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7-14 01:34:13
《居大不易的成语典故》
【成语】
居大不易
【拼音】
jū dà bù yì
【释义】
本为唐代诗人顾况以白居易的名字开玩笑。后比喻居住在大城市,生活不容易维持。
【出处】
唐·张固《幽闲鼓吹》:“白尚书应举,初至京,以诗谒著作顾况,顾睹姓名,熟视白公曰:‘米价方贵,居亦弗易。’”
解释:白居易刚考进士,刚到京城,用歌和诗投送顾况。顾况看了姓名,戏弄他说:“长安物价很高的,居住在这里很不容易。”
【近义词】
长安米贵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指居住生活很不容易。
【成语故事】
白居易是唐朝一位大诗人。他的很多诗,写得非常通俗,就连不识字的老太太也能听懂。这里讲的,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白居易十五岁那年,来到首都长安,带着他写的诗,去拜访一位著名的诗人。他穿过热闹的街道,在一座院子前停住,敲了几下门。门开了,白居易说明来意,开门的人把他带到了屋里。
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站起来迎接白居易,让他坐下。那老人虽然面带微笑,但又给人一种高傲的感觉。他正是白居易早就想拜见的大诗人顾况。面对这个陌生的少年,顾况问道:“你是……”“我姓白,名居易……”白居易说着,连忙恭敬地递上自己的诗稿,“请您多指教。”
顾况见诗稿的第一页上写着“白居易”三个字,笑着说:“居易,居易,可是,长安的米很贵,要居住下去可不容易啊!”
白居易听了这句话,虽然知道老人是在跟自己开玩笑,但也羞得低下了头。这时,顾况已打开诗稿读了起来。当他读到“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几句诗时不由得赞叹道:“好诗!”
白居易这几句诗,是歌颂荒原上的野草的。那些野草,一年一年从枯黄到青绿,哪怕被野火烧光了,只要春风一吹,就又很快长了出来,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顾况放下诗稿,称赞道:“你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在长安住下去也就不难了。刚才我是在和你开玩笑,不要生气。”听顾况这样说,白居易紧张的心情立刻消失了。他们一老一少,又亲热地交谈起来。
【造句举例】
可是毕竟在帝都生活,居大不易,每个月无论怎么节省,相比那些高昂的房租和生活开支,这么点工资确实有点捉襟见肘。
离开上海吧,在这里生活居大不易,回到老家可能还有更好的发展。
《误付洪乔的成语典故》
【成语】
误付洪乔
【拼音】
wù fù hóng qiáo
【释义】
用来比喻把信件寄丢了或没有收到对方的信件。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任诞》:殷洪乔作豫章郡,临去,都下人因附百许函书。既至石头,悉掷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作致书邮!
解释:殷洪乔出任豫章太守,临走时,京都人士趁便托他带去一百来封信。他走到石头城,把信全都扔到江里,接着祷告说:“要沉的自己沉下去,要浮的自己浮起来,我殷洪乔不能做送信的邮差!”
