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所作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01:09:28
《读《西游记》有感》
《西游记》是元末明初的吴承恩所作,为四大名著之一。
这本书讲的是孙悟空因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和猪悟能、沙悟净、西海龙王三太子一起随着唐三藏一起拜佛求经,最后修得正果的故事。
我最崇拜的就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会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能翻十万八千里,有一双火眼金睛,武器是定海神针金箍棒。他神机妙算,战斗力强,十万天兵天将都奈何不了,比如在车迟国,斩首、切腹、下油锅都奈何不了他。
沙和尚尽管没有他大师兄那超凡的本领,只会一点点本领,但是只要两位师兄起内讧的时候,他就变身成为和事佬。他很忠心,在唐僧被抓住的时候,总是到处求援。
猪八戒是我最讨厌的主要人物。取经途中,他总是三心二意,颠倒是非,贪好美色,胆小怕事。每当看到师傅被妖怪抓走,他就要分行李,搞散伙。他还总是因为贪小便宜让师傅被妖怪抓走,白骨精化妆成姑娘骗唐僧,被孙悟空打,他却因为美色而颠倒是非,让唐僧错怪孙悟空。
唐三藏是一个一心向佛的出家人,但是又特别呆板可笑,正是因为这个特点,所以每次遇上妖精都被抓。而且他肉眼凡胎,是人是妖是仙都分不清。红孩儿挂在树上,孙悟空好言相劝不去救他,他偏发了善心要救,还说孙悟空不善良,结果不用说,被抓了。
西游记里故事也有些隐喻。比如众神不管自己的坐骑,任凭他们下界为妖,谋财害命。通过这种情节,作者嘲讽了那些高高在上的掌权者。
尽管路上有九九八十一难,但是师徒四人依旧不放弃西行,最终取得正经。这正是印证了不经过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推荐大家来读。
《让梦想在努力中绽放》
没有人会甘愿做一个无所作为的人,我们都拥有自己的梦想。不管这些梦想是大是小,它总会陪你走过春夏秋冬。
中国女排就是由一群拥有梦想的女孩组成。她们来自于五湖四海,却因同一个梦想而相聚,一起奋斗拼搏。
在2019年9月29日下午举行的女排世界杯上,中国女排以3比0战胜最后一个对手阿根廷队,以十一连胜的战绩获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
女排姑娘们为什么能取得这骄人的成绩呢?中国女排刚成立时,国家“一穷二白”,姑娘们训练时没有完善的训练器械,甚至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训练遇到重重困难,但我们的女排运动员从未想过放弃。不管是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还是在寒风凛冽的冬日,总能看见女排运动员们训练的身影。终于,奥运会来了,她们为了抓住这次机会,加强了训练难度,她们在地上摸爬滚打,有时摔得遍体鳞伤,咬着牙含着泪继续训练。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中国女排在奥运会上夺冠了,她们用汗水一次次地给梦想施加肥料,她们成功了!她们手中的那一块块光彩夺目的金牌回馈她们了!女排姑娘们骄人的成绩,是她们自己努力的结果。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女孩,她很内向,也不爱说话,但她爱画画。我看过她画的画,很漂亮,但她不出众,所以几乎很少有人知道她的画。有一次,一位老师看到了她的画,觉得她很会画画,便为她报名参加了画画比赛。她刚开始有些担心,但老师的鼓励让她慢慢变得安心,她放心地去比赛,不停地重复去画同一幅参赛作品,不断地努力。在比赛上,她从容地画好了参赛作品,参赛结果出来后,她获得了第一名。她认清了自己的实力,成为了更好的自己。
也许有人认为,她的成功是因为老师的帮助,其实老师只是给了她去报名参赛的机会,而真正的原因是她对美术的喜爱和在美术上所做出的努力,这一切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结果。
人人都知道枫叶会在秋天的时候变红,可又有谁知道秋天只不过是给了枫叶红起来的机会,是枫叶自己抓住了机会,依靠着自己变得通红美丽了。所以,我们也应当有梦想,也会遇到实现梦想的机会,这时我们应该抓住机会,努力奋斗,用自己的汗水为梦想施肥,让自己的梦想在努力中绽放。
《晨读记》
(1): 草木有本心
昨晚整理三年前在武汉耕读园所作之《晨读记》,共计173篇,12万余字。重读一些篇目,甚为感慨。当时还曾立志,每日晨读,终生不辍。甚至还做了十年规划。然而一离开耕读园,便从此陷入了万般俗务,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再难每天早晨稳定安心的晨读。起初还能勉力坚持,终究不敌生活变幻,最后竟彻底荒废。
然而外在变化,岂是中断的根本原因?终是自己内心不静、意志不坚所至。昨晚重读当年自己所写下的那些文字,既深为那时自己曾有过的坚持所感动——12万字啊,便是自己那一度春夏秋冬思想的结晶,奋笔的硕果,至今还留存着!然而却又惭愧至极——终究是没能坚持下来!
