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东晋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9 21:01:15
《梦中的桃源》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浔阳柴桑有一个人,缔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这样的桃源,确实很吸引人呐!
在我的梦中,也有一个桃源,和乐、美好。
“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轩窗外美景看得心儿醉,什么道德经实在太乏味”。弯弯曲曲的溪流尽头,小桥边上,一颗百年的老树伸展着布满褶子的枝叶,看似强壮,却不知何时便会倒下,努力的守护着这一片净土。刚好,树底下有一个小老头儿,一群小孩围着他,听他讲故事,讲那些他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见过的湖光山色。一条小径通往村庄,有在溪边洗衣的妇女,有在田里劳作的男人,有从学堂里传出的阵阵书声,却总有那么几个人的心思早不知道飞到了哪个美丽的秘密基地。转眼已快到晌午,一个个房子上缓缓的冒起了炊烟。“哎~丫头哎~小哥哎~吃饭啦~”一阵呼唤,将桥头听得入迷的小孩儿们叫回了家,开始了一天的午餐。“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遥看无边无际云霞成堆,百年老松下听那笛声醉”。在安静的午后,坐看云卷云舒。
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我的梦中。经常在想,人这一生不就图一个衣食住行,和乐安稳吗?再有志向一些,就做一些对人类有利的事情,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真真假假,只求自己的初心犹在,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飞离家的“牢笼”,去追寻更加广阔的天地,可是只有离家之后,才会发现家才是心中的桃源,让人魂牵梦萦。那个小老头总是满嘴的嫌弃我,却会在家门口一直等我回家,在我生病时急得不得了,明明年纪一大把了还非要帮我拿重重的行李。而那个呼唤小孩回家吃饭的老太太,每一次都说下次不叫你了,却每一次都把我的碗装的最满;眼睛不好却还要帮我做鞋子,就怕我冷着了。却原来,一直出现在我梦中的场景就是我家,他们从来不会给我压力,每一次通话都报喜不报忧,独自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病痛,只为给我一片最好的净土。所以,我就装作我什么的不知道,装作看不见他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和越来越佝偻的脊背,有事没事的向他们撒个娇,装作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无忧无虑,一直都是那个惹他们烦的小姑娘。
公元2017年,距那个爱菊的隐士一千六百多年的我,步入大学,远离父母亲人,当自己很忙的时候无暇顾及,却总会在夜深人静无所事事时想起与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给了我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虽然没有陶潜的国度大,不是他所希冀的那种希望与光明,但是它是属于我的,在那里,有着独一无二的爱。
《梦中的桃源》
一千六百多年前,在东晋浔阳柴桑有一个人,缔造了一个理想的乌托邦,在那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给自足,人人自得其乐。这样的桃源,确实很吸引人呐!
在我的梦中,也有一个桃源,和乐、美好。
“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轩窗外美景看得心儿醉,什么道德经实在太乏味”。弯弯曲曲的溪流尽头,小桥边上,一颗百年的老树伸展着布满褶子的枝叶,看似强壮,却不知何时便会倒下,努力的守护着这一片净土。刚好,树底下有一个小老头儿,一群小孩围着他,听他讲故事,讲那些他曾经经历过的风风雨雨,见过的湖光山色。一条小径通往村庄,有在溪边洗衣的妇女,有在田里劳作的男人,有从学堂里传出的阵阵书声,却总有那么几个人的心思早不知道飞到了哪个美丽的秘密基地。转眼已快到晌午,一个个房子上缓缓的冒起了炊烟。“哎~丫头哎~小哥哎~吃饭啦~”一阵呼唤,将桥头听得入迷的小孩儿们叫回了家,开始了一天的午餐。“幽幽幽幽谷溪水鱼儿美,天天天天蓝拥着燕儿飞,遥看无边无际云霞成堆,百年老松下听那笛声醉”。在安静的午后,坐看云卷云舒。
