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伯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15:08:11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读后感700字》
《纪伯伦散文诗全集》这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毫无疑问,他就是黎巴嫩纪伯伦写的。
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的优美,句句还带着一些意义。这些散文虽然都不是很长,这些名句也不是很长,但是却带着人生的意义,可谓是作者看透了这个世界呀!“经典本身蕴含着更高的品质的文化和价值在里面,我觉得我们的历史文化传承是基因,主要是由经典构成的今天强调经典,强调经典阅读,对我们这一个时代文化传承的一种坚守和一种再造,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这句话来自陈晓明,这个评价可见是多么的高超,也可以证明这本书是多么的好了。类似的评论还有好多条,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价值阅读到底是要读什么?纪伯伦可称得上是一位真正的诗人,这么多年他的名字都没有沉默在时间的长河里,反而越来越闪亮。
这里面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无非就是第1篇文章!站在文章当中的第1篇《船的来临》,几十篇文章之首,自然是令人记忆深刻!在这里伟大的先知要离开奥法利斯城,坐船返回自己出生的岛屿。这位先知呢,毕竟也是在这位小岛上生活了很久,那一定是会怀有不舍之情的。纪伯伦先生把这位先知的不舍之情描写的非常的生动!“声音无法带走赋予它翅翼的舌唇,它只能独自寻找天空”这句话就体现的非常的明显,虽然这地方不怎么样,但也是他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对于他有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就像老鹰离不开它的翅膀一样!他还说“今天我不是脱去一件罩衣,而是用自己的手撕裂一层肌肤”他离开的时候,竟然会觉得这一个地方像是一层肌肤一般,可知用手刺激肌肤是多么的疼痛了,这足以体现出他对这个地方是多么的不舍!这里面还有许多的名言,每一句中都带着这位先知的不舍。虽然只有短短的4页,再多几行,却告诉了我们要学会在拥有时就懂得珍惜,而不是分离或失去时才追悔莫及。
所以我非常的喜欢这本书,他句句带着深意,令人久久难忘怀。
《纪伯伦《笑与泪》读后感400字》
《笑与泪》是纪伯伦的散文集。细腻优美的文笔,热烈温暖的情感满溢,散文诗的韵律实现了形式美和内容美的共舞。
从前读他的《沙与沫》,只是为其中的辞藻所触动,喜欢那飘忽的忧伤,读到《笑与泪》方感受到更加热烈的爱如太阳燃烧。
泪会净化一个人的心灵,而笑使人与人之间亲密无间。纪伯伦将感情铺陈开来,在散文诗里开成花海。他写自由,写爱情,也写压迫与抗争,写虚伪世相里的众生百态,他深信诗与诗人能擎着火炬驱散重重黑暗,让坚定持久的之爱携着温暖重回人间。
纪伯伦不是一个出世的人。他的笔蘸着血泪,书写所见的苦难和苦难之下微茫的希望。他的文字滚烫,落在纸上仿佛就灼烧了审视的目光,像他的心仍相信着人与人之间有圣洁的爱与无杂质的激情。在他心里有轰烈浩大的热核反应,为每一个读到他文字的人带来了炽热火焰。
他大声疾呼自由和平等。“越是看到人们受奴役、受蹂躏,我对自由就爱得越深……雕塑那些偶像的是黑暗的年代,是持续的愚昧把它们树立起来,是奴隶的嘴唇把它们磨出了光彩。”
这是一本关于爱的热情赞歌,心中尚存温度的人都不该错过。
《母爱500字》
纪伯伦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
记得有一个夜晚,外面乌云密布,就像有一口黑锅倒扣在地上,黑压压的,闷的人们喘不过气来。一阵狂风袭来,闪电劈天,雷声震耳,骤然间,倾盆大雨犹如瀑布一般直泻下来,放眼望去,天地间挂着一条巨大的珠帘,一片迷茫的雨景呈现在窗外。迷茫的雨中有一个屋子,里面还亮着灯,有一个女孩正拿着画笔马不停蹄的赶画。窗外的倾盆大雨伴随着女孩画笔的沙沙声持续了很久。这时,女孩的母亲从卧室里缓缓的走了出来,她看到了女孩疲惫的身影,母亲端详着她,拿起了一件衣服披在了女孩的身上。女孩愣住了,回头看,是妈妈。“怎么这么晚了还不睡?”母亲关心地问道。
“明天要上交画稿了,学校里要评出最好的几幅展示出来,所以我想把这幅画画好。”
“嗯,我相信你肯定能把画画好的,我陪你一起画。”母亲微笑着看着女孩。
母亲为女孩端了一杯热牛奶,“画那么久,累坏了吧?这牛奶热乎着呢,会暖身子,趁热喝吧!”
