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摩崖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1:52:37
《我识摩崖“万古徽猷”》
“神光不昧,万古徽猷。”一处摩崖,诸多传说。
在凤冈县王寨乡中华山百佛岩大石壁上,至今还保存着清初石刻“万古徽猷”四个大字,每个字大小约60公分,浅阴刻补填暗红色。奇怪的是这个石刻就四个“寡字”,未见落款,从史料中查得的点滴记载也不确切。于是,在民间留下了诸多迷离传说。有说是南明王室宗亲隐匿于此,假借修行,实则蓄势,侍机反清复明。因此,石刻“万古徽猷”暗喻自是“高明谋略”;有说是南明遗臣卢大人、铁大人二人,看破红尘皈依佛门,道行美善修得余生。则“万古徽猷”意为:“佛光不昧,照彻世间”乃美善之道。
为探寻究竟,笔者查阅了部分相关史料、典籍,考察了周边的残寺、古碑,对石刻“万古徽猷”才有了点浅显认识,对中华山天隐禅师亦略知一二。但远未能读懂那石壁上“万古徽猷”的真缔,更难识天隐之佛身禅影,此文只是将本人所认知的理由提出来,仅供引玉。
查,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龙泉知县张其文著《龙泉县志稿·山川名胜》载(1601年--1912年凤冈名龙泉县隶石阡府):“中华山,在县东九十余里,路径深邃幽静,山岩崇峻秀霭,建有古刹一所。门前宽敞,垣周围皆石,大小高低错落入古。当面一石如盘,约高二丈,大如之,亦极古雅,石脊、石麓多古梅古树,番上亦多镌游人诗。初春游此,梅香扑鼻,令人尘嚣都捐。门外一望绣壤平畴,郁葱可爱。刹后右侧一石山,高数十丈,僧天隐刻‘万古徽猷’四字于顶。知县张其文匾其刹‘居然文华’。”据知,这是乞今发现的较早记载凤冈中华山文字最多的“官文”,此文亦被摘句收录入清乾隆《四库全书》。
查,清《锦江禅灯》(清代高僧丈雪通醉著)载:“天隐崇禅师,垫江毕氏子。参偏诸方,末后于敏树和尚处相彻,以嗣法焉。住贵州思南府朗溪司太平禅院……”。
又查,清《黔南会灯录》(清代高僧善一如纯著)载:“石阡中华天隐崇禅师,蜀东毕氏子。年二十四,礼破山和尚披剃,往参敏树,树以三顿棒话示之……”。
再查,《贵州佛教史》(今贵州省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贵州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中国宗教学会理事王路平先生著)载:“天隐,蜀重庆人,24岁礼破山披剃,后参敏树印可。历主黔中偏桥(今施秉)云台山华严寺、思南朗溪司太平寺、湄潭宝台寺、石阡中华寺(位今凤冈县王寨乡中华山)、龙泉毗卢寺。有《天隐禅师语录》8卷、《南游集》1卷……”。
考,王寨乡中华山一残存灵塔碑文示:“临济正传破山第三十三世天隐和尚灵塔”。
又考,王寨乡中华山临济正传破山第三十四世识竺海伦和尚灵塔碑落款示:“……康熙五十四浣,谷在壬申黄仲月旦”。
再考,铜仁地区江口县德旺乡坝梅寺梵净名山性佛天恒禅师塔铭碑落款示:“……中华天隐道人题,天运辛酉岁吉旦赞书”。此碑上还留有两个印模,一个为“天隐道人”,另一个未能辨认。
综上史料、史考得知:天隐,亦天隐道人、天隐崇禅师。曾主今凤冈县王寨乡中华山的毗卢寺、中华寺,且寂于斯葬于斯。据此,是否就可确认凤冈中华山石刻“万古徽猷”为《龙泉县志稿》中所载之天隐书呢?此还不能成论定。
或许,石刻“万古徽猷”原本有落款,只因自然或人为因素才致今日无款了呢?是否真如此,还有待专家、学者的进一步考察。因为,现场看到的“万古徽猷”四字,明显位于石壁平面的上部分,其下方空白石面较宽,完全有可能是当初落款之处。