这样的场景总是出现在我的梦中。经常在想,人这一生不就图一个衣食住行,和乐安稳吗?再有志向一些,就做一些对人类有利的事情,充实自己的人生。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是是非非,让人眼花缭乱,难以辨别真真假假,只求自己的初心犹在,记得自己最初的梦想。
小时候,总是盼望着自己快快长大,飞离家的“牢笼”,去追寻更加广阔的天地,可是只有离家之后,才会发现家才是心中的桃源,让人魂牵梦萦。那个小老头总是满嘴的嫌弃我,却会在家门口一直等我回家,在我生病时急得不得了,明明年纪一大把了还非要帮我拿重重的行李。而那个呼唤小孩回家吃饭的老太太,每一次都说下次不叫你了,却每一次都把我的碗装的最满;眼睛不好却还要帮我做鞋子,就怕我冷着了。却原来,一直出现在我梦中的场景就是我家,他们从来不会给我压力,每一次通话都报喜不报忧,独自承受来自生活的压力和身体的病痛,只为给我一片最好的净土。所以,我就装作我什么的不知道,装作看不见他们脸上越来越多的皱纹和越来越佝偻的脊背,有事没事的向他们撒个娇,装作他们想象中的样子,无忧无虑,一直都是那个惹他们烦的小姑娘。
公元2017年,距那个爱菊的隐士一千六百多年的我,步入大学,远离父母亲人,当自己很忙的时候无暇顾及,却总会在夜深人静无所事事时想起与家人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他们给了我一个小小的乌托邦,虽然没有陶潜的国度大,不是他所希冀的那种希望与光明,但是它是属于我的,在那里,有着独一无二的爱。
《束之高阁的典故》
东晋时的庾翼,颇有军事才能,曾任荆州刺史,拜安西将军,接替他逝世之兄庾亮镇守武昌,在抵御北方侵略者等战事中,有过重要的贡献。当时一些徒有虚名、华而不实的书生,如杜乂[yì]、殷浩等,只会夸夸其谈,尽说空话,对于危乱的东晋,毫无用处。庾翼非常讨厌他们。据《晋书•庾翼传》载:庾翼“每语人曰:‘此辈宜束之高阁,俟天下太平,然后议其任耳’。”他这话的意思是说:“这种人应当‘束之髙阁’,等天下太平了,再来考虑怎样使用他们吧。”
“束之高阁”是捆起来,放在高高的阁板架上。比喻弃置不用。也说作“束诸高阁”,或省作“束阁”。
唐韩愈《寄卢仝》诗:“《春秋》三传束高阁,独抱遗经究终始。
宋陆游《醉歌》:“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实践论》:“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人物介绍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来分为东魏、西魏,再往后是北齐、北周,统称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xiān bēi)人建立的,它有一位出色的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499年)。元宏本来叫拓跋宏(tuō bahōng),后来才改成汉族的姓。在位期间,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四
迁都洛阳
过了些日子,孝文帝向大臣们宣布,他决定亲自统率军队,讨伐南朝的齐国。大臣们都不愿意,七嘴八舌地反对。孝文帝听也不听,仍然决定伐齐。众人拿他真没办法。
不久,三十万魏军和大批的文官武将,在孝文帝亲自率领下,浩浩荡荡,渡过黄河,来到了洛阳。这时候,天上下起雨来了。孝文帝命令部队在洛阳驻扎下来,等天晴了继续向南进军。
雨一直下个不停。孝文帝等得不耐烦了,他传出命令:“大军明天向南开拔。”
第二天,孝文帝身穿铠甲,骑上骏马,手执马鞭,威风凛凛地来到军前。
早已在这里等候的文武大臣们,见皇帝来了,一齐跪在孝文帝的马前,一个个把脑门儿都贴在泥泞的地上,不肯起来。
孝文帝挺生气地问:“大军将要南进伐齐,你们拦在我的马前,这是要干什么呢?”
大臣们回答说:“这次伐齐,天下人没有一个不反对的,只有您一人愿意去。不知您单人独马,准备上哪儿去?”