【近义词】
付诸洪乔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豫章有个太守名叫殷羡,字洪乔,陈郡长平人,东晋官员,官至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曾任陶侃的长史,助其平定苏峻之乱。 其子殷浩,是东晋有名的清谈人物。
在当年苏峻作乱时,京都建康很快失守了,叛军攻打大业垒,大业垒岌岌可危,被叛军围困,很快就要弹尽粮绝了。陶侃想前去解救,遭到时任长史的殷羡反对,殷羡说:“如果派兵救大业垒,我们用步卒作战不如苏峻,大事就完了。应该急攻石头城,苏峻必定前来解救石头城,这样大业垒就可解围。”
陶侃听从殷羡的意见。苏峻果然放弃大业垒而来救石头城。各支军队与苏峻在东陵东交战,陶侃督护竟陵太守李阳的部将彭世在军阵中斩杀苏峻,苏峻死后,叛军军心大乱,很快就溃不成军,陶侃抓准时机,周密部署,很快就包围叛军,并一鼓作气全歼叛军。叛军有生力量已被消灭殆尽,基本没有犯上作乱的实力了。
通过殷羡的献计,平定苏峻之乱,殷羡名声大噪,从此官运亨通,一路高升,直到官至豫章太守。在离任时,好多人委托他捎带书信回老家,因当时还没有邮局,只有托人捎带。他很客套地接受了100多封信。
到了一座桥时,启开这些书信,发现大多数都是拉关系,跑人情之类的内容,他不由非常反感,于是将信都抛进了水里,并说道:“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乔不能做致书邮。”殷羡表面上答应那些人的要求,为他们捎信,可是背地里却将所有的信都扔进水里。
后来人们发现了这件事,都非常气愤。于是就有了当人们收不到信总遐想到信是托洪乔捎带的。意思是所托非人,不要寄希望与那种不靠谱的人身上。
【造句举例】
自从有了邮局,人们的信件都能准时送到,再也不用误付洪乔了。
他这个人比较阴险,总是表面一套背地一套,你求他办的事情很可能就是误付洪乔了,不信我们看。
《犀角烛怪的成语典故》
【成语】
犀角烛怪
【拼音】
xī jiǎo zhú guài
【释义】
相传犀角燃之可照妖。后引申为点燃烛火明察事物的意思,洞察奸邪叫“燃犀”或“犀照”。后来犀角烛怪借以赞美诗文的深刻。
【近义词】
叹观止矣 妙趣横生 无与伦比 一气呵成
【反义词 】
味同嚼蜡 枯燥无味
【出处】
《晋书·温峤传》:峤旋武昌,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毁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灭,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峤其夜梦人谓己曰:“与君幽明道别,何意相照也?”意甚恶之。
释义: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这里水深无法测量,世代相传说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成语典故】
东晋时期,有一个叫做温峤的人,字泰真,一作太真,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人。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温峤出身太原温氏,温峤为人聪敏,博学善文,尤擅清谈,而且凤仪俊美,颇有器量。他早年以孝悌著称,多次拒绝州郡征辟。
而后温峤初授司隶校尉都官从事,进入并州刺史刘琨(姨夫)幕府,拜司空左长史。西晋灭亡后,南下拥戴晋元帝即位,拜散骑常侍。迁太子中庶子,辅佐东宫,与太子(晋明帝)结为布衣之交。晋明帝即位,拜侍中,转中书令,从平王敦之乱。晋明帝病重,随王导、郗览等同受顾命,拜平南将军、江州刺史,从平苏峻之乱,拜骠骑将军,封始安郡公。
咸和二年(327年),大将苏峻起兵叛乱,进攻建康。温峤被封为骠骑将军,参与平定苏峻之乱。很快,叛军就遭遇大败,温峤等人很快就平定了苏峻之乱。鉴于温峤在平叛中的功绩,朝廷打算让温峤留在朝中辅政。温峤认为王导是先帝所任命的人选,于是要求返回江州。此时的京师方经战乱,残破不堪,物资缺乏,温峤留下部分物资后方才返回武昌。
温峤到武昌牛渚矶,准备渡江,发现这里江水非常深,深得无法测量。而且世代相传说在这一带的水下有很多怪物,温峤偏不相信。温峤就点起犀角来照江水。一会儿,只见水中动物,纷纷向犀火扑来。这些动物奇形怪状,有的乘着马车,穿着红衣。这天夜里,温峤梦见有人对他说:“我们和你阴阳各路,你为什么要来照我们呢?”意思很是恨温峤。
当夜,温峤中风,回到武昌后没有几天就去世了,终年四十二岁。江州百姓听到温峤去世的消息,无不相对而泣。晋成帝下诏追赠温峤为侍中、大将军,谥号忠武。
