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村上春树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16:00:55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
《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怎么写?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5篇,希望大家喜欢!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篇1
作品以渡边回忆青春往事为开端,初入大学的渡边在电车里偶遇直子,直子是渡边死去的好友木月的恋人。渡边与直子逐渐相恋,不料二人同床后,直子因无法摆脱愧疚的心魔而辍学,独善其身的渡边在东京孤独度日。然而,绿子的出现令渡边重获生机,一段新的恋情发生。在两段感情的纠葛与失去所爱的痛苦中,渡边逐渐摸索出了生活的本真。
初读本书,便有强烈的共鸣。村上的人生态度把玩孤独与无奈在我看来又是多么的不羁与随性。在繁芜荒凉的世间,请承认自己的孤独与自我和解。越是逃避孤独,越不能看清真正的自己。孤独的价值在于反思,看清自己才有资格对症下药,与自己和解。就像最终孤身一人的渡边一样,至此他才懂得了人生的真谛。
绿子与直子应是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人物。直子从未接受独特的自我,加在她身上的重重枷锁:社会道德、社交法则等等,每当她稍有违背便内疚自责不已,无可解脱,最终自杀;而绿子可谓是书中最离经叛道的人物,留一头短发,家境平凡,父母双亡,看似卑微却实实在在持有一份拒绝受人摆布、拒绝社会同化、待人真诚坦荡的执着。她言语粗俗,行为乖张,该认真的时候却不吝于任何人,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确找到了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平衡,接受了自己。正是绿子的这种亦正亦邪的存在带给了渡边慰藉,渡边也自知自己与环境格格不入,但若他没有遇到绿子,或许他将一如既往的堕落下去,不断为空虚折磨。
绿子很幸运的拥有了确实的性和允诺的爱,更加坚强和果敢的性格给她带来了看似较完美的结局,有更多的时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争取。
作品为何会取名为“挪威的森林”?这让我沉思许久。传说,挪威的森林是一片大的会让人迷路的森林,是那种人进得去却出不来的大的原始森林。生活也就像这片挪威的森林,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我们都得走进去,因此我们才不可避免的对生活感到迷茫和痛苦。于是,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知心的交流少了,恭维的话却多了;信任的眼神少了,说的谎话却多了;每个人的心都变得复杂了。但是我们仍要成长,不要去过分改变自己。
社会带给我们的转变有时不那么容易,所以我们就看到在作品中,很多人都在这片挪威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木月在17岁时死了,以死来作为回避成熟的方式;而直子在木月死了之后,就不知该如何与人交往了,也选择一死了之。实际上,玲子也是其中一员,仅仅是没有失去生命罢了。
而对于我们,也许都会像渡边一样在迷茫和痛苦中完成这些转变,即使这种转变是被环境逼迫的。而像永泽,看上去能勇敢且完全的适应这些转变,但他的内心仍是痛苦的,只不过他用自己的奋斗强迫自己完成转变。这也是大人物与普通人的区别。