有资料显示,天隐(1621—1686),即生于明天启元年,寂于清康熙三十五年,世寿六十五。一生有《语录》8卷、《南游集》1卷。由此可知,天隐生活于明末清初,当属文化高僧之列,具有书法题字的基础。又知,张其文《龙泉县志稿》撰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此时距天隐圆寂13年,而天隐之法嗣弟子识竺海伦应还在世并住持中华寺。因此,《龙泉县志稿》载:“僧天隐刻万古徽猷”极具可靠性。假若如此,从天隐住持的五座道场和灵塔建于中华山推测,石刻“万古徽猷”应是天隐晚年住持中华寺时所作。
那么,天隐书刻“万古徽猷”又是什么喻意呢?长期以来官方和民间均无定论,且众说纷云,各种版本传得扑朔迷离。笔者在网络上搜索和查阅相关史料、典籍,获知一些“万古徽猷”的出处与注解。经过综合部分字词(辞)典,对“徽”与“猷”的注解分别如下:
“徽”:1.标志、符号。2.美好、美妙,美善。例:《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意为周文王之妻继承美好的名声,则子孙众多)。郑玄笺:徽,美也。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武宗会四年》:“至于徽称,非所敢当”(意指美德,美善的行为)。3.停止、止息。4.指徽州府治,今安徽歙县。5.绳索。6.束、绑。7.弹奏。8.佩巾。
“猷”:1.谋略、计谋。例《尚书·君陈》:“尔有嘉谋嘉猷,则入告尔后于内”。2.计划、谋划。例《尚书·盘庚上》:“各长于厥居,勉出乃力,听予一人之作猷”。3.道术、法则。例《诗经·小雅·巧言》“秩秩大猷,圣人莫之”(意为治国之礼法、大道,由圣人来谋划)。又例《尚书·周官》:“若昔大猷,制治于未乱,保邦于未危。”郑玄笺:猷,道也。【猷裕】道术,治国之术。4.功业、功绩。【猷为】建功立业。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圣化所绥,万里草偃,方荡平华夏,总一大猷”。5.虫名。6.通“犹”、“繇”。
“徽猷”,《辞源》注:“高明的谋略”;《辞海》注:“美妙的道理。例《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意为君子有好的治国之道,臣民定会依附)。郑玄毛诗笺:‘君子有美道以得声誉’”;百度百科注解:“徽猷 【出处】《诗·小雅·角弓》:‘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释义】美善之道。猷,道。指修养、本事等。 毛传:‘徽,美也。’郑玄笺:‘猷,道也。君子有美道以得声誉,则小人亦乐与之而自连属焉。’亦指好的办法。”
又有资料示,南宋高僧《大慧宗杲禅师语录》:“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中华佛典宝库·大觉普济能仁秀国师语录》:“神光独耀,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平田普安禅师语录》:“……神光不昧,万古徽猷。入此门来,莫存知解。……欲求妙果在真因,宴寂空林远俗尘。自性神光常不昧,何须辛苦问旁人。……众生的自性灵光,永不昏昧,这是万古不变的妙极之理。”;清《黔南会灯录》载:“贵阳西山宗风定禅师:……我人众生寿者,如天之高,地之厚,水之深,空之阔。正所谓:‘神光独耀,万古徽猷。体露真常,即如如佛’。”
中华山天隐禅师,史料只载天隐崇禅师为蜀东垫江毕氏子,除此再没其他身世资料。那么,天隐到底是不是王室宗亲、南明遗臣?或是明末官宦子弟等?这些诸多传说至今是个未解之谜。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天隐应该是传统儒学功底深厚的文化高僧,他生活的时代,凡学子之路是不会摒弃“四书五经”的,这也可从他的语录、游集和题碑即可管窥。于此,天隐应有“美善之道的儒家烙印。如果“万古徽猷”石刻是天隐晚年住持中华寺所作,那么曾主五座道场,历经数十年的修行,得惠神光照彻。天隐应该心已向佛,凡尘涤去,未存知解。应是“宴寂空林远俗尘,求得妙果在真因。自性神光常不昧……”的佛性时段。此时的天隐,不太可能还存大谋大略之志,运筹反清复明之事的。
