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少陵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9 13:22:28
《念杜少陵700字》
中华诗词如一幅久远而亘古的壁画,正眼看去,华丽耀眼。可定晴一望,却发现冇深深浅浅的小坑和划痕附在上面。这些痕迹的背后,便是古人的艰辛与不易。
盛世大唐,商业繁茂,火树银花。可这样的王朝背后,居然藏着“疾青莲居土盛年时,挥亳写下“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诗句,以求一官一爵。他仰望蓝天,梦想着姜太公之遇的来临,殊不知数年后的他政治处境一落再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青丝变为银丝,生活艰辛,失望,落魄,但他从不绝望。
杜少陵为现实、为国家所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他忧国忧民的呼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他感人至深的赤诚吟哦,是对百姓疾苦的同情。
唐朝的诗仙与诗圣的生活都落魄过,艰辛过。可他们并没有绝望,仍心为国着想。——这份情怀,着实不易。
宋朝,对外交流达到顶峰,可这样的王朝背后,居然藏着“动荡”二字。
东坡被乌台诗案牵连,被贬黄州。可他却没有颓废,仍一心渴望为国效力。易安姑娘年轻时是个“却把青梅嗅”的温婉女子,如今,她却只能在金戈铁马中静静地思念已逝的丈夫。“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成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的她却也难免命运的捉弄,这次第,又怎么是一个“愁”字所能涵盖的呢!南宋的动荡不安,让就连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也只得叹“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啊!
宋朝的三位词人都受现实所困,令人读来顿觉泪水涟涟。
可当把这五位人物交织在一起时,会惊讶地发现:他们的生活皆实属不易,可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绝望,仍为家、为国着想!这些文人墨客备受挫折却仍怀希望的情怀,让人无不默叹:真的不容易。愿生活中也能如此,常怀希望。
《明确命题规定的主题》
先请看《板桥家书》的一段:
“少陵诗高绝千古,自不必言,即其命题,已早据百尺楼上吴。通体不能悉举,且就一二言之:《哀江头》、《哀王孙》,伤亡国也;《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前后《出塞》诸篇,悲戍役也;《兵车行》、《丽人行》,乱之始也;‘达行在所三首》,庆中兴也;《北征》、《洗兵马》,喜复国望太平也。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优国优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其题如此,其诗有不痛心人骨者乎!”郑板桥的话,指明了好的命题与主题的密切关系。
那末,命题与主题有怎样的关系呢?
命题与主题的关系有两种:一是命题直接规定了主题,二是命题间接暗示了主题。
命题直接规定了主题,像上引(板桥家书)中所列各题都直接规定了主题,所以“只一开卷,阅其题次,一种优国优民、忽悲忽喜之情,以及宗庙丘墟、关山劳戍之苦,宛然在目。”此外,如‘一个爱护公共财物的学生》、《一个刻苦学习的同学》、《有志者事竟成》、《让青春放出异彩》等,或规定了必须选择的题材,或提出了鲜明的观点,都直接规定了主题(中心)。
与前一种情况比,命题间接暗示主题的现象多一些。《我的课余生活》、《放学路上》、《教室一角》、《习惯》、《苦与乐》等,这些命题没有规定必须选用的题材,没有提出明确的观点,主题是隐匿着的。但是,仔细推敲,它们的暗示还是明显的。丰富健康的课余生活和校外活动,正确地认识习惯,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其实就是上列各题的题中应有之意,应有之旨。
云南省1977年高考题是《青松赞》,主旨是什么?不明显。而我们知道,青松坚强,不畏严寒,在中国传统中它是“大丈夫”形象,当年文革刚过,有考生把敬爱的周总理比作“青松”,热情深沉地赞颂总理的光辉一生,从审题角度说,该考生是准确抓住了命题所暗示的主旨的。
台湾《近十年大学联考试题详解与对策》关于“审题立意”谓,分析文题字词,揣测命题动机,确认主旨,迎合动机立意等,还是颇有借鉴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