孝文帝厉声说:“我要统一天下,你们竟敢多次阻拦,难道就不怕死吗?”他朝马屁股上猛抽了一鞭子,就准备跑起来。几个大臣也真不怕死,拼命地拉住孝文帝坐骑的缰绳,流着眼泪死死地劝他不要去冒险。
孝文帝才缓和下来了,对大家说:“咱们世世代代都住在偏僻荒凉的北方,我早就想迁移到中原地区来。如果你们一定反对讨伐齐国,那么就必须把都城迁到洛阳,我才同意停止伐齐。你们看怎么样?”
众人听了,跪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默不做声。孝文帝忽然大声命令:“同意迁都的站到左边来,不同意的站到右边去!”
有个大臣慌忙站起来说:“只要您停止伐齐,我同意迁都洛阳。”说罢,他第一个站到了左边。
其余的贵族、大臣见了,都纷纷跑到了左边,没有一个站到右边去的。
迁都洛阳的大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原来,孝文帝出兵伐齐是假,迁都洛阳才是他的真正目的。这就是他和任城王在平城定下的计策。大臣们还一直被蒙在鼓里呢!
每日小练
1. 以下选项,哪个是真的?
A. 出兵伐齐
B. 冒雨让大军出发
C. 孝文帝要离开洛阳
D. 迁都洛阳
2. 孝文帝和________串通好,定下了迁都的计策。
上期答案
1. 不是。
2. 攻打齐国。
《北魏孝文帝君臣定计》
人物介绍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来分为东魏、西魏,再往后是北齐、北周,统称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xiān bēi)人建立的,它有一位出色的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499年)。元宏本来叫拓跋宏(tuō bahōng),后来才改成汉族的姓。在位期间,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三
君臣定计
回宫以后,孝文帝的气慢慢消下去了。他派人把任城王叫进宫来,和和气气地对他说:“刚才我发火,是想镇住别的大臣,您别见怪。”
任城王也很抱歉地说:“我是为了国家的利益,话说得很直,冒犯了您,请您恕罪。”
孝文帝这才对任城王说了实话:“您还不知道我的心思呢,听我告诉您。平城虽说是打仗的好地方,可这儿不能实行文治。咱们鲜卑人风俗落后,想要移风易俗,在这儿是办不到的,所以我想干脆把都城迁到中原洛阳去,还想改革许多不合时宜的制度,把国家治理得更好。刚才我说要攻打齐国,不过是个借口,我是想让大家跟我到洛阳。”
任城王听了,高兴地说:“您的眼光远大,洛阳确实是个好地方,我也愿意迁都。”
“我就是怕大臣和贵族们都留恋平城,一听说要迁都,非乱起来不可。”
“您既然要办大事,就要敢决断!”
接着,君臣二人小声地商量了一阵子,定下了一条计策。“好!就这么办啦!”孝文帝果断地说。
每日小练
1. 孝文帝是真的生气了吗?
