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久地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2:15:01
《云》
我常常一有时间就会久久地趴在阳台的窗户上凝望蓝天。
在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飘动着的像棉花似的云,总是让我看得如痴如醉。那一朵朵洁白轻盈的云儿,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有时候像一只自由自在的白蝴蝶,在翩翩起舞;有时候像一群群小白兔,在向前蹦跳着;有时候又像一群脱缰的野马,在自由地奔跑着……
早晨,太阳公公出来了,他就和太阳公公一起散步,脸儿被映得通红;傍晚在即将与太阳公公分别的时候,它又红着脸蛋温情脉脉地诉说着他的不舍;晚上月亮姐姐和星星弟弟出来了,它又愉快地跟它们玩起捉迷藏来。
啊,洁白的云儿,是那样迷人,那样梦幻,那样有趣。我也想变成蓝天上的一朵云儿,带着梦想去浩翰的星空中遨游……
《雪中杂感》
天空,是没有边际的阴沉,小雨持久地低落。窗外,盐粒般干裂的冰渣,敷上足球场发青的脸。没有气力的傍晚,水滴落的声响,一瞬,一声——高三,像所有情绪低落的故事发生的境况一样,在一个冬天的一个黄昏、萧瑟的街道、气馁的我。那一天,区联考各科成绩公布,成绩并不如意,洪超心中五味杂陈。
“咯吱”崩裂的声响只属于初临人间稚嫩的雪。当一片雪在脚步的挤压中千锤百炼,此后即使超用力跺脚,那痕迹也轻到看不见。
这次考试中,一直担心的弱势学科英语,因为前段时间的恶补有了不小进步,甚至超常发挥。可是,一直让超引以为傲、信心满满的数学因为懈怠了日常温习,不尽如人意。以为自己能够挽转最短的那根短板,未料到收之桑榆却失之东隅,未能护持一贯的强项。
超不甘心地狠狠踢了几下哧溜溜的地面,然而却没有一丁点雪渣奋起响应我的不满。不解气的超,转而迁怒人行道上一棵无辜的小树,颗颗莹白的雪末“吧哒”掉落,其中的一些在哧溜溜的地面弹了几下,安静下来。盯着这些雪末,猛然间,洪超若有所悟:学习正如踩上雪末,如果真的踏踏实实自然不会在考试中心力交瘁,然而,总还有许多挂在树梢上雪末般的细处需要自己不断研习。唯有精研之后,才能在考试中转掉自如。因为懒、因为自负而不能自省,将一己视线所及的视界当作全部,是无法消除风浪中翻船的隐忧的。寄希望于天赋与运气,会狠狠摔疼自己。
寒飒飒的风割过面庞。辽远的天地,天与地的距离并非遥不可及。一步一个脚印,天空会等来我蓄力已久的翱翔。我搓了搓手,告诉自己,不冷。就是这个雪后的黄昏,超体悟了很多。比如,超明白自己的失利是因为学习不踏实、因为面对拔高一些的题目就产生似是而非全是的恍惚感;比如,超猛然发现自己许久都是枝头松松散散、一碰就落下的浮雪;比如,超明悟自己经过无数次重复、坚韧如地面上哧溜溜的冰。
融化的雪水已凝成冰霜,在夜的背景中,很暗。但是,请相信,相信清冷、清醒冷静的月光,相信怀着信念的自己,即使是在这冰霜上,超也能够看到黎明的光亮。
《一尊塑像》
在安静的夜里,清亮的灯下,我久久地凝视着那尊塑像:他身着白色长衫夕坐在藤椅里,一头浓黑直立的头发,象用墨写成的隶书“一”字一样的胡须,指间半截纸烟仿佛还在燃烧。在这样的夜里,这样的灯下,他那深深的炯炯有神的眼光仿佛正在看着我。 第一次见到这尊塑像时,我刚满七岁,全家要搬迁了,爸爸从书橱最高的一层上把它捧下来。“这是谁呀?怪可怕的。”耐不住好奇的我问道。爸爸边仔细地揩去上面的灰 尘,边缓缓地说:“儿子记住,这是一位非常非常伟大的中 国人,他的名字叫鲁迅。”后来这尊塑像一直摆在爸爸的玻 璃大书柜里,它的背后是一排精装本的《鲁迅全集》。
那 时,我总是缠着爸爸给我讲那书上的故事,爸爸说夕那上面 的故事要等我长大以后自己看才会明白。于是我开始盼着长 大,盼着快快学完所有的方块汉字,好去读它们。 再以后,我上了学,开始在课本中接触到鲁迅先生的作 品。最初的一篇叫《少年闰土》。我对那紫圆脸、戴着银项圈,会在雪地捉雀,会在月夜捕碴的闰土,真是喜欢得很。于是,便跑回家,在书橱里翻出课文的出处《故乡》来。可是一读,却觉得心里堵得慌。老年闰土那被扭曲的形象,直让人难以接受。再去读其他小说,也象书中的木刻插图一样夕那么冷,那么愤怒。我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爸爸说那是因为鲁迅先生骨头最硬、眼光最利,他在和旧社会的种种罪恶作斗争。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好,但未免离我远了些。 这种感觉一直保持到刚上六年级的一个下午。
