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新意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5:30:16
《蹭出新意作文800字》
“翻开陈与义的《简斋集》中《临江仙》一词:忆昔午桥桥上饮,不禁想起晁补之忆昔西池池上饮。无疑,陈与义蹭了前人的诗句。
蹭并非现代独有,但蹭却在现代社会大行其道,蹭课、蹭饭、蹭流量、蹭热点等现象层出不穷。祸兮?福兮?
其实,蹭本无可厚非,对蹭者而言,蹭是雪中送炭;对被蹭者而言,不过是举手之劳。从本义的摩擦,到现在的沾口福,蹭也履翻新意,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前提下,蹭又有何所谓甘之如饴。而陈与义的蹭,又在蹭中翻出了新意,长沟流月去无声,赋予了蹭以新生。
翻出新意的蹭,实则是在断舍离中汲取了他人的精华,再加之自己的创新,得到了生命的最优解。蹭契合了山下英子极简生活主义《断舍离》之断,即只选购所必需的。拾人精魄者,高出一等。他们看透了本质,于纷繁表象里汲取到最纯真的初心。网红丧茶,拾人牙慧者驱之、品之、把玩之,一笑而过,唯有拾人精魄者,看到了这个时代的青年丧文化的精神内涵。他们将人之所拾炼化为一点星光,作为自己人生的润色。既融入了社会,又保存了本真。王鼎钧于《碎琉璃》中有句妙语:时代就像筛子,筛得每个人流离失所,筛得少数人出类拔萃。拾人牙慧者只能被时代肢解而流离,唯有翻出新意者,才能坚挺而诗意地立着。
既然如此,所谓蹭何以遭人诟病?我想,当是有不少身处蹭,却又对之不屑一顾的人。就像《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对女性存在欲求却又对女性嗤之以鼻。他们无法坦然接受自己过着蹭这一坦白的现实他们想要挣脱却又逃不出蹭地罗网。于是,他们愤怒地把矛头指向和自己一样过着蹭生活的人,从打击他们身上获得卫道者的高尚感受。殊不知,他们这样的盲目与冲动是出于对蹭的误解与滥用,并没有进行深入的思考,更没有领悟什么才是真正的蹭。
《乡土中国》指出,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人处其中,如涟漪的中心,一圈圈辐射。正因如此,人们才会自觉不自觉地蹭别人的人生。然而,每个人又各有特点,这样的蹭并非一味地抄袭与模仿,更不是以牺牲他人来造福自己,而是融入自己的思考,方能蹭出新意。
还是很欣赏陈与义的《临江仙》,蹭了前人的诗句,内核却是创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的惬意是晁补之寻常见了,犹道不如初无比相比的。
来人间一趟,看看太阳,看灵魂闪光,看蹭何新意。
《此处有新意》
老人家都说蝉最懒,蚂蚁最勤劳,可我不这样认为。
七月的下午,天气燥热。蝉很刻苦地用他那“小钻头”在树皮上一点点地钻出一口“井”来,然后伸进树皮汲取里面的汁液。他一会引吭高歌,一会低吟浅唱,一会把“吸管”插到钻孔中开怀畅饮。
蝉是吃树汁的,那“井”中出来的树汁把“井口”暴露了。我看到匆忙赶来抢食的有胡蜂、苍蝇、金龟子,来的数量最多的是蚂蚁。
在这群“强盗”中,最不讲“礼仪”的是蚂蚁。这些小个子悄悄钻到蝉的肚皮下,蝉以为蚂蚁要通过,就微微抬起爪子让这些“不速之客”。在蝉的眼皮下,一只胆大的蚂蚁竟然抓住蝉的“吸管”,拼命地想把它从“井”里拔出来,占为己有,真是可恶!
