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和而不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6:23:15
《和而不同1000字》
“和”,又写作“龢”或“咊”。《说文解字》:“龢,调也。咊,相应也。”---“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着唱或伴奏”。所以和不表示一味地应和,而是饱有自己发声的同时,与大声音融合成美妙的共振。“和”区别于“同”,“同”是一模一样,是齐唱;而和,是异的协调,是合唱。
但是,我们生活种往往有着“一派和气”:当遇到矛盾时,总的一句:“大家都是一家人,要和和气气的”,便糊弄过去了;或是众人都闭口不提,保持缄默。这是真的“和”吗?为何常常出现这些“和”?
当有危机或异声在群体中蔓延时,个体会趋于恐惧被自己的同类群体孤立,出于归属感的依恋,对认同感的及需,我们会同他人保持一样的步调。有时表现出是一场侵略,又或是一场沉默,总之,都是所谓“和谐”的,实现了温暖的合群。个体在群体的相互拥抱中不愿醒来。“房间里的大象”慢慢滋长,而他随时可能抬起脚来,踩碎这“和谐”的幻觉。
而这种个体的归属感的集合体便成了社会的秩序,就像乡土中国的人们都在差序格局中运用礼治来维持社会安定。一旦有村民之间的矛盾,便开一场“教育”大会。在乡村父老见互相道歉,牵手言欢,但却是碍于面子和解,实际两家已结上了梁子。
久而久之,人们的思想被社会秩序所限制,没有人质疑秩序本身的假和谐,而或为了一个个屈于规则的相同人。就像房龙笔下的村庄一样,老人被奉为信条,任何向往外面的人都被丢进了万丈深渊,人们被自己的信条围在了村庄,生活得和谐。直到河流枯竭,生活不济,他们渴望外面的世界,但一切太晚了,累累白骨成了之前信条下的“和谐”的祭品,留下来的终是弥补不了的忏悔。
所以,这样的和谐只会带来同化,扼制了异的发展,扼制了“异”向“和”的融汇。真正的“和”是“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着唱或伴奏。”因此我们需要“存异”。
“存异”是和的基础。17世纪英国大力推行版权法,促使机械生产及机器的发明,允许新东西的出现,才有了后面的工业革命,达到力鼎盛的和谐;春秋的大环境允许流派的发声,才迸发出“百家争鸣”的思想盛况。和是谐调,谐调来源于不同事物之间的配合,是异的组合,是新事物与旧社会的契合,从而迸发的和谐力量。
“存异“是“和”的力量。香农同时攻读数学和工程学两个专业,但是,在当时的美国,数学和工程学是针尖对麦芒---数学以抽象为美,工程学则是以应用为前提,而正是这两样异样、甚至互相鄙夷的学科组合,奠定了香农《一个通信的数学理论》,将数学用以传递信息,并以机械化的实用基础实现。正是“存异”的组合,开启了我们通信时代。
因此,我们需要个体智慧去勇敢,发现反抗社会中的假和谐,我们也需要一个宽容的社会去包容异的发声。但是同时,我们也不可滥用“异”的力量,去过分追求个性而否定一切的认同,我们还需适度求“同”去融合“异”,最终,“和”或了人类共同的面庞。
《和而不同800字》
在现代社会中,“和”是社会生活中的“和睦”、“和气”,是国家层面的“和谐”、“和平”,也是人与自然众生共处的一种状态,“和”似乎成了追求的主旋律。
《说文解字》中如是解释“和”:“龢,调也。啝,相应也”,造字的初衷是“以声音相应,协调地跟唱或伴奏”,继而引申出“和谐”之意。由此可见,“和”的本意并不是一味应和。正如《论语》中有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不是隐藏人的缺失而展现出的“一团和气”;也不是消磨掉个体的独特性,将其肢解装进社会的框架;更不是群体因为心存恐惧或毫无主见而选择圆滑附和,造成千人一面的假象。相较一潭死水的庸君盛世,百家争鸣的战国才是更加和谐的社会生态,个体的差异带来国家的生机和繁荣。
当人们在既定框架中推崇“和”时,也就从另一方面否定了“不和”的价值。在固有观念中,“不和”代表着极端、灾难和恐惧,然而,有时的“不和”即是挣脱时代和社会枷锁的开创者。当主张改革者逆先王之道,反时代之潮流,提出变法而引发巨大争议时,正是这样的“不和”,推动了人类文明历史的进步;当人们为了伸张自己的正当权力而抗争,不甘屈服于强权或惯例而因此产生冲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权利有了生命的根基;当个人以科学和艺术的正途去冒犯强势群体、挑战权威时,正是这样的“不和”让发展在逆境中求生。被批判和被攻击也许是这些“不和”最初难以杜绝的宿命,但它们在血雨腥风中重生。
由此可见,“和”与“不和”不是两个既定的概念,更不能简单地分为非黑即白的两个对立面,没有了二元对立的格局和随之而来的戾气,没有了阻断理性思考的高墙,那么就会形成“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的社会。
真正的“和”是与自我和解,人要想走远就要学会卸下包袱,在超越自我、挑战未来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悦纳不那么完美的自己,正如尼采所言“克制是苦事,不和解的人睡不好”;真正的“和”是社会形态的不同,美人之美,共存相生,互学互鉴,个体的差异性才能使社会多姿多彩;真正的“和”是世界的融合多元,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只有承认世界的多样性,才能拥抱世界的和谐统一。