女孩望着那慈祥的脸庞,他发现母亲黑眼圈好像更深了,黑发里藏着些许白发,脸上的皱纹又多了……
女孩觉得鼻子酸酸的,耳朵后热乎乎的,泪花在眼眶里跳动着……
母亲的爱成了夜里最耀眼的那颗星星……
那个母亲,就是我的妈妈,她那么爱我,她的爱就是大海,我就是她怀中的一滴水,在她怀里,任我荡漾。
《有你真好400字》
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妈妈,有你真好。
你的脸上有许多大小不一的斑纹,你永远喜欢扎着头发,你的眼睛永远是那么明亮。虽然你早已过了而立之年,但是在我心中,你永远都是那么的美丽。
在我的求学生涯中,你不管春夏秋冬,都骑着电瓶车接我上下学。我坐在你的后座上,春天,我沐浴着温暖的春风;夏天,你带我躲避炎炎烈日,在绿荫下穿梭;秋天,我闻着沁人心脾的桂花香;冬天,我依偎在你的背上,感受你带给我的温暖……这么多年来,你每天把我送到校门口,总要唠叨几句:“上课要认真听”“中午饭要吃饱”“考试要认真”……虽然我早已对这些唠叨烂熟于心了,但是我知道,这是你对我的爱,如滔滔江水,源源不断。
有一次,我数学考了一百分,我非常骄傲。是你走过来对我说:“不能这样,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厉害的人有很多,你不能骄傲,要争取更大的进步。”听了你的这番话,我脸颊变得通红通红的。
是你在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我,毫不保留地为我付出;是你在生活中给予我鼓励,又教我各种人生道理。我的每一步成长都有你的辛勤付出,有你真好,做你的儿子,我真幸福!
《道生于持重,德生于慎微。》
纪伯伦曾言:“有人在黑暗里醒着,有人在光明里睡着。”君子正如前者,独处时仍能谨慎不苟,修养自己德行呗,小巨人症于后者,众目睽睽之下,违背公序良俗,失其本心,道生于持重,德生于慎微,慎独,方成其道。
见乎隐,显于微,陋习贻笑大方,可知矣。
因卖小吃,老人不懂手机中大学生买小吃扫码付款时只支付一元时,老人遭受不白损失,十分寒心。死平庸之恶,虽不起眼,却能体现人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物质上容易富有,精神上却难于高贵。卢梭成名自传《忏悔录》,为小时候的偷窃与假和行为忏悔,他未曾选择埋藏事实,于是灵魂焕然一新,绳营狗苟之人,应学会慎独,停止违反公序良俗,拥有更纯粹的人生。
诚于中,形于外,君子光风靡月亦若出。
人前遵守公德,一世可贵,独处时能谨慎不苟是个人风范的最高境界。当孔子困于陈蔡仍能弦歌不缀,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地拒绝贿赂之声响起,当仁人志士抵住严刑拷打,严守秘密,他们便做到了君子必慎其独。“诚于中,形于外”指的就是内外道行的统一,它击碎虚伪者的美梦,让真正的君子散发光彩,于是不守公德之人应自惭形秽,重铸善心,找寻真的自我。
摒其行,正其冈,国家万事长青能知矣。
国家与社会发展的基石便是人民道德素养的提升。假如每个人都尽力慎独,看重个人品行的操守和仇华夏之崛起于地球,忽以善小而不为乎,勿以恶小而为之,少一些舍本逐末,多一些遵守规则,少一些追名逐利,多一些无私奉献,少一些陋习糟粕,多一些道德修养。屈原行于你罗江盼哥,世人皆浊我独清,今日洗去浮华,万人共创新时代,抹去那些不谐之音,以君子之明,国将长青。
可以是红绿灯旁静静的守候,可以是跨过街区扔掉手中垃圾,可以是对外卖小哥的一声谢谢,也许无人赞赏,却照亮心路。君子慎独,持重而慎微。望世人明悟,择孤高之心。
《自信,是人生最精彩的舞台700字》
纪伯伦说:“没有实现不了的愿,只要我们相信自己,哪怕眼前一片黑暗,哪怕前路黯淡迷茫。让自信舞动人生最精彩的曲调,伴我们踏过人生的千山万水”。
阿伦尼乌斯遭受质疑讽刺亦不放弃,自信的他拨开迷雾,电离论开辟理化之路。
自信是“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乐观与豪迈。
壮志凌云,经历坎坷,却从未放弃;四处碰壁,屡屡失败,仍拒绝平庸。李白,怀赤诚而来,却遭冷遇,心积郁难的他写下“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回敬轻视之意的李邕,正是因为他的这份自信终得玄宗数年的赏识。