蝉被蚂蚁这些小个子惹得没了耐心,朝这群“抢劫”的家伙撒了一泡尿之后,放弃“水井”走了。蚂蚁们立刻占领了这口“井”,成了“井”的新主人。
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被事物的表面迷惑了双眼,只有用心观察体验才能发现生活中的新意。(指导老师:陈席荣)
《古诗有新意:春夜喜雨》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好雨是一个“万事通”,他知道应该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落下,竹笋刚刚冒出来一头小角,花也钻出了土地,草也好奇地探出了头,大自然的一切都苏醒了,一切都是那么美妙。一场好雨也就降临在这万物复苏的春季。
东风和煦地吹着,吹着孩童稚嫩的脸蛋,吹着大人快乐的笑脸,也吹着翁媪舒展的眉头,春雨也伴随着此时的和风,趁着大家都在酣睡时静悄悄地进入夜幕,丝毫没有吵醒在睡梦中的人们。春雨无声地、细细密密地滋润小花、小草和竹笋等植物。
乌云既像一块巨大的黑布,又像一个大锅盖,笼罩住了乡间田野的小道,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连江面都是黑的,天空中的乌云也一直黑到了天际,一眼望不到头。在如此黑暗的环境下,唯有江上渔船里的一点点渔火在闪烁,在黑暗的衬托下,显得格外醒目。
经过一夜好雨的灌溉后,万物就得到了滋润,一发不可收拾地上了起来。不得而知,到了第二天天刚亮之时,在湿润的泥土上,必定铺满了一片片红艳艳的花瓣,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张鲜红的地毯。这一天,鲜花定会布满锦官城的任何一个角落,城里到处洋溢着春的气息,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的景象。
《爱意 寓意》
新意 读《杏树》、《家乡的核桃树》和《我家门前的泡桐树》恐怕会有这样的感觉,作者与他们的描写对象之间贴得非常近,相知非常深,这不是一般的观察与描摹,而是充满敬爱之意的审视与赞美。他们以细腻的笔触如数家珍地介绍了杏树、核桃树、泡桐树的种种可人之处,不但可目、可鼻、可口、可用,而且质朴敦厚,坚韧无我,字里行间充盈着浓浓的乡情和沉甸甸的“爱情”。
《树与藤》具有一种冷峻的风格。借助自然景观,表达作者意图。行文简洁,语言生动,树与藤的性格、形象都很鲜明。“如果没有藤的纠缠,大树该是多么健壮啊!”虽还不能说是一语中的,但也精警有味,是一篇寓意颇深的散文。 《话说中国油松王》和《晓枫》同前面提到的文章相似,作者对于自己笔下的油松、枫树,有爱意,有寓意,但又运思独特,不落案臼。
油松王由盛而衰,又至再盛,并且“滋生繁衍,儿孙绕膝”,令人玩味。其间又穿插护林人制造迷信以保护油松王,结果油松王与迷信相依为命一起保存下来的故事,耐人寻味。枫树总是同“霜叶红于二月花”相联系的,作者却选了一片充满稚气的翠绿的枫叶做足文章。写枫叶的兴奋点往往容易集中在今日的红,因而也就容易似曾相识。而作者偏偏着眼于今日的绿,明天的红,写得跌宕有致,别开生面,有声有色,很有新意。 爱意、寓意、新意,爱是基础,新是手段,寓是目的。
《变化角度发现新意》
对人、事、物进行不同角度地观察,也是发现事物特点和“发现”题材的诀窍之一。客观世界和现实生活犹如一座山,有峰有壑、有石有泉、有树有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观察,或者只从正面观察,所得的印象不免单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的诗启示我们:观察的角度不同,“庐山”面目就不同。我们看事物不仅要横看侧看,远看近看、仰看俯看也是一种角度。观察的角度一变,一些平凡的事物,司空见惯的事物.就能被我们发现新意。
美学家宗白华这方面感受很深刻,他总是“随意走到自然中或社会中”,运用多种角度去观察体会。他在《怎样使我们生活丰富》一文中举例道——
我有一次黄昏的时候,走到街头一家铁匠门首站着。看到黑漆漆的茅店中,一堆火光难辉,映着一个工作的铁匠,红光射在他丰边的肴上、身上、面上,映衬着那后面一片片的黑暗,非常鲜明。那铁匠举着他极健全丰满的腕嘴,取了一个极适当协和的姿势,击着那透红的铁块,火光四射,我看着心里就想到:这不是一幅极好的待兰画家的画稿么?我心里充满了艺术的思想,站着站着,不忍走了。心中又渐渐的转到人生问题,心想人生最健全最真实的欢乐,就是一个有定的工作。我们得了它有一定的工作,然后才得身心的泰然,从劳动中手健全的乐趣,从工作中得人生的价值。社会中真实的支柱,也就是这班真正工作的社会分子,决不是由于那些高级等阶的高等游民。我想到此地,则是从人生问题,又转到社会问题了。后来,我又联想生物学中的生存竟争说,又想到叔本华的生存意志的人生观与宇宙现,黄昏片刻之间,对于社会人生的片段,作了许多有趣的现察,胸中充满了乐意。
