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诫子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2:20:21
《读《诫子书》有感250字》
诸葛亮是我们我们山东临沂人,是蜀汉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
他通过这封家书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单薄”“宁静”做起,切忌“氼漫”“险躁”,在生活中要珍惜时间,坚定意志。全文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这篇文言文中的句子很多,但仅有一句深得我心,以至于被我当成了“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谈论了个人修养的问题,要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就必须注重道德修养,不追求名利,保持宁静的心态,集中精力去做事。
人们应趁早树立志向,因为时光飞逝,意志力也会随着时间消磨。
《节俭永不褪色800字》
《诫子书》有云:“明以修身,俭以养德。”古往今来,节俭都是永不褪色的话题,然而到了现代,黄钟毁弃,釜瓦雷鸣,节俭逐渐体现过去式的趋势。但无节俭则无自制,无自制则无底线,斯语诚善!那么作为学生的我们,要如何践行节俭呢?
节俭需要自制。巍巍大秦,一统六国而问鼎中原,震烁古今,臻臻阿房,覆盖三百余里而靡费千金,明字玉栏,灿若明珠,然而秦人视之不悬惜,被花团锦簇述了眼,失了节制,丢了民心,最终付与一炬,阿房宫上被灰烬染黑的天空在青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至今未弭。节俭的良好开端是自制有了自制我们才能恪守本心,不因小失大。
节俭需要借鉴。北宋年间,朝廷冗官冗费,而边境敌国厉兵林马。此诚存亡危急之秋吴!王安石挺身在此时而出,万望力挽于狂澜。他的变法,注重开源,确实有过效果,但忽视节流的效果,最终狼狈败退,给历史长河留下一声叹息,一个失意离去的背影。节俭的道路即方法多元多样,我们要找到正确的方向,才能素履所往,一带以杭。
节俭需要行动。当下我们处于浮躁的社会。书俭有时不过是一个宣传栏的标语,一篇作文里的话题。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节俭,存在即有其台理性,古人为我们敲响警钟,今人也不乏事例—著名小品演员李女士女儿在其过世后坐吃山空,母亲一生积蓄毁于一旦。也有相反的事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自己后人留下的书信淳淳教诲后人要学会节俭,不能坐吃山空,于是,他们家族破除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成为一代传奇家族。因此,我们应意识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不沉湎于外物及时厉行节俭,弘扬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精神!
左于大音希声的至高境界,节俭在于脚踏实地。总听人说节俭太难、太遥远,然而高大的须弥山尚能容身于一小小的芥子中,况乎我们?把痛懒沉迷和止步不前还给过去,把骄傲与幼稚还给山河。把疏疏篇落还给春天,明日之我们,厉行节俭;丘壑之我们,胸中有丘整,立马振山河;明日之我们,由节俭走向诗意的年华、温暖的人生。节位过时?不,节俭永不褪色!
《《诫子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熟读文章,理解文意,结合作者生平,体会文章主旨,思考其现实意义。
. 感受传统文化,接受古典作品熏陶。
教学过程:
【导入】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经历和智慧。不仅作者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以家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在中小学广泛开展起来。正好,一个和我住在同小区小学生就向我抛出了问题:
视频:刘老师您好,学校邀请我们策划家风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我们可以开展哪些活动呢,您可以指导我们吗?
学生回答。
我也设想了几个活动:朗诵家风名篇,录制家风故事,制作家风石刻。今天我们就来借《诫子书》来充实、完善这几个活动。
【活动一·朗读家风名篇】
首先是朗读家风名篇,你觉得要怎样读,才算读得好呢?
是的,我想文言读得好,一定包含这几个层面:读得清楚,读得动情。
(一)读得清楚。
1.字音、节奏,上节课已经练习过,我们再来回顾。请大家齐读,注意读出停顿。
观察句子排列的方式,你发现了什么?