不同未必不和,和中自有不同。
《和而不同1200字》
开头就先表明我的观点吧,我认为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最融洽的关系就是和而不同。
什么叫和不同?首先我们来讲一讲和。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这个大家都是从小到大就被灌输的,也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所以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大家都能你帮我一把,我帮你一把,形成一个互帮互助的状态,人类也才能走到至今,虽然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已经在一定的程度上,互帮互助的几率大大减少了,已经不像以前那么频繁了,但是那种精神层面上的互相扶助是植在我们的基因里面的,所以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的,我们依然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划定为和的标准,有的人说不我就是喜欢跟人据理力争,可是你知道吗?有的时候道理是用来约束自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别人的道理,只能用来告诫自己,并以此来训诫后代,但是却不能把它用来衡量别人的错误,很多人他其实就错在这一点了,他认为道理是客观的,实际上我们都需要道理,他其实并不是客观的,他是主观的,有的时候一个道理在你的眼里是对的,在别人眼里可能就是错的了。要有如此大的主观性,这就使得道理他并不是衡量对与错的唯一标准,所以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我们必须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能让自己的行为践踏到别人的原则。有的人认为人是完全自由的,其实不是人是一定要的,是一定的社会规则,一定的行为规范下,进行自己每日的行动的,所以实际上我们的行为是受到约束的。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交往中,也应该考虑我们的行为会不会对他人造成一定的影响,我们要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只有把别人的感受帮到第1位的人,把自己推到第一位的人才是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和同样的,只有我们把别人放在第1位,别人也才会把我们放在第1位,这就是以和为贵的真谛,这就是和而不同的真谛,只有和才能为后面的不同打基础,没有前面的和的基础后面的不同只是建立在浮沙之上。
但是前面的和只是一个基础,后面的不同才是重点。什么叫不同的,就是不拘泥于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从精神意境上来讲都可以分成两个人,一个是自己最向往最追求的那一个自己,另一个呢是别人想要你成为的那个自己,希望你成为那个自己觉得你应该成为的那个自己。那我们到底要不要听从别人的禁语,然后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应该成为人呢?我给答案是不要拒绝别人的好意,但是坚持做自己,不要拒绝别人的好意,就是为了呼应前面的和字。而经手自我就是我这段要讲的内容,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追求,如果每一个人都千篇一律,成为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那么我们的存在唯一的意义就是成为别人观赏的东西了,但是我们是人,是人就应该有自己的意志,我们应该告诉自己,我就是我,我不是别人,我要成为自己。我见过太多的人为了迎合别人的观点,最后变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我觉得这是非常可惜的,因为如果你向着自己的那一条道路走过去,你很可能比现在要成功的多,哪,一个少年在年少的时候没有过一番热血的梦想呢?我们为什么要去在乎别人的看法,别人的意见呢?如果我们在年少的时候都没有重新壮志,那么我们以后又谈什么建立自己的理想,建立自己想要的生活呢?
所以,和而不同,活出理想的自己。
《君子之风,和而不同800字》
君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所敬仰追求的人物形象中华文学发展的辉煌历史上从来不乏赞美君子的著作,那么我们所向往、推崇的“君子之风”,到底应当是怎样的呢?
