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慈禧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5:52:58
《给慈禧太后的一封信》
太后娘娘:
收到这封信,您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我是二十世纪的一个小学生,常常在社会课本、电视以及报章杂志看到您“伟大”的事迹,心里有许多话要对您说。因此,我鼓起勇气写了这封信,如有冒昧之处,在此先致歉意。zuowenketi.com
您想学武则天一样,当一个女皇帝,可惜您失败了。您刚登位的时候,是很用心管理国家大事;可是到了后来,您便开始耽于逸乐,把用来制造武器的钱,全拿去盖花园,买衣服和饰品。因此,国势逐渐衰弱。
关于这些,也许您不在意,但是宫里的大臣和城外的百姓,是多么痛恨您,恨您无知无能。要是您愿意听听大家的意见,彻底改过,切实觉悟,大清帝国也不会灭亡。可惜忠言逆耳,您不但不听,反而变本加厉,这不是更表明您的无知了吗?zuowenketi.com
我们这个时代一切都是民主的,大家都凭着本事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如果只是茶来伸手,饭来张口,就算财产再多,也会有坐吃山空的一天。一个霸道独裁的人,在我们的时代里,会受到大家的唾弃和厌恶。如果您不信,欢迎来到二十世纪看一看,包您大开眼界,获益良多。
祝您
早日脱离苦海
《百年忧思》
一百年前当慈禧太后诏废科举时,我的曾祖父已经用私塾的方式在四个儿子中培养出了两个秀才:等到祖父“子承父业”也做起私塾先生,父亲已经进城里的学堂念书了。虽说当年私塾先生的收人比现在的中小学教师要高(至少没有“拖欠工资”之虞),但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要给父亲提供学费,因此祖父在“私塾”之外还得行“郎中”或“阴阳先生”之类的第二(第三)职业。父亲是一心想考大学的,但高中毕业那年,家乡的一场大雪淹没了祖父的私塾也淹没了父亲的大学梦,迫于生计,父亲做了一名教员。
历史(包括某个家族史)真是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三十多年前,当“文革”的烈火烧毁现代考试制度时,有着“秀才”和“私塾先生”血统的父亲竟然用曾祖和祖父的方式训练我们弟兄仁,只是他无论如何也培养不出“秀才”来了。下乡四年,几十人的知青点只剩我一人,迫于生计,按照当时“顶(父母之)职”的就业政策,我顶替母亲的岗位做了一名小学教员,而母亲不得不提前十年下岗。
命中注定我将以“教师”这一职业走到下一个世纪,从而将曾祖始于19世纪末的职业“世袭”到21世纪初。整整一个世纪,四代人的职业都是教师;而且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选择都是迫于生计—每每想到这一点,不竟有一丝苦涩。去年到欧洲参加学术会议,买返程机票时,法航公司的售票小姐看我的护照,"PROFESSOR?”语气和眼神都洋滋着崇敬与钦佩。她哪里知道中国的“PROFESSOR”听起来体面实际上窘迫,他们得骑着破自行车到菜场买菜,为几毛钱几两秤向菜农讨价还价;他们省吃俭用一辈子,全部的积蓄甚至买不起一套六七十平方米的住宅;他们眼看着自己最得意的弟子毕业后去做和专业完全无关的工作,因为那里的收人是“PROFESSOR”的几倍……
我们看当今的大学校园正在上演“围城”的喜剧,“城”内的青年教师纷纷出走,“城”外的青年学子却使尽浑身解数挤进来。或出或进,动机其实大多一样:迫于生计。出“城”的是不堪大学教师的清贫,进“城”的是为日后的就业铺平道路。就后者而论,如今的大学越来越像职业培训中心,而中学(甚至小学)便是这“职培中心”的预科班。
回顾中外教育史,恐怕没有哪一个国家的教师能像我们的孔子那样被尊为“圣人”。然而“圣人”的后裔们到了20世纪却常常要将“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直线下降为“生存”的最低需求。而社会(尤其是家长)之所以“重视”教育,常常是因为教育能满足受教育者“就业”的最低需求,至于“传道、授业、解惑”这些教育必有的人文性、精神性功能则正在被功利性、工具性所磨损所销蚀。
结束这篇小文章已是午夜,念中学的女儿仍泡在题海之中。21世纪是她们的世纪,而她们正在被20世纪的学校所教育。当20世纪的教育(者)在经受贫困化与平面化的双重磨难时,"21世纪”正在题海中挣扎!百年中国,还有比这更大的优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