2. 孝文帝为了迁都,以________借口,想让大家跟随他到洛阳。
上期答案
1. A
2. 北魏都城所在地气候、地理位置不好。洛阳在中原地区,气候不冷不热,又挺繁华,交通也便利,过去的很多朝代都在那里建过都。
《从小学着当皇帝》
人物介绍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南朝。北方先由北魏统一,后来分为东魏、西魏,再往后是北齐、北周,统称北朝。这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北魏是少数民族鲜卑(xiān bēi)人建立的,它有一位出色的皇帝-孝文帝元宏(公元467年~499年)。元宏本来叫拓跋宏(tuō bahōng),后来才改成汉族的姓。在位期间,他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对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做了大胆的改革。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加强了各民族的友好关系。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故事一
从小学着当皇帝
拓跋宏小的时候,又白又胖,长得很好看,人人见了都喜欢。稍微大了一点,他又挺懂事。他父亲(北魏献文帝)特别爱这个儿子,还不到四岁,就决定立他为太子。
又过了两年,拓跋宏五岁了,父亲就把皇位让给了他,他当起小皇帝来了,就是北魏孝文帝。可他太小了,怎么能管理国家大事呢?父亲就自己当了太上皇,替他管理朝政。
后来,父亲死了,孝文帝还是太小,于是,他的奶奶冯太后出来掌了权。冯太后处理国事的时候,孝文帝就认真地听着,学着。
冯太后是个挺能干的妇女。当时北魏国内,地主的势力特别大,经常把农民的土地抢走,还强迫农民为自己干活。很多农民破了产,成了地主的私人奴隶。这样,国家的劳动力少了,地主的劳动力反倒多了。
于是,有人想出个办法,说可以把每五家组成一邻,每五邻组成一里,每五里又组成一党。邻有邻长,里有里长,党有党长,叫三长制。这样,就能清查出好多被地主隐瞒的人家,叫他们为国家出力。
冯太后觉得这个办法好,就想照着办。可有的大臣反对,说大家都习惯老办法了,这么一改,准不满意,说不定还会出乱子呢。
冯太后一听,生气地说:“我不明白,老习惯就不能改一改,非得抱着原来的那一套?原来的那一套已经行不通了嘛!”
她这么一说,大臣们都不敢反对了。结果实行了新办法,果然查出好些人家,国家的劳力多了,收入也增加了。
冯太后办事果断,敢于改革旧的习惯,采用新办法。这使孝文帝受到很大影响。他还跟着祖母学了不少治国的本领。
后来,他长大了,经常到各地察看民情,发现鲜卑族有很多落后的东西;又学习了汉族的历史,觉得汉族比鲜卑族进步多了。于是他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把鲜卑族落后的习惯改革一下。过了好多年,冯太后死了,已经二十三岁的孝文帝亲自掌了权。这时候,他办事已经很老练,也很有办法了。
每日小练
1. 东晋以后,我国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统称( )。
A. 南朝
B. 北朝
C. 南北朝
D. 魏晋
2. 孝文帝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做了哪些实事?
上期答案
1. 汉武帝性格坚毅自负,极有主见,不受制于人。但这也造成他目空一切,好大喜功。武帝晚年巫蛊之祸的悲剧与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
2. BCD
《阮囊羞涩的成语故事》
东晋人阮孚,字遥集,他的父亲,就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的阮咸。阮孚象他父亲一样,髙傲放荡,藐视权贵,不愿意和封建统治势力合作,但也不同它进行积极斗争,而采取消极的态度。他不治家产,生活并不富裕,有时还相当穷困。晋元帝曾先后任命他为“安东参军”、“丞相从亊中郎”等官职,他根本不理公务,天天喝酒游玩,头发很乱,衣服也不整,说话行动都很散漫、随便。在他名义上担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的时候,曾把金貂(官帽上的珍贵饰物)换酒喝了。明帝时,也还挂过“侍中”等官职的名义。成帝时,他主动要求外调,离开当时的首都建康(今南京市)调到广州,不久便死在广州。
宋代阴时夫《韵府群玉•阳韵•一钱囊》记有阮孚的一则小故事,说:有一次,阮孚游览会稽(今浙江绍兴县,东南有会稽山,是当时名胜),他带着一个黑色的手提囊。有人问他囊中装着什么,他随口答道:“这是我的钱袋,可是空着。‘但有一钱守囊,恐其羞涩。’(只留一个小钱在里面,因为恐怕它全空了要感到难为情。)”
后来,人们自称穷困,形容口袋里空空地,一个小钱也没有,或仅有极少的钱,就引用这个典故,说是“阮囊羞涩”。
唐代诗人杜甫有一首《空囊》诗,共八句(五言律诗),后四句道:“不爨〔cuàn〕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
清代钱彩《说岳全传》第十五回:“小弟等欲待回家,怎奈囊空羞涩,思量又无家小,不如投奔大哥。”
《我爱桂花作文500字》
东晋陶渊明悠然地在南山下玩赏菊花;宋代周敦颐唯爱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而我则喜欢十里飘香的桂花。
一阵微风吹来,风中夹杂着淡淡的幽雅甜香,瞬间觉得手里的篮球不香了,喝着的饮料也不甜了,那香气直直的沁入我的心脾。我顺着香气飘来的方向放眼望去,只见一块绿色的幕布上缀满了星星般的小花。我用有点手机功能的手表“搜索”了一下,原来是中国十大传统名花之一的桂花。
