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咬牙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1 10:32:04
《“坏话”小议》
有些同志一提起说“坏话”的人,轻则怒形于色,咬牙切齿多重则拍案而起,破口大骂。我认为这大可不必。
这些同志所谓的“坏话”,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真话,一种是假话。但此二者都对他们有些“不利”,于是他们便一律视为“坏话”,并加以排斥。其实,这两种“坏话”都值得一听。
有些话真实地道出了某些人的缺点和错误,因此被说成“坏话”。有这样一个笑话:甲对乙说:“听到自己的缺点,你不会生气吧?”“当然啦I闻过则喜嘛,”“那好,我给你提个意见:你有点不太诚实……”“放屁!……”乙跳将起来。对“坏话”切齿者,亦不乏此辈吧?他们讳疾忌医,文过饰非。别人对他稍有意见,便是说他的“坏话”,而说“坏话”的人,自然又是“坏人”。“坏人”拥护的,我们就反对,“坏人”反对的,我们就拥护。经过这番逻辑,真理又到了他这一边。别人的意见倒成了他正确的依据。
长此以往,也许就没有人说他的“坏话”了,但他也就没有了忠告,没有了净友,没有了自知之明。唐太宗纳谏而臻于“贞观之治”,蔡桓公逐医而终遭身死之祸,这样的事俯拾皆是,勿须多言。重要的是我们应“以古为鉴”,吸取经验教训。“可有尘瑕须抚拭,敞开心扉给人看”,不亦乐乎?
带有恶意,不切实际的话,可算是名副其实的“坏话”了,但我们仍需有容纳它的胸怀。倘若我们脸上有一个污点,那被说成是几个或一片,当然不对,但总该看到自己脸上还是有污点的吧?倘因别人说的数目不对,便把自己的缺点一笔勾销,就成了耍赖皮。至于那些黑白颠倒的话,自然也不能承认,但也不必生气。否则,白白消耗许多能量,却正中说者下怀。“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苏轼曾批评王安石的一首诗,说“秋花不比春花落”,东坡是否含有恶意,我们无从知道,但他批评得不对是一定的了。然而王安石并未因此“跳将起来”,而是以事实服人,所以王安石是伟大的。《三国演义》第一百回就讲到孔明趁曹真生病,写信肆意羞骂曹真。结果曹真“恨满胸膛”,“死于军中”。这事是否史实也暂且不论,但听到“坏话”不应生气是对的。
无论哪种“坏话”,又有当面说与背后说之分。于是,有些人就抓住“背后”二字大作文章:什么“两面三刀”、召阴谋诡计”、“当面不说”之类。这样做无非有两个目的:一是转移论题,拒绝批评,二是显示自己嫉“恶”如仇,从而证明自己正确。倘若有人相信,这实不失为一个经济而有效的办法。但我要劝他们这样想:别人为什么要在背后说你的”坏话”呢?这里固然有批评方法上的错误,但一面也要检查自己。读过《连并三级》这个故事的人都知道魏忠贤“脾气不好”,倘有人当面一本正经地对他说:“请千岁痛改前非,重作新人。”我们是否会觉得这人可笑而且可怜呢?当然,我们的同志绝不至于象魏忠贤那样“差劲”,但我们应该清楚,一个襟怀坦白的人,一个从善如流的人,一个坚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人,根本不必担心别人背后说他的“坏话”。
周恩来同志所说的“我们决不害怕批评和自我批评……同时我们也不因他人的批评中含有恶意甚或变成攻击便拒绝批评”,这应该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每个人都应敢于听“坏话”,善于听“坏话”,这样才能有利于自己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