吾辈当以灼灼之年少,换华夏之时代辉煌;吾辈当以灼灼之志气,换华夏之星空璀璨。
阳光依旧干净,夕阳依旧灿烂,世界也依然在长久深情中缓缓朝前走。于是时光奔流,得以见证人间在漫长岁月里所有的永恒与不朽。愿昌盛永恒,愿文明不朽;愿和平永恒,愿精神不朽;愿信仰永恒,愿红色不朽。
愿吾辈一心,家国益兴。
《楼顶的鸡作文350字》
我们家楼顶养了好多鸡。
它们身体整体是棕色的,眼睛是黑的。作为它们标志性的特征——鸡冠是红色的,嘴巴也是红的。
它们喜欢吃稻谷。
每一次给它们喂食的时候,我们就会撒上一些稻谷在鸡笼里面。
虽然我们洒得很多,但是它们还是会争抢在一起,把里面的陶瓷碗弄得叮当响,那阵势很是吓人。
只要它们一打架,我就会像交警叔叔一样在那维持秩序。
无聊的时候,我会跑上楼顶和鸡们玩。
可是每次一上去,它们好像都饿了似的对我在大叫。没办法,我只好去楼梯间里给它们找吃的。
鸡们一看见稻谷,就争先恐后飞奔到笼子边缘,在那里大叫。
我看它们是太饿了吧?
我清楚地记得,有一次,一只鸡撞在笼子边缘,竟然把笼子的门给撞开了,这只莽撞的鸡也飞了出来。
外婆非常生气,把它炖成了鸡汤。
那鸡汤上面飘着一层黄灿灿的油,闻着可香了!
你们觉得我们家的鸡可爱吗?
《林冲的性格特点》
林冲性格的整体特征:绵里藏针
绵里藏针,是一个形容人的心理状态和个性特征的成语,其意是外柔内刚。这里的“绵”比喻柔弱,“针”比喻刚强,绵里藏针,是说一个人虽然外表上显得柔弱,但是内心里却隐伏着刚强。我们说林冲性格的整体特征是绵里藏针,也就是说他的性格柔弱中隐藏着刚强。“人的性格在社会活动中才有最丰富的表现”林冲的绵里藏针的性格特征,便是从他在社会活动中的与人交往中表现出来的。柔弱与刚强,本来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但这一矛盾的概念的性格特征却融合在林冲的整体性格中,使林冲在社会活动中处理具体的人和事时,时而表现出柔弱,时而表现出刚强。《水浒传》里最能表现林冲的绵里藏针的整体性格特征的事例是三个公案,这三个公案是误入白虎堂公案、大闹野猪林公案和火烧草料场公案。
《沟通需要微笑》
食堂的大厨是出了名的刀子嘴,整体板着脸,我们都不喜欢他们,但从那天开始,我的印象就改观了……
有一天,我那饥饿的胃开始抗议,不得不走进久违的食堂。
“同学,要点儿什么?”
我竟有点儿受宠若惊了,忙挤出几个字。抬头一看,大师傅飞快地忙着,嘴角竟然有一丝上扬。我不敢说那是微笑,大概,他们彩票中奖了吧!我心里嘀咕着。
以后的几天,他们越发让我感到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他们的嘴角始终上扬,目光也变得亲切。原本恐惧的打饭,竟让我觉得轻松起来。我的嘴角在不知不觉中也开始上扬。
此后,微笑不减,沟通后来居上,我们开始聊天。周末,师傅问我们学习累不累,星期天可去逛街……节假日还送我们几个小菜,与我们聊起了他们的学生时代。
沟通,派生了快乐、融洽与和谐。
食堂里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有时还会爆满。不论人头攒动还是人声鼎沸,我们总是相视一笑。饭厅里到处是笑语欢声。
一次,外校的同学跟我抱怨他们食堂的伙食差,大师傅态度不好,不讲理,没法沟通……
我笑了笑,对他说:“沟通需要微笑,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不三不四”由来:三象征整体四意为吉祥》
在中国成语大词典中,“不三不四”的解释是“形容不正派,不像样子”可是,中国的数字不只三和四,十个数字中为啥偏偏说“不三不四”而不说“不一不二”或“不五不六”、 “不七不八”呢?