明确:文章多对偶。
2.请齐读对偶的特点。
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为例。
字数相等,就是对偶的句子,上句“非淡泊无以明志”和下句“非宁静无以致远”字数相等。
词性相同,是指相应位置上的词的词性大体相同。比如明志与致远都是动词性质的。
意义相关,指的是相应位置上的词的意义是有关联的。比如淡泊指内心恬淡,宁静指摒除杂念,它们在意义上是相关的。
3.请联系对偶的特点,思考下列句子中画横线的词语的词义。
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分析:上句的意思是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增长才干,“学”翻译成“学习”,那么与“学”相对应位置上的“志”就更适合翻译成“立志”,而不是“志向”。上句“广才”的“广”,翻译成“增长“,与“广”相对应位置上的“成”就更适合翻译成“成就”,而不是“成功”。
②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分析:我开始时也把“俭”翻译成节俭,联系“静”的含义,再联系上下文,总觉得有些不妥,于是我翻阅字典,发现“俭”有两种意思。一是节俭,二是约束。请大家思考,哪种翻译更合适?其实,“俭”的不仅是金钱方面,更是对自我各方面的约束。
总结:理解了细节,我们一定能把文章读得更清晰。
(二)读得有情。
如何读得有情?“知人论世”是一个好方法。(知人论世:了解其人,了解背景)
出示材料:
材料一:建兴十二年,亮出武功,与兄瑾书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建兴12年,诸葛亮出兵武功,在给他哥哥诸葛瑾的信中说:“诸葛瞻已经八岁了,聪慧可爱,但担心他成熟得太早,恐怕不能成为担当重任的人。”)
材料二: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
(建兴12年春,诸葛亮率兵从斜谷出兵……这年八月,诸葛亮重疾,死于军中。)
1.请默读这两则材料,你关注到了哪些词句?
从这些词句中,你读出了诸葛亮对儿子怀着怎样的情感。
明确:期盼、担忧。
期盼什么?——期盼诸葛瞻成为能担任重任的人。
为何担忧?——儿子不能成为担当重任的人,同时自己已经病重,可能不能再陪伴儿子。
2.那我们如何在朗读中体现出这份期待与担忧呢?
我有三个锦囊,先看第一个:注意语气词。你注意到了哪些语气词?
“夫”“也”
这两个表示语气的词语,凭着你的语言感觉,你觉得这两个语气词要怎样读?
读得慢/缓/拖长。
第二个锦囊:注意标点符号。
你注意到了哪个标点?要怎么读?
句尾的感叹号。语重心长。
第三个锦囊:注意特殊句式。
你注意到了哪些特殊句式?
明确:双重否定句/带有否定词的句子。
那这些句子怎么读?
重读否定词。
那我们就这样读一读吧。
总结:从细处思考读法,是很容易读出韵味的。舒缓与强烈的切换,就很好的体现出诸葛亮对幼子的殷殷期待和忡忡忧心。
【活动二·录制家风视频】
想要传播优良家风,通过录制家风小视频,一定是个不错的方式。接下来,请大家精选《诫子书》名句,录制小视频。
1.怎么录制呢,我们可以模仿央视《家风》的宣传片。
宣传片内容简短,首先展示的场景是孩子不妥的行为或困惑,接着长辈用充满哲理的句子予以开导。最后出现概括主旨的“金句”。
我们可以套用这个设计。
示范:阿文想担任好班长,又想做好学生会主席,更想保持学习上的名列前茅。但她常常因为事情纷繁而陷入焦灼。这时,爸爸温和对她说:恬淡寡欲才能真正明白自己心之所向,内心平和才能去到更广远的地方。结尾字幕出现: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生分享】
我们设计的场景是:
这时 说:
字幕出现的是:
总结:
听了大家的分享,我想这正是我给这个小朋友设计“录制家风视频”的初衷——扬优良家风家教,展当代家庭风采。(板书)
同时,我们也在这过程中审视自我。面对行为的欠妥,我们能理智地进行分析。
2.让我们齐读这些充满智慧、富于哲理的句子!(随着学生的解读板书)
预设: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勤学以广才,立志以成学。
戒淫慢以励精,去险躁以治性
日月如梭,朝夕必争。
【活动三·制作家风石刻】
石刻文化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据说源于秦汉时期的碑文,现在人们仍然通过石刻表达思想情怀。这样的文化石给人一种装庄重、沉稳之感。石刻摆件太小,能否把这些内容浓缩成一个字呢?