自信,让李白困顿时越挫越勇;自信,让李白随心所至,金石为开,大气磅礴;自信,让李白傲骨铮铮,拥有誓不摧眉折腰的洒脱。自信是一粒种子,深藏人心,随时可能发芽,开出绚烂的花朵;自信是心中的灯光,时刻照亮人生坐标,辉煌着人生过程。
自信是“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壮志和豪情。
风云莫测,险象环生,毛泽东毅然应蒋介石之邀到重庆谈判,坦然对之,从容应对,平安归来。试问,此举非大智大勇者焉能处之,非充分自信者焉能为之?他的自信缔造一个新世界、一个新中国。
毛泽东的自信不是自我的盲目乐观,而是源于他对人类历史发展根本规律与最终归宿的调查,源于他对社会矛盾的深入了解和精确判断,源于他为了崇高理想置生死与度外的大智大勇。
然而,过度自信即是自负,自负者天弃之,恃才傲物,即使胜劵在握也会功败垂成。关羽,不把东吴吕蒙、陆逊放在眼里,才导致丢失荆州,败走麦城;项羽,刚愎自用失去谏臣和百姓的支持,最终在“楚汉之争”中败下阵来,他们因自负与机会擦肩而过,与成功失之交臂,为自己的固执任性付出了代价。所以,自信是英雄的本质,自负是愚人的特征。
心中有自信,天大地阔的人生舞台上就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鸣九皋方称鹳鹤,击长空始为雄鹰!
《我眼中的校园初春550字》
纪伯伦说:“春的花朵是天使们在早餐桌上所谈论的,冬天的梦想。”春天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是梦想的果实。
初春的阳光轻轻的洒进教室,伏在我们的身上,校服的反光条淡淡地亮着,我们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享受着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靠在窗边看操场上奔驰的他们,看花树下照相的她们。远远地观望,教室前的龙爪槐似乎还光秃秃的,与一旁的紫叶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走近了看,它其实也长出了新的嫩叶。南北两边的紫叶李已经满树繁花。可几天前北边的紫叶李的花明显比南边的茂盛,在阳光地沐浴下,南边的紫叶李似乎一夜之间便绽放了,此时与北边的那棵遥相呼应。紫叶李的花是淡粉的,虽然娇小,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但许多聚在一起,也煞是壮观。清晨的微风轻轻吹来一股清甜的幽香,沁人心脾,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吸几口,把它留在心田。
操场北边的冬青也抽了嫩绿的新叶,远远望去,那一排冬青的表面好像披了一层绿色的被子。椭圆形的冬青叶边缘有锯齿,却不扎人,叶子正面光滑,颜色较深,反面颜色较浅,摸起来是厚实的,给人一种生命的力量。
冬青的一旁有几棵梧桐树,开学初,枝干还是光秃秃的,春风轻拂中,它慢慢发芽,长出点点叶片,随之成嫩绿。随风不时传来沙沙声,仿佛是新生命的喜报,
黄昏时,梧桐披上了桔红色的晚装,随着最后一抹阳光地西沉,校园逐渐恢复了宁静,梧桐树依然挺拔地站立在那儿,仿佛还沉浸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里。
《我眼中的校园初春550字》
纪伯伦说:“春的花朵是天使们在早餐桌上所谈论的,冬天的梦想。”春天每一朵花的绽放都是梦想的果实。
初春的阳光轻轻的洒进教室,伏在我们的身上,校服的反光条淡淡地亮着,我们沐浴在暖暖的阳光里,享受着我们最美好的年华。
我靠在窗边看操场上奔驰的他们,看花树下照相的她们。远远地观望,教室前的龙爪槐似乎还光秃秃的,与一旁的紫叶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但走近了看,它其实也长出了新的嫩叶。南北两边的紫叶李已经满树繁花。可几天前北边的紫叶李的花明显比南边的茂盛,在阳光地沐浴下,南边的紫叶李似乎一夜之间便绽放了,此时与北边的那棵遥相呼应。紫叶李的花是淡粉的,虽然娇小,只有指甲盖那么大,但许多聚在一起,也煞是壮观。清晨的微风轻轻吹来一股清甜的幽香,沁人心脾,让我情不自禁地深吸几口,把它留在心田。
