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苛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4:55:38
《描写挑剔苛求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挑剔苛求?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5个关于描写挑剔苛求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嫌好道歉] xián hǎo dào qiàn
说好道坏。指挑剔苛求。
[嫌好道恶] xián hǎo dào è
说好道坏。指挑剔苛求。
[拣精拣肥] jiǎn jīng jiǎn féi
比喻挑剔,苛求。
[挑三拣四] tiāo sān jiǎn sì
形容过分地挑剔。也指对工作或事物再三挑选。
[挑肥拣瘦] tiāo féi jiǎn shòu
挑、拣:选择;肥:肥肉;瘦:瘦肉。比喻挑挑拣拣,光要对自己有利的。
《不苛求他人,不为难自己800字》
我很欣赏舒婷的《致橡树》,其中有这样的诗句:“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一味依赖别人的凌霄,没有独立的根基,如同脆弱的菟丝花,只知攀附,却不知道他人带来的富贵不是长久之计,正如失去自我的爱情也无法生存。幸福可以在别人的帮助下创造,独立唯有靠自己。对一个人的期待越高,其实也就越容易失望,而很多时候我们都错误地把一些他人没有义务做的事情当成了他们必须履行的责任,以至于在他们没有按照自己设想的完成某件事的时候,就背上了沉重的原罪,这给我们和对方都带来很大的压力。
无论双方之间的关系多么亲密,都需要认识到每个人有自己的独立性,而在无形当中我们常常不允许对方有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把自己的感受凌驾于他人的感受之上,是一种控制的模式,要求对方一定要完成自己的期待。我们常常不仅想控制别人的行为,还想控制别人的情绪,就像父母在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委屈地哭了起来,而父母还会呵斥他们不能哭、没有什么理由哭、再哭就是要挨打的节奏。
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都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立性。
我曾经在书中看过一个心理咨询的案例。咨询者说:“和男朋友在一起已经好几年了。他一直没有和我说太多家里的事情,但是从他平时的生活状态来看,感觉条件应该是很好的,后来才发现也没有他显示出来的那么好,难免有一点失望,而且当时我和他在一起的时候,他自己在创业还算是比较顺利,可是最近受到疫情的影响,工作没有多大的进展,也不能像以前一样随心所欲花钱,总感觉有些失望。可是两个人已经交往很长时间,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这个时候再去反悔不太合适,在一起又觉得不够甘心。自己一直是要依赖他养活的状态。而且因为没有工作,收入确实是不算高的,这个月一看花的钱,再看所收入的钱就有些不成正比了。”而咨询师告诉她,不去要求别人,不要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他人身上。
最好的生活状态,莫过于不苛求他人,不为难自己。
《苛求电影》
这或许是中国电影界的一种不幸,不靠好看的电影作品来吸引人而只能靠所谓的艺术和炒作招徕观众。张艺谋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的电影向来以票房不高闻名。别人指责他喜欢拍反映中国落后、野蛮的电影来取悦洋人,也有人说他用网络选秀来大造声势。张艺谋的电影除了《红高粱》、《菊豆》等寥寥几部外,别的几乎没几部有观赏性。他的片子里,有的是肃杀的气氛、猴子献丑似的中国落后状况(当然他是为了艺术,因为谁都知道他不是一个卖国贼或洋怠子),以及唯恐旁人不知的电影艺术技巧。到了(我的父亲母亲),已经显示出张艺谋捉襟见肘似的窘境,一个大导演居然沦落到要操作娇情和做作的爱情故事《红高粱》里飞扬的人性气息,流动的生命过程以及绚烂无比的电影画面已荡然无存。
张艺谋号称中国电影里的皇帝,此话何以言之?因为他若想捧红谁,谁不想红都难,如魏敏芝、章子怡、董洁等。再看他的网络选秀,近五千名少女前仆后继、奋不顾身,他老爷子则悠哉悠哉地在众多美女中游走,又开测似地谁也不“临幸”,像不像皇帝?也许他要的就是这个情调。只是,他能不能象斯皮尔伯格那样,既拍出票房惊人的《夺宝奇兵》、《侏罗纪公园》、又拍出反思人类理性的《辛特勒的名单》、《拯救大兵瑞恩》?他没有。他算哪门子皇帝?
让我们的导演看看好莱坞电影,大者有《真实的谎言》、《泰坦尼克号》,电影场面雄阔壮丽,动作特技以假乱真,佐以缠绵徘恻的爱情戏;小者有《人鬼情未了》、《漂亮女人》,或凄惨或舒缓,即使拍滥了的鬼戏也能翻出新花样,灰姑娘的现代版设计得让观众乖乖掏出钱来买门票。好莱坞电影固然有许多颓废的垃圾和令人不屑的糟粕,但它的许多成功之处,使它在某种程度上约定俗成为电影界的典范。而我们的电影界呢,第五代、第六代导演似乎都在拍那些技巧高深的艺术片。唯一的例外是冯小刚,他的贺岁片也许在那些电影大腕眼中不值一提,可人家电影上映第一天就有五十万的票房。
有人说,不能对中国电影过于苛求,人家好莱坞电影是用钱堆出来的,咱玩不起。可韩国电影在钱方面也没法与好莱坞相比,成本也低,但好看,好莱坞在韩国根本没市场。冯小刚的电影可谓是低成本了,市场反映为什么这么好?很多导演拍片子不是为了有好的市场效应,而是为了直接拿到戛纳、柏林电影节上参展,借以获奖扬名立万。早年张艺谋、田壮壮如此,才华横溢的姜文,亦不能免俗,更不说最近一些新锐导演。市场在有些人眼里竟如此不值一提,他们“曲高和寡”地楼着月补胃艺术不放,说起商业片总是嗤之以鼻。这种不正常的心态怎会有利于中国电影的发展?怎能抵挡得住入关后好莱坞电影的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