明确:静。
1.为什么是“静”?请联系文章中句子的意思,和句间的联系,进行思考。
生回答。
总结:在文中,淡泊、宁静是在谈“静”,学须静也是谈“静”,而险躁、淫慢则是说不能不“静”。
因此,我们还可以梳理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①提出观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分析观点:
正面论证——立志、成学、广才都需要“静”
反面论证——修身戒“躁”
③ 顺势叮咛——惜时
2.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都是“静”的目的,请问大家,在诸葛亮眼中,“静”最高境界的目的是什么呢?请在文中找一找。
明确:接世。即对社会有贡献。
诸葛亮对儿子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出示资料:
材料一:臣本布衣,躬耕(亲自耕田)于南阳,苟全(苟且成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 ——《出师表》
材料二: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后出师表》
材料三: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遗嘱中命后人将他葬于汉中定军山,依山为坟,坟墓能容纳棺材,入殓穿平时衣物即可,不需要金玉珍宝陪葬。) ——《三国志·诸葛亮传》
请用抓关键词的方法,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诸葛亮?
学生回答。
预设:淡泊名利、任劳任怨、克勤克俭。
【总结】
印象中,一提到诸葛亮,我们就会想到到神机妙算的智觉,想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英忠魂。但今天,我们读出了一个关爱孩子、不慕名利、廉洁奉公的血肉丰满的诸葛亮。这样的诸葛亮,让我们认识到“静”的背后其实是诸葛亮兼济天下的家国情怀!
让我们记住这个“接世”,一起弘扬这份家风。(完成板书)
《《诫子书》说课稿》
一、教学理念
以言为本,一体五层。这句话来自王荣生教授的“一体四面”,以文言为体,与文章、文学、文化形成四面。我在此基础上还加了一层,“生活”,形成五层。
文言层是抓本文最突出的语言特点:对偶句来巧妙断句译文,文学层是s诵读品父子情味,文章层是理清思路,文化层聚焦静字品家国情,生活层是最后的实践运用。
二、教材解析
1.单元目标:情感上要体会修身养性的谆谆教诲,技能上抓关键语句理清作者思路。
2.课文特色:
①语言特色突出:对偶
②人物形象立体:深情的父亲
智慧的长者
③文化根基深厚:
静——诸葛亮人生智慧
中华传统文化(儒释道)
三、教学内容
1.标题:句式里的智慧
句式:对偶句 三重智慧:第一重是用它巧妙断句译字、理清思路,这是实用功能,第二重是抓两组对偶句的句式变化品出双重情感,这是传情功能,第三重是用对偶定位静字,解人生智慧,这是表意功能。
2.读对偶,感韵味(文言层)
通过,断句、译字、背诵,三个活动小步轻迈,步步推进,感知韵律之美。
3.读对偶,知情味(文学层)
通过情境创设法,激发兴趣,开发学生的创造性。那么如何快而巧地咂摸出情味呢?我的策略是贴着文本走,抓住虚词、否定词,这样两种情感呼之而出。
这两步实现了由文言——文学的上升
4.读对偶,悟理味(文化层、生活层)
抓两组对偶句,勾画静的含义,梳理出正说反说的思路。这是文章层面
课上到这里,该要上升到理的层面,本文的理都很经典。
讲什么学生最需要,怎样讲学生能够吸收呢?
