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研究报告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6 03:43:16
《关于谜语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应用文1000字》
一、问题的提出
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汉字的知识,其中就包括谜语。那么谜语的来源是什么呢?谜语距今有多少年的历史?谜语一共分为几种类别?
二、查询方法
查阅资料书
查询网上资料
询问他人
三、资料整理
谜语的来源:谜语是一种文字游戏,也是汉字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现象。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各国大臣常用暗示、比喻的手法映射事物,以劝谏君主采纳自己的主张,逐渐形成了谜语。
谜语距今的历史年份: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距今大约有2000多年的历史。
谜语的类别:事谜、物谜、文谜、姓名谜、字谜、诗谜、实物谜、画谜、哑谜、神智体,共十大类。
(1)事谜:凡劝谏、答问、暗示等所采用的隐语方式多属于事谜,因是为了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说明一件事、一个问题,如菩提祖师用戒尺在悟空后脑打三下,以此暗示让他半夜三更从后门入。
(2)物谜: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或什么样的谜面,只要谜底是物的,都属物谜,《蚕赋》最古,另有《古诗赋败弓》:争帝图王势已倾(无靶),八千兵散楚歌声(无弦)。乌江不是无渡船(无梢),羞向东吴再起兵(无面)。
(3)文谜:凡使用书面语言所制之谜,统称为文谜。此以《曹娥碑》为开端,后兴起了以《四书》、《五经》语句制谜的风气。
(4)姓名谜:凡以姓名为谜的,谓之姓名谜,以孔融的《郡姓名字诗》为最早。如:大兴安岭(林如海-红楼梦人名之一);依靠群众(赖大家的—红楼梦人名之一)。
(5)字谜:一般认是鲍照的字谜三首开始的(二形一体,四支八头。四八一八,飞泉仰流;头如刀。尾如钩。中央横广。四角六抽。右面负两刃。左边双属牛;乾之一九,只立无偶。坤之二六,宛然双宿),凡谜底是字的都叫字谜。
(6)诗谜:凡谜面用诗,谜底为诗的,统称为诗谜。以古乐府的“稿砧今何在”为开始。
(7)实物谜:凡用实物作谜面的都叫实物谜,以曹操门上题“活”为最早。
(8)画谜:用图画作谜面,叫画谜,最早见于记载是明朝徐祯卿《剪胜野闻》所说:“画一妇人赤脚怀抱大西瓜”,(以“怀西女人好大脚”讽朱元璋之妻马皇后)。
(9)哑谜:不用语言文字,不用图画,而用动作做谜面,元曲有“哑谜儿早已人猜破”之句。如:以一寸许美人射一动—— 夺。
(10)神智体:利用字的大小、笔画多少、位置正斜、排列疏密等作谜面。即所谓以“意写图,使人自悟”,据说这种智体是苏东坡所创。较出名的有:夜半三更门半开,望断肝肠无人来。长亭短景无人画,老大横拖瘦竹筇;回首断云斜日暮,曲江倒蘸侧山峰。
四、研究结论
1.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大臣暗示君王接纳自己的劝谏,用暗示、比喻的手法表达事物。
2.谜语起源于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一种古老的文字游戏。
3.谜语分为十大类:事谜、物谜、文谜、姓名谜、字谜、诗谜、实物谜、画谜、哑谜、神智体。
《我的名字研究报告300字》
我叫陈籽延,陈述的“陈”,草籽的“籽”,延续的“延”。陈是东边的耳朵,籽是花籽和米在一起,延是正字开着车。小时候,我就是这么认识自己的名字的!
假期里梁老师让我们研究字的奥秘。叫我们把《文字的奥秘》书看起来!还有看《仓颉造字》的电视。当时我兴奋的几乎都晕过去了。
回到家,妈妈就在手机淘宝上给我买了十几本关于文字的大书!
书还未发货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看了!然后我只好去查《汉语字典》,“陈”有六种意思:①排列;摆设。②述说。③时间久的;旧的。④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淮阳一带。⑥姓。我就是姓陈。
“籽”:植物的种子。也作子。
“延”有四种意思:①拉长。②推迟。③<书>聘请;邀请。④姓。
爸爸说我的名字之所以叫陈籽延,是希望我也像一颗小种子经过细心培养,将来能够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原来我的名字还有这种意思,真是有趣儿极了!
