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3:48:59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岑参原文和翻译》
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
岑参 〔唐代〕
渭水东流去,何时到雍州?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必考名句】
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
【译文】
长长的渭水东流不休,什么时候能流到雍州?
请带上我的两行热泪,向着遥远的故乡奔流!
【注释】
渭州:陇右道有渭州,在今甘肃陇西县西南。
渭水:源出渭州鸟鼠山,东流至陕西境入黄河。
秦川:今陕西中部地区,此处指长安。
雍州:唐初改隋之京兆郡为雍州,治所在长安。唐代开元元年,复改雍州为京兆府。此处借指长安。
凭:请求。
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高冠别业。
【赏析】
这首诗中的感情是“思秦川”,即思乡,而触发这种感情的缘由则是“见渭水”。全诗通过写渭水来寄托自己的情思。
诗的一开始就以“渭水东流去”点出题目“见渭水”;而“东流”又暗含诗人“西行”之意。因渭水东流,经过自己的家乡秦川一带,对于远离家乡的诗人来说,自然要触动对家乡的思念,故有第二句“思秦川”——“何时到雍州”。这句不直写自己思乡,而是通过流水来写,不直说自己何时归故乡,而说渭水“何时到雍州”,语意极委婉。而且,这里不用直陈语气,却用反问语气,与白居易《亿江南》词中“何时更重游”,与韦庄《浣溪沙》词中“几时携手入长安”等等诗句一样,都表现出一种痴情的期待和盼望,从而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为深沉。通过这种委婉深沉的含蓄的语气把“思秦川”的“思”传达出来。“凭添两行泪,寄向故园流”两句承接上文,以自己的所为写“思”。诗人本不能返回故乡,却将两行热泪洒向河水,让河水带回故乡。寄去的是热泪,寄托的却是深情。如果说“渭水东流去”的“流”,仅仅是水流,是诗人之所见,是触起乡思的一个外界因素,那么,“寄向故园流”的“流”就不只是水流,它所流去的已不只是河从而是诗人的一片深情,因而就已不只是所“见”,而是所“思”了。诗人急切地询问“何时到雍州”的原因在这里也就找到了答案,即诗人要让河水带去自己对故乡的怀念。
全诗写西行途中因“见”而“思”的一个片断,看来很偶然,但出于诗人内心情思十分深厚,任何事物部可以触发它;而每经触发,它都会十分强烈地奔泻出来,因而又是必然的。诗中就是通过这一刹那所思表现了对故因的一片深情。这首诗的语言朴素自然,不假修饰,是从诗人心中流出,显得极为真挚深沉。
【作者】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毛遂自荐主人公是谁》
毛遂
毛遂自荐
出处: 《史记·平原君列传》记载: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平原君去楚国求救,门下食客毛遂自动请求一同前去。到了楚国,毛遂挺身而出,陈述利害,楚王才派兵去救赵国。
释义: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谁指鹿为马 指鹿为马是谁》
赵高,秦二世
“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胡亥笑道:“丞相是否搞错了?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刻牛伐蜀的历史典故》
《艺文类聚》卷九十四引《蜀王本记》(汉扬雄撰):“秦惠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人见之,以为牛能大便金,牛下有养卒,以为此天牛也,能便金。蜀王以为然,即发卒千人,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秦得道通,石牛力也。后遣丞相张仪等,随石牛道伐蜀。”
秦惠王知道蜀王杜宇贪财好色,一方面以献石牛打开蜀道;另一方面又献五美女给蜀王。秦惠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派丞相张仪等伐蜀。蜀灭。
唐,刘禹锡《和令狐相公见示题洋州崔侍郎宅双木爪花,倾接侍郎同舍,陪宴树下,吟玩来什,辄成和章》诗。“金牛蜀道远,玉树帝城春。”
《有关秦始皇拜荆条的作文》
公元前二百一十五年的秋天,秦始皇开始他执政后的第四次出巡。当他和群臣来到一座小岛时,环视渤海,又低头察看眼前,忽然下马,撩衣跪拜。等秦始皇站起来,李斯问他为何参拜?秦始皇深情地说:“众卿,此岛所生荆条,正是联在邯郸时老师所用荆条,见荆条如见恩师,焉能不拜?”据传,秦始皇幼年的老师给他上第一课讲“赢”字结构时,由于他畏难而遭老师用荆条抽打。但他没有怀恨老师而是以此鞭策自己,虽然他后来一直未见到他的老师,但他却将老师的教诲铭刻在心。因而“秦皇拜荆条”成为后世流传的尊师佳话。
秦皇为什么那样尊敬他的老师?照现在的看法、无非是两条:一、老师是启蒙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光荣责任;二、老师是无名英雄,象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他们中有的人是无名小卒,但学生却常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们是辛勤的园丁,栽培了遍天下的桃李,象这样的人们难道不值得我们尊敬么?不值得歌颂么?!
列宁曾讲过:“应当把我国人民教师提高到从未有过的,在资产阶级社会里没有也不可能有的崇高的地位,这是用不着证明的真理。”是的,教育是四化的关键,教师是教育的支柱,若不提高教师的地位就无从谈及教育质量的提高.十年浩劫,教师遭殃,这是历史悲剧。今天,作为人民教师恢复了被人尊重与尊敬的地位。党中央也作出决定,把每年九月十日作为“教师节”,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尊重教师,尊敬教师,这是全国人民尤其是我们广大教师的一大喜事,这也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标志。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秦皇拜荆条是尊师的美德。古代帝王尚能如此,我们就更应发扬光大,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谱写出尊师的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