我用了3个策略:聚焦、深入、运用。聚焦学生最需要的静字,资料助读解其含义。第二个,深入追溯静的意义。我抓住了“接世”这个词语,引领学生由家人情,窥见 家国情。实现由文章到文化的升华,有厚度
最后一个策略是运用。《新课标》提出: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所以我创设生活情境勾连运用。这是生活层。
这五层层层推进,对偶特性和文言训练、圈点勾画的技能都贯穿始终。
5.板书设计
从右往左。对偶是窗口,透过这扇窗,我们在信中依次品读出三味。最后读出济世心,家国情。从右往左,也是经由文言、文章、文学到文化的过程,起点是浅显易懂的句式,终点是立德树人的目标,浅入深出。
《读懂“君”意,启迪“子”心——《诫子书》微课》
【情境导入】
上课,同学们好!请坐。
同学们,上次家长会后,同学们收到了父母的信。当你读信时,有怎样的感受呢?相信大家感受到了父母的期盼。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读一封经典家书,那就是诸葛亮的《诫子书》。
为了更好地读懂这封家书,我们试着进行一场穿越吧。让我们回到公元234年的蜀汉……
军帐里,夜灯下,诸葛亮叹息着:北伐多日,久攻不下,渐感精力不济,恐时日不多矣。我那瞻儿才八岁,我该为他留下些什么呢?给吾儿写封家书吧!
【一读家书·明理悟深情】
1.同学们,假如我们就是诸葛亮放不下的瞻儿,当收到这封沉甸甸的家书时,我们能读懂父亲的心意吗?请大家自由朗读、体会。
请你说。你读懂了,父亲希望我成为一个君子。
谢谢你,请你说。你也读懂了,父亲还传授了成为君子的方法,那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这位瞻儿说,还有些地方不明白:为什么“静”和“俭”能帮我们修身养德呢?
(教师口吻)同学们,我们一起来为年幼的瞻儿答疑解惑吧!请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探究。
【PPT】
【活动一】合作探究:为什么“静”和“俭”能帮我们修身养德?
请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相互讨论,合作探究。
(1)同学们讨论得很热烈,接下来让我们分享分享。
请你说。你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句话读到: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明确志向,然后实现远大目标。
谢谢!请你说。你又从“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这句话读到:学习需要内心宁静,而静心学习又能帮我们增长才干。
【PPT】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通过讨论,我们明白了:内心恬淡,不慕名利,宁静专一,可以帮助我们笃定志向、成就学问、增长才干,实现理想。这不就是在提升自身修养吗!
(2)我发现刚才的讨论和分享主要是围绕“静以修身”来展开的。那么,“俭”为什么又能涵养品德呢?大家露出了为难的表情。
哦,原来文中和“俭”有关的语句似乎很少。请大家读读老师补充的资料,或许会有启发。
【PPT】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左传》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咏史》(李商隐)
请你说,俭,与奢相对,是节俭的意思,是不追求物质享受。
请你补充。你发现:小至家,大至国,只有注重节俭才能成就贤能。
同学们说得都有道理。不难发现:注重节俭的人往往能自觉抵制外界诱惑,不注重物质享受,更注重精神的提升。就好像心灵的花园里,开满的是节俭的鲜花,而骄奢淫逸的杂草无处生根。
(3)同学们,古代先贤中有没有这样“以俭养德”的君子呢?大家能不能从学过的文章中寻找答案呢?比如《论语(十二章)》。
【PPT】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大家马上就想到了孔子与颜回。这对师徒身居陋巷,粗茶淡饭,不以物质生活为念,安于清贫,他们就是“以俭养德”的君子呀!
综合同学们的观点,我们明白了:静,就是内心的笃定坚守;俭,是对物质欲望的自我约束克制。“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是内外兼修,终成君子!
3.那如果不静不俭,会有什么后果呢?
大家都读到了这句话。
【PPT】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父亲从反面告诫我们:一个人如果放纵懈怠,轻薄浮躁,于己就不能奋发图强,于社会更不可能做出贡献!所以,于己于世,须静须俭啊!
4.让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这封家书吧。
【PPT】
《诫子书》全文。
通过朗读,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了父亲的期盼:希望儿子做一个“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
5.老师觉得刚才的朗读似乎还少了点韵味和情味。我们还可以通过关注语言形式特点,从用词和句式这些角度来继续揣摩家书背后的深情。
【PPT】
《诫子书》全文。
大家发言很踊跃!我们读到了“非……无以……”双重否定句中包含的浓烈情感。还找到了舒缓语气的“夫”、“也”等词语,从中体会到了父亲的语重心长。我们还从六个连续的四字短语中,感受到了父亲的警示。
【PPT】
双重否定句,“夫”,“也”,变红。
四字短句变红。
同学们,这份殷殷期盼,这份警诫之语,不都是一位临终父亲对儿子最深沉的爱吗!那让我们再次朗读悟深情!