【造句举例】
鲁迅先生诗歌的深刻,有如犀角烛怪,使社会上的一切“怪物”都现了原形。
《水火无交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火无交
【拼音】
shuǐ huǒ wú jiāo
【释义】
没有财物牵涉,形容为官清正廉洁。后多指毫无交往,互不相涉。
【出处】
《隋书·循吏传·赵轨》:“别驾在官,水火不与百姓交,是以不敢以壶酒相送。”
解释:您担任别驾官职时,像水火不能相容一样地与老百姓交往,因此不敢拿一壶酒来送别您。
【近义词】
清正廉明 水米无干 清正廉洁 水米无交
【反义词】
贪官污吏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赵轨是隋朝时期河南洛阳人,他的父亲赵肃是东魏的廷尉卿。赵轨少年时好学,北周的蔡王引荐他做了记室,因守贫刻苦而知名。后升官为卫州治中。他为官很是清廉 。
赵轨的东边邻居有桑树,桑葚落到了他的家,赵轨派人把桑葚全都拾起来还给它的主人,他告诫他几个儿子说:"我不是用这种行为求得名声,想来大概是不是劳作得来的东西,不愿意侵占别人。你们应该把这话作为告诫。"
有一次,赵轨奉诏赴任,马不停蹄,日夜赶路。途中,随从的马跑到田里,糟踏了农家的庄稼,赵轨便停下马不再赶路,等到天亮,赔偿了农人的损失后才启程离去 。
赵轨担任齐州别驾之职的四年间,为当地老百姓办了不少好事实事,使他们安居乐业,生活平稳,因此连续四年都在政府的政绩考核中取得好成绩,名列前茅。正因为赵轨有政绩,所以被提拔到朝中做官。临上任的时候,远近的老百姓都来为赵轨送行,挥泪向他道别,并说:“赵别驾在官几年,为官清廉,勤政为民,对百姓一无所取,水火无交。正因为您是一个清官,所以我们不敢拿好酒来为您送行,请允许我们奉上一杯清水。”赵轨深情地谢过老人,双手接过水来干杯,和百姓依依话别。
赵轨不仅修身自洁,对部下的约束也严。那是赵轨调到外地之后,有一次夜间出行,部下的马匹误入农田踩坏庄稼。赵轨随即下令停止前进,原地待命。直到天亮找见农田主人,赔偿损失后才率部继续赶路。当地的官吏闻知此事非常感动,相约以赵轨为榜样养成良好操行。
【造句举例】
我们的老领导,几十年来,一心一意为群众办事,从来都是水火无交,深受大家的尊敬。
自从我们上次分道扬镳后,一直都是水火无交,今天你却跑来挑事,是何居心?
《不贪为宝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贪为宝
【拼音】
bù tān wéi bǎo
【释义】
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出处】
春秋.鲁.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五年》:“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解释:子罕说:“我将自己的不贪婪视为珍宝,而你将自己的宝玉视为珍宝,如果你将宝玉给了我,那我们就都失去了自己的珍宝,还不如我们各自保存着自己的珍宝。”
【近义词】
廉洁奉公 两袖清风 洁身自好 一清如水
【反义词】
贪得无厌 贪赃枉法 宦囊饱满 徇私舞弊 监守自盗 贪求无厌 雁过拔毛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为人廉洁。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名叫子罕的官员。他是宋国的贤臣,为官十分的清廉,品德高尚,对待老百姓也是非常的和善。在宋国有着很高的声望,在刚当上官的时候,很多人都跑来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但是都被他拒之门外。送的礼品都被他扔掉或者还回去了。后来人们知道他是一个真正的清廉官员后,再也没有人给他送礼找他帮忙。他的名声也开始广为流传。
有一次,宋国有一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他兴高采烈地拿来献给大夫子罕。哪知竟遭到子罕的拒绝。这个人以为子罕担心这个美玉是假的,所以才不收下,于是他赶紧找了一个懂玉的行家进行鉴定。行家告诉他这是真玉,而且非常的稀罕,是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
于是他赶紧再次找到子罕,给子罕解释道:“这块美玉我已经让行家鉴定过了,确定是一块举世瞩目的美玉,价值连城,所以特地拿来送您的。”
子罕说:“您把美玉当做宝贝,是很正常的事,把宝贝赠人,也可见您的诚心诚意,但您是否知道,我也有视作宝贝的东西呢?”那人连忙问:“您不喜欢美玉?那您喜欢什么呢?您将什么东西视为宝贝呢,我取弄来送给您?”
