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这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23 13:01:49
《克己奉公的典故》
“克己奉公”这句成语,是“克己”和“奉公”二语结合而成的。
“克己”是克制自己的意思。《论语·颜渊》载,颜渊有一次问他的老师孔子:人要怎样才算做到了“仁义”的“仁”字。孔子是主张为人处事、施政治国,都要把“仁”字作为重要的道德标准的。那次他对颜渊的回答,却很简单,只有一句话:“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能随时克制自己、约束自己,使处处合乎礼法,就可以算是“仁”了。——这就是“克己”一语的来历。
至于“奉公”,是奉行公事的意思。《史记·廉颇蔺相如〔蔺Iìn〕列传》介绍战国时代赵国的将军赵奢〔shē〕时,说了一段有关“奉公”的故事:
赵奢在赵惠文王时,当“田部吏”(经收田赋的官吏),他办事公平而严格。大贵族赵胜家里,仗势不缴租税,赵奢依法处理,连续惩办了赵胜的九个管家。赵胜大怒,下令把赵奢逮捕。赵奢说:“你身为赵国的贵族,竟然纵容管家,不奉公,不守法。这样国家就会衰弱,甚至灭亡。那时,你哪里还能保得住什么富贵?以你现在的地位,如能带头奉公守法,做到上下公平,那么国家就会强盛起来。国家强盛了赵氏的地位自然也就稳固了。”赵胜听了,觉得很有道理,并向赵王报告了这件事。赵王就命赵奢总管全国的租税,于是赵国府库充实,国家富强起来。后来,赵奢还被任命为将军,领兵援韩,大破秦兵。(参看1154页“纸上谈兵”)’
“克己”和“奉公”合为一句成语,是很有意义的。
“克己”,要求自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奉公”,维护集体的利益;“克己”才能奉公”,“奉公”必须“克己”。《后汉书·祭遵传〔祭zhài〕》载:“遵为人廉约,克己奉公。”这祭遵是汉光武帝的部下,初为门吏,后来屡次立功,拜征虏将军。此人为官清正,对自己严格要求,办公事认真不苟多生活俭朴,不治家产,临死还嘱咐丧葬必须力求简单。这在当时社会是很难得的。
“奉公”还常常和“守法”结合而为成语“奉公守法”。在《说苑·至公》作“奉公行法”,原文引春秋时楚国令尹虞邱子向楚庄王提出辞职,并推荐孙叔敖接任令尹时的一段话,其中有一句是:“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
《阅读让生活更美好》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这句名言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人在知识海洋中前行的道路。在我看来,书籍宛如一座神秘而迷人的宝藏,它的魅力远胜世间任何美丽的风景,比任何游戏都更具吸引力,也比任何电子产品都更能拓宽我们的视野。我对阅读的热爱,就像一颗种子在心底生根发芽,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五彩斑斓。
阅读为我的课余生活增添了绚丽的色彩。当下课的铃声欢快地响起,校园瞬间变得热闹非凡。同学们像一群欢快的小鸟,有的如脱缰的野马般奔向操场,尽情释放着活力;有的则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叽叽喳喳地分享着彼此的趣事;还有的同学安静地坐在座位上,专注地做着作业。而我,总会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手中紧紧捧着一本书,仿佛握住了整个世界。我时而嘴角上扬,被书中的幽默情节逗得忍俊不禁;时而眉头紧皱,为书中人物的命运担忧;时而手不释卷,沉浸在精彩的故事里无法自拔。到了周日的早晨,阳光轻柔地洒在窗前,空气中弥漫着沁人心脾的花香,枝头的鸟儿欢快地鸣啭,仿佛在演奏着一曲美妙的乐章。