【PPT】
《诫子书》全文。(学生实景朗读录音播放)
【二读家书·怀亲承家风】
期盼如此,警诫如此,诸葛瞻是否谨记了父亲的教诲,成为了君子呢?
让我们再穿越到公元263年。
军帐里,夜灯下,37岁的诸葛瞻眉头紧锁:
【PPT】
景耀六年(263年),魏将邓艾伐蜀,时任平尚书事的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防御绵竹。邓艾遣使送信诱降诸葛瞻:“你如果愿意投降,我一定上表封你为琅邪王。”
哎,我困守绵竹,进退维谷,我该如何抉择呢?如果父亲在世,他会怎样指引我?
同学们,我们能不能为诸葛父子设计一段跨越时空的对话,让父亲的教导再次成为他的人生明灯。请结合《诫子书》和补充资料,小组合作,设计对话。
【PPT】
【活动二】设计对话:结合《诫子书》和补充资料,揣摩诸葛亮言行带给诸葛瞻的影响,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段跨越时空的父子对话。
【拓读资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许之也。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诸葛亮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诸葛亮
老师发现这一组写得非常好,请上台演绎一下。(播放学生演绎的对话)
子:父亲大人,儿现在内不能除奸佞,外不不能攘强敌。愧对您的教诲和期盼!
父:瞻儿,为父也曾“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还记得你八岁时,为父写给你的家书吗?
父子(合):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子:儿子一直谨记父亲的教诲,尽忠蜀汉是我永不改变的志向。
父:是的,需谨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子:父亲,我懂了!您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子承父志,此刻的我又怎能为生死和诱惑所动摇呢!
【PPT】
公元263年,诸葛瞻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其子诸葛尚亦力战而死。
谢谢你们动情地演读。
这就是诸葛瞻最后的选择与坚守。不仅如此,诸葛瞻的儿子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同学们,这封家书甚至影响了整个诸葛家族后世——(PPT图片)这是我国浙江兰溪市诸葛村。那里的村民世世代代传诵着诸葛亮的《诫子书》。《诫子书》成为了诸葛家族的传世家训,更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世珍宝。
那我们究竟在传承什么呢?
——那就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君子之风啊!
【三读家书·尚贤扬美德】
君子之风代代相传,从古至今,无数君子如璀璨群星。你最崇敬哪位君子?你想学习他怎样的君子美德呢?
【PPT】
【活动三】见贤思齐:从古至今,无数君子先贤激励着我们。你最崇敬哪位君子?请结合他的事迹,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怎样的君子美德。
示例:我崇敬 陶渊明 。因为他 不为五斗米折腰,转向田园,独守宁静。(事迹)。我从他身上学到了“ 静以修身 ”的君子美德。
请你说。你钱学森。因为在他心里,国为重,科学最重,名利最轻。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你从他身上学到了“淡泊明志”的君子美德。
请你分享。你最崇敬的是袁隆平。因为他虽身价千亿,却身着平价衫,脚踏棉布鞋,他笃志“禾下乘凉梦”,尽显大爱国士风!他诠释了“俭以养德”的君子美德。
大家都是见贤思齐的新时代好少年!
结语:正是这样的君子美德,涵养了中华民族的浩然正气,引领我们穿过弥漫的硝烟,挺过苦难的岁月,走向民族的伟大复兴!
同学们,我们即将从父辈手中接过历史的接力棒,请全体起立,再次在诵读中汲取奋进的力量!