子罕笑道:“我视为宝贝的便是不贪为宝,我以不贪图、接受他人之物为宝,倘若您硬是让我接受这块美玉,不就等于要我为了您的宝贝而丢开我自己所珍视的宝贝吗?想必您不会强人所难吧,所以,这块美玉还是烦您带回去,这样,我们还能各自拥有自己视作宝贝的东西。”
那人听了子罕的话,赶紧竖起大拇指连连称赞,并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不贪为宝”,用来指作风廉洁奉公的高尚品德。
【造句举例】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应该坚持不贪为宝,做到公私分明、秉公用权,就不会出现爱鹤失众的现象。
法治教育应该从党员干部抓起,使党员干部知法、守法,自觉以不贪为宝,才能够做到大公无私。
《波澜老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波澜老成
【拼音】
bō lán lǎo chéng
【释义】
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出处】
《杜工部集·敬赠郑谏议十韵》诗:毫发无遗恨,波澜独老成。
解释:诗成后没有丝毫的遗憾,诗如波澜起伏,老来独成
【近义词】
韩潮苏海 云涌飙发 汪洋自肆
【反义词】
聱牙佶屈 不忍卒读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诗文气势雄壮。
【成语故事】
宋朝时期,有一个叫徐友的画家。从小他家里就很贫穷,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没有钱买画笔他就用树枝在地上作画。长大后,他凭借高超的绘画水平,成为了知名的画家。
徐友非常善于山水画,他的画气势磅礴。但是他的画喜欢埋伏笔,一般人看的话就已经觉得非常不错。但是真正一些画画高手,又会从他的画里看出不一样的意境。
有一次,徐友去常州太和寺游玩。当他来到太和寺佛殿后面时,看到墙上非常的空,于是他提笔就开始在空旷的墙壁上作画。不出两柱香的功夫,他便在墙壁上画出了一幅描绘河水的壁画,并给这副画题词为《清济贯河》。
在这画中有一条长长的大河,这条河蜿蜒盘旋,从山腰上蜿蜒而下,穿过群山,流过丛林,最后归入大海。人们大概量了下,这条河前前后后约有40余丈。
自从太和寺有了这幅壁画后,众多游客争相来参观,大家纷纷称赞这幅画非常有气势。
到了元朝时侯,画评家汤垕来到太和寺,观看了这副壁画后,说道:“大家都看到这幅画的气势,但是这幅画真正的妙处并不在此,因为他功力深厚,笔法老练,线条连绵不断,像波涛起伏,跟水势相结合,互相影响,就觉得越看越奇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波澜老成”这个成语,用来指文章很老练,或者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功力深厚。
《食不甘味的成语典故》
【成语】
食不甘味
【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释义】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令于境内,尽堞中为战具,竟为守备,为死士置将,以待魏氏。”
解释:秦王听了很害怕,连睡觉都不能安枕,连吃饭都吃不出味道,于是就在国内下一道命令,把全部城墙都配备上作战的武器,加强边防的力量,并且招募敢死队,调兵遣将严阵以待魏军。
【近义词】
狼吞虎咽 忐忑不安 如坐针毡 狼吞虎餐 寝食不安 食不遑味
【反义词】
泰然处之 心安理得
【成语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有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号称战国七雄,其中七雄之一的秦国是最为强大,它经常侵犯其他国家。其他六国对秦国也是敢怒不敢言。但是也没办法,因为实力相差还是太悬殊。