《关于春节习俗的研究报告600字》
这个春节,大家都被疯狂肆虐的病毒逼成了“家里蹲”,这让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的春节,各家张灯结彩、喜气洋洋,还会花一天时间来准备丰盛的年夜饭。那么,春节来临之际,人们都有哪些习俗呢?为了研究好这个问题,就让我用我们家来举个例子吧。
一、炊发糕
过年前,龙游人会提前炊制好独具特色的龙游发糕,我们家也不例外。由传承了这项技能的外婆来带领全家一起其乐融融地制作发糕。发糕的制作过程如下:
1:用白糯米两斤,粳米八斤混合,在水中浸泡半月。
2:把浸泡过的米磨成细粉,加入猪油、白糖、酒酿发酵。
3:把发酵后的米浆垫箬叶,放入蒸笼,先小火蒸,等米浆膨胀至满笼,再大火蒸熟。
4:在发糕上用茴香印出图案,撒上红绿丝。
就这样,一笼美味又好看的发糕就出锅了。在2007年01月12日,原国家质检总局还批准了对我们的“龙游发糕”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哩。
二、发红包
守岁后的大年初一,长辈们会给整整齐齐、挤挤嚷嚷的小辈们发红包。这发红包还有一些讲究,我们家是这样发红包的:
晚辈按照年龄从小到大排成一队,一共有五世同堂,轮流到一百多岁的曾祖母那里领取红包。听外婆说,过去呀,曾祖母每年都要发到五六十个红包,最多的一次发了六十二个呢!虽然每个红包只有几十元,但这也是她的一份心意呀。
这就是我们家过年世世传承下来的两个习俗。可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许多有趣的过年习俗都被时间冲淡了。正因如此,我们才更应该多多参与新年的各种传统活动,从自己开始行动起来,保护好各地春节的风俗!
《关于汉字演变的研究报告作文》
一、提出问题
我们每天都在学习和使用汉字,但我们对汉字的发展和演变知之甚少。汉字到底是是怎么来的?我对此十分好奇,所以我对汉字的演变做了一次调查与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查阅有关汉字演变过程的书籍。
2、上网浏览、阅读报刑、了解汉字。
3、其他方法。
三、调查研究情况和资料整理
1、书籍、报刑汉字起源及演变汉字最早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汉字的演变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字体最为经典。
2、网络汉字的自然流变包括结构、读音、字义和数量等方面的变化。
3、在漫长的发展演变中,汉字字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和楷书五种字体最为典型。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者主要在商周时期使用。小篆是从战国时期的秦国文字发展来的,秦朝统一六国后得到推行,成为我国最早的统一文字。隶书形成于战国晚期,通行于两汉。魏晋以后有了楷书,南北朝后楷书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字体,直通到今。
四、研究结论
1、中国汉字历史悠久,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说法,如“结绳”、“八卦”、 “图画”等,历史上还流传着仓颉造字的说法。实际上、文字就是为了满足人类日益复杂交际问题的需要,在原始画画记事的基础上,人们共同创造出来的。
2、汉字在演变过程中,也发生了自然流变。汉字的自然流变有时间上的因素,也有地理上的因素,它使得汉字的字形、字变、字义多样化,造成异体字起越来越多,字音读法不同和字义发生变化。
五、提倡规范使用汉字
因此,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应以《简化字总表》和《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等字表为标准,规范使用汉字。
《关于清明习俗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的日子,在清明期间,我们要祭祖、扫墓,怀念先人,也会在清明假期出去踏青、游玩、放风筝。清明有哪些传统风俗?这些风俗是怎么来的?不同的风俗又有什么不同的象征意义?带着这些问题,我做了一次清明习俗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一)上网浏览
(二)查阅书籍
(三)其它办法
三、资料整理:
清明主要的传统风俗有:
(一)祭祀、扫墓
不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在清明期间都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在坟前上香、跪拜,烧纸钱金锭。随着“文明祭扫”倡议的提出,现在很多人会选择献上一束鲜花,寄托对先人的怀念。今年,由于新冠病毒,国家倡导大家网上云扫墓,也是一种创新做法。
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我发现。最初清明只是一个节气,扫墓本是寒食节的习俗。寒食节和清明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日子。唐代,人们将寒食节扫墓视为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节日,但寒食节和节气“清明”挨得近,人们常将扫墓延迟到清明。北宋诗人苏轼的行书《黄州寒食帖》中可以明显看出寒食祭祀的风俗,他写道,“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乌鸦衔着纸钱,才想到今天是寒食节)宋人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宋时的盛世清明图景,那个时候官府已经规定清明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清明和寒食已经逐渐合二为一,清明也就将寒食节中的祭祀、扫墓的习俗收归到了自己名下。
(二)踏青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候叫探春寻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头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由于古代清明上坟都要到郊外,在哀悼祖先之余,顺便在明媚的春光里踏青赏春,也算是调节心情的一种方式。但我也查到,踏青是上巳节(古时在农历三月初三)的主要风俗。我觉得,可能踏青是合并了清明和上巳节两个日子的风俗,因为清明和上巳节在日期上也很接近。
