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文学批评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19:30:46
《微观演进与宏观架构》
在现代文学批评课上,学妹提出一个很好的学术研究进路:了解学术史架构,再进行微观研读。
最近也是在实践这套逻辑。
不过,置身于研究领域前沿的学者(当然,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学者,而成为一个学者少不了宏观架构),有时却有身在庐山的困惑。
反之,从微观层面出发,是否一定能够得到宏观的景观呢?首先,全景由不同的流脉组成。因此,如果想要由微观的阅读,掌握整体的图景,必须要选对素材,——即选对路径,——阅读的作品要覆盖到流脉的各个子集。
不难看出,微观的演进,少不了宏观的线索。加之宏观的认识,需要微观加以丰富,于是,两套学术进路发生了叠合。
微观演进大体有两条进路。一条,是从底层到上层的革命式颠覆,另一条进路是不断互动微调,利用良好的反馈机制获得最终的良好效果。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激进的;后者我们可以称为保守的。激进与保守的方法论合法性,都是充分的。问题是面临具体的问题,如何选择的问题。
究竟是选择脚踏微观,步步为营,管中窥豹;还是选择高屋建瓴,稳扎稳打,逐个击破;这也是新时代所面临的抉择。严格说,这是人类演进史以来,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毕竟,我们的基因中有一部分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康德的“先验”,大概也是基于进化论的。当然,脱离了进化论,主体性是否会被消解,还不得而知。
结合宏观微观,于是有了我所谓的“全息”研究法。系统中的每个要素,都独成一体;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互动,构成了整体图景的有机组分。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时候,参考全息视角,宏观布局,微观着手,自成一代风范。
《唐宋诗词新话》
诗话词话,是我国传统的文学批评方式。这种批评方式灵活自然,不拘一格,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语言凝练,生动活泼。它不作全面评述,或点出其艺术上最具特色的一两方面,或指明其思想含意深刻之处,或考证典章名物,或释发微言大义,挥洒自如,纵横驰骋,是值得发扬的文学传统。今读唐宋诗词,试作新诗话,得数则如下,题之曰“唐宋诗词新话”云。
平淡无味,本是批评文艺作品艺术性不高的评语,但是,平淡作为一种艺术性很高的境界,比之华丽更难达到。宋代大诗人梅尧臣就说过:“作诗无古今,欲造平淡难。”前人评陶渊明的诗总爱说“平淡而有思致”,这是对陶诗极高的评价。
初唐名诗人王绩,在一片华艳浮靡的诗风下面,坚持学陶渊明。他的诗风平淡,给初唐的诗坛吹进了新鲜的空气,深为人们称赏。他的名作《秋夜喜遇王处士》
北场芸藿罢,东皋刈黍归。
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
诗写秋天夜里劳动归采和友人相遇。初读感到很朴素,似乎没有多少味道,但仔细体会,却有如品味橄榄,韵味存焉。王绩写诗的时候,正是隐居东皋,有时也参加一些劳动;他的朋友王处士,想来也是一位参加劳动的隐士。两位朋友在劳动后的归途中,不期而遇。诗中描写了一轮皎洁的秋月初升天幕,月华如水流泻大地,野外萤光闪闪烁烁在飘动着;两位志趣相投的隐士荷锄携刈,漫步其间;一种飘然潇洒的闲雅逸趣,弥漫于诗的境界之中。字里行间含蕴着深厚的情致,读之令人神往。
这首诗在语言上朴素无华,不事雕琢,似乎是信笔写来,但却能构置成情趣盎然的画而。这种风格平淡的作品,读之有味,比之专门在词藻上铺金镂玉,徒有华丽词句的作品,自然要高出一筹了。这种朴素而情真的诗风,是很值得提倡的。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叹》,人们最欣赏其中的两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烷女,莲动下渔舟。
苏轼曾说王维“诗中有画”,这两联确是典型的有画之诗。这两联诗构置的画意是这样的:秋天皎洁的月光透过松林洒落在山野上,给大地涂上了一层洁白的银光,清清的山泉溪水在石上潺潺流泻,汇入荷花湖里;竹林里腾起了烷纱归来的少女阵阵银铃般的喧声笑语,湖里荷花动处飘下一叶轻盈的渔舟。这个画面是何等鲜明!
这两联诗的画面之所以这样鲜明,主要是诗人在诗中出色地运用了映衬的艺术手法。你看颇联所描绘的画而,非常宁静,明月、松林、清泉,是多么的清幽恬静!但是五、六两句所写的喧笑着归来的烷纱少女,飘动着的渔舟,却是动的、闹的。这就使得颇联描绘的静的境界不是死寂,而是跃动着生命,使整个山林显得生意盎然。这跃动着的生命,没有破坏山林幽静的气氛,反而相映成趣,将其衬托得更幽静了。以动衬静,收到了艺术上相反相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