我坐在窗前,翻开一本心爱的书籍,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走进了一个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阅读不仅丰富了我的课余生活,还像一把神奇的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世界的大门,让我的眼界变得更加开阔。当我翻开《三国演义》,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足智多谋,他的每一次决策都如同一场精妙绝伦的棋局;也看到了曹操的生性多疑,他的每一个眼神都仿佛隐藏着无数的算计。读《西游记》时,我仿佛跟随唐僧师徒四人踏上了那充满奇幻色彩的西天取经之路,见识了他们一路上的团结勇敢、惩恶扬善,每一次降妖除魔的战斗都让我热血沸腾。而读《水浒传》,我仿佛能看到梁山好汉们那豪迈的身影,体会到他们勇敢、有勇有谋的英雄气概,他们的故事让我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
阅读还教会了我如何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当考试失利的阴霾笼罩着我时,我不再像以往那样垂头丧气,而是会静下心来,仔细找出自己考试失利的原因,认真整理错题,告诉自己下次一定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就像不小心打翻了牛奶,我不会再为这已经无法挽回的事情而懊恼,因为我知道,一味地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是没有用的,重要的是吸取教训,继续前行。
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阶梯,能攀登知识之峰;书是明灯,能点亮未来之路。阅读,就像一场奇妙的旅行,让我们在文字的世界里收获知识,收获快乐,收获更加美好的生活。让我们在阅读的海洋中尽情遨游,让生活因阅读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731》电影观后感》
“同胞们,向前走,出口有光,有人间烟火,有国泰民安。”这句话是《731》电影最后的画面。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那些穿白大衣的坏人,拿我们中国人做实验。有的被注射鼠疫病毒、有的被吸入毒气、有的被拉去做冻伤实验、有的直接被解剖开取器官、有的……最让我怒气冲天的是:有个镜头里全是几个月大的小婴儿,被泡在福尔马林里面做成了标本,他们本来可以活到抗日胜利的那天,现在却因为日本人的邪恶计划,生命永远地停留在了那天。
看着片尾他们未看到的画面,不甚觉得惋惜,望着影院出口的光,庆幸自己生于和平年代,感念如今的幸福生活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这不仅仅是观看的一部电影,更是参与一次庄重的历史纪念,以见证者的身份,向历史宣誓: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吾辈自强!
《结草衔环的典故》
“结草衔环”这句成语,出自“结草”和“衔环”两则神话传说。
关于“结草”的传说,《左传.立公十五年》这么说: 春秋时,秦桓公〔桓huán〕伐晋。晋大夫魏颗领兵抵抗, 把秦军打得大败,并且俘获了秦国出名的大力士杜回。
据说魏颗本来不能战胜杜回,在战斗中,幸而出现了一 位老人,他把地上的草,打成许多结,杜回被草结绊倒,魏颗才得擒住杜回,打了胜仗。
这老人是谁?为什么要帮助魏颗呢?魏颗不明白。晚上,魏颗在梦里见到了这位老人。老人说:“我的女儿,便是你父亲的小妾。你父亲临死时不是叫你把她殉葬的吗?可是你后来没有听从照办,而把她改嫁了。你这样救了我女儿的性命,我一直非常感激你。今天我在战场上结草绊倒杜 回,便是为了报答你的恩情!”
关于“衔环”,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说:后汉人杨宝,九岁时,有一天,在山下看见一只受了伤 的小黄雀。这只黄雀,可能是被猫头鹰之类啄伤了,跌落在 一株树下,浑身爬满了蚂蚁,动也不动,看来快要死了。