我放学回家,发现家里气氛不对,爸爸告诉我他要出差去很远很远的地方,要一两年才能回来。我焦急地间为什么,爸爸默默地从书架上抽出一本鲁迅著作,翻出《狂人日记》里的一段话给我看。那一段文章讲的是有一位大哥对他“发了疯”的小弟喝道:“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的错!”我莫名其妙地读着读着……后来我才知道,爸爸由于举报了单位一位领导的舞弊行为,遭到排挤,被调到外地去了。从此夕我觉得自己渐渐能够理解鲁迅先生的文章了。他的沉着勇猛夕他的深刻思索夕虽然我还不能全部理解。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激励着我。 到了期末,那个有舞弊行为的领导得到了应有的处理,爸爸又回到了我们身边。
可是,就在半个月前,爸爸因为得了喉癌要住院开刀。临去医院时,爸爸已经说不出话了,他把鲁迅先生的塑像从书柜里取下来,放在我的小书桌上,用手势比划着问我喜不喜欢。我忍不住地哭了起来,爸爸却静静地笑了,伸手轻轻擦掉我涌出来的泪水。 我永远记得爸爸那一刻的微笑,就象我永远记住今夜鲁迅先生注视我的眼神。在这样的夜里夕在这样的灯下,写这篇作文,我想的是要永远记住应该怎样做个正直、勇敢、坚强的人。
《遗失了色彩的美》
我站在那个墓坑前,久久地伫立着,一种强烈、庄严的沧桑感包围了我的全身,周围的一切喧闹、一切噪音都离我而去。透过那些灰色陶土制成的人俑和铜车马,我仿佛正经历着历史,而高大壮观的兵马俑队伍正把我带回到两千年前。
但两千年前的兵马俑和现在的是不一样的,它们和考古学家刚刚发现它们时一样,是有色彩的。但当考古学家们刚刚把一个墓坑挖开,兵马俑们再一次重见天日的时候,它们身上的色彩便在几分钟之后如昙花一现般不翼而飞了。这使还沉浸在兴奋之中的考古学家们大惊失色,慌忙用厚厚的塑料布盖上了又挖出的一个墓坑。
灰色的兵马俑着实令人惋惜,可是如此整齐划一的军队你是否见过呢?车、马、服装、兵器、皮肤、头发完全是一个颜色的。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加关注士兵们的面目表情、动作以及神态。难道色彩没有了,这些也会跟着消失吗?自然不会,相反。浓重的灰色更增加了军队的庄严感和凝聚力,它们仿佛在向世人宣布:我们是强大不可一世的,是所向披靡不可战胜的。灰色是朴实无华的,它让人们感到整个军队都在一心作战而没有其余的浮躁心思。
彩色人俑也不是没有,唐代三彩的奔马与仕女佣无一不体现了盛世的繁华与富丽堂皇。而秦代,封建社会的初始,是强悍的民族靠金戈铁马连年征战夺得的江山,是焚书坑儒后文化的大段空白。它不可能是五颜六色的。试想一下,当时调色的水平并不高超,再加上千年的历程,如果我们伟大的士兵拥有一个如日本艺妓一样颜色的头,那会是什么样子!
有色彩固然是美丽的,但遗失了色彩只是遗失了一些很表层与浅薄的东西,内在的美与精神还存在着。
兵马俑带给我们的精神与文化将永存历史的长河之中。
《房子》
有些梦境是会迟到的
曾经,长久地注视一片瓦
看它怎样阻风挡雨
和支撑经年漂移的愿望
多半是在为忙碌劳累的身体
找寻一个笼子。需要把它
先行安顿下来,还需要几个
数据反复波动的
存折硬封皮大红或大蓝
经常跟情绪频繁联系
让人露出更多甜蜜的笑容
以及想像着如何渐行渐近
物质欲望与精神品质合二为一
从无数个角落出发
进行轻巧的转弯或者打旋
在眼球的表面
有很多持续陷落的月光
正从不远处的厨房玻璃上
迟疑着爬进房来
在行走的边缘思绪流失一地
遗留的部分不痛不痒
碎片还没有被预先整理
当年的朴素愿望已缀满补丁
不断地搬进东西
又不断地扔出东西
其中,惟一改变的
或许只是那个更新的自己
当一次次返回生活的原点
努力与现实保持距离
又该如何体验并且辨别
夹缝里那些暖昧不清的角色?