一个平凡的“打铁”的场面,宗先生从艺术的、人生的、社会的、哲学的角度予以观察,分别发掘出了深刻的内涵。这就说明多角度地观察,或者说是观察角度的转换,常常能使人获得一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认识,使自己的思想境界展现出新的层面。
著名记者梁衡对写作的角度问题也相当重视,他说:“角度,指一个问题的侧面。事物是立体式多侧面的。记者的功夫就在于拉着读者的手,从一个间题的正面走开,绕到侧面、后面,从不同的角度停下脚,多看看,指点指点。将读者没有发现、没有注意的地方指给他看。这样的文章就有新鲜感,就能醒目.就能引人。”。他谈到采访50年代、80年代的支边青年时,深为他们的为理想和事业献身的精神感动。但深人了解,发现不少人有内迁之意。为什么?原来他们的子女已经大了,其成才教育问题成为他们的心病。从这一个问题入手,就是变换一个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从这个角度人手写文章,文章也会具有新意了。
变换角度,不仅因为视角的新颖给人内容的新鲜感,而且由于角度的巧妙,也使文章找到一个有力的“支点”,如同物理学中的杠杆原理一样,“四两拨千斤”,使复杂难写的文章举重若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写作的艺术,就是角度选择的艺术。
《不落巣臼新意》
古语云“文贵创新”、“惟陈言之务去”,说的是作文构思的重要一条是不落案臼生新意,凡他人写过的或者估计会写的,我就尽力回避,而他人没有写过或估计不会写的,我就去发掘它。如《大海抒情》人们往往是抒发对泛指的大海的美的歌烦之情,若文笔优美,感情浓郁,当然可算作佳作一篇。但每座山各有风采,每片海亦各有神"f要使抒情不仅真挚,而且新颖,应实写这海的美景丰姿的奇特之处,生发出新意来。
古人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众考生都在花上构思,或画人拈花,或画马踩花,可拔得头筹的;画上无花,只有几只蝴蝶在奔驰的马蹄周围飞舞。此构思是“人有我无”,不落案臼。还如以《野水无人渡,孤舟独自横》为题,俗作均为画上无人,只有空船系岸边;可得第一名的偏偏画上四野空旷,大水苍茫,舟横浮。因是渡船应有船夫“人无我有”匠心独运。写作颖,不落俗套呢?
一要善于发现新奇之处,一船夫坐在船尾吹笛,任凭孤吹笛则示野渡无人。此构思《大海抒情》怎样才能构思新写出新鲜独特的感受,如例文《大海抒情》描写渤海边的野炊乐趣回味无穷;黄海水怎么是“黄色”,满心疑惑。二要选择新的角度。古往今来赞美大海之作数不胜数,可例文并没有泛泛赞美大海,而是在两相对照中表达了爱渤海的温柔,更爱黄海之雄浑之情。三要展开想象的翅膀。没有丰富的想象,也就无法架设由此及彼的桥梁,什么景只好照直写去,人人所见皆同,所写一样,那还有什么新意可言?如果有新鲜奇特的想象,纵是人们写过千万迫的大海题材,也可以赋予它新的形象和意义。如例文把渤海写成温柔的女孩,岸边戏水,任凭海水在脚上挠痒痒,示快乐悠闲之景;黄海像一位深沉的老人,但发怒时奔腾翻滚,波涛汹涌,海天相连,又是壮观阳刚之象。
以上三点说来容易,要做到却非下苦功不可。法国19世纪文艺理论家泰纳说:“真正天才的标识,他的独一无二的光荣,世代相传的义务,就在于脱出惯例与传统的案臼,另辟蹊径。”
《深入思考 写出新意》
不少同学习惯于按常规作文,大家都写过的题目,大家都用过的材料与写法,写完后又往往不大满意。
其实,写作文,固然可以写统一的文体与内容,诚如完成老师课堂上的限时作文,也可以经过自己深入思考,从自己接触过的生活实际出发,写自己熟悉的命题,而这样,往往能出新意,效果会更好些。
《玩与学对立吗》、《从来如此,便对么》这两篇作文,就属这种类型。
一看题目,就不一般化,就引人注意,促人思考。
再看内容,果然有股清新气息扑面而至。
你瞧:“人们的信息百分之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玩能培养人的直觉功能。在阳光明媚的春天,我们捕捉昆虫,采集标本,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这能培养我们观察、识别事物的能力。”
你再瞧:“‘从来如此,便对么?’这是小说《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在梦里对那个青年说的一句话,这句话说得何等之痛快!它是对中国数千年传统观念的反叛。其实,这句话早就应该说了……”
这样的文字,不是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才能写出的吗!
