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似个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3:47:15
《乡情似个长》
无论漂泊在哪,心中都会有浓浓的乡情。——题记
我看见身边的那些景物,那些草木,就突然想到我的家乡,想回到家乡。
躺在床上,窗外投来如银般的月光。借着月光,我望着天花板,眼前浮现着家乡的河,草,油菜,稻田等等。我恨不得马上飞回家乡去。
一觉醒来,看见了爸爸妈妈们在收拾东西,我问他们:“你们要去哪儿?”
“我们要回老家了!”
顿时,我心中的兴奋劲就起来了,马上收拾东西,准备出发了。
路途遥远,时间较长,我就在车上睡着了。
再次醒来,看向窗外,一片片的油菜地,像一块块的黄金映入眼帘;像丝绸一样的河流,流向远方;青青的小草正在悠闲地晒着太阳;一阶阶的稻田,被金黄的稻杆温暖地盖着。
这不是我朝思暮想的家乡吗!
等车停下后,我迫不及待的跳下车,奔向那金黄的油菜地,闻着花香,踩着小草,感受风中的气息,啊!家乡真好!
拿起竹竿,骑着想象的马儿,策马奔腾地向河边跑去!嘶——我在河边停了下来,看着平静的河面,被微风吹起的阵阵涟漪,心中无中生有出来一阵舒适的感觉;快马鞭策,奔向那美丽的山。
“爬着山丘挺累啊!”我自言自语道。之后我爬上了山。
站在山顶,手握着竹竿,俯视着整个村庄,没有花草树木的遮挡,所以看得格外清楚。看着看着,村庄就和河,草地,油菜地融为一副画了,可真美啊!小时候,爬不上这山,所以看不到这么美的画!
突然我听见了竹林被风吹动的声音,心想,我得会会竹林!随后,手握竹竿,向着竹林冲下山去了。
杀到竹林后,高大的竹子,遮挡了阳光的渗入,让竹林里都这么幽静,这么清香!靠着竹子,看着竹叶,心想竹子能长到天上去吗?这样我就可以去天上和云姐姐一起玩了!哎,哪会想这么远了,这里有竹哥哥陪我玩就行了!
风吹过竹林,发出沙沙的声音,我顺着竹林爬上了满是竹叶的山坡,躺在竹叶上,如同睡在棉花上,软绵软绵的。躺了一会,阳光偷着缝,钻了进来,照在我的身上,瞬间我就变得懒洋洋的了,浑身都传来舒服的信号,真爽!
总不能一直躺下去吧!我心想着,我得起来了。起来后,我又快马行军似的,奔向了油菜地,像关公拿着大刀似的站在油菜地边,看着远方的“大军”(就是油菜),在看看我身后的“军队”,士气都很高,既然这样,就让这场大战开始吧!
“隆隆隆!”一阵阵的鼓声的响起,再随着一声“杀啊!”,我冲了下去,挥舞着竹竿,不停地向前刺着,砍着。突然,我在战斗的途中,战马被刺了一刀,重心不稳,我就随之倒下。啊!家乡!我还是没守住你,但我爱着你!
“小子,你在自言自语啥呢?什么没守住,尽瞎说!快起床吃饭!等你好久了,都没忍心喊你!”妈妈在床边说着。
“哎,这原来是梦啊!看把我吓得!”随后我就起床了。
这天晚上,我在看电视,看见了一片竹林和油菜地,阳光从竹叶缝中钻出,油菜地边站着许多人儿,这一幕,让我的乡情,油然而生,久久挥之不去。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秋浦歌》全诗意思及赏析》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译文] 白发足有三千丈,但心里的忧愁就像这些银色的头发一样长。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
秋浦歌
作者:李白 年代:唐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译文:
白头发长到三千丈,只因为愁绪是这样长.我对着明亮的镜子,不知道从哪儿得来了这么多的寒霜.
赏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秋浦在今安徽省贵池县西,大约在天宝十二载(公元753),李白漫游来至此。逗留期间,他以《秋浦歌》为名,写了一组五言诗,共有十七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十五首。诗人用极其夸张的手法,写自己内心深长的愁绪。
到秋浦时,李白已经离开长安已经快十年了,他是在天宝三载(公元744)离开的。从那以后,便云游天下,四海为家,北上燕、赵,南下江、淮;其中不乏痛快欢畅的时候,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曾和中国诗坛上的另一位现实主义的巨匠杜甫两人携手同游梁、宋,把酒论诗,快意非常,真是尽一时之兴,成千古美谈。不过,他在秋浦时的心情并不太好,在他这组《秋浦歌》中多有反映。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诗人对镜,乍见增添了许多白发,只觉触目惊心,不禁惊呼:我的白发长达三千丈,只因为忧愁是这样的长。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已经五十多岁。在此以前,他就多次感叹过白发早生,未必真是那样,但现在的确是发白的年纪。但这仅仅是岁月催人老吗?我们知道,忧愁、焦虑也是与白发联系在一起的。最著名的是伍子胥的故事,因为过不去昭关,一夜之间,头发竟然全愁白了。诗人呢,他的白发也是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而长达三千丈,显然是夸张,其长如此,可见愁思该有多么深重。这一句自答,语势跌落,情绪转为悲凉。我们仿佛看到独坐愁城的诗人,在沉重的叹息声中,无力地低下了白头。“缘”是因为的意思,“个”是这样的意思。
这首诗上来就给人一种带有明显诗仙色彩的浪漫与格调,"白发三千丈,缘愁似箇长!"要是别人说自己有一丈长的头发,估计不会有人相信,而李白偏说自己生了一头三千丈长的白发,却成了千古名句。那为什么一种在客观上不可能的现象,却能在主观上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同和喜爱呢?