总的看来,《挪威的森林》是有很浓重的思想蕴含的,现在的我也许因为年轻并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思想。随着我年龄的增长,很多想法肯定还会发生不少的转变。但是不会变的就是,我希望自己能勇敢的面对这些蜕变,勇敢的完成蜕变,并能在蜕变中保持一些东西永远不会改变。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篇2
每天看两章,看完了,每个人物都有其鲜明的人物特性。木月健谈,善于活跃气氛,仅仅是和直子以及渡边君一起时会这样,对于社会,学校领导则判落两人,有些逃避社会。
直子知性女孩,柔美善良,娴静,她是喜欢木月,但对于渡边君的情感一直很矛盾,同时也让渡边君矛盾,她姐姐以及木月的去世也给了她很大的打击,觉得她最后的自杀有为自己的病考虑同时何不曾也是为渡边君考虑,希望渡边不要因为自己而在继续受困扰,去敢于追逐自己的幸福。
敢死队是一天线,一直成为渡边和直子,绿子茶余饭后的笑谈,生活的润滑剂,不知道他离开后会怎样。
永泽留恋于风月场所,健谈有才,同时也是重情重义,学习能力强,和渡边君合的来,面对初美这么好的女孩,而且也是知道他的风流之事依然选择爱他,但永泽也是觉得初美对他太好反而不愿辜负她,依然做让初美不开心的事以及说不开心的话,放荡不羁依然是他的喜爱。
玲子,音乐才女,弹得一手好吉他,年轻时有些偏激,对于是非正恶的判断不够坚决与果断以至酿成大错,她的丈夫当时其实是爱他的,出事后一味只想到自己,并没有为丈夫考虑,并非完全无辜,而他的丈夫可以有更好的办法。中年玲子是知性,善解人意,如同知心大姐般,和渡边畅所欲言。
初美,贤惠,娴静,宽容大量,渡边说初次见到初美,初美能给人一种心性的力量,自然而蓝,让人忍不住多去了解,初美没等到和渡边的三年之约,永泽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后来初美嫁与他人,不久割腕自杀。
绿子,和直子相反的性格,活泼开朗,敢爱敢恨的,对于细节敏感,有段时间和渡边没见,换了个发型,和渡边见面时发现渡边在想其他事,同时没注意她头发,绿子心想渡边能夸她头发可爱,之后不管如何心不在焉也依然会原谅,一气之下绿子离开,哭了好久,绿子和渡边那段时间陷入冷战,让渡边找的好苦一句话总结:绿子在意的人却没能在意她在意的地方。所以看到那部分,我表示学到了学到了有些细节还是需要在意的。
渡边安静,随遇而安,对于别人的看法没啥好在意的,活得洒脱自由,博览群书,交友不轻易交,一旦交了那就是用心去交,而且交的朋友都是那种有个性,同时也能掏心的朋友。同时渡边也是个矛盾的人,对于直子和绿子完全不同的性格到底会喜欢哪个,不论是哪种性格,感觉对了,确认过眼神,和你在一起是放松欢乐,无拘无束,随性洒脱的,那么那个就是你要找的人,她能让你浅笑安然,你也能让她浅笑安然像个小孩,这遍为你真正要找的人。
第一次看,大多为自我想法,人物刻画给我的感觉是怎样就是怎样,多读几遍对于人物性格的感受会更丰满,感受也会更深刻,里面人物的情情爱爱是纯粹的,是有血有肉,围绕着恋开始,正因为有了恋,也就有了爱,是水到渠成的那种纯粹的爱。我在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篇3
《挪威的森林》,一书的译者导语部分写到村上的作品大多都是与寂寞,孤独有关的,他不是注重描述寂寞,不注重营造寂寞的氛围,更多的是一种把玩,体味寂寞,以一种亲身体会的方式让读者有一种对人生,对感情的寂寞。而我自我在一书中除了体会到人生的无奈与生命中生与死的传递,男与女的关系等一些新的体会。
文中的渡边君是一个万分纠结的人物,处于木月和直子的第三者,是他们的好朋友。木月和直子则是青梅竹马。木月在17岁的时候就自杀死了,木月的死对渡边君的打击实在是太大了,同样直子也是。直子的确忘不了木月,可是对渡边君也有好感,木月死后两年,直子和渡边在东京读大学相遇,顺其自然的相恋,尔后直子20岁生日之时多年以来的种种经历最终使直子承受不住,她回到了老家的疗养院。期间渡边君又遇到了好多个女孩子,其中小林绿子对他的影响最大,一边是直子,一边是绿子,渡边君万分纠结。期间渡边君去疗养院看过直子两次,认识了直子在疗养院的闺蜜玲子。