我想,定当同《论语》中子路所说如出一辙:“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风,一定有和而不同的气度与胸襟。
君子之风,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坦荡的胸襟。北宋时期社会动荡,各有识之士纷纷寻求化危为安的路径,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大胆变法革新而与其立场相对的保守派代表司马光和苏轼则极力反对,据理力争,双方毫不退让,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味,仿佛要拼个你死我活以求胜负的猛兽们。然而,当苏轼摊上“乌台诗案”的官司,面临被处死的危险时,王安石却不计过往种种为其求情而作为政治死敌的王安石和司马光,他们对对方的评价却并非一味贬低抹黑,而是坦然地承认了对方“有过人之处”,“君子人也”。这正是君子之风的生动体现——坦然承认对方的好,能够在其危难时刻不计前嫌地伸出援助之手。君之子之交,亦敌亦友而君子之风,和而不同,这便需要那种坦荡的胸襟以坚守道义,坚守君子之风。
君子之风,和而不同,这是一种包容的气度。王安石不计前嫌为苏轼求情,司马光在王安石病逝后放下立场请求朝廷对其厚加礼赠,同为王安石政治死敌的苏轼也亲自为其起草制书,作出了对其的高度评价,这体现的不仅是君子间亦敌亦友的情谊更是一种宝贵的包容气度。包容对方的与自己的不同之处,又坚守自己的立场与观点,我国当今“求同存异”的外交方针,正与此一脉相承。“求同存异顾名思义即一起追求各国之间共同的利益,但又保存、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相互帮助、相互理解,又互不干涉。这体现的正是大国担当与大国气度,完美诠释了和而不同的君子之风,也告诉我们追求君子之风,需要包容的气度。
君子之风,和而不同,这需要坦荡的胸襟与包容的气度,更需要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荧烛末光增辉日月。
《和而不同,是为君子700字》
自古以来,君子便是人们称赞而向往的一种形象。《论语》中就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有关君子的言论。在我看来,君子之风是重义轻利,是坦荡正气,但最重要的是一颗包容之心。君子和而不同,在和中求同,在不同中相互学习,相互包容。在不同时捍卫自己的立场,坚定自我的信念,又在不同中寻求尊重,欣赏对方的“”,这便是我心中的吾子之风。
在不同中捍卫自我,坚定信念,是君子之风的热血。王安石坚持变法,而司马光与苏轼强烈反对,双方皆不退让,坚定着自己的立场,这便是君子的坚决。君子绝不是任人而欺的懦弱者,他们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壮志与气魂,有着“虽九死其独犹未悔”的坚定信念与一往无前的决心。君子之间的不同,是他们的信念与自我追求,是君子的满腔热血,为君子之风注入滚烫的一股力量。
在不同中寻求“和”与“词”,是君子之风的恭兼与温良。在“乌台诗案”中,即使身为政治死敌,王安石仍为苏轼真死求情。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也互相对对方的才华毫的虚伪与保留。难道仅因为某些看法不同,就要
外外对立吗?不,作为君子,必定会拥有尊重他人欣赏他人的品质。君子在不同中有“和”,正是因为他们的恭敬之心与温良之情,绝不错失任何一个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并且将过往的不和与对方值得欣赏的地方划分界线,做到互相学习与欣赏,品他人过人之外,传温良恭廉之君子之风。
坦荡正直,重义轻利,也是君子之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到今,君子一直有着坦荡重义的品格,他们或为我国为家,或坚定自我,将浩然正气,坦荡无畏,轻视暴利,重情重义的君子形象表现的淋滴尽至,使君子之风更加深入人心,为人之所学习,为人之所向往。
和而不同,是君子的大气,坦荡正直,重义轻利是君子的风骨。和而不同,良性竞争,和谐和美在对立中发展,在相异中学习,傲然而不骄,坚定自我而不全盘否定他人,这便是我心中的君子之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900字》
君子,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容所推崇的对象。有“莲,花之君子者也。”;有“居庙堂之高则尤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尤其君”,更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而君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小人则钩心斗角,同而不和,唯修身养性,方扬君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积,和在“君子坦荡荡。”北宋王安石既是一位诗久也是一位胸有丘壑的政治象,在仕途上敢说敢做,勇于变革,排除异己。但在他人面临处死的危险下予以援助,君子之气度坦荡荡。在仕途失意后,不计前嫌,同苏轼交游点同道会,虽抱负不同,但合在君子的气度。反观当下的“双面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用伪装的友好来掩饰丑恶的面貌。对此,我们要坦荡荡要敢有“问汝平生功绩,黄州惠州淡州”的真率,也要“淤泥中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同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陋奎不陋。”君子可以和谐地相处而忘趣不周,刘禹锡便深知其理。他仕“途失意“巴山处水凄凉地,却能同友人白居易共勉,“但凭杯酒长精神。”又有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责,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愤恨和豪爽,也有杜甫尤国尤民的“安得个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君子喻于义,为天下大义,立天下之大道,实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方仍君子之风。展观当下伟天的人物,袁隆平胸怀天点,终成就了东下稻糕养活中国的一番事业,他兢兢业业,三点一线,视水稻为一生,终成兼济天下。张定夺院士尽生命最后的力气,将时间奉献于救死抉稀,是啊,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罢了。他穷尽一生,守一方安宁。君子之不同,在于志趣。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唯有弘扬君子之美德,修身养性,能形成君子之风。自古以来梅、兰、竹、菊这四种植物“被赋予以君子之称。君子,要有“凌寒独自开”的勇气,要有“清清白白淡雅纯净”的高洁,要有“千磨万劲立根仍在破岩中“的挺直,要有“菊残犹有傲霜核”的傲骨。君子喻于义,而小人喘于利。小人逐利,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而君子沉稳安然,不为世俗所打扰。却著名的女博主何不为君子?李子染喜欢用视频拍摄记录下生活的琐碎,从侧面传播了不少手工艺的文化,不为网友的谩驾所迷乱,一心一意做好一件事。