一簇簇、一团团的小黄花缀满枝头,微风轻拂而过,犹如千万颗亮晶晶的小眼睛一眨一眨的。我小心翼翼地采了几团放在手心里,仔细一看,每朵花都有四个花瓣,盛开的犹如空中的烟花,而含苞未放的又好似一盏盏明亮的小灯笼。我把桂花握在手心里,在阳光下,那桂花的金黄色从手指缝中渗透了出来,即使这样也掩盖不了那沁人的香气。哦!真乃“莫羡三春桃与李,桂花成实向秋荣。”
千万别小瞧这一小朵一小朵的桂花,它不仅给人嗅觉上的盛宴,还有许多的功效呢!在这干燥的时节,吃一段桂花糯米藕,泡一壶桂花蜂蜜茶,煮一锅桂花红豆粥,亦或是酿一坛桂花糯米酒,都是很不错的选择。它味辛、性温,归肺、脾、肾经,所以有祛痰止咳、行气止痛等功效。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这是千古才女李清照对桂花的高度赞美。桂花,我爱你的历久弥香,更爱的品性!
《王羲之写字换鹅》
在“王马共天下”的东晋时期,王氏是高级的士族。王导、王敦家族的子弟,都当上了大小的官员,他们大多数是庸庸碌碌的官僚,但在他们当中,也出了一个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书法家。他就是王羲之(羲音xī)。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他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就达到很高的水平。
因为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的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也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后来又在会稽郡做官。他不爱住在繁华的京城,见到会稽的风景秀丽,非常喜爱,一有空,就和他的朋友们一起游览山水。有一次,王羲之和他的朋友在会稽郡山阴的兰亭举行宴会。大家一面喝酒,一面写诗。最后由王羲之当场挥笔,写了一篇文章纪念这次宴会,这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那幅由王羲之亲笔书写的《兰亭集序》,历来被认为是我国书法艺术的珍品,可惜它的真迹已经失传了。
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他到他门生家里去,门生很热情地接待他。他坐在一个新的几案旁,看到几案的面又光滑又干净,引起了他写字的兴趣,叫门生拿笔墨来。
那个门生高兴得不得了,马上把笔墨拿来给王羲之。王羲之在几案上写了几行字,留作纪念,就回去了。
过了几天,那个门生有事出门去了。他的父亲进书房收拾,一看新几案给墨迹弄脏了,就用刀把字刮掉。等门生回来,几案上的字迹已经不见了。门生为这件事懊恼了好几天。
又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
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
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只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入木三分的故事简介入木三分的主人公是谁》
唐·张怀瓘《书断》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刻字的人发现字迹的墨汁透入木板有三分深。后用“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笔力遒劲,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确切。语本《说郛》卷八七引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清赵翼《杨雪珊自长垣归来出示近作叹赏不足诗以志爱》:“入木三分诗思锐,散霞五色物华新。”
成语典故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之一,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摩着字的架子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
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可以知,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工夫之深了。
据说他很爱鹅,平时常常望着在河里戏水的鹅发呆,后来竟然从鹅的动作中领悟出运笔的原理,而对他的书法技艺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个道观去玩,看到一群鹅非常可爱,便要求道士卖给他。观里的道士早就钦慕他的书法,便请他写部《黄庭经》作为交换。王羲之实在太喜欢那些鹅了,便同意了。于是王羲之给观里写了部《黄庭经》,道士便把那些鹅都送给了他。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王羲之(公元303-公元361年,另说公元303-公元379、公元307-公元365、公元321-公元379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他出身于名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