痛定思痛,决定重振旗鼓,恢复晨读与《晨读记》的创作!就从今晨开始!何况开学时就和同事们说过,要带一群学生一起晨读经典的,开学以来,也因自己懒惰之故,竟未实行!然而时光如电,一转眼半个学期就过去了!……悔恨之言,再说无益,改过自新,才是王道。今晨我已自己开始晨读,希望明日能有一二不畏严寒者,与吾共读。每晨七点半,利笔门口,不见不散。
三年前那十二万字,算作【第1季】罢,现在开始【第2季】,决定先从目前线下利笔作文班同学正在研读的《唐诗三百首》开始。
今晨读了第1首——张九龄的《感遇(其一)》。最触动者,最后一句:“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本心”,即天性。很多时候,人不如草木啊,在纷乱的尘世里,浑浑度日,随波逐流,迅速就忘却了自己的“本心”。進而期求着各路“美人”的青睐,却把自己迷失得面目全非,忘却了曾经的模样,亦不知当下与往后,又该怎样了。
2017.11.22
《读《生日》有感350字》
昨天读的《生日》一文为一大学生所作,觉得挺现实,挺有警示意义。
作者二十岁生日,那天,为了获得独立的私人空间,向为庆祝她的生日而买回丰盛菜肴正在动手做饭的父母提出要求,让父母离家回避,以便她和被邀请来的同龄人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开个生日派对。父母无奈地离开,作者如愿以偿,和一群朋友吃得尽兴喝得酣畅玩得开心,觉得这是有生以来最有意义的生日晚会。
看罢无语,也觉悲哀。不知作者父母此时有何感受。应该说,世上最无私最真挚的爱莫过于父母对子女的爱。然而,在孩子生日之际,竟被无情驱赶,热脸贴冷屁股,欲传达爱意,与之分享快乐,却被剥夺权利。孩子也许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毕竟,自己不是小孩子,已是成人,应该有自己的私人空间,拥有无可置疑的独立生活的权利,这种权利不容侵犯。当然,向往独立无可非议,但冷漠地对待父母的热情,多少有点伤人心。要知道,从九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哇哇坠地倒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从被寄予厚望走进快乐的幼儿园到九年寒窗金榜题名,孩子每一点成长每一次进步都凝聚了父母千万心血,孩子的每一个微笑每一滴眼泪都牵扯着父母真切的情怀。受孩子如此“礼遇”,岂不心寒?
想一想,这种现象其实并非偶然,恰是中国式家庭教育酿成的苦果。“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此语害人不浅。传统的育儿理念,迫使为人父母者习惯了为孩子无私付出,而忽视了对孩子为人处世和道德伦理教育,以致让孩子步入“父母为我天经地义,我为父母勉为其难”的认识误区。遗憾的是,父母设想的孩子成长轨迹总是让人失望。养儿防老不成,养儿啃老养儿弃老者颇多。即使傍在儿女身边,不遭嫌弃和冷眼已属不易,想得到儿女善待供似家宝则是痴心妄想。究其原因,“子不教,父之过”也。育儿理念的偏差,留下一世恨呀!
为人父母者,是当觉醒,要重新审视自己的育儿观,一味宠溺,一味骄纵,一味当杨白劳,一味无私奉献,其实并不可取。让孩子从小就接受爱与被爱是对等的观念,认识尊敬父母为父母分忧的必要性,并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而不是一味坐享其成坐享其爱,是多么有必要呀!
《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
在我想来,也许是毫无争议的,在“我们所作的一切是为了什么”这一问题上,我们的答案无非都是为了生活的幸福,为了自己所期待的生活。不论是关注当下的人文精神也好,还是关注未来的科学精神也好,都正是为此服务。
有关于人文和科学的关系一直作为一个必答问题存在于我们的社会中,也许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会完全一样,但我想,这些答案中出现的一定会有“科学和人文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一点,不可否认,因为它确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格物”和“致知”,这二者是早在几千年前《大学》中所出现关于科学的要素。格物,旨在研究客观规律;致知,意在认识客观世界。这二者,启发我们要不断的探索事物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发展与创新做好前期工作,推动着科技的进步。
而在《大学》提到的“诚意、正心、修身”三点,则重点突出了人文主义的精神。“诚意”,顾名思义的来讲,大致是说对待别人要用一种诚挚专注,认真实意的态度,要尊重人;“正心”,是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与本心,认真做人,认真做事,对自己身边的人、事、物都抱有一种重视的态度;“修身”,则是指修养身心,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水平,涵养德性,以善处事,感召世人,以此来关爱人,关注人。
那么,通过人文与科学相结合从而达到的目的,是什么呢?