其一,对玩和学对立说法的质疑;其二对所学课文中一句话的认识。
应该说,每个同学都应对类似问题予以思考,不能随意让其流逝,或置否周闻。
抓住了所质疑之问题,展开分析与议论,不仅开拓了自己的思路,又能运用上所掌握的有关知识与写法,则笔下生新意,闪闪放光辉。
不信,你看:达·芬奇说“大自然才是我们最好的老师。”;爱迪生如何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以及那首。我们踢足球——多么快活,多么风流,嗬,凌空一脚,一个漂亮的射门,踢落了夕阳,踢进了追求。”
文字活泼,文笔和谐,又用上了例证、引证学到的论证方法。具有寓意。
你再看:“世界是运动的,是永远向前变化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已向我们揭示了这个永恒的真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杰出的科学家伽利略,对已流传二千多年的学术权威亚里斯多德的‘铁球’问题产生了疑虑,终于在那比萨斜塔众目共睹的实验中,向世人说明‘从来如此’,并非都是对的:”“历史已进入光辉灿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为华夏子孙谁愿意中华民族居于人后……只有敢于创新,这个民族终有希望。”
有事例,有理论,有叙述、有议论,笔调铿锵,语言有力,有说服力,有感召力,且将论题予以展开、升华,给人以深省以回味。
不难看出,这两篇作文,由于作者善于思考,深入分析,因此能将一些说法,一句对话,由此及彼,扩展剖析,生发出新的寓意,达到较为理摄的效果。
《摹仿创造出新意》
古今诗文描写春雨的很多,如何借鉴前人的写法,通过幕仿创造写出富有新意的有关春雨的佳作呢?
首先应通过观察认识春雨的特点,也可借鉴前人诗文有关春雨的描写,比如唐代大诗人杜甫(春夜喜雨》的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人夜,润物细无声……”,又如朱自清《春》的文句:“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这些描写十分形象地表现出春雨的轻盈、绵长和细密的特点。
其次,应当学会使用恰当的描写方法,如上述诗文在描写中由于巧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运用想象、联想等表现手法,不仅写出春雨的特点,也表现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应当有所创新。请看下面一篇描写春雨的习作:
一声雷,春雨来临了,无声无息地下着,雨丝如烟似粉。竹林里新拔节的翠竹,田野里的绿苗,他塘边的垂柳,刚刚绽开的粉色桃花,在水雾碎雨中,绿莹莹,细润润。
暖融融的雨丝好像一串串的珍珠,又好像春姑娘的鞭子,抽打着冬天的阴影,驱赶着料峭的寒意。你是那样的纤细,却又是如此不可抗拒。春雨粉碎了坚冰的顽抗,瓦解了积雪的防御,春雨把冰冷的硬壳化作了袅袅飘飘的水雾,化作了潺潺的小溪,化作了滔滔滚动的潮水。
一场温暖的春雨,亮晶的雨丝,又好像春姑娘拔动的琴弦,春风是你轻柔的手指,弹出一首首动人的歌曲。你又好像春姑娘手中绣花的针线,一针针,一线线,绣出了一片清新和翠绿,也有点点耀眼的金黄。你绣啊!绣啊!绣出了嫩生生、水灵灵的新葩新蕾!还有翩翩起舞的蜜蜂……
这篇习作,除了用多种修辞手法分别从声、色、形态等方面直接描写春雨外,还通过对春雨中的翠竹、绿苗、垂柳、桃花等色泽形态的描写,表现了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勃勃生机。
例《春雨》在创新方面更有特色,它通过“春夜喜雨”和“春晓景物”的两个细节描写来表现春雨和赞美春雨,写得精练且富有诗意。
《《快乐的过程》点评》
这是一篇具有新意的议论文,写法别致,构思巧妙。文章阐述有人重过程,有人重结果的两种对立观点,理性色彩较浓。
《快乐的过程》很像剧本。出场的“演员”两个——“过程”与“结果”,“剧情”也很简单——通过“过程”与“结果”的对话,展示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重过程者总在享受过程,重结果者总在苦苦追寻结果。此外,还有一个幕后“人物”的作用也不可小视,“他”就像导演一样,安排着场景的变换、人物的出场、剧情的发展,而在每一个片断之后,“他”再来加以评说。
议论文的一大特点是:材料必须支撑观点,观点必须统领材料。看得出来,作者是在力求达到这种效果,而且显示了一定的功力。也许跟作者的人生态度有关,在“过程”与“结果”的比拼中,作者明显地站在“过程”一边,也就是说,作者认为人生重在“过程”。
我们并不否定作者的观点。无论是重结果还是重过程,都是一种人生态度,但是,在二者选一的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观点鲜明,论证无懈可击。作者虽然力陈“重过程”的好处,然而忽略了过程与结果并不是一对相互难容的天敌。所以,应该辩证地看待“过程”与“结果”的关系。客观地说,重过程是快乐的,但有时不免令人放纵;重结果是痛苦的,却能推动人生的车轮。换句话来说,人生中的事很难预料。有的时候过程与结果南辕北辙,有的时候二者则趋向一致。所以,离开具体的环境来谈论“重过程”与“重结果”孰是孰非,显然是毫无意义的。
另一方面,作者在用事例说明“过程”与“成功”的差异时,如果能用一些过渡性语言将段与段、问题与问题很自然地连接起来,效果会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