最终直子在自我21岁生日的时候结束了自我的生命,渡边君在这个消息的打击下变得厌世,埋怨上天是如此的不公,绿子也因为渡边君对直子念念不忘最终离开了直子。故事以渡边君最终孑然一身告终。他的大学同学永泽因为梦想玩弄感情,抛弃了他的女朋友初美(异常的气质,说不上漂亮,可是总能让人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暖)随着永泽当了外交官去了德国,初美和别人结婚了(两年后割腕自杀于自我家的浴室)永泽只是表示:自我丢失了什么重要的东西。正因如此渡边与永泽就此绝交。永泽这个人是十分铁石心肠的,十分倔强的。
书中与渡边有交集的朋友大多不是悄无声息的离开,或者自杀,或者找寻自我的梦想,抛弃一切,或者有着种种的不幸。本书让我明白男女之间的的确确能够存在纯洁的友谊的,或许两个人相互了解得很深,外界甚至彼此都认为对方是自我对的人的时候,在确定关系的一瞬间少了一些感情的冲动,这样的爱,爱不起来,也就谈不上爱了。由性产生的爱是不完全的,也是不持久的,男人或许会为了对女人的一句承诺而放弃自我的感情,可是女人仍旧不敢理解,这样两个人一辈子就耗完了。其二是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或是过客,或是知己,或是伯乐,可是不能保证某一天他或她不会悄无声息的离你而去,那里不是指空间上的,也可能是时间上的。可是这些人对自我的影响是十分的大,从习惯,到性格。人总是在相互迁就中生活着。对生死来说,死亡必然需要勇气,可是活着需要更大的勇气,也就有了: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另外一种延续。活着的人需要替死了的人好好活着。书中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可是平常相处都表现得十分正常,这也是现代社会的我所称之为:心灵筑巢。每个人都把自我用谎言或者别的什么包裹的严严实实的,绝不会对任何人吐露自我的真实情感,也就是所谓的每个人都有自我的故事吧。
最终渡边君的结果让我想到了《成都感情故事》里面的方资君,《我的桃花劫》里的莫斗,对小说里的人物我表示深深的遗憾。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篇4
《挪威的森林》这部小说的主线是主人公渡边彻与直子和绿子这两个女人之间纠结的爱情故事。木月是渡边彻高中时候唯一的朋友,也是直子青梅竹马的男朋友,三个人经常一起出没,感情十分要好。可是木月却在他十八岁那年在自家车库中毫无征兆地自杀了,这给直子和渡边彻都造成了不可磨灭的创伤。于是渡边彻离开了神户,去了东京,开始了同敢死队同寝的大学生活。在大学里,他结交了能力非凡却极端的永泽,认识了永泽的女朋友初美。他第一次在车站偶遇了直子,于是往后常常一起走路,只是漫无目的地散步、吃饭,偶尔也讲敢死队的趣事。渡边彻带着蛋糕去给直子过20岁生日的时候,直子出奇地健谈,后来却放声大哭。
一觉醒来以后,直子不告而别,后来来信说她将休学去疗养院。渡边彻去了直子所在的疗养院,并结识了她的室友玲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渡边彻认识了绿子,一个十分有个性的女孩子,并与她相知相惜。绿子在父亲死后出售了小林书店,并和姐姐搬了家,渡边彻也搬出了宿舍。渡边彻因为玲子来信说直子的情况不好而无限悲伤,于是忽略了旁边来找自己的绿子,绿子因此找借口离开了。整整两个月以后,绿子主动找了渡边彻,并因为喜欢他而同那个人断交了。渡边彻终于明白自己对绿子的感情了,却又觉得对不起直子,心里很是矛盾,于是写信给玲子倾诉,玲子也给出了客观的解答。