杨宝很可怜这只小黄雀,便把它救起,带回家去,养在巾箱里,每天采些黄嫩的花蕊来喂它。经过了一百多天的细心抚养,才把它的伤完全养好。这时,小黄雀的羽毛也长得很丰满了,跳跳叫叫,非常活泼。杨宝就放它飞走了。
当天晚上,杨宝梦见一个黄衣童子,口衔四个白玉环, 说是送给杨宝的礼物,并且感谢他的救命之恩,祝福他的子孙都像玉环一样纯洁清白,世代幸福。说罢,化作一只黄雀飞去了。
上述两则传说一一 “老人结草”和“黄雀衔环”,都是封建时代宣传善恶报应的神话。虽有真名实姓,却绝对不可能确有其事。不过,由此而来的“结草衔环”这句成语,有时我们还在运用。
“结草”和“衔环”,二者都是报答救命恩情的意思, 本来没有多大区别,“结草衔环”,也可以说作“衔环结草”。但是也有人说,二者合并为一句的时候,可以泛指报恩,如果分开来,则活着报答叫“衔环”,死后报答叫“结草”,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生当衔环,死当结草。”
隋李密《陈情表》:“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唐白居易《赎鸡》诗:“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我心中的海边乐园》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每当我读到这句诗,脑海里总会浮现出那片令人神往的海边。今天,我就要带大家走进这片充满诗意的地方,一起感受它的独特魅力。
清晨的海边格外迷人。青蓝的大海广阔无垠,像一条轻柔的丝带铺展到天边。微风吹来,海面泛起层层波纹,像一级级浅蓝色的台阶轻轻涌动。阳光洒在海面上,闪闪发光,仿佛撒了一层金粉,美得像童话世界。远处的海浪像一条白线,越来越近,最后“哗啦”一声打在礁石上,像是大海在唱歌。成群的海鸥在空中飞翔,像调皮的小朋友一样你追我赶,给宁静的海面增添了无限生机。
海边还是孩子们的快乐天堂。我们在细软的沙滩上堆沙堡、挖沙坑、捡贝壳,有时还能挖到花蛤呢!笑声在海风中飘荡,开心极了。大人们也忙着收获,渔船满载归来,船上装满了活蹦乱跳的大鱼,每个人的脸上都挂着丰收的喜悦。
到了晚上,海边就成了美食街。铁板鱿鱼滋滋作响,又香又辣的烤肠让人直流口水,还有热乎乎的鱼丸和酥脆的煎饼。如果再来一杯清凉的椰汁,那真是美味极了!
这就是我推荐的地方——那片拥有诗情画意的海边。它不仅有让人流连忘返的风景,还有让人回味无穷的美食和欢声笑语。如果你也想感受这份美好,就快去亲身体验吧!
《矫枉过正的典故》

“矫枉过正”这句成语,较早地见于《越绝书》,作 “矫枉过直”,《汉书•外戚传》也有“矫枉者过直”的说法;《盐铁论》作“挠枉者过直”。《汉书•诸侯王表》前面的序言中说:
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功臣侯者百有余邑, 尊王子弟,大启九国。……而藩国大者跨州兼郡,连城数十。……可谓挢枉过其正矣。
唐朝的学者颜师古注道:“挢,与矫同。枉,曲也;正曲曰矫。言矫秦孤立之败,而大封子弟,过于强盛,有失中也。” 《后汉书•仲长统传》载,仲长统的论著《昌言•理乱篇》中,也出现过这句成语。仲长统,字公理,汉献帝时曾 任“尚书郎”等官职,为人倜傥,直言无忌;他对当时衰乱 的局势,颇有不满,常常说古论今,表示愤慨。他的《昌言》,就是在这样的情绪下写成的,共三十四篇、十余万言。《理乱篇》有这样几句:夫乱世长而化世短,乱世则小人贵宠,君子困贱。……逮至清世,则复入于矫枉过正之检。……
《后汉书》的编撰者范晔【yè】(南朝宋人),在《仲长统传》中发表评论,说:“……若乃偏情矫用,则枉直必过。”在这一句下面,有注道:
孟子曰:“矫枉过直。”矫,正也!枉,曲也;言“正曲者过于直”,以喩为政者惩奢则太俭,患宽则伤猛,不能折衷也。
可见,早在战国时代的孟轲,就早已经说过“矫枉过直”这样的话了。
《后汉书》在评论马武等所谓“中兴二十八将”的功绩 和汉光帝纠正前汉封赏功臣过重的缺点时又说:“故光武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这一句下面,又备注道,矫,正也;违,失也;枉,曲也。孟子曰:“矫枉者过其正。”
