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散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10:50:16
《留在发丝里的暖》
清晨,几缕金光散入房间,透着淡淡的暖,发丝在阳光的照耀中泛着金色光芒,似是阳光在不断眨着眼睛。我几欲睁眼,却模糊地看到一个高大的背影将那窗帘拉紧,然后脚步轻轻走出房间。
他是我的父亲,我很高兴在假期的一个普通却又特别的早晨居然能看到他。那天是中秋节,晚上,我们一家吃着月饼共赏圆月,金桂飘来,落在心里,香在心里,月光打在叶上,像是在祝福我们家的难得的团圆。我很高兴,妈妈也很高兴。
怎料次日,朗朗明月不在,长沙瞬间似乎进入了深秋,窗外的雨声拍打着窗户,风呜呜地吹,冻得人直打哆嗦,路上撑伞的行人裹紧了自己的外衣,乱飞的雨点似是想跑到人家家中来取暖。
我洗完澡,发丝上还挂着水珠,水滴落在衣上。这时父亲走进来,拿着吹风机说帮我头发。他用浴巾再次擦着我的头发,拿起吹风机与梳子,按开开关。风从发丝吹去,梳子从发丝梳过,水从发丝滑落。调皮的水珠跳到父亲手上又顷刻飞走,而我的思绪也从眼前的书本上飘飞……
这一刻又好像回到过去,那时,父亲总有时间陪在我身边,他带我出去到处玩,我也可以骑在他肩上看美丽的远方。每到夜晚,只要我一洗完头发,他就会拿着吹风机帮我吹头发,记得我那时常常坐在地上玩着积木,一边玩一边还会怨爸爸:“爸爸,你梳得太痛了,水都飞到了我脸上呢!”然而现在,我依然心生不满,因为他现在工作很忙,总是出差久久不回……
此刻,发已吹干,父亲拔下了插头,帮我把窗户关紧,雨声瞬间变小,他摸了摸了我的脑袋,轻声说道:“崽崽,爸爸明天就出差了,你在家要好好听妈妈的话。爸爸知道你喜欢爸爸在你身边,爸爸也很想天天能回家,一家人在一起,不过为了我们家更好的明天……”我早已湿红了眼眶,之后听不清他在讲什么,只是胡乱点点头答应……
他走后又轻轻帮我带上了房门。我记得他明明帮我关紧了窗,可是为什么我的书又湿了呢?
心头的怨气早已消散,留下来的只有藏在发丝里的暖……
又是一个美好的清晨,阳光乱入却无人再挡。我望着爸爸楼下渐行渐远的背影,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长长的,他的身影愈发强壮有力。
他身旁的树上还挂着水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愈发晶莹,就像是熬过一夜的寒冷,终于与温暖撞了个满怀。
父亲也带走了我心里的烦闷,留下了心底的一片融融暖意。
教师点评:
曾经父亲对“我”极尽宠爱,而如今常常家里看不到他的身影,父爱似乎缺席,令我心生不满。小作者巧妙运用对比、插叙的手法,丰富父亲的形象,文章通过对爸爸为我两次吹头发的场景,承载爸爸对我不变的关切和温暖,使抽象的脉脉温情更为具体可感。记叙中穿插精彩的细节、动作、语言描写,细腻的情感表达,同时以多处点缀的环境描写烘托自己变化的心情,大量的比喻、拟人等修辞,使语言极富感染力。
《立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当人们还沉浸在热闹、喜庆的春节中时,紧随其后的二十四节气之岁首“立春”也悄然而至。它的任务是赶走凛冽的寒冬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今天早上,我一醒来便发现外面下雪了。我飞快地穿好衣服,急忙跑下楼,今天可真冷呀,冻得我瑟瑟发抖。我跑出去发现今天不只下雪还下雨,甚至还有几个小冰雹,真有趣。
下午我和妈妈一起去散步,我问妈妈:“妈妈,小草怎么还没长出来呀?”妈妈对我说:“小傻瓜,草哪有那么快长出来的呀。”“也对。”我笑着说,“我嘲笑它们傻,每到春天就长出来,冬天又死掉,一年一年的交替,这不是自作自受吗?永远不能得到永久的生存。”
妈妈听到了我的话,严肃地对我说:“这怎么会是自作自受呢?每一次,它们都会比前一次长得更高、更绿,它们是如此顽强、执着。”
听了妈妈的话,我不禁想到:“与它们相比较,那些经历一点小小挫折就自暴自弃的人,可真卑微。”
立春时节虽然小草还没复苏,但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边的绿色,不禁吟起诗来:“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林花扫更落,劲草踏还生……”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意思及全诗欣赏》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译文: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现在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4)春风:另一版本作“东风”。
(5)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6)故园:指故乡,家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
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
有谁的思乡之情不会油然而生呢?
译文2:
灯火渐熄的夜晚,谁家传出嘹亮的玉笛声,笛声随着春风,飘满整个洛阳城。这种夜晚听到《折杨柳》的曲调,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
背景:
这首诗是735年(开元二十三年)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听到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
赏析:
王尧衢《唐诗合解》:“忽然闻笛,不知吹自谁家。因是夜闻,声在暗中飞也。笛声以风声而吹散,风声以笛声而远扬,于是洛春夜遍闻风声,即遍闻笛声矣。折柳所以赠别,而笛调中有《折杨柳》一曲。闻折柳而伤别,故情切乎故园。本是自我起情,却说闻者‘何人不起’,岂人人有别情乎?只为‘散入春风’,满城听得耳。”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十分恰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乡思的情怀,于是第三句点出了《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颇能显现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感情,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诗人的故乡是他从小生于此,长于此的地方,作为祖国的一部分,那种形象尤其令诗人难以忘怀。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赏析二:
诗仙李白从二十四岁“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四川之后,便浪迹天涯,四海为家了,直到他六十二岁时,在安徽长江边的采石矶醉酒落水仙逝,一生不知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多少足迹,所到之处,留下了不胜枚举的动人华章。
写于东都洛阳的《春夜洛城闻笛》就是这些珍品中的一颗宝珠。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洛城即洛阳,是唐代的东都。“暗飞声”写出了笛音悠远轻细,扣住了“夜”字,显示出此时喧哗了一日的都市中的各种喧嚣至此已经平静下来了,正因夜静,才听到了暗中飘渺而来的笛声,因其飘渺,又不知发自何处,是演奏者情不自禁地只管吹奏,把无限的离愁别绪洒向城中,洒向夜空。“谁”字是写这笛声出处不明,突出一个“闻”字。在这万籁俱寂的春夜里,如丝的笛音散入春风,随风飘进整个洛阳城里无数没有睡着或者睡不着的人的耳朵里。初不经意,待静心一听,原来吹奏的是凄清婉转思乡怀家的《折杨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园,即是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有停留在一己之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的人啊,这不期而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拨动了许多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声,每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