不久之后,玲子来信说直子在小树林自杀死了,葬礼很是凄凉。渡边彻进行了一次一个人的旅行,想了很多很多关于直子的事,回来之后心里仍旧悲伤不已。玲子从疗养院出来了,她在开始新生活之前来看望了渡边彻。渡边彻给绿子打了电话,想要从头开始。可是当绿子问他在哪的时候,他茫然了,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哪,只是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绿子。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读后感1000字篇5
“四月一个晴朗的早晨,我在原宿后街同一个百分之百的女孩擦肩而过。”
最近一段时间,我又在看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
感觉他的文章里的旋律,像在一个悠长的春日中午,角落里的猫安然入睡。眼前的绿色的柳的芽,油油地开始成烟。洋洋洒洒收放自如。唯美而不流于呆滞,冷静而不失情愫。
村上直树,或者说林少华的文字,读来清雅没有一丝酸涩或是甜腻,可是一开始就有悲剧的味道。这种悲剧的感觉是,像是有一泓注定干涸的清浅溪水,留下绝美的那种秋日的回忆,永远不可以追回的美的事物。
生命注定流逝,也注定其悲剧性。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个瞬间,由一种旋律想到一个人,一些事,混杂着自己的臆想和注定不可能如愿的结局。“年轻时我也做过许多梦,后来大抵忘记了。”似乎就是这种感觉。一些人因为一些人而改变着,为了指尖脆弱的爱而改变着,当时的景致像是打了柔光一般可爱而温婉,存活在心底,那个似乎是专门存放感情这个物件的角落。在那里,朝霞与夕阳,月光与星光,都是为了那个她(他)而存在。设计的对白,暧昧的空气,浪漫的湿度,特别的气味,想像每个动作每句话的语调,每个方位的站姿,每个对视的表情,心中的他的侧脸,心中的她的眉眼和嘴唇。那个百分之百的女孩,那个百分之百的男孩,总在我们设计的巧合或是场景中,完美地出现。那些不经意的小动作,小细节,在多少人的心中的那抹湖水中,漾起微微的柔波。
也许我是太投入地看书或是看电影了。那些书中或电影中的场景在我脑海里存活并繁茂,久久地不会散去。想到自己,想到很多人,很多事。似乎要把自己经历的东西一件一件仔细翻阅了。又觉得伤感。
总是有一弯月悬在心里,温婉而冷静地,洒下黄白色的光,每每望去,尽是琐屑而杂乱的回忆。草萎了,叶落了,悲剧收场,满地遗憾,可是不苍白,不荒凉。
《跟读《弃猫》有感800字》
《弃猫》是村上春树2021年的全新作品,这是村上用了大半生时间酝酿写下的人生之书。2008年村上春树在病房见到了不久于人世的父亲村上千秋,这是时隔二十多年他们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见到父亲。因为他的父亲在年轻时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村上觉得不可原谅,自己也会替父亲赎罪,但是无法弥补,所以决定不再相见。他将这些情感诉诸笔端,写下了《弃猫》,开启了自我救赎的生命之旅。
村上春树的父亲村上千秋小时候曾被送到寺院做小和尚,当时他无法适应于是不久就回了家,在千秋心里这次短暂的遗弃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疤。等到千秋长大被迫去服了兵役,他参加过侵华战争,所在的步兵第二十联队正是当年攻陷南京的先头部队,千秋见证了当时的血腥屠杀场面,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战争结束他回到日本,心理上的伤疤让自己无法释怀,几十年如一日的诵经祷告也无法释怀,村上春树每次来中国也为父亲犯下的罪孽感到羞耻无法享用中国的美食,只是吃个馒头,他和妻子决定不要孩子,让村上家族的罪孽不要延续。
