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外地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8:52:23
《这个城里的那些外地人《皮囊》读后感1000字》
最近我在读一本书——《皮囊》,我很喜欢文中的一句话:“生活很悲伤,生命很顽强。我们都是,既失去家乡又永远没办法抵达远方的人……”我很小就随父母来到厦门,积分入学上了公办小学,公办中学。我的身边太多怀着各式梦想来到这个城里打工的人,他们远离了家乡,却又难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成了文中所写的“用力生活却终究孤独的人”。这个城里有太多这样的人,比如我的一家。
一直以来我身边的同学攀比的是脚上从几百块到两千多的鞋子,暑假和父母去了哪些地方旅游,周末去了哪些格调很高的地方吃饭,我很少参与他们的讨论。尽管我也曾为了得不到新的手机而抱怨,为了周末我也不得不穿着校服和同学去玩而烦恼。但是,这样的抱怨已经成了过去。我已深深地明白生活本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苦处。
当我们一家来到厦门后,老家的老屋里就是爷爷奶奶两个人。奶奶在老家一点也没闲着,他白天去人家家里打一些小散工,中午回来的路上要顺道拣一些水瓶、纸板什么的收集好,可以卖钱。家里还有菜地,两个老人一直很精心的打理,吃不完的就挑去市集卖。爸妈一直劝他们不要这么辛苦,但是两个老人感到自己还可以赚钱,话里话外很得意。我今年寒假比爸妈提前回去,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白天时,奶奶出门了,爷爷一个人把电视的声音开得很大,他很喜欢看抗战片。电视里枪啊炮啊,打得非常热闹,爷爷一个人坐在小椅子上,盯着电视,电视机的亮在他的脸上照出奇异的光。此时,这个客厅似乎放大了一倍,那些寂寞也放大了一倍。
在厦门,爸妈的工作都很非常忙碌。白天爸爸要去打工,晚上要去骑摩托车挣钱。晚上很晚了,我才会听到他摩托车回来的声音和大铁门沉重的“当啷”声。妈妈也很忙,早出晚归,有时老家有点事情,打电话来,妈妈又要急急忙地回老家去处理。他们偶尔才有空在家陪我吃饭。吃饭时,爸爸喜欢看那些惊心动魄的抢劫案、杀人案。吃完了饭,他会一边用牙签抠着牙,一边走来走去地发表对刚才的案子的一些意见。但是这样的日子是很少的,大多时候我都是一个人在出租屋里。他们不在家的日子,我不太喜欢开电视,我总觉得电视里热闹的声音会让我更感到屋子的冷清。我做作业累了,我就会走到阳台去给我的猪笼草浇水,从猪笼草的瓶口观察有没有新的虫子上钩。日子就是这么一天一天地过去,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生活着。
文章写到此处,让我们回到《皮囊》吧。文中的作者的经历和我一样,父母都在努力赚钱,想买一间房子,给自己和子女在这个城里找一个温暖的家,房子是他们的终极梦想。与其说是为了子女将来哪怕落魄时也有个归宿,不如说是他们以为有了这套房子,便可以真正融入这个城市的卑微愿望。
梦想原来是卑微的执着,这个城里有很多务实、谦卑的,隐忍的、努力的外地人,我希望城市对他们怀着更多宽容,让他们如小小的水分子融入河流。
《杨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我是一个外地人,但对潮汕的杨梅特别喜欢,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我们的老家江西杨梅虽然有许多,但不是就是酸涩。可是在潮汕的杨梅,轻轻一咬里面的汁水全部露了出来,让我回味无穷。
五月的一个周末,爸爸妈妈带我去金玉摘杨梅。杨梅圆圆的,大小和乒乓球差不多.红得发黑的杨梅表面上布满一粒粒的杨梅果肉呢!用手轻轻抚摸它,使人感觉杨梅的表面很粗糙,仔细一看,在它身子的一端还长着一根不长不短想避雷针一样的小树杆呢!摘到了几颗,我迫不及待地捧在手中,只见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我不停地跟爸爸说:“爸,洗好了没?”爸爸把洗好的杨梅递给我,我迫不及待地品尝起来甜中带酸,可口极了。杨梅很甜,只要我们用嘴轻轻的咬一口,呈现在眼前的是红通通的杨梅汁。