综上分析,王寨中华山僧天隐刻“万古徽猷”的喻意应倾向于佛门之意更为合理些,即“美善之道流传万古”。
当然,亦有一种可能。也许天隐终其一生,致力效仿宋代高僧大慧宗杲禅师,生逢变乱之世,见国破家亡,人民流离于不忍。虽遁入空门而未废志,一生忧民忧国,直至年衰未脱凡尘。题“万古徽猷”籍以菩提心换忠义心,意即诚非常人之所能,秉僧中之硕德,人中之英杰。因而石刻“万古徽猷”喻意天隐隐于中华山乃为“高明谋略”,且暗示着不灭的志向与力量。这一推测,从当地村民家中保存的,据传曾是中华寺和尚练功的石杠铃上,隐略可看到“高明谋略”的影子。于是,“天隐”、“万古徽猷”“高明谋略”等等,并成为后世人们对凤冈中华山住持僧的神秘身份产生诸多说法。从而,在黔之梵净名山、乌江区域,代代相传,直至今日亦未间断。
《南明摩崖石刻》
南明山在瓯江之南,与丽水城隔江相望,秀色诱人。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当年游览南明山时,曾留下这样的诗篇:“春来归路阅三州,是处枷跌懒出游。一到南园便忘返,亭边绿浸琵琶洲。”“晓莺催系柳边舟,巷陌东风拂面柔。客里又惊春事晚,梦中重续括苍游。”可见,南明胜景具有多么大的迷人魅力!特别是这里留存着许多摩崖石刻,常常引起我的惦念和游兴。
横渡瓯江,踏上南明山麓;抬头仰望,鲜红醒目的“明秀”二字,刻在池壁嫂岩之上,迎送着各地游客,给人以情深而隽丽之感。继续上行,到了“波雪亭”,置身于修竹婆之中。亭边峭璧断崖上泻下一缕飞瀑,高约20余米,名日:“滚雪瀑”。坐在亭里,吸着凉凉的水气,听着沙沙的泉声,心旷神怡。东边峭壁直书“南明山”三字,每字见方数尺,笔力刚劲峻拔,可惜年代已久,出于何代何人之手,已无可辨认。
沿着石阶山路,到了半山腰,有一亭曰:“爽气亭”。小憩继上,穿过山门,迎面一道石梁,凌空横飞,气贯长虹,古人石刻,琳琅满目。有“石梁”、“仙桥”、“悬虹”、“半云”等命名,历代书法家和名工巧匠逼真地描绘了这些奇岩怪石的独特形象。梁下石碑林立,记载着诗人墨客游览即兴的佳作,颇为后人赞赏。
绕过弥勒石像,转过一座石门,来到修葺一新的仁寿寺。寺宇飞檐画梁,端庄肃穆,诗画卷卷,悦目清新,都是当今丽水艺术家的杰作。
寺后有一观音崖,顺崖右转,便到了高阳洞。洞深约20米,最引人注目的是洞的北壁,有北宋著名学者沈括的题词:“沈括、王子京、黄颜、李子仪熙宁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游。”昔日沈括奉命察访农田水利,行经丽水,游览南明山,欣然题刻于此,已成为史家的珍贵资料。
高阳洞的洞口,下首崖壁有无名氏刻写的《高阳洞记事》。“大宋绍兴甲子丙寅岁,洪水自溪暴涨,约高八丈,人多避于楼屋,误死者不可胜计,因纪于右,以告后来”,如实地记载了1144年和1146年间两次洪水给丽水人民带来的严重灾害《纪事》告诫后人,注意防洪抗灾,悉心远虑,真是难能可贵。
穿过高阳洞,攀上云阁崖,“炼丹深处”四字,灿然跃出。相传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丹就成仙,飞升开坛,留下寺侧丹井,寺后丹炉,而今丹炉不在,丹井依然。石梁之下,尚有一碑刻着陈瑙“葛仙翁去也,何处觅丹砂?红断石梁派,茸留山洲花”的诗句,这忆茜翁,情深意切.云阁崖欺有辛,名曰:“云阁辛”。辛后石璧遮布历朝学者丈人题剑,其中晋代葛洪“灵常”二字和北宋杰出书昌家米带“南明山”三字,苍劲有力,尤为珍贵.现浙江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南明摩崖石刻列为省重.点保护丈物,并立碑以示游者爱护。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南明古迹,胜过仙境,明秀奇丽,招引游人。
尤其是摩崖石刻,将为人们不断发现、观赏、深究和更新,确是我们祖国的灿烂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