究其原因,当然是在紧接而来的第二句。因为这一联诗的意义重点不是在表示长度的"白发三千丈"上,而是在说明原委的"缘愁似箇长"上。原来,三千丈的白发在李白的笔下,只不过是一个参照系,我为什么生出这么长的白发?是因为我有"同样长的愁!"缘是因为的意思,箇是如此的意思。这两句诗原来是一个倒装句,李白的愁当然不是像常人那样,愁他的衣食住行,他也不是愁自己没有官做,因为他放着在皇帝身边的翰林学士不干,非要跑到这山野之间的秋浦来"唱什么白发歌",他是愁的自己不能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他是愁的自己已经再也无法实现自己当年功成身退的宿愿,眼见得自己早已远离了国家的政治中心,而朝政却是一日不如一日,自己已经全然无能为力,于国家的命运,于个人的抱负,都已是束手无策,无可奈何矣!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是在揽镜自照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自己已经满头"秋霜"了,可是却怎么也弄不明白,这一头青丝是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变白的?这又一次说明,李白并没有像伍子胥那样遇到什么人生的重大变故,而在精神上突然遭受到刺激,我们知道他是一个极其浪漫的人,但是,浪漫的人并不一定就没有烦恼,因为浪漫的人往往有着比知足常乐的普通人更多的追求,更强烈的愿望,所以也就必然会有更大的失望。一次次对理想的追求的失败,使李白在精神上长期处于一种被压抑的状态,而他那天生的傲骨又无时无刻不在摆脱压抑,追求自我。这种精神上的压抑与反压抑,当然会对人在心理乃至生理上产生无形的负面影响,其实,李白绝不仅仅是在感叹自己已经生了白发,已经老了,而是有着更加深层的悲哀,即一生追求,到头来一无所得,却只有"三千白发"!
那白发是从哪里得来的?自二十多岁出蜀漫游,诗人奔波劳顿,哪一次失意,哪一回挫折,不使他心生忧愁愤激,以致华发早生!这一头“秋霜”,乃是大半生坎坷经历的印迹和明证。诗人仿佛在镜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一生追求,至今一无所得。诗中连用“不知”“何处”两个疑问词,以强烈感叹的语气,把问题提了出来,却没有回答。诗人亲历亲感,怎么会不知道呢?他只是把无限的愁闷和悲凉留了下来。
从今以往,年华老去,以往的豪情万丈,不复存在,这种处境那怕你再浪漫通达,也难免迟暮感伤呀。虽然李白内心是低沉无奈的,但是他表达这种无奈低沉心态的方式却仍然是洒脱张扬的,我的白发有三千丈长,胜过常人无数,我的头发白了,可我却浑然不觉,尽管在说愁,说悲!
我们读着这声"白发三千丈"的感叹,我们听着这句"不知明镜里"的疑问,却仍然感觉出这是一颗不服输的心灵在向命运、向苍天做不屈的抗争,仍然会被作者那不肯向外界低头的顽强人格所征服,为他那最终的是悲剧式的人生经历所震憾!