【家庭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阅读老师补充的课外家书节选——《诫外生书》(诸葛亮)、《告诸子及弟侄书》(范仲淹),并从中选取一句最能启迪自己的话,做成一枚“诫己书签”,勉励自己。
【板书设计】
静以修身 见贤
君子
俭以养德 思齐
【教学阐释】
《诫子书》是一篇论说性文言文,对七年级学生来说,确实有点难:文意读懂难,理解深意难,读出经典的价值更难。
基于学情,我依据语文核心素养、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双减”政策和立德树人的要求,设计了教学目标:读懂“君”意,启迪“子”心;而读懂“君”意,即父亲谆谆教诲里的君子内涵和修身养德之道,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本堂课运用了情境创设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补读拓读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实施中,我力求从以下维度推进。
1.环节的层层递进:一读家书,明理悟深情;二读家书,怀亲承家风;三读家书,尚贤扬美德。环环相扣,推动学生理解由浅入深。
2.语言的揣摩体悟:经典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通过品读关键词句,读懂家书中的情与理。不仅知道父亲诸葛亮说了什么,还知道他是怎么说的。让学生明白,同样的文意,语言形式不同,传递的情感也往往不同。
3.活动的多维创设:课堂的灵动不是来自活动的花样繁多,而是源于活动对目标的精准推进。据此,我做了如下尝试:
其一,情境创设贯穿课堂始终。基于教学难点,让文本从文字走向学生内心,真正发挥经典的现实意义。我从《诫子书》的第一位读者诸葛瞻的角度创设了本课的大情境,结合史实,设计了8岁的诸葛瞻初读家书的情境、成年诸葛瞻生死抉择间,父子跨越时空对话的情境,呈现出诸葛瞻在父亲言行的影响下由“知”走向“行”,成为君子的过程。学生自己设计并演读对话,在理性的文字中融入感性的体验,让学生真实直观地体悟到这封家书对于修身养德的现实意义。
其二,“合作探究”“设计对话”“见贤思齐”三个学习活动推动语言由理解走向创造与运用,带领师生由“读家书”到“承家风”再到“扬民族浩然正气”,努力凸显经典的传世价值;
其三,补读与拓读相关资料,进一步挖掘“俭”的内涵,厘清“静”“俭”的关系,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同时,在活动推进中,注重渗透品读体悟、关注注释等文言学习方法。
4.作业的精巧适宜:制作一枚“诫己书签”,延伸课堂所得,在巩固已学内容的基础上走向自主学习;尊重生情差异,给予学生警句选取的弹性空间;作业量小,但任务明确,形式新颖,让学生乐于接受。
最后,我想说:经典其实离我们很近。当你真正走进它时,便能感受到它的力量。在磨课过程中,我数次被文中警句打动,几度落泪。我也在不断的推倒与重构中,收获真知、感受到了教学之美。
《诸葛亮诫子书》
关于持之以恒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称,“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先生的阐述已经十分精辟了,结合当前的工作实践,恐需在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
学习中的锻炼
当前的实际是大家的学历越来越高,无疑来到我们中间的年青贱卖是经过了长期的刻苦学习的,如果没有长期的努力,也不会成为我们中的一份子。然而,必须清醒地认识这样一个现实,当你来到实践中之前,你学习的毕竟只是书本上的知识,书本上的知识是否已经足够丰富、渊博,是否能够得到应用,是需要实践工作的检验的。公认的,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是古今、中外各行各业所普遍存在的,并非说说而已。如何使理论知识能够在实践中得到应用,而且可用,必须要做到:第一,应将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反复进行检验,可以将理论知识的适用起到进一步的发展作用,不至于使理论知识成为僵化的、无法使用的东西。第二,要不断加强实践,因为理论常常是落后于实践的,不少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这就是实践的扩展打开了空间,实践丰富了,反过来可以影响理论的修正和不断完善,这其实也是我们人类加强自我完善的一个良好途径,为什么不能充分利用呢!学习中的锻炼和锻炼中的学习,都在于鼓舞人们不断地在实际工作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求得理论的更新与发展。
持之以恒的态度
