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怀才不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18 18:17:27
《描写怀才不遇的成语》
有哪些成语形容怀才不遇?成语大全频道精心搜集了12个关于描写怀才不遇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龙盘凤逸] 比喻怀才不遇。
[弹剑作歌] 比喻怀才不遇。
[材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
[抱璞泣血] 比喻怀才不遇,伤心悲痛。
[才大难用] 原意是能力强难用于小事。后形容怀才不遇。同“材大难用”。
[冯生弹铗]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冯驩弹铗] 指怀才不遇或有才华的人希望得到恩遇。
[善贾而沽] 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
[白璧三献] 楚人和氏得玉璞,两献楚王,两遭刖足。第三次王使治璞,得白玉,琢以为璧,世称“和氏璧”。比喻不识良材或怀才不遇。
[才高运蹇] 蹇:不顺利。才学很高,但命运不好,无法施展才华。含怀才不遇之意。
[怀才不遇] 怀:怀藏;才:才能。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
[黄钟毁弃] 黄钟:黄铜铸的钟,我国古代音乐有十二律,阴阳各六,黄钟为阳六律的第一律;毁:毁坏;弃:抛弃。比喻贤人遭受摈斥。
《怀才不遇》
记得前不久为纪念二班解散写过《突然的事,突然的来》一文发表在QQ空间里。不久,我的同学看过后,有赞扬的,有佩服的,有怀有欣赏态度的……还有看完之后挑我写作上的瑕疵的。他看完之后,贬低我在回复别人的留言上用的一个词“怀才不遇”用一种异样的眼光蔑视着,用一种讽刺的语气说:“你居然说你怀才不遇,哈哈哈……”我问他有什么问题,他只是说:“没——没——什么!”当时,我意识到这个词的用法是有点不服常人的观点的,但想想也 没什么不对的啊!只是他自己学艺不精罢了,这个问题没有对与错,只是牵强的邂逅了这个话题。
一位网友这样问我:
“你们班被解散了呀,至少比我们好,你们班主任还会舍不得!我们班主任主动要把我们班拆了,学校不同意就没拆。写得好好哦,怎么以前没发现你的作文水平这么好呀!”
“也许是怀才不遇吧!面对这样的是谁都会怀念的”我这样回答网友,不久之后,我的一位同学这样笑我说:“哈哈!你……”我问他怎么了,他没说什么了。有点匪夷所思的,让人难以理解,难以弄清他到得为什么这样说,我也只能将他的这样一种心理归于“学艺不精”上吧!
其实,那位网友就是我以前的初中同学。也许是这样吧,“怀才就像怀孕一样,时间长了才知道”这是著名青年作家韩寒说的。以前我的写作水平是有限,而今,此一时,彼一时了,才使得我的那位初中同学说我写得好啊!
原本,我在作文中的“怀才不遇”一词用得并不像我的同学所想的那样。在字典上的解析是这样的:怀有才学,没有施展的机会。在成语词典上的解析是这样的:胸怀才学而未逢其时。多指屈居微贱而不得志。《喻世明言》五卷:“眼见别人才学万倍不如他的,一个个出身通显,享用爵禄,偏则自家怀才不遇。”怀才不遇是说的有某方面的能力,而没有遇到施展的机会,我想在我写《突然的事,突然的来》的时候,以分班为背景,以两年的友谊为情感底线,可以说是水到渠成的释然 。怀才不遇用于我对初中同学的回答中可以说是体面。也许,在别人这可能有点自负,但是,无可否认的是:《突然的事,突然的来》所乘载的情感的浓厚。在此笔者自己抬高自己的身份,自负的认为自己写那篇文章时的怀才不遇。
“怀才不遇”一词,在古代就是文人们所领唱的一个话题。
如果比起古代的那些怀才不遇,我的这“坏才不遇”就小巫见大巫了,不值一提了,如同九牛以毛了。
受教材中那些古代诗人的诗句中流露的怀才不遇的情感,我的那位同学笑话我也是在所难免的事。
诗中那些忧国伤时的,壮志未酬的,知音难觅的,等等一系列的,都是怀才不遇的情感。“呜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毗寒士具欢颜,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伤时的慷慨激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忧国的大丈夫气概;还有那回乡时的巧遇而写下《滕王阁序》的王勃,不亏为一朝之才,可惜他英年早逝,溺水身亡;更有那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优雅的文人闲情,欧阳修这样说“吾爱陶渊明,爱才又爱闲。”众所周知,嗜酒是古代文人的共性,李白这样写“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古往今来,文人总是用他们的文笔抒发着自己的情怀,用他们愤怒的心情,叙写着时代,记录着真实,表达着心声.文人用他们的慧眼,看着世界,表针现实。由衷的表现着怀才不遇。