进人房子,推开正午的防盗门
风从耳畔来十一月的阳光
就像一个敏感且羞怯的孩子
急于表达却受困于言辞
《感谢诗人》
我长久地怀念着与那个人的名字相伴的一段青春时光,其实那个人与我保持着好几种意义上的距离:我出生的很久以前他业已完成了这个世界上的旅行,我生活的地方与他的国度远隔数不清的森林、河流和雪原,我视若灵物的他的诗篇也是另外一种文字……但这一切并不妨碍我因他的名字而感到亲切,随着沙沙的书页翻动声,我不止一次地触及他时而热烈、时而优郁的眼神。
印象最深的是在图书馆外的一棵槐树下读《皇村回忆》,不时有零星的花瓣飘落在翻开的书页里,仿佛冥冥之中吹来的风,使我从骨子里体会到某种震颤。这首诗是普希金在皇村中学读书时,参加命题考试而当场朗诵的,语惊四座:
“沉郁的夜的帷幕
悬挂在轻睡的天弯;
山谷和丛林安息在无言的静穆里,
远远的树丛堕人雾中。
隐隐听到溪水,潺潺地流进了林阴;
轻轻呼吸的,是叶子上沉睡的微风;
而幽寂的月亮,像是庄严的天鹅,
在银白的云朵间游泳。
普希金少年时生活的皇村像一幅油画在我眼前铺展开来,稀疏的房舍,村外辽阔的田野,林中的小路,真切得可以看得到诗人在黄昏漫步时所留下的足迹。我一边阅读一边沿着足迹往前走,仿佛只要继续下去,就能一直通向皇村,向正散着步的诗人脱帽致敬。诗真是个奇妙的东西,它把我置身于一次不可思议的旅行,那远在天边、或早已消失的景象竟然可以完满地想像得出,而身边的一切却虚幻得根本影响不了我们的眼睛。我想像着自己正处于诗人的少年时代,我简直觉得自己胸膛里跳动着和朗诵《皇村回忆》时巧岁的普希金同样的一颗心……如果那一瞬间我确实微笑了的话,恐怕也是我一生中最明媚的笑容。
从中学到大学,是我最灿烂的学生时代,普希金使我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魅力,我至少读过三种译本的普希金诗选,带着比较的态度我感受到查良铮的凝练明确、戈宝权的行云流水、刘湛秋的文采飞扬……同样一首普希金原诗,在不同译者手中呈现出迥然有别的风韵,这魔方一样的审美效应,使我联想到语言的神奇、复杂和瑰丽。
可以说,我主要是通过普希金的作品来认识其本人的,那芬芳不散的诗篇恰是对诗人自己已逝生命的复述:
“再见吧,自由奔放的大海!
这是你最后一次在我的眼前,
翻滚着蔚蓝色的波浪,
和闪耀着娇美的容光。
好像是朋友忧郁的怨诉,
好像是他在临别时的呼唤,我最后一次在倾听你悲哀的喧响,你召唤的喧响。
我阅读完《致大海》,随之看见站在浪花四溅下的礁石上的诗人,手拿芦杖和礼帽向大海致敬,这首诗正是对这一仪式的解说词。诗人把大海人格化,直接同大海对话,向大海告别。诗人即将与娇美的、温情的大海离别,大海发出悲哀的喧响。这无疑是诗人的感觉,是诗人忧郁之情的体现,是诗人对于大海所召唤的自由之神的向往。
“风暴吹卷起带雪的旋风,
像烟雾一样遮蔽了天空;
它一会儿像野兽在怒吼,
一会儿又像婴儿在悲伤,
它一会儿突然刮过年久失修的屋顶,
把稻草吹得沙沙作响,
一会儿又像个迟归的旅客,
在敲着我们的门窗。
置身于《冬天的夜晚》的普希金,和挚爱的老妈妈相会在破旧的小茅屋里,表情随着火焰的跳动忽暗忽明。屋外天色阴沉,刺骨的寒风追逐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无声地遮蔽了天空,普希金一会儿惦念着青春时代的好友,一会儿想起唱着美妙歌儿的少女,那杯杯美酒驱走了无限优愁,带来了无穷欢乐。
“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
你离去了这异邦的土地,
在那悲哀难忘的一刻,
我对着你久久地哭泣。
我仲出了冰冷的双手,
枉然想要把你留住,
我呻吟着,恳求不要打断,
这可怕的别离的痛苦。
翻开《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我看到了诗人的背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显得孤独且忧伤,面对要离别自己的难舍难分的人,蔚蓝的天空、碧绿的橄榄树也显得动情。诗人用冰冷的双臂把对方紧紧抱住,用心用情在思索在评价祖国与异乡、遥远与临近、短暂与长久等问题,并相信在永远的蓝天下后会有期。
在诸多闲暇或烦躁的时刻,我随意翻动普希金诗选,那里面的清新明快的旋律,那里面的广阔天空,那里面的灿烂笑容,就会使我悸动的心平静下来。抚慰既往的辙痕,幻想不断拓展的道路,我的心灵也渐趋充实和领悟。
感谢普希金,在我伫立于青春门槛上的时候,他送来了诗与美—一笔不可能用其他东西估价的财富,使我发现并相信茫茫世界所潜藏的无穷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