操场北边的冬青也抽了嫩绿的新叶,远远望去,那一排冬青的表面好像披了一层绿色的被子。椭圆形的冬青叶边缘有锯齿,却不扎人,叶子正面光滑,颜色较深,反面颜色较浅,摸起来是厚实的,给人一种生命的力量。
冬青的一旁有几棵梧桐树,开学初,枝干还是光秃秃的,春风轻拂中,它慢慢发芽,长出点点叶片,随之成嫩绿。随风不时传来沙沙声,仿佛是新生命的喜报,
黄昏时,梧桐披上了桔红色的晚装,随着最后一抹阳光地西沉,校园逐渐恢复了宁静,梧桐树依然挺拔地站立在那儿,仿佛还沉浸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里。
《学科融合课例丨关于爱——纪伯伦散文诗集《先知》导读》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纪伯伦关于“爱”的认知:平等、独立、自由;
2.了解纪伯伦人生思考的突出特点:辩证观点;
3.了解《先知》的艺术特色:用形象和寓言说出人生的道理。
一、导入
(根据语句猜篇名)
【灯显】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子衿》)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桃夭》)
如果你爱上了某个星球的一朵花。那么,只要在夜晚仰望星空,就会觉得漫天的繁星就像一朵朵盛开的花。(《小王子》)
白猫静静地躺倒在虎斑猫的怀里,一动也不动了。虎斑猫抱着白猫,流下了大滴大滴的眼泪,他头一次哭了……哭啊哭啊,他哭了有100万次。一天中午,他的哭声停止……他再也没有活过来。(《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我把这些语句放在一起,大家有什么发现吗?现实主义的诗篇中有对爱的感知,虚拟幻想的童话里也有对爱的体悟。不同作品中对爱的诠释可能不同,但爱却是很多文学作品思考和表达的主题。我们今天将接触到纪伯伦散文诗《先知》——这部诗人的巅峰之作,探讨这位黎巴嫩诗人对爱——这个亘古不衰的主题有着怎样的思考和表达?
二、译文比对
【灯显】纪伯伦对于“爱”有怎样的思考?
课前,我选了三首诗给大家尝试翻译(《论孩子》《论婚姻》《论欢乐》),对英文原著的翻译会影响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我们尝试比较大家的译文,字斟句酌,看看纪伯伦对于爱的思考都有着怎样的精到之处?
1.《论孩子》
On Children(节选)
Your children are not your children. / They are the sons and daughters of Life’s longing for itself. / They come through you but not from you, / And though they are with you, yet they belong not to you. / You may give them your love but not your thoughts / For they have their own thoughts. / You may house their bodies but not their souls / For their souls dwell in the house of tomorrow, / Which you cannot visit, not even in your dreams. / You may strive to be like them, / But seek not to make them like you, / For life goes not backward nor tarries with yesterday. / You are the bows from which your children, / As living arrows are sent forth.