史料记载,古人认为天为一,地为二,天地相加成三。“三”不仅作为一个数的概念,还作为事物整体的象征,所以称宇宙中有三才:天、地、人;天上有三光:日、月、星;帝王中有三皇:伏羲、神农、黄帝;还有夏禹、商汤、周文王;人中有三曹和三苏等。曹操、曹丕、曹植被称为三曹;苏洵、苏轼、苏辙被称为三苏。此外,古代还有奏曲之法叫“三叠”, 即古曲咏唱时将某句反复再三,著名的《阳关三叠》为中国十大古琴曲之一。在古今文学作品中亦有许多“三部曲”;汉字组合则有三水成淼、三木成森、三口成品、三金成鑫、三日成晶、三石成磊等。名言中更不乏“三人行必有我师”、“三省吾身”、“三思而后行”等。
关于“四”这个数字,古意则多含有周全、称心,取事事(四四)如意之义。故有“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诗”:齐诗辕固、鲁诗申公、韩诗韩婴、毛诗毛公。此外,战国有“四君”:孟尝君、平原君、春申君、信陵君;传说有四美女: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元曲有四大名门: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文房有“四宝”:纸、墨、笔、砚;文人有“四艺”:琴、棋、书、画。总之,古人多视“四”为吉祥和称心如意之义。
于是,人们将那些不正派、不正经的言行斥为“不三不四”。明代施耐庵在其《水浒全传》第七回中就曾用到过这个成语:“这伙人不三不四,又不肯近前来,莫不要攧洒家。”
《小侃“能力”》
平日里,我基本把“能力”这词儿作为一个整体来理解,那天听一闲侃,觉得还有点儿小小的意思。
翻过坎坎儿是隔年,去乡下吃刨汤肉,席间遇一老者,六十多七十岁不到的样子,还算健谈。谈着谈着,话赶话儿的,他对同去的同事说,这姑娘前途无量,有能力,既有“能”,又有“力”,有了“能”,更要有“力”,有了“力”,也还要有“能”。说得虽然绕起绕起的,但同事还是心花怒放,脸上笑眯砣了。
开始没大在意,一会儿我也会心的笑了,为现场的气氛而笑,为老者的“绕口令”而笑,而称赞。尽管老者的话听起来有点儿“绕”,细想还是有一定的思考味儿,挺逻辑,很辩证的。“能”就是本事嘛,本领嘛,延伸一点儿,就是点燃本事、本领的智慧嘛,水平嘛。这些带根本性的东西都有了,还要什么呢?表面上看,工作中和生活中有本事,有本领,有智慧,有水平就足够了。其实不然,光有这些,如果不去做,不去落实,不带头去做,不带头去落实,那“能”不就成了空对空了吗,什么本事呀,本领呀,智慧呀,水平呀,不就成了冠冕堂皇、咄咄逼人的字眼了吗!说起来无人能敌,做起来无能为力的现象也不是少见。如此看来,还确实需要“力”呢,用力气的力去做,用力度的力去督促,用执行力的力去落实,用道德力的力去规范和保证,用担当力的力去扛起任务,扛住责任。所以,“能”是根本,“力”是保障,二者有机一体,相融互促。如果说“能”需一段时间积累的话,那么“力”则是可以立竿见影的。如此看来,上上下下都要求加强执行力建设,实在很必要,当然也一定会必效。
着力解决“力”的问题,工作需要,生活亦然。
《布局结构方法》
布局结构是使文章成为和谐整体的方法。布局是围棋术语,比喻写作文要象下棋一样地着眼牵局的布置;结构是建筑术语,比喻写作文要象造房子一样,有总体的安排。如果把文章比喻成一个人,那么材料是血肉,中心思想是灵魂,结构布局呢是骨骼。人如果没有骨架,血肉何处附着呢? 灵魂又怎么寄托呢?所以,古今中外的写文章的人都重视结构布局。波兰女作家奥洛什科娃说:“结构是整理构思的各个组成部分,把那些有损于作品和谐的因素去掉,把剩下来的组成为一个和谐体”。
法国作家莫泊桑说:“布局只是一连串巧妙地导向结局的匠心组合”…… 怎么使写出的文章成为“和谐体”、r成为“匠心组合” 呢?这就必须全局在胸,苦心经营了;.具体该怎么做呢? 小朋友先看个故事,也许就能悟到一些道理了。传说宋代的图画院,常常出题考画家。一次的考题是“深山藏古寺”。怎么安排整幅画的画面结构呢?有的画山间一座破庙,庙已破败了,必是“古寺”了。有的画密林里露出庙一角。这是 “藏”了,既能看到庙的一角,只算“半藏”,都没有把诗句的意思表达出来。有个画家,仔细体会诗句后,独出心裁地安排了画面构图:祟山峻岭间,一道山泉泻出,泉边有个老和尚蹲在地上,一瓢一瓢地往放在身边的水桶里舀水。整个画面和谐一致、组合巧妙。虽没画庙,但既有老和尚挑水,则一定有庙,只是藏在深山中了,那么大年纪的和尚还得自己来挑水,说明庙是古庙了。
于是这位画家得了头名。可见结构的好坏,对于思想的表达,对于文章的感染力,其作用是很大的啊忿我们从这位画家夺得第一名,还能体会到:那位画家在动手作画时,先是琢磨了诗句,做到了胸有全局,于是何处写山,何处画水,老和尚安排在什么地方以及水桶、水瓢.的模样等等都心中有数了,所以,胸有全局,便能将各种“材料‘巧妙地组合起来,使画面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这是他在考试中夺魁的一个重要原因。作文也象画画,当材料选定后,中心确定后,便要打打腹稿,思考如何让这些“匠心组合”起来,成为一个“和谐体”。只有全局在胸,才能写得一气呵成。 苏聂同学的《破不了的“案”》就是一篇结构布局很有 “匠心”的好作文。文章记叙“全民文明礼貌月”里,班里好人好事增多了:教室里的破桌椅被同学修好了;教室前的一条臭水沟被填平了。
教室前面一堆砖也被大伙搬开了多有的同学给低年级小同学扫教室,送扫帚..i…这些零零散散的材料,要依次写丢,一般是没多少兴味的。但是,苏聂同学抓住大家做好事不肯留姓名这一点,以班里宣传员的身分,为了报导好事,千方百计地去寻找做好事的人,又是侦察,又是审问,结果还是破不了“案”。文章就以“破案”为线索,将上述各种“好事”巧妙地组合起来,使整篇作文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让人读来兴趣盎然,滋味深长。这正是小作者善于布局结构的结果。可以想象,小作者把作文标题为《破不了的“案”》,那么,她在动笔之前,便想好了全文的结构,做到了全局在胸,所以写来顺扬,在作文比赛中,就获得了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