有一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见楚威王,要挟说:“ 如果楚国不服从秦国,秦国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闻听大怒,下令把秦国使者驱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实力不足而焦虑不安,如果强秦发兵入侵该如何办呢?恰在这时说客苏秦(曾任赵国相国、武安侯)前来拜他劝楚威王与赵、魏等国联合起来抗秦。
楚威王一听,十分高兴,说:“非常感谢你的妙计,我正为这件事‘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现在就按你的计策去做。”而后,苏秦又去游说其他国家。
苏秦到了齐国,游说齐闵王说:臣听说率先挑起战争的人必然后患无穷,而不顾招人忌恨,带头缔结盟约攻打他国的最终陷于孤立。如果后发制人就能有所凭借,顺应时势即可远离仇怨。因此圣贤做事,无不借势而为,顺天而动。借助形势,有利于展开步骤;倚重天时,则是成功的关键。因此,不懂得借势顺天之理,能成就大事的机会实在微乎其微。善于开创王业的君主,在于能使诸侯劳顿而自己闲逸,使天下混乱而本国安宁。安逸与大治在我方,而劳顿与混乱在它国,这就是王霸之道。积蓄国力以待来敌,以消兵祸,那么他的国家没有隔夜之忧。有什么事实作佐证呢?过去魏惠王拥有领土上千里,甲士三十六万,倚仗自己实力强大,攻取邯郸,西围定阳,又邀集十二家诸侯朝拜周天子,为图谋秦国作种种准备。
秦孝公闻报,忧心忡忡,寝食难安,食不甘味,动员全国,修缮战守的器具,境内严加防守,同时招募死士,任命将领,以待来敌。
【造句举例】
高考结束后,由于考试发挥得不好,在分数还没出来之前,我总是食不甘味,坐立不安。
这道题我怎么也做不出来,搞得我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背城借一的成语典故》
【成语】
背城借一
【拼音】
bèi chéng jiè yī
【释义】
在自己城下和敌人决一死战,多指决定存亡的最后一战。
【出处】
出自《左传·成公二年》:子以君师辱于敝邑,不腆敝赋以,犒从者。畏君之震,师徒□尧败,吾子惠徼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敝器、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馀烬,背城借一。敝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
解释:您带领国君的军队光临敝邑,敝邑用很少的财富,来犒劳您的左右随员。害怕贵国国君的愤怒,我军战败。您惠临而肯赐齐国的福,不灭亡我们的国家,让齐、晋两国继续过去的友好,那么先君的破旧器物和土地我们是不敢爱惜的。您如果又不肯允许,我们就请求收集残兵败将,背靠自己的城下再决最后一战。敝邑有幸而战胜,也会依从贵国的;何况不幸而败,哪敢不听从您的命令?
【近义词】
背水一战 垂死挣扎 孤注一掷 凭城借一 破釜沉舟
【反义词】
重整旗鼓
【用法】
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形容作最后一搏。
【成语故事】
公元前五八九年,晋、鲁、卫三国的联军击败齐军后,齐顷公派大臣宾媚人(即国佐,曾主持齐国之政)带上贿赂去见晋军主帅郤克,当晋方提出屈辱齐国的苛刻条件(必以萧同叔子就是齐侯之母为人质,并且将齐国境内田间的垄亩变成东西走向,这样道路、水渠都将成为东西方向,以便晋军的行动)时,宾媚人本着维护齐国尊严,坚决地加以拒绝,并准备决一死战。
鲁、卫两国劝谏郤克说:“齐国怨恨我们了。齐国死去和溃散的,都是齐侯亲近的人。您如果不肯答应,必然更加仇恨我们。即使是您,还有什么可追求的?如果您得到齐国的国室,我们也得到失地,而缓和了祸难,这荣耀也就很多了。
齐国和晋国都是由上天授与的,难道一定只有晋国永久胜利吗?”晋国人答应了鲁、卫的意见,回答说:“下臣们率领兵车,来为鲁、卫两国请求。如果有话可以向寡君复命,这就是君王的恩惠了。岂敢不遵命?