手中的杨梅被我全吃完了,我又开始摘杨梅,天气炎热,一下子便汗流夹背,摘了几颗后,背上全是汗,累得我喘不上气了。但看到了摘杨梅的老人,他们背上全是汗,但他摘了几箱了,却没有叫苦叫累。
我仔细观察,杨梅在树上亭亭玉立的像是坐在高等的椅子上。我在树上又看了一次,哈哈,被我发现了一个大的杨梅,我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她摘下来。我小心的拿起了刚刚摘下来的那一颗杨梅,细细端详。甜甜的咬上一口,一种甜中带酸的感觉在我心中氤氲地荡漾开去。那是果肉是那么柔软,汁是那么可口,那么甜蜜。还没来得及细嚼,便在口中花开,顺着喉管滑了下去,那杨梅如珍珠般坠入我的心潮,杨梅有着潮汕原生态的甜美。
又到了杨梅成熟的季节,早把潮汕当成第二个故乡的我又吃起了杨梅。还有一些杨梅被爷爷做成了杨梅酒,奶奶制作了杨梅干,都十分美味。杨梅融入了我的生活,成了我热爱的美食的一部分。
杨梅让我感觉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上海人真好》
过去,外地人到上海最头疼的是问路。因为那时上海人把外地人统统称为“乡巴佬”,一声“阿拉不晓得”会把人噎得心里发寒。可如今上海变了,上海人也变了,不久前的一次问路经历,让我深感新上海的文明和温馨。
那是国庆50周年的前夜,我带着孩子来上海看望公公婆婆。由于国庆放灯,交通管制,找原先牢记的路线全都不通了。我要去的是浦东南新新村,这是个连上海人都不太熟悉的地方,夜色中我带着孩子和大包小包,心里顿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不得已,我硬着头皮开始问路,没想到一路上全碰上了热心人,从109路到隧道三线,从车站到地铁,从一条马路到另一条马路,全靠上海人一个个为我仔细指点。在13路终点站附近,一位男子不仅领着我找到车站,帮着我拎包袋,而且还帮我打听路线,告诉我该在哪个站下车。在提篮桥,我边走边问码头的所在,正巧有位老伯也要去摆渡,他主动接过我们的包袋,帮我们代买了船票,告诉我去南新新村的走法,过了江还不顾夜色已深,执意把我们送上去南新的巴士。
这一切的一切让我倍感温暖,我不禁从心底里发出感叹:“上海人,你们真好!”通过问路这样的小事,我们坚信,大度、文明和富有人情味的新上海人,一定会使上海的明天变得更好!
《“笑里藏刀”的“带路人”》
为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指路带路,本是上海市民的美德,然而时下在车站码头,经常能碰到一些令人厌恶的“带路人”。
那天我去上海火车站办事,见出口处有一堆人在吵吵嚷嚷,一打听,方知是四个外地乘客刚出站,想去浦东时代广场,但不知怎么坐车。两个四、五十岁的上海人提出由他们带路,但要向每人收10元钱,外地游客只愿出5元,故而发生争执。
我听了非常生气,因为去时代广场可以坐隧道三线公交车,而该车起点站就在南二出口处。于是我告诉外地游客坐车的方法,并准备带他们去车站。那两个“带路人”见我断了他们的“财路”,骂骂咧咧地想对我动手。我誓告他们:我是上海铁路局职工,要是你们敢动手,我马上把铁路公安叫来。他们见占不了便宜,才悻悻地走了。
这些以“敲诈”为业的“带路人”,不仅使外地游客极为头痛,也给上海人的形象抹了黑。今年上海将召开APEC会议,届时来沪的境内外游客一定会很多,上海作为“东道主”,岂能让四方来客受这些“带路人”的敲诈?建议有关部门在严加整治的同时,多在车站、码头、机场及交通要道设立指示牌,也可组织退休工人为外地游客义务指路,通过软、硬件的不断改善,使客人们真正宾至如归,感受上海人的真诚和热情,而不是“笑里藏刀”的坑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