(1)示范朗读
(2)自由讨论:
你的孩子将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的儿女。
他们因为你而来,但不来自于你。
他们因你而来,但他们不属于你。
你也许给他们你的爱,但没有想法,
他们有他们自己的想法。
你也许知道他们的爱好,但不是灵魂。
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天的房子。
你没有拜访的那一个,甚至没有你的梦想。
你也许努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但不能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生命不会向后走,或停留在昨天。
对你的孩子来说,你就是弓,
孩子是射向远方的箭。
(叶悠悠 译)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由于生命的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个世界,却不是为了你。
他们在你身旁,却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但不是灵魂。
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在梦里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努力变得和他们一样,
但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生命不会回退,也不会在昨天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射出的箭。
(夏冰灵 译)
①through [θruː]prep.通过、透过,“因为”(through虽然没有“因为”的意思,但如果契合作者的意思,稍微改变也是可以的。)父母是孩子降生的原因?“借助”父母是孩子降生的一个途径?诗歌开篇即说:“你的孩子并非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自身渴求的儿女”,人们之所以会有孩子,是因为生命延续的需要,然后给予了父母孕育生命的可能,人类以一种谦卑的姿态匍匐在造物主面前。既然,父母是生命经过的一段途径,后面翻译“却不是为了你”就很精准地切中了作者的原意。
from[frəm]prep.从,钱满素翻译的是“他们由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生”,她采纳了from这个单词的原意(追问:你觉得“从”怎样?)。在中文中,“从”指两人相随,译者否定了孩子的亦步亦趋,尊重了生命的主体性。
②thoughts ['θɔːts]n.思想、想法,(追问:父母不能给你的到底是想法,还是思想?)想法,一种建议;思想,一种处世的习惯和价值观的体现。如果我们将父母的想法一股脑儿拒绝,那么父辈的经验就不会在我们身上产生叠加效应。虽然,也许对于孩子,该走的弯路少走不了,该撞的南墙也无法避免,但前人的经验、建议能在你跌倒摔伤的时候指导我们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再次头破血流!而思想呢?经历不同,知识结构也不同,作为父母,又怎样将自身经验固化成思维的条条框框灌输给孩子呢?
看来,对单词翻译的不同,即便意思相近,也能影响对原文意旨的理解。翻译,不仅要顺,还得真,符合作者表达的真实的思想情感。
③cannot,是不能。(追问:孩子的明天,为什么当父母的连造访的资格都没有呢?)
【灯显】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目送》)
死, 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就是生命的终止。魂魄,是精神、思想、气质一类的东西。因为你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再依赖父母,自然与父母的距离会拉伸。有句话说“人是活在过去的”,意思是现在的你被过去影响的结果,而你的过去是父母的现在啊!作为父母,我如何进入你的未来呢?
过渡:《孩子》这首诗表达的是父母之爱。通过译文一些细节处的比较,你觉得在这首诗里纪伯伦对父母的爱提出了怎样的建议和忠告?
①生命个体是独立的,应该被尊重。(追问;怎样才能看到生命是独立的个体呢?)平等!生命,从来不是谁属于谁,从脐带被剪短的那一瞬,孩子就与父母越来越远,而与世界越来越近。所以,尊重,才能让生命自由!
②(追问:尊重,是不是意味着随便,放羊?)“用力将你弯曲,好让箭射得又远又快”,要知道,在你用力弯曲将箭射向远方的同时,自己也成了一把稳当的弓啊!
小结:所以啊,万物相生。也许,孩子的未来,父母无法企及,但他们可以智慧地参与。这种参与不要求灌输、强制,因为爱,不能以光荣的名义约束自由!心怀喜乐,平等尊重,因为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可以相连,不可从属。
(追问:这跟我们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一致吗?从下面老师提供的一些信息中,你有什么发现?)