可是,《后汉书》武英殿本(清朝乾隆年间的校印本) 却在这个原注之下,加注道,“今本《孟子》无此语” ,大概,早先的《孟子》中是有“矫枉过直”和“矫枉者过其正”等语的,而后来以至现存的《孟子》,则已失传了有关 的章句。
因此,孟子最初说这句话的含义是不可考了,而后来的 人们都把它用作“过火”、“过分”,比喻纠正某种缺点或偏差而做得过了头的意思。
《集思广益的典故》
“集思广益”这句成语,出自诸葛亮写的《教与军师长史参军掾属》(掾yuàn)。
诸葛亮是三国时蜀国的军师和丞相,这一文件,是他给同僚和部下的一封公开信,全文如下: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复,旷阙损矣!违复而得中,犹弃敝蹻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苛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少过矣。
这篇短文的大意是说:“在政府里参与政事,必须人人踊跃提意见,使工作获得更大更好的效果。如果为了怕得罪人或是为了避免争论,不肯提出与别人不同的意见,那就会使工作蒙受损失!凡事应当经过反复商讨而后才能得出最正确的结论,这好比清理物资,抛弃烂鞋之类的废物而获得珠玉之类的宝物一样。然而有些人总是不肯把心里的话全说出来,只有徐元直(即徐庶)在这方面是毫无顾虑的。还有董幼宰(即董和),任职七年,每当看到亊情有办得不够完善的地方,一定要提出意见,甚至征返十几次,前来诚恳相告。诸位如果能学到徐元直的十分之一,学到董幼宰奋勉认真的态度,对于国家将有极大的好处,同时也可以帮助我本人少犯些过错了。”
这篇短文,今天来看,也还有积极的意义。开头的“集众思、广忠益” 一句,就是成语“集思广益”的来源。“集众思”是集中众人的意见,“广忠益”是扩大良好的效果!“集思广益”就是发挥群众智慧共同搞好工作的意思。
明王夫之《宋论•英宗》:“集思广益,而功不必自己立。”
《豁然开朗的典故》
这句成语,出自晋朝作家陶渊明的一篇文章《桃花源记》。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虚构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争的太平世界—桃花源。文中写一个划着船打鱼的渔夫,在溪流的源头,发现山下有个洞口,洞里好像还有点亮光。便留下船,从洞口钻进去。开始很窄,勉强可以走一个人,又走几十步,就开阔明亮起来。……这一段的原文是这样的: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豁然〔豁huò〕,形容幵阔、通达;开朗,形容宽敞、明亮。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
豁然,也形容学习上有所领悟,例如《礼记•大学》“此谓知之至也”朱熹注:“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开朗,也形容性格乐观、爽快,例如《晋书•胡奋传》:“性开朗,有筹略,少好武事。
“豁然开朗”,现多用来比喻经过学习、思考或别人的帮助,顿时明白过来。
《红楼梦》第九十一回:“宝玉豁然开朗,笑道:‘很是,很是。你的灵性灵,比我竟强远了’。”
另一成语“豁然贯通”,是由上述朱熹的“一旦豁然贯通爲” 简化而来的。“贯通”,谓前后贯穿通晓。也是忽然明白的意思。
《以信念,破挫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句经典名言,宛如璀璨星辰,在漫漫人生路上,深刻诠释了挫折对于我们的非凡意义。它并非是成长路上的阴碍,而是助力飞翔的劲风。何惧挫折,向阳而生。
六月,如火的骄阳高悬天际,肆无忌惮地挥洒着炽热的光芒。校园的林荫道上,树叶被晒得微微卷曲,仿佛在诉说着夏日的酷热难耐,当得知要参加八百米测试的那一刻,我的心仿佛被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揪住,恐惧如潮水般瞬间将我淹没。那长长的跑道,宛如一条望不见尽头的巨龙,盘踞在我的心间,令我胆战心惊,内心充满了不安。