有关于这一点,《大学》中也给出了答案。那便是——“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治国”与“平天下”这三者所表示的,也正是我们的生活过程与生活态度。所谓“齐家”,即是以自我完善作为基础,促进调整与治理家庭乃至整个社会;那么“治国”呢,则是指在齐家的基础之上,为善以治获得一个太平,和谐的国家;而“平天下”是指治理好国家,安抚天下黎民百姓,使他们可以安居乐业,丰衣足食,能够拥有各自的快乐幸福的生活。
很明显的,齐家,治国还有平天下都是在阐述一个人们一直以来的愿望,即能够享受自己所喜爱的生活。这一必须通过人文与科学而达到的愿望。
从“格物致知”开始,到“诚意正心修身”再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这一过程,并不是分散的步骤,它们是一个相互串联,带有顺序关系的整体。古人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成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从中不难看出,早在几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深刻的思考着科学、人文与生活之间的关系,而且,很明确地表达出了结论——把关注未来并探寻真理的科学精神作为基础,然后注重发展关注当下并关怀人民的人文情怀,最终达到人文与科学相结合的最高目的,获得家和与民安的生活。
那么,何为科学精神呢?
我想,科学是一门注重探索事物规律的学科,它所追求的不外乎是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这两点。德国小镇上有关放大物体的研究所导致的显微镜发明,便是注重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的体现。而中国自古以来的格物致知精神,就是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体现。它们共同构成了科学精神。
与之相对应的人文情怀又是什么呢?
按照人文的定义来说,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那么理所当然的,人文情怀便应是集中体现在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上了。尤肯达修女对儿童面临饥饿致死情况的同情,还有对忽略眼前而研究火星的质问无不是在表达一种重视人、关心人、爱护人的悲天悯人、同情弱者的人文情怀。
因此,我说,科学是求真,人文是求善。这二者,一个教会我们做事,一个教会我们做人;一个提供技术支持,一个用来把握方向;一个支撑世界观,一个树立价值观。它们所结合产生的效应,推动着事物的前进,指引着正确的方向,不可忽视的起着塑造着社会,实现着理想生活的作用。
我们离不开人文情怀,也离不开科学精神,它们密不可分,互相促进,使人类的身心趋于完善,获得更美好的幸福生活。
《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感触》
鲁滨逊漂流记是由英国的作家笛福所作,我在暑假期间有机会拜读了这本书。它确实告诉了我许多深刻的道理,同时又使我从中学会了许多可贵的性格品质。
这本书大致讲的是:一个名叫鲁滨逊·克鲁索的英国人因不愿过上父母为自己安排好的死板的生活,而渴望出海航行。在三次离家航行之后,第四次航行中却意外地遇到了暴风雨。他被迫流落到一个荒岛,开始了他充满死亡气息的历险生涯。荒岛求生,需要的不光是一个人的生存技巧,更需要的是坚定不拔的意志、击不垮的求生信念,甚至还要强大的心理防线。在精神和物质上几乎一无所有的鲁滨逊,在遭受饥饿、干渴、生病,遭受雷雨、烈炎、狂风等等恶劣情况之后,也曾消极过,也曾绝望过,但是他凭着自己的智慧以及将希望寄托在祷告上的方式,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一次在与野人的激斗中,鲁滨逊找到了他“梦寐以求”可以一同说话的助手——星期五,鲁滨逊在教星期五说英文的同时,也扩大了羊圈和农场,还为星期五缝制了衣服……此时此刻,在鲁滨逊的多年管理下,荒岛的一角已经由原先的杂草丛生,变得烨烨生辉。而后鲁滨逊在星期五的辅助下依次又救起了几个白人,其中一个居然是星期五的父亲。又过了一些日子,在一个清晨,星期五发现了一只英国船,并且船长被绑架。鲁滨逊和星期五等人齐心协力救出了船长,经过协商后,鲁滨逊终于有机会回到自己的故土——英国。
这本书通过对鲁滨逊的荒岛求生历程的记叙,反映出鲁滨逊身上好奇心旺盛、不屈不挠、敢于适应、敢于变通的性格特点,也不乏他过人的勇气和智慧。但是他也告诉了我:如若走到人生的死角处,别灰心、别放弃,要用智慧换得绝处逢生;面对未知的艰难险阻,不光要努力去克服,也需要积极地适应。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对失败抱有恐惧而不敢大胆去试。俗话说“天无绝人之路”,又说“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面临真正的逆境甚至是绝境,尽全力试试看,就有可能获得一线转机。
《鲁滨逊漂流记》这本书剧情十分精彩,令我难忘;其深刻的道理又令我回味无穷,我深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