【灯显】会意字,象右手持棒之形。手里举着棍棒教子女守规矩的人是家长。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mò),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子曰:事父母几(轻微)谏,见志(意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论语·里仁》)
我国传统文化中,父母对子女的威权,子女对父母的顺从,体现的是一种相亲、群体的生命观,处于血缘关系中的人,始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当然,我们当代对此有改变,但很难说不会再受到沿袭了几千年的思想的影响。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我节选了《孩子》诗中的几句,大家朗读一下钱满素的中文翻译,再次感悟对亲情之爱的思考。
【灯显】
他们由你而生,却并非从你而生,
纵然他们跟着你,却不属于你。
你能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
你能庇护他们的躯体,却庇护不了他们的灵魂,
你可尽力仿效他们,却不可让他们像你。(钱满素 译)
(追问:大家发现纪伯伦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吗?)
“but”,表明作者的观点涉及矛盾的对立面,一方面相连相爱,一方面自主自立,这是纪伯伦对人生思考的突出特点:辩证的观点,能从矛盾中,从各个方面全面地认识对象、看待问题。
过渡:节选的另外两首诗,你能从中发现纪伯伦关于爱,充满辩证的观点、看法吗?
(后面两首诗牵引学生痕迹不能明显,要注意放开谈,顺序都可。但探讨完后要回到独立和奉献的辩证关系上。)
2.《论婚姻》
On marriage(节选)
You were born together,and together you shall be forevermore. / You shall be together when the white wings of death scatter your days. / Aye,you shall be together even in the silent memory of God. / But let there be spaces in your togetherness, / And let the winds of the heavens dance between you. ……
Give your hearts,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 For only the hand of life can contain your hearts. / And stand together,yet not too near together: / For the pillars of the temple stand apart, / And the oak tree and the cypress grow 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
①spacesVStogetherness,合一VS缝隙,一组反义词可见亲密关系中的双方既彼此相融相通,又留有余地。
②stand apart;not in each other's shadow,爱恋的双方也得有自我的空间。
【灯显】我如果爱你—— /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 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 根,紧握在地下 / 叶,相触在云里 /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 仿佛永远分离 / 却又终身相依(节选自舒婷《致橡树》)
(追问:为什么相恋相依,却要给彼此之间留有余地呢?)
因为夫妻可同甘共苦,但人格却是独立的,要给对方自由和自主的权利。为什么我们爱远方的人容易,爱近旁的人却难?因为人心总是希望周边的人能达到自己的期许,总是希望身旁的人接受自己的意志,多了计较,少了包容;多了强加,少了放松。尊重对方的独立,才能保持距离;保持距离,才能欣赏对方的优点,包容对方的缺点,磨合彼此的差异。真正的爱情,不是依附,而是有依赖,也能独立的。
【灯显】一粒沙是一片沙漠,一片沙漠是一粒沙。(纪伯伦《沙与沫》)
每个自我都既小又大,既是碎片,又是苍穹,既是沙与沫,又是大海。再微小的,也是独立的个体,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追问: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看大家对原文的一处翻译。)
【灯显】
原文:Give your hearts,but not into each other’s keeping.
译文:彼此付出你的心,但不要互相保留。(彭宇轩)
付出真心,却不要让彼此保管。(王子瀚)
(问:冰心也是如彭宇轩这样翻译的,比较你觉得谁的更合适?)
相爱的人,可以交心,但同一音调中共颤的琴弦,彼此也是单独的,不能被对方持有。“管”有一种占有的味道,所以,我觉得“保管”会比“保留”更贴切。
3.《论快乐》
On pleasure(节选)
It is the pleasure of the bee to gather honey of the flower / But it is also the pleasure of the flower to yield its honey to the bee / For to the bee a flower is a fountain of life / And to the flower a bee is a messenger of love / And to both, bee and flower,the giving and the receiving of pleasure is a need and an ecstasy.
(如学生没找到辩证的点,则追问:在爱情里,在亲情里,在任何一段亲密关系中,我们都有必要葆有自己,不迎合,不迷失,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不能全心倾注自己的情感,因为太多投入,就越容易迷失?)
