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揉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7:25:54
《眼眸深处》
妈妈的眼中,充满了咖啡—一杯揉合着苦涩和甘甜的咖啡。重病在卧时,妈妈废寝忘食地照顾我,守在床边;我醒了,却见妈妈伴着我和衣而眠。朦胧中,发现妈妈的眼角边又添几丝皱纹,几分衰老,眉宇问流露的尽是慈母对儿女的无限关怀。惹是生非后,妈妈怒不可遏地严责我……我哭了,却见妈妈背着我黯然而泣。骤然间,发现妈妈的眼中竟闪烁着一颗颗晶莹的泪珠,泪光中蕴含着的净址严母对子女满怀的希冀和期待。
读妈妈的眼眸,竟如许甘苦参半,这份无私的母爱就似咖啡,浓苦中却渗透着甘甜。
哥哥的眼中,贮满了美酒—一梅浓郁而芳醇的美酒。小时候,出外郊游。半懂不懂的哥哥牵着惰懂无知的我。很紧很紧,似伯自己稍一分神便会伤着我……突然我摔倒了,哥哥便急忙拿自己的小手轻轻地呵揉我的伤处,眼中充满了焦急的怜爱。我装着更疼,心底里却快乐地承受这份亲人的关怀。稍大时,哥哥出差回来,满箱的礼物装着满怀的亲情,每一份礼物都镌刻着闪闪的“爱”字……骤然间,我深深地感到了。抬眼处,接住了哥哥眼中流露出的那份拳拳亲情。
读哥哥的眼眸,有如许之芳醉,那与生俱来的亲情,就似美酒,如此之浓烈,又如此之甜美。
朋友的眼中,盈满了清泉—一股清例而馨香的清泉。生活顺心时,扬扬得意的我似腾云驾雾,不知身处何方。迷失中,朋友的一句话醒酬灌顶:“当心,枪打出头鸟,高处不胜寒!”如冷水,泼在我这个发高烧的患者头上,促我清醒,使我明白:云上云下只是一步之远。终于彻悟了“生于优患,死于安乐”之内涵……望着朋友,我看到了朋友眼中那份诚恳和真挚,竟似清泉般地清例。学习失意时,垂头丧气的我如临深渊,只觉得眼前一片昏暗。茫然中,朋友的一句话在耳边轻响:“别气馁,还有下次!”似泉水,注在我的心湖中,让我复苏,让我相信:我将由零开始,重新赢得胜利。
读友人的眼眸,是如许之清香,此种同甘共苦的情谊就似清泉,清澈见底而又沁人心脾。
啊,眼眸深处,流淌着的。都是情。有父母师长的谆谆爱意,有兄弟姊妹的深深关切,有莫逆之交的情谊。千丝万缕,汇成了海。像咖啡,苦涩却也甘甜;如美酒,浓烈而又芳醇;似清泉,清例并且馨香。
噢,眼眸深处——都是情!
《三岔口的选择》
万里晴空,一望无际,浅浅的蓝揉合着几片轻柔的白,慢慢流动。面对这无声的融合,有人说:“如果我是一只鸟该多好啊!可以自由地飞,不受世俗的羁绊,可以俯视一切,不管琐事的繁杂。”
烟波浩瀚,一片深蓝,波涛冲刷着海岸,浪花撞击着礁石,时而温顺,时而激烈,充满了激越与鲜活。有人说:“如果我是一条鱼该多好啊,可以无拘无束地戏水,可以淋漓尽致地旅行,没有人限制我的方向,没有人规定我的路程。”
我不愿做天上飞的鸟,也不愿做水中游的鱼。因为我觉得天太空漠,水太神秘。
幸好!幸好!上帝没有让我变成一只鸟,也没有将我变成一条鱼,否则我会抑郁而终,或含恨而死。在广阔的天空里漫无目的地飞行有什么意思?没有路,更没有路标,该是多么可怕!冰冷的大海被黑暗包围,东游西荡,失去了方向,又有什么乐趣?
我不想失去自我,我不愿意漫无目的地四处乱撞。我要一个“三岔口”,我要一个供我选择的机会!
也许有人认为我的要求像唐·吉诃德那么荒唐可笑,但我坚持自己的要求,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里说的“三岔口”不是京剧中的《三岔口》,不是三条道路交汇的岔道口,而是决定人生命运的“三岔口”。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在“三岔口”前作出了影响历史的选择,有多少人在“三岔口”前作出了决定了命运的选择。
看,为历代人民所深深敬仰的司马迁,正伫立在路中央,他环顾四周,发现了他所处的正是一个“三岔口”—是忍辱负重地活下去,还是遮头盖面地淡出官场,或者是抛开一切寻求解脱?他思索着,最终选择了一条崎岖的路。让我们感谢这“三岔口”,让我们感谢这个伟大的选择!没有立于“三岔口”的思考,怎会有今天的“史家之绝唱”?
看,那个曾经活跃在体操竟技场上的女孩现在却坐在了轮椅上,她茫然地张望,发现她所处的正是一个“三岔口”,是微笑着开始新的人生?还是沉默着被所有的人遗忘?或者淌着泪接受别人的同情?她思索着,最终选择了一条战胜自己,面向未来充满欢笑的路!感谢这个“三岔口”,感谢这个容智的选择!
如今,我也立于人生的“三岔口”,我不仅不觉仿徨,还感到惬意,感到欢畅,因为路就在脚下,我有多种选择。我会静静思考,或许会有些犹豫,那又有何妨?我相信我的最终选择是符合历史的,是有助于提升人生价值的。啊,“三岔口”,司马迁的足迹曾经在这里闪光,桑兰的欢笑曾经在这里回响!立于人生的“三岔口”,我豁然开朗!
蓝天白云,鸟儿依旧漫无目的地自由飞翔;碧波大海,鱼儿依旧悠然自得地尽情漫游。阳光下,我站立于人生的“三岔口”,在微笑,在思索,在选择属于自己的那条路……
美文点评:
这是用散文的笔调论述人生哲理的言论,也是以哲理性思辩抒写人生道路选择的散文。《三岔口》是统一的命题,作者没有写地理上的“三岔口”,也没有写京剧中的“三岔口”,而着眼于人生道路的多种选择,着眼于面对困境的何去何从,并以古之司马迁,今之桑兰为例,着力张扬了“我”对命运的思考与选择,讴歌了面对磨难的冷静与坚强。这种独到的见解为本文的成功奠定了墓础。开头文字优美,描述了“万里晴空一望无际,浅浅的蓝揉和着几片轻柔的白”,以及“烟波浩瀚,一片深蓝”的大海,道出了人们对为鸟为鱼的自由的向往,使文章显示出抒情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由于作者的论点是与“任鸟飞”、“凭鱼跃”反其道而行之的,于是用两个“幸好”,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转弯,指出了天的空漠与水的黑暗所造成的鸟与鱼的悲哀。通过这一转折,新颖的论点便顺理成章了。
问题在于此文选例过于单一化,既然“三岔口”是作者的人生追求,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就不应仅仅以受刑者、受伤者为例,还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值得提及与评说,如品学兼优的高材生是选择留校,还是选择去偏远的大西北,或是下商海?面对歹徒行凶是选择逃跑,还是选择见义勇为,或是袖手旁观?面对金钱的诱惑是选择贪还是廉?等等,仅就还在学校就读的作者而言,没有身处逆境,又该怎么看待人生道路上的“三岔口”呢?论说不充分必然削弱了思辩的说服力和艺术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