以前,有不少人因为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便不再努力,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学业与研究方向,最终真的一事无成。对于此,似应学习孔明先生所倡导的坚定不移和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不论是过去、现在和未来,都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心态,真的就可能轻言放弃,最后变得禄禄无为。我想每个人都不想成为没有理想的人,也不想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大家都在考虑以百倍的信心,千倍的热情,万倍的努力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事业,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远远大于失败的可能性。尤其是当我们面前有了成功的榜样,我们还会犹豫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坚定了我们的信心,榜样带给我们前进和奋斗的力量。唯有踏踏实实,多下苦功,才能学到扎实的知识,才能胜任我们繁重的司法审判工作;坚持经常性的学习,经常性的知识更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事实的实践中发挥出无尽的力量,也才能无愧于时代的要求,不辱没我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古人的教训,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遵从,一直成为后人的榜样,年代越久远,似乎这种榜样的力量和影响越强大,越能鼓舞每一个后来人学好、用好我们的理论,促进理想的达成。
积累的功效
学习和工作中的经验、教训是值得积累和总结的,尤其值得年青一代在自己学业的进展中应当加强知识的积累,善于在学习中总结不同科目、不同时期的知识,在总结中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为日后的创造和创新奠定基础。同样的,在进入工作状态后,经验的得得和总结依然至关重要。为什么初涉裁判工作的人会有与老同志许多不同的想法,对同类型案件的处理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实际上就差在对实践经验的体会和总结上。如果没有取得基本的经验,肯定对同一类问题的思考会产生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发生朝令夕改,甚至完全相佐的处置意见。幸好我们所从事的是社会科学工作,有相当的弹性可言,而如果从事的是自然科学的工作,或者医学工作,可能会由于计算数据的错误,而导致整个工程的设计失败,也可能会将病人身体乃至生命毁于一旦。这虽然是一些常规性的经验积累和反复检验,可以得出明确的带有规律性的操作方案、规范,而如果有意、无意地放弃对规律性的总结,将来会造成什么样的不良后果呢?无非是刚愎自用、先入为主,将来会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只是一意孤行地行事。这能够成就远大理想而被社会和人民所认可吗?
是否取得成就,不完全在于个人单枪匹马地奋斗,许多场合要靠集体的力量,要依靠前人的经验与成就的支持。任何幻想自己能够成就某一事业的想法都是幼稚的,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究难以成就气候。
避免虚度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明确讲到了不能够把握时机勤奋学习,或者虚度光阴,终将一事无成的后果,也告诫他的子孙后代们不要到时再后悔而来不及。有恒心、有毅力终将会取得成功,只不过是成功的大小不一样,程度有区别,一旦努力了,把握住了所有的机会,就意味着将来的成功的到来。只要尽到了努力,哪怕没有达到我们所期待的光辉顶点,也用不着在后悔,因为我们终于成了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我们的所作所为无悔于时代的要求!
一要切忌天天立志,天天不努力。光阴似箭,时光如梭,一旦错过,将很难再追回。今天已经不同于古代,在古代多读书、苦读书就是成功的捷径,而由于今天经济、社会科技、文明发展的迅速,知识更新加快,越来越重视集体的力量,所以,每个人必须加快努力学习和工作的节奏,跟上社会前进的步伐。如果要取得较大成功,必须超前于时代发展的速度与节奏,善于引领时代,科学前进的节奏和步伐,方可立于主动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切忌滥竽充数,防止被“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学习和进步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我们追求更高、更严的标准,更高的境界,要取得更大的进步和成就,必须成为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必须在时代的洪流中居于前列、引领的位置,如果表现不佳,或者经常出现不应有的错误,将很容易被滚滚向前的洪流洗刷出前进的队伍,因为快节奏的队伍难以给每个人留出歇脚的地点和时间,甚至多喘口气都是不可能的。必须时刻锻炼自己的本领,不至于被时代落下,不至于被同伴落下;只有不断勤奋的努力,才能不断地向更高境界迈进。