给予和接受都是需要和欣喜。(追问:为什么给予也能带来欢乐呢?)看到爱着的人得到满足是一件欣慰的事。诗歌中,作者用蜂和花的形象来表达对爱的接受和赠予。(追问:为什么接受爱的蜂能成为爱的使者呢?)
【灯显】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莫怀戚《散步》)
“我”是母亲的儿子,我获得了母亲爱的馈赠,也把这份爱传递给了“我”的儿子;儿子获得“我”爱的馈赠,也把这份爱反馈给了“我”的母亲,他的奶奶。受到爱的感召的人,会传递爱,然后搭建一个温暖的、稳健的关系网,构成一个充满温度的世界。
总结:纪伯伦用蜂和花、弓和箭、橡柏和神殿的柱子,诠释了爱里的付出和独立。倾注一份情感,是真诚;葆有一份独立,得自由。可以依赖,但并不依附对方;可以交心,但并不改变自己。付出,是对所爱者的交代;独立,是对自我的责任。对外,我们得学会经营一段关系;对内,我们得试着对待一个自己。纪伯伦辩证地诠释了他对爱的思考。
三、漫谈感悟
《先知》里还有一些与爱有关的诗句:
【灯显】爱不占有,也不能被占有。爱就在爱中满足。(《论爱》)
把你最好的,奉献给朋友。倘若他必须知道你的落潮,也让他知道你的涨潮。(《论友谊》)
欢乐是一首自由之歌。我愿你们用全新来唱它,但不要你们在歌中迷失了心。(《论欢乐》)
我的爱若在你们记忆中消失,那么我会再来。(《道别》)
受这些诗句的启发,你能自创两句小诗,也来谈谈你对爱的理解吗?
【灯显】我如果爱你,像 ;可那 却是 。
示例:我如果爱你,像吹响温柔的笛声,可那笛子却是被刀刃镂空的木头做成;
我如果爱你,像斟满芳香的醇酿,可那酒杯却是在高热的窑中烧就。
总结:文学作品把爱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我们把她翻译出来:在《子衿》里她名叫思念,在《桃夭》里她名叫热烈,在《小王子》里她名叫唯一,在《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里》她名叫陪伴,在《孩子》里她名叫独立,在《欢乐》里她名叫奉献……我们的一生,不过就是在不断道谢、道爱、道歉、道别,我们不可能设想一种无爱的生活,那就让我们在生活里好好爱,在阅读和写作中好好思考爱,因为她比整个世界更寥廓。
《让阅读更”悦读“——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整”的体现》
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这句话将诗意和哲理融为一体,恰好是对“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善意提醒。受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影响,我们习惯于篇、章、节的划分,这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来说,无疑给漫长的探索之路增加了偏离方向的风险。
整本书阅读不同于单篇幅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也应该与单篇幅阅读教学不同,其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整”字,即整本书阅读教学要有“整”的意识,这是外在的体系,也是内在的逻辑。因此,如何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突出“整”,成了整本书阅读存在与区分的意义。“整”的成功实践,不仅关系到整本书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还对当下语文教育改革起到关键作用。2020年11月5日,教育部“名师领航工程”璩艳霞名师工作室“名著滋养心灵,经典浸润生命”整本书阅读教学与研讨活动对外开放,我有幸参加学习,不仅观摩了工作室几位优秀教师的现场授课,还聆听了专家学者的精彩讲评,使我对整本书阅读教学有了几点认识。
一、明确立足点。
教师在设计整本书阅读方案时,首先需要明确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目的是什么,对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的期待又是什么?以蒋雁鸣老师阅读《红楼梦》为例,她将立足点分为五个层级:一是读情节,品人物;二是读审美,赏艺术;三是读青春,悟人生;四是读文化,启智慧;五是读哲理,明境界。不同层级的立足点对应着不同层级的教学目标,一旦明确了立足点,便将其贯穿整个阅读过程,这样教师的教学就有了方向,学生的阅读也有了指引。明确立足点作为一个宗旨,放在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开端,它侧重于让学生围绕立足点在通读的基础上了解整本书,从而形成宝贵的阅读初体验。