(三)放风筝
放风筝是一项很受欢迎的清明习俗。风筝又叫“纸鸢”,拿竹篾等做骨架,再糊上纸或绢,拴上长线就可以放飞。放风筝不但能给人们带来春天的喜悦和乐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
民间还有一种迷信的说法:将风筝送上天空,把线剪断,任其飘逝,意味着可带走一年的病痛和烦恼,叫“放晦气”。在《红楼梦》第七十回中就有相关的记载。
(三)拔河、蹴鞠:
拔河起源于春秋后期,刚开始在军队中盛行,后来流传到民间,到唐朝时期开始称为“拔河”。唐玄宗时期曾经在清明节时期举行大型的拔河比赛,后来拔河就逐渐演变成清明节的民间习俗了。
蹴鞠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活动,起源于战国。蹴鞠是一种古老的皮球,球面是用皮革做成,里面用羽毛填充。蹴鞠运动是古代清明节时期人们非常喜爱的一种游戏。
(四)除了以上几种习俗外,清明还有折柳赠别、荡秋千、吃鸡蛋、吃青团等风俗。
自汉朝以来,人们就逐渐形成了折柳赠别的习俗,因“柳”与“留”谐音,有恋恋不舍、尽情挽留的意思,寄托着对亲友的美好祝福之情。
清明节时期吃鸡蛋,象征一家团圆,民间传说清明节吃了鸡蛋,一整年身体都会好。
青团是江南一带的小吃,是清明节最有节日特色的食品。它是将一种清明节前后才有的艾草,打出汁拌进糯米粉里,然后做成团子,因为做出的团子呈碧绿色,所以叫“青团”。
四、研究结论:
(一)清明最初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渐渐的清明融合了两个与它日子相近的节日:寒食和上巳,到了唐代,清明吸收了上巳节与寒食节的习俗,趋向融合。最终,清明在宋元时期形成一个以祭祖扫墓为中心,将寒食风俗与上巳踏青等活动相融合的重要传统节日,大体延续至今。
(二)在清明习俗中,核心意义在于追思缅怀先人,但也有不少娱乐性活动。我觉得清明是生和死的链接点,因为清明节这么直接地让人想到死亡、亡故的人,可清明也是生机勃勃的春天,是新生。这样的一个日子,让人在怀念死去的亲人的同时,还能满怀希望地过自己的生活。
(小作者是浙江省平湖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在钱老师的提示下,我反复修改这篇调查报告,我发现我以前理解的清明节太简单了,其实清明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节日。
家长感言
孩子能深入了解清明这个特殊的节日的习俗,我感到很欣慰。清明寄托着我们对故人的尊重和怀念,也在告诉我们生的可贵,生的希望。
教师赏析
第三单元学习研究报告的写作后,我们迎来了清明假期。清明这个日子本身比较特殊,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布置了一项作业,请孩子们针对“清明”这个大主题,自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探究,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沈梦颖同学选取了“清明习俗”作为研究切入点,在探究中发现“清明”最初是一个节气,并不是节日,它在长时间的民间传承中,渐渐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的习俗。这是一项有价值的发现。
更具思考价值的是,她联想到“清明是生与死的链接。”表达了自己对清明的理解。
研究报告必须有较为深入的探究和自己的思考。这两点上,沈梦颖同学做得很好!(钱方薇)
《关于“保护树木,节约用纸”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之类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但是,生活水平提高了,同学们浪费纸的现象也增加了。所以,我对班级里的用纸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
1、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对纸张的使用情况
2、走访他人。走访图书馆工作人员、学生、上班族,了解大家如何“用纸”?是否有浪费情况。
查阅相关书籍和网络资料,了解造纸需要耗费多少材料。
三、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
渠道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问卷
调查同学们对纸张的使用情况班级中有33名同学有过浪费纸的经历,有22名同学用完本子后会废物利用,有25名同学习惯把本子上剩的纸撕下来当草稿纸,有26名同学平时都不注意节约用纸,只有两名同学不提倡节约用纸……
访问他人大家如何用纸,是否有浪费
现象在大街上抽取了18位初中生、工作人员等参加调查,有11人有浪费纸的经历,有12人平时较不注意节约用纸,有16人认为应该节约用纸,有15人并没有关于保护树木,节约用纸的好办法。
书籍、网络造纸所需耗费的材料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木材、煤、水,我国造纸业年需消耗木材1000万立方米。人均生活用纸为2。6公斤,13亿人口造纸共用木浆3970万吨,每吨需要消耗20棵大树。一共砍伐树龄20 ̄40年的树木约1亿9千万棵。
四、结论
作为学生,我们平时和纸打交道最多,我们看书、写作业、打草稿等都离不开纸,可以说,纸已经成为我们小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了。一棵几百年的苍天大树生产出的几十万张纸我们十几天就浪费掉了,而树木却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涵养水源等,对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来说,树木是百利而无一害的。所以,树木是宝贵的,我们应该珍惜它们,其中,节约用纸就是很重要的一点。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节约用纸,保护树木,保护地球资源吧!
五、我的建议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看出,我班同学对于节约用纸的意识并不是很强,所以在此我建议在班级里推选出一个“节约委员”,负责本班的节约纸张等事务,定期开展各类宣传活动等,以加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