三要切忌固步自封,固守陈旧的将被改革的旧有的产物。二千多年的改革历程已经充分证明,我们国家能够用半个世纪走完西方发达国家需要一个多世纪才能走完的前进历程。当我们距离西方发达国家越来越近的时候,这也是我们所面临最难解决的困难的时候,放弃条条框框,放下固步自封的架子,不要再固守陈旧观念,才能够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爱好和平和文明国家的认可,我们才能够在市场经济的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还在抱守陈旧观念,前进的步伐必定越来越沉重,甚至会给我们改革开放事业拖了后腿。不论过去有多少缺点、是否有缺点,只要在不断的学习进步中放弃落后的、差的、不符合法律要求的,勇敢地吸取先进、科学、进步的知识和方法,必定能够在社会进步中做出每个人应有的贡献,而无愧于古人对我们的教训和鼓励。
人类文明历史长河已经过去了七、八千年,今后将进入电子化、现代化、科学化的时代。不光是中国人民,任何一个爱好科学、文明、进步的人,都有享受科技进步和发展所取得成果的权利,都有在前人取得成就基础上继续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责任和义务。前人的理想将在我们这一代,以及今后世世代代有理想、有志向的年青人身上成为现实。古人的教育思想、方法虽然简单,却是精辟、现实的,已经鼓舞了近二千年的国人不断发奋努力,也必将督促我们每个人不断发奋努力,去实现人类共同的、更高境界的理想,即把全人类建成更加文明、科学、民主的大家庭。
《拥抱宁静》
诸葛亮《诫子书》有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是一种心态,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淡泊,是“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是“与万化冥合”的心宁形释。因为宁静,所以范仲淹志怀得失,以天下为己任;因为宁静,所以苏东坡抛弃名利,只求内心坦然;因为宁静,所以柳宗元即便流放他乡,仍继续着对人生的思索。
拥抱宁静,远离喧嚣的繁华,远离世俗的倾轧,远离无端的争执。有了宁静,卡夫卡才能在象征着神秘力量的城堡中讽刺现代人的荒诞,批评人性的异化。有了宁静,罗曼·罗兰才能在名人中探索出生活的真谛和至高无上的真谛,用贝多芬的语调喊出:“人啊,靠你自己吧!”他们都是宁静的拥有者,贫穷而富有,在宁静中孤独,在孤独中美丽,在美丽中幸福。
然而,古往今来,有多少名利过客坚持着“皆为利来,皆为利往”的信条,他们深陷在这个旋涡中不能自拔。想当年,华尔街的股票交易使多少纽约市民趋之若狂,有多少人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一无所有。人们忘记了宁静,繁闹喧嚣中致使精神世界的花果飘零。
十五年来,一路阶梯,我始终在寻找着宁静。记得那一次,萧然于山石草木之间时终有了些领悟:仰头遥望明媚湛蓝的天空,温柔的蓝色映入心田,晶亮明澈如蓝色的水晶;俯身端详娇柔鲜嫩的小草,灵动的绿色驱走疲乏庸俗,幽深纯净如·怡人的绿宝石;侧身倾听涂涂不绝的流水,涓涓流淌着灌去尘埃,声音轻逸如清越的风铃声声入耳。摒弃世俗的冗杂,只求内心恬然,专注于生命的本质和自由,专注于心中的理想,不受名利驱使,在蔚蓝的天幕下舞起一种别样的飞翔。
拥抱宁静,才会有深刻通达的思考;拥抱宁静,才会有美丽清纯的人生。蓦然回首,只见一段脚踏实地的路,伴着气贯长虹的潇洒。冥冥之中,我仿佛听到了诸葛先生的召唤,听到了卡夫卡心灵之声的回响。
【点评】
小小的眼睛,大大的世界,我们每天都可以看到许许多多的人或事,但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关注呢?本文独特警策的见解,清新流畅的语言,自然中肯的叙事说理,表现出小作者不凡的才气和骄人的灵性。这源于对生活的关注和思考。文章先引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开篇,指出宁静这种心态的重要性。接着古今中外,正反对比引用事实有力的佐证。展开时,名人话语自然引用,诗词典故信手拈来。文章后半部分更把幽幽宁静的思索感悟寓于古朴的描写之中。如果不是对历史了然于胸,对诗书不烂熟于心,不对生活关注思考的话,是不会写出这般文采飞扬的佳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