站在起跑线上,我的心跳如鼓点般在耳畔疯狂响起,双腿也微微颤抖着。阳光洒在跑道上,却丝毫未能驱散我心中的阴霾。跑道旁郁郁葱葱的梧桐树在风中沙沙作响,仿佛是在嘲笑我的懦弱;远处传来其他班级同学的呐喊声,却让我更加紧张。我死死盯着前方那条白线,仿佛那是一道生死线,跨越它需要耗尽所有的勇气。周围的同学们个个蓄势待发,他们的眼神中透着坚定与自信,有的在活动手腕,有的在深呼吸调整状态,而我却像一只被钉在原地的困兽,被恐惧紧紧束缚着,仿佛置身于一个黑暗的深渊,无法自拔。发令枪响的那一刻,我跟着人群奋力冲了出去。起初的步伐还略显轻松,可跑了没多久,我的呼吸便开始变得急促而紊乱,双腿如同灌了铅般沉重不堪。每一步都像是在跨越一道巨大的鸿沟,艰难无比。
汗水顺着额头滑下,刺痛了眼睛,我不得不眯起眼继续奔跑。那熟悉的疲惫感如影随形,渐渐地,绝望的情绪在我心中蔓延开来,我仿佛看到挫折正张着血盆大口,得意地向我示威。耳边传来此起彼伏的脚步声和喘息声,我的速度越来越慢,甚至被几个原本落后的同学反超了过去。那一刻,我真想停下歇一歇,可又害怕一旦停下,就再也迈不出下一步了。就在我几乎要被疲惫和挫折打败准备放弃的时候,内心深处突然涌起一股强烈的对胜利的渴望。我怎能就这样轻易地被挫折征服?我不能让之前的努力都付诸东流,不能让汗水白流。我告诉自己,只要再坚持一下,就一定能突破自我。
在这瞬间,信心如熊熊烈火般在我心中燃烧起来,驱散了恐惧的阴霾。我仿佛听见心底有一个声音在呐喊:“你可以的!坚持下去,你就是赢家!”我咬紧牙关,拼命地调整呼吸。舌尖抵住上颚,试图让紊乱的呼吸变得有节奏;双手紧握成拳,把指甲深深掐进掌心,用疼痛来刺激麻木的神经。眼前的跑道不再是我畏惧的障碍,而是我迈向胜利的征程。我盯着前方一个正在奔跑的背影,心中默念:“超过他,再超过一个!”风在耳边呼啸而过,带着初夏特有的温热,却像一剂强心针,让我浑身涌起力量。我甚至能感受到汗水在脊背上流淌的轨迹,像一条小溪冲刷着疲惫,带来清凉的鼓舞。
最后一圈时,我的双腿已经几乎失去了知觉,仿佛不是自己的。每一步都像是踩在棉花上,轻飘飘的,却又沉重得抬不起来。喉咙里像是有一团火在灼烧,呼吸声粗重得如同破风箱。但我的目光却愈发坚定,死死盯着终点的那条红线。这时,跑道边的同学突然爆发出一阵呐喊:“加油!冲刺啊!”那声音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混沌,我猛然加速,用尽全身最后的力气向前冲刺,超越自我……风在耳边呼啸得更加猛烈仿佛在为我喝彩;阳光像利剑般刺破云层,照亮了前方的道路。在精疲力尽的这一刻,我忽然明白,真正的恐惧不是来自身体上的疲惫,而是内心的退缩。终于,我凭借着自己的信心,完成了八百米测试。抬头望去,蓝天白云下,跑道在阳光下泛着微微的金光仿佛在向我祝贺。那一刻,我忽然觉得恐惧不过是一个纸老虎,一旦被戳破,剩下的只有胜利的号角。
青春年少,未来可期,回首望去,成长路上的挫折与困苦都已化为力量,以信念破挫折,勇往直前......
《后顾之忧的典故》
这句成语,出自《魏书•李冲传》。
李冲是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元宏)的宰相。李冲对孝文帝尽忠竭力,不辞辛劳,深得孝文帝的信任。孝文帝每次领兵出征,朝中政事,总是全部交托李冲。不论遇到什么问题,李冲都能处理得使孝文帝满意、放心。
后来,李冲忽然得了急病,十几天就死了。孝文帝失去了一个好助手,十分悲痛。有一次,他路过李冲的坟墓,触景生情,更觉伤心。他说:“李冲为人,品德髙尚,忠诚可靠,我交托他的国家重任,全都办得很好,使我每次出征在外,都没有‘后顾之忧'。不料他竟暴病而逝,怎能不使我伤心啊!”
“后顾之忧”,后頋,向后回头看,形容外出时,因家里还有不能放心的亊而感到忧虑;也泛指影响前进的某种来自后方的牵挂。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二回,晋平公大合诸侯于溴梁【溴jú】齐灵公不至。平公乃合诸侯之兵,大举伐齐。灵公登巫山以望敌军,大惊曰,“诸侯之师,何其众也!且暂避之。”问诸将:“谁人敢为后殿?”忽有二将并出,乃殖绰、郭最也。灵公曰,“将军为殿,寡人无后顾之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