二、精选切入点。
精选切入点是针对整本书的内容,选取“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腻地品读教学,以达到深刻理解文本某一方面特点的教学手法。切入点着眼于优化文本内容、精炼文本内容和整合文本内容,可以是书中的深刻处、疑难处、关键处、精美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江文欢老师的古典小说精读精讲课让我受益良多,以《水浒传》中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选段为例,江老师以“三”字总结法为切入点,通过“三地”、“三间”、“三忍”、“三激”、“三拳”、“三骂”、“三应”、“三感”来梳理故事情节,条理清晰,要点突出。学生则沉浸其中,探究思考、观点碰撞、言语交锋,整堂课精彩不断,高潮迭起,让人回味无穷。蒋雁鸣老师主编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中也有很多精彩的切入点,如《红楼梦》中的谐音艺术,就拿人物命名来说,“元迎探惜”谐音“原应叹息”,“甄英莲”谐音“真应怜”,“贾化”谐音“假话”……这种命名法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提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本来面目,或暗寓对人物的褒贬爱憎之情,指出人物的性格、命运、结局、遭遇,从而有利于揭示主题。又如《朝花夕拾》中双重视角的交织,《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的生命记忆,儿童视角与成人视角的交织让10篇作品中描写孩童时期的文字都洋溢着独有的童真童趣,议论现实的文字则是辛辣的、批判的,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不一样的“我”,启发多视角理解文本。由此看来,整本书阅读教学所精选的切入点,既是个性的,又是共性的。
三、探究辐射点。
如果说精选切入点是往文本深处挖掘,那么探究辐射点就是文本外延广度的探究。李零教授关于《论语》的纵横读书法足以为证。纵读法(以人物为线索),读孔子、孔子弟子、《论语》中的其他人;横读法(以概念为线索):读周公之梦、天命和人性、圣人和仁人、君子和小人、孔子论德、孔子论礼、孔子读过什么书、孔子到过什么地方、孔子的政治烦恼等。横读法基于《论语》的某个概念,辐射出一系列相关的阅读文本,这些文本与《论语》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在研究层面是平行关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论语》。除此之外,一些名家对经典名著的点评、鉴赏、感悟也是辐射探究不容忽视的必要储备。另外,金路老师的《不是“C位”也精彩》之《海底两万里》阅读分享课,给探究辐射提供了新的思路,整本书阅读教学还可以让学生把阅读体悟展示出来,呈现方式多样化,智慧而有趣味,包括短视频拍摄、手绘地图讲解、课本剧表演等,最让人震撼的是两名男生根据书本内容原创歌词,并以说唱的形式演绎出来的环节,当然,金老师的点评也恰到好处,有序地推动了整堂教学。
四、巧妙回扣点。
整本书阅读教学进行到这里,我们仍然不能忘记“整”的意识,之前深入挖掘和辐射探究散出去的还要收得回,即对整本书阅读进行巧妙回扣,与整本书形成一种勾连,实现这一步的关键是找到那个巧妙的回扣点,让人感觉既是情理之中,又是意料之外。比如王丹蕾老师《傅雷家书》导读的设计,《傅雷家书》是父亲送给儿子的礼物,王老师则将《傅雷家书》当作一件礼物送给同学们,并让学生从拆礼物开始,逐步的代入、推进,最后以来自赤子的礼物回扣整本书,学生恍然大悟,所谓的经典阅读终究读的是自己,只不过需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采用感悟式的批注方法才能完成。不难发现,此处的回扣点就是阅读伊始的立足点的体现,或者是升华,因为教学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就像狄更斯感慨的那样:“我是围绕一个圆圈而行的,越接近终点也就越接近起点。”
整本书阅读读的是经典名著,其中意蕴深厚,包罗万象,能够真正读懂读透的人已是难得,而要对整本书阅读展开教学则是难上加难。要想克服难点,首先学生必须做到真读,老师必须做到深读,这样二者才能进行有效对话,才能培养出真实、充实、扎实、厚实的具有自我调控意识的成熟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