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君子和而不同,更应以和促不同,在交流中和谐共处,保持君子之风。君子和而不同,个人同而不和。唯有胸怀磊落点趣高洁,不为尘事烦扰,方成君子之风。
《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出自《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老夫子的这句话不仅适用于处世为人方面,几乎所有的问题,都能体现“和而不同”的思想。就如现在把和而不同用在人文、科学与生活的关系上,也是恰到好处的。
“和”是指共生互动、相同互通、和而创新;“不同”则是相异互补。这种和而不同的思想正好用来解释三者的关系,人文、科学与生活三者之间既有着相同互通、共生互动的关系,又有着相异互补的区别。
想起电影《阿凡达》的结局不禁思考:为什么拥有了高科技的地球人最终却败给了原始的土著纳威人?其实思考后会得出这样一个道理:社会、人类要想和谐健康发展,既离不开科技的发达,也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提升,而这一切都源于生活。就像材料所给的那个故事一样,如果没有瘟疫,也不会有人想去研究微生物,而有了瘟疫却没有显微镜的发明,那么单靠人文精神的力量是拯救不了那些瘟疫中奄奄一息的人们的。所以三者有了联系就要发挥各自的不同,在不同中朝一个共同的目标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终好的效果。
1988年,当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集一堂的时候,有记者问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一个白发苍苍的学者思考片刻后回答道: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重要的东西呢?”记者不解的问。“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等等。”学者这样回答了记者。正是这一番话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一位为世界科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影响他的东西不是哪个实验室,而是幼儿园,是幼儿园里渗透给他的一种人文精神,而这种人文精神来自于生活同时也作用于生活。所以说这种来自于生活的人文精神需要科学的力量做奠基,这正是它们三者相同互通的地方。
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探索。南丁格尔的事迹众人皆知:她开护士学校,并带领护士将战场的死亡率由42%降低到2%!没有心系国家,心忧百姓的人文情怀,她就不会做出这般举措。取而代之,她会尽情享受父亲提供的优厚的物质生活,终生活在上流社会的“幸福”中。没有科学探索,她不可能把救死扶伤做到极致。空有一腔爱国心,却没有任何的实际工作,只是站在战场上大喊“我要降低死亡率!”有何作用?因此,我们说,我们呼唤人文情怀,也追求科学探索。
玛丽修女的质问让大家感悟人文情怀,施图林格的回复让大家警卫科学探索。人文情怀饱含对自身的关切、对他人的关怀,对世界的关注;科学探索富有对物质本真的探究,对未知事物的探秘,对理想假说的探求。我想,对于个人至于全人类的幸福生活而言,总离不开悲天悯人、关注当下的人文情怀,更离不开务实求新、开拓进取的科学探索。
现如今社会,计算机技术快速发张,运算速度已可高达每秒万亿次以上,计算机应用的触角几乎深入到各领域,全世界成为一个地球村。然而网上的黑客、病毒却肆意横行。这种科学的进步正需要合理的人文精神做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一种和谐和健康。有了正确的人文精神做导向后,要想让科学得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我们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小事做起,很显然,这一切又回归到了生活中。人文、科学和生活这三者正是从“和而不同”的基点出发,在相同互通中进行相异互补。
从这些事例延伸的一个民族和一个国家,我们可以试着理解这样一句话:为什么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民族传统,没有人文文化,就会异化,不打自垮呢?其实理解了人文、科学和生活三者“和而不同”的联系后就有了答案。如果一个国家没有民族传统和人文文化,那么它在精神上是空虚的,不论这个国家在科学上多么进步在科技上多么发达,它的战斗力终归是空心的;如果一个国家只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后盾,那么它早晚还是会受人奴役的。它们的辩证关系告诉我们,我们需要人文精神,我们也需要科学技术,他们虽然是不同的,但是他们共同作用于生活,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更加繁荣,国家才能更加昌盛。
人文、科学和生活三者相同互通、相异互补,我们要在“和而不同”思想的引导下,正确认识这三者的关系,从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科学为人文创建载体,人文为科学充实意义,二者分饰两角,共同构建起幸福生活的大厦。科学探索使人更好地把握外在世界,提供物质准备,人文情怀使人更好地把握内在宇宙,带来精神满足。科学与人文,密不可分,互相促进,共同使得人类的身心趋于完善,从而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