这首诗在文学史上被认为是写愁的绝唱。心中愁绪,夸张为三千丈白发;苦思难解,竟至于乌丝染霜。丁力先生却语出惊人,他认为李白此诗不是夸张,而是一种实写。理由是古人认为人发万根,发长三尺。李白愁白了头,万根长发连起来正好三千丈,是不折不扣的纪实手法。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
白发三千丈的下一句是“缘愁似个长”。整句是: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赏析: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诗句出自李白的著名诗篇《秋浦歌》。以下是《秋浦歌》全诗:
秋浦歌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全文赏析: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首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然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有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亮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了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形容心情不好的诗词》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别家鬓未生,到城鬓似发。 朝朝临川望,灞水不入越。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唐.白居易<<琵琶行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宋.陆游<<书愤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唐.李商隐<<锦瑟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宋.李清照<<一剪梅
涧草短短青,山月朗朗明。 此夜目不掩,屋头乌啼声。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焕<<凉州词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唐.白居易<<长恨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行人南北分征路,流水东西接御沟。 终日坡前恨离别,谩名长乐是长愁。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宋.李清照<<声声慢
一生惆怅情多少,月不常圆,春色易为老。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远梦如水急,白发如草新。 归期待春至,春至还送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只恐双溪蚱蜢舟,载不动许多愁。
《做自然的儿子》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箱。
···
抚摸着长城冰冷的砖石,倾听着爱琴海的怒涛,倚靠在古希腊废墟的石柱下,我诉说、哭泣、忏悔。我发现,自己老了;第一次发现一个60岁的老人,在阳光下的背影如此渺小。
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选择。在过去的60年里,我选择学校、选择专业、选择伴侣……我成功了,每一次选择我总能运筹帷握,因为在任何选择面前,我都有权说:“不!”可现在,我怕了,面临的是一种注定的选择,我无法逃避,因为这是自然的选择。
于是,我决定放下手中的一切工作,我愿在一圈圈暗淡的年轮中添上七彩的一笔。在过去忙碌的日子里,我的心灵从未休息过,我的灵魂负荷了太多的金钱、荣誉,它们就像一块冷漠的巨石,压得我无法呼吸。于是,我决定了,到大自然中去,去透口气!
为了看日出,我比太阳起得更早。我踏着芳馥的浅草向上走。而随着每一步的攀登。我心境的感受范围也更加宽阔;随着每一口清纯气息的吸入,一个更加深远的渴望正在不觉萌生——我爱这里:
这里,不是什么名胜仙境,这里,只是自然的一角。我躺在草地上,眯缝着眼睛望着天空。我的手指,插人松软的土中,仿佛触角去探索自然的脉搏。我开始从灵魂深处与土地、空气慢慢絮语。我想到了大地的坚实,并从身下如茵的绿榻那里传来异样的感觉,仿佛它将我载负而起。我想到了那流荡的空气,它的纯净,正是它美的所在:它抚摸着我,并把其自身的一部分也给了我。
我又与大海对话了。虽然它渺不可见,但在冥冥之中,我仍然看到它缘岸近处的翠绿和远洋深人的蔚蓝。我听到了涛声,像海洋在遥远之处给我讲述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感到生命的崇高、纯洁和它温和、博大的伟力。
太阳光洒在我身上,让我的灵魂汲取那生生不息的能量。还有天上那些采摘不到的云朵,用纯净的色调安抚我的紧张……我体验到了一种完全不可言传的感情,语言在这里不过是粗糙的标记。我的心中,升腾起一股原始的异动,我爱这一切,这山,这水,这草地,仿佛它们尽是我吸吮乳汁的孔道。我想,我找到了归宿,像一个孩子,依偎在母亲的怀里……
前路有蝶儿的牵引,我踏着轻快的步子徜徉在山径中,开始思索我进一步追求的灵魂生活。一片荒原,这里的确幽静异常,惟有阳光与大地为伍。我的想象不会让如此美好的土地长久渺无人烟。我按自己的意愿在那里兴建了家园、木屋、草地、鲜花、流水,一切都洋滋着安详。让那些偏见、自私见鬼去吧,我把友善、热情、真诚的人组成一个亲密的社会,迁人这个大自然的乐园。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建设了一个黄金的世界,并把我美好的回忆、我的心灵以及还在憧憬的情境,去充实这美好的生活。我陶醉在这充滋于心灵的美景中,但我不配住在这里,因为还有关于事业、荣誉的卑微的念头在扰乱我,我拥抱着自然,却不能融于其中。
于是,我又感到了衰老;于是,我又与自然生硬地撕离。我怀着烦杂的心情,随思想转向低处。
那里有一池碧绿,不,只是一汪,却绿得可爱。一朵红色的睡莲,从泥沼中昂然抽出,开出一句美丽的音符。我笑了,我何时能作一朵清幽的莲花,开在污浊的人间?习风吹来,轻轻地,一片红叶回旋着落人水中,泛起浅浅的涟漪。在我凝视此景的一瞬,突然地,我与自然共同呼吸了,我与万物一同向生命之流复归,我同天地一起运转,与日月相交,于是,我相信——我得到了自然的认可,我的生命,无所不在。
听,自然在静寂中诉说。在那一瞬,我为一片花落而动容颐抖,知悉其意义。人,要有一颗柔软的心,一颗自然踢予的心。唯其柔软,我们才能包容;唯其柔软.才能战胜生活中卑污醉成的衰老,在生生不息中得到永恒。
是的,我是自然的儿子,我的心是柔软的。我可以比花瓣更美,比海洋更深,比天空更无边。我会用柔软的抚慰,尊重万物,热爱自然,成为自然中一股清明的泉。
60岁的我,想作自然的儿子,也许我选择对了,也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