村上千秋其实是一个学习成绩优秀爱好文学的青年,曾经考上了京都帝国大学文学系,但是当时环境不得不服兵役,于是千秋将理想寄托在春树身上,但是春树并不感兴趣,随着他的长大,父子间的磨蹭日益增加甚至扭曲,于是决裂,在父亲病逝前释怀。生在不同的环境无法换位思考,只有时间的长河会让人淡忘过往。父亲病逝五年后春树仍然没有和自己和解,他一直对父亲的行为感到内疚,但是五年后他才知道父亲是在南京战役后第二年入伍,并未直接参与屠杀,这才让春树心里的大石落地,直到他72岁才终于有勇气说出这些真相。他能够在今生释怀也是一个很好的结果,不该由他承担的罪责让他如释重负,但是他也为他的民族做出的不好行径感到羞耻,以至于他曾遭到民族的抵制,但他不后悔,他忠于内心的感受,他是对的。只是时间流逝的太快了,人生太短无法弥补。
《弃猫》故事始于猫也止于猫,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串起来村上家族的往事,与他的个人成长经历,无穷的积累起来。
《突破自我——读《海边的卡夫卡》》
村上春树是了不起的一个人,在序言中他写道:田村卡夫卡是他自身也是你自身。果真被他言中,是的,是我本身。记得第一次看《海边的卡夫卡》时,我在一个陌生的新城市里迷了路,无处可去,于是躲进新华书店,那是去年的夏天,《海边的卡夫卡》热销的时候,我从进门最显眼的畅销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因为是村上春树的书,我习惯性地翻开。
直到看完的时候,我才发现天快要黑了,幸好书店有舒适的坐椅,落地纱鳗把午后阳光最灼热的部分挡在了外面,空调无声无息,我无止无尽地潜人已然过去的少年时代—村上说的“十五岁少年”的时代。在城市的夕阳里走动的时候,我把20年里的生命历程和20岁以后可以把握的必然过程默默地拆分成很多个小小的但很重要的部件:出生、渴求、叛逆、爱、绝望、理想、出游、归宿、死亡……然后想像着像儿时搭积木一样把这些部件重新组建成另一个我的生命。
我一直都觉得在某种情况下,生命的确是可以重构的,比如在意念里。我可以不再是经常怯懦、畏缩的我,而是一个勇敢的、敢于探险的女骑士。这种类似希望的幻想经常出现在我的脑际。隔了半年我再次看《海边的卡夫卡》时,我又一次看到了我重构的生命,当然也就是田村卡夫卡一般的生命。
几乎所有的少年都有历险的愿望,那是一种有什么沉重和极具诱惑的使命牵引着的愿望,希望知晓命运的真谛,希望确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只是有的人在现实中历险,有的在梦里或想像中历险。但对于愿望本身来说是什么样的方式都是无所谓的,因为这之后,自己将不是原来的自己。叫乌鸦的少年说:在某种情况下,命运这东西类似不断改变前进方向的局部沙尘暴·,·…你能做的,不外乎乖乖地径直跨人那片沙尘暴之中,紧紧堵住眼睛、耳朵以免沙尘进人,一步一步从中穿过……从沙尘暴中逃出的你已不再是跨人沙尘暴时的你。是的,这就是所谓沙尘暴的含义。
“往下你将成为世界上最顽强的十五岁少年”,这种信念或许曾在所有少年的耳畔无数次地激荡过。
“那么,我的问题总算解决了?”开篇的第一句话像美国的关于少年历险的电影。我们经常向往出发,去历险也好,去寻找什么也好,总之是一种新生的方式,是从一个世界跨入另一个世界的方式。埃立克·萨蒂说:“我在非常年轻的时候来到这个世界,但我到了很老的年纪的时候才溶人到另一个世界中去。”当然他指的是一种新的认识。年老的时候也好,年少的时候也好,认识是一个了不起的事情,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催生了一个新的生命体。跨人命运的沙尘暴,我们便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就好比在小说的末尾所说的那句话:“一觉醒来时,你将成为新世界的一部分。”
或许我们都经历过那个早展,阳光透过薄薄的落地纱帘欣喜地落在刚刚苏醒的眼皮上,耳畔是清晨小鸟的明啾,忽然间觉得一天开始了,从未有过的新一天开始了的感觉。不止那天是新的一天,其实那天的自己已经从混沌里穿越出来,得到了新的认识,成为新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