我没有怀才,我怀的是事实。我手写我心,用文字记录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情感,记叙着事实;用自己的文笔,写下自己的话语。这便是自己的“怀才不遇”那些狗屁无用的文人忧国伤时的,壮志未酬的豪迈气概,说出来都是狗屁无用的废话,只不过表明他们有真才实学,怀才不遇。能写出几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的诗句罢了,能说明的也只是他们怀才不遇,也只能表明他们有接别人短的文笔罢了,更只能名垂千古,留得一世之名。而结果呢?不是像李白,杜甫一样被贬,就是像屈原一样投江自刎。没有一个悠哉乐哉的,都追随他们的怀才不遇去了。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改变什么,得到什么。
而今,亦如此。文人一个个的都被贬得一无是处,只顾自己嘴中说,耍着一张挑刺的嘴巴。但愿有一天这文人的“怀才不遇”有一天能变成“怀才巧遇”写点实在的,做点现实的,真正能表现他们:怀才不遇。
《和氏的悲剧》
从和氏献璧故事谈起 自古以来,怀才不遇造就了中国多少知识分子的亘古绝唱。如“世涸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的屈原,“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但你是否想过,识其才难,尽其才难上加难。 卞和千百年来一直是百折不挠、慧眼识玉的典范,可是有这么一种说法:“楚王不识璞固然可悲,琢璞者不得玉亦可悲,而能识但不能琢璞成玉的和氏更可悲。”
思量许久,我倒颇赞同这种似“大不匙”的观点。可不是吗?和氏不能琢璞成玉倒一也罢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嘛,但倘和氏乐意请玉人琢其璞而得宝后再进献楚王,那么再昏庸的楚王也不致被沙迷了眼,再愚不可及的工匠也不致指责“石也”了吧?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宝玉而题之以石,血士而名之以证”的悲剧性结局,可怜的和氏也不致落到被去双足,“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的地步,而能使宝玉早早大放异彩了。 悲哉,和氏虽识璞却不能早尽其“物华天宝”的光彩,也酿成了自己“志虽坚身却残”的苦酒。而在对待人才的问题上,如果识才却不能正确地加以雕琢、培养,那么不仅会使有才者如和氏璧一度蒙尘,更会造成间接的毁才。 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曾断言:“人能尽共才则百事兴。”在这社会.上有形形色色的人才,他能哭能笑善唱会跳,你让他当演员还是天才的撒谎家?
他灵敏如小泥鳅,你让他演杂技还是学偷技?他从小爱解剖小虫小鸟,你让他当生物学家还是刽子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当然,尽其才必先识其才,而识才者未必都能真正尽其才。诸葛亮向来以善于用才著称于世,但他用马傻做参谋,马傻进了攻心为上的善策,用其为帅则遭到了失街亭的惨败。如若慧眼的伯乐期望日行千里之马能腾云驾雾,一鞭下去,马儿腾空而起,但接着……有许是一撅不起,瘫倒在地,也许是头破血流,一命呜呼·一 有则报道:一文才极好者被识才的某公提拔为秘书,大育欲将其培养为中国的托尔斯泰、莫泊桑之意。不料此人上任后,终日忙于代写报告总结之类为人作嫁衣裳的琐事,而无法进行真正有价值的创作。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高才殆尽,泯于众入矣。这真是所谓“电线杆上插鸡毛—大材小用”,实在是一种浪费。其实,尽其才者,当量才而用,尽其所长,置之高位并非尽其才的唯一之道。悲哉,此位识才者同那只知献璞不知琢璞,又不愿请人琢璞的“愿在一棵树上吊死”的和氏颇有相通之处,他们对于“和氏璧”的蒙尘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楚王与和氏的恩怨早如黄鹤一去不复返,我们无权改变历史,但有权创造现实,开拓未来。如果有更多既识才又能尽其才的新一代和氏,那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更有希望的未来,更加蛇紫嫣红的世界,和氏的悲剧也就不会重演。
《宝塔诗》
昨
严寒
冬萧索
风起星沉
雪卷寒冰过
自叹怀才不遇
独咀嚼少许寂寞
孤芳自赏顾影自怜
不知迈一步天翻地覆
直至今日开启窗扉四顾
已然春色满盈一道芳香路
仰头见茫茫苍吴雁振翅高歌
俯首看潭潭春水鱼尽跃竟山河
方晓年华豆寇生气蓬勃眉何紧蹙
驰骋千里伯乐识马缘其曾流星大步
敞开心扉抛弃踌躇徘徊心灵终有所属
风霜雨水绚烂彩虹远兮美兮彼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