终于晋军主帅郤克放弃了继续进攻的主张,签订了盟约,齐国得以转危为安。后来以“背城借一”表示誓与敌人决一死战。
【造句举例】
战势已至此,我们别无选择,只有背城借一,拼一拼,说不定还有一线生机。
不要把所有的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勿背城借一,给自己留条后路。
《解衣推食的成语典故》
【成语】
解衣推食
【拼音】
jiě yī tuī shí
【释义】
推:让。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于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解释: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近义词】
助人为乐 慷慨解囊
【反义词】
自顾不暇 以己度人 以毒攻毒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宾语、分句;含褒义。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原本在项羽帐下效力,但是一直得不到重用,韩信心灰意冷,于是转而投靠了汉王刘邦。凭借过人的才识和谋略。韩信很快受到萧何的赏识,于是在汉王面前极力推荐韩信。刘邦听说韩信原本在项羽帐下担任执戟郎,有些瞧不起他,后来还知道韩信以前受过别人的胯下之辱,于是更加瞧不起韩信,随便给了韩信一个小官当当。
韩信也颇觉的委屈,哀叹未遇明主,于是连夜出逃。萧何听说韩信跑了,于是找匹快马连夜去追韩信,最后终于追到韩信,并劝说韩信回去,韩信对萧何的知遇之恩十分感激。汉王刘邦开始以为萧何连夜骑马出营是为了当初哪个不受自己待见的韩信,于是立马开始重视起韩信来。萧何在汉王面前用姓名担保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刘邦于是半信半疑的将韩信受封为大将军,统领三军。
后来,韩信指挥有度,领导有方,在几次大战中都获得胜利,刘邦这才看重和完全相信韩信,对韩信也是礼遇有加。汉军在韩信的领导下,一举扭转对项羽时的不利局面,打得项羽节节败退,最后两军旗鼓相当,平分秋色。
有一年,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
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
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
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造句举例】
多年来,他一直对我嘘寒问暖,解衣推食,我很感激。
这些解衣推食的善行,证明我们的社会还是充满温暖。
《乐不可支的成语典故》
【成语】
乐不可支
【拼音】
lè bù kě zhī
【释义】
支:撑持;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快乐的程度到了极点。
【出处】
东汉.班固等《东观汉记.张堪传》:“在郡二年,征拜骑都尉,后领票骑将军杜茂营,击破匈奴于高柳,拜渔阳太守。捕击奸猾,赏罚必信,吏民皆乐为用。匈奴尝以万骑入渔阳,堪率数千骑奔击,大破之,郡界以静。乃于狐奴开稻田八千余顷,劝民耕种,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无附枝,麦穗两岐。张君为政,乐不可支。”
解释:张堪在蜀郡任职两年,被征召回京,拜为骑都尉,后又领骠骑将军杜茂军营,在高柳击败匈奴,拜为渔阳太守。他在渔阳追捕打击奸猾之徒,赏罚必倍,官员百姓都乐意为他所用。匈奴曾出动一万名骑兵入侵渔阳,张堪率骑兵数千名奔袭攻击,大败敌兵,渔阳界内从此安定无事。于是他令百姓在狐奴开垦稻田八千余顷,劝谕百姓耕种,因此使郡中殷实富庶起来。百姓作歌说:“桑树无乱枝,麦穗有双歧,张君施政,百姓乐不可支。”
【近义词】
兴高采烈 喜出望外 喜不自禁 欢天喜地 欢欣雀跃
【反义词】
苦不堪言 痛不欲生 肝肠寸断 哀痛欲绝
【用法】
偏正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形容快乐到极点,偏重表现程度于“支”。
【成语故事】
汉朝时期,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以后,西蜀公孙述在成都称帝,刘秀命张堪跟着大司马吴汉带兵讨伐公孙述。
刘秀的部队后援紧缺,到达蜀国时粮草只够七天的了,大司马吴汉眼见形势紧迫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张堪这时侯给吴汉献计擒贼先擒王,建议派出一个小分队将公孙述引蛇出洞,然后再对其进行攻击。
吴汉依计行事,公孙述果然中计出城应战,最终被吴汉的士兵们杀死了,就这样成都被刘秀的部队攻了下来。吴汉跟张堪进入成都后,对百姓们秋毫无犯,对各级官员都进行了安抚,将太守的职责认真履行到位,成都的局势很快便安定了下来。
没过多久,匈奴的骑兵侵犯渔阳,朝廷任张堪为骑都尉前去平定。匈奴的部队很快被张堪打败了,张堪把渔阳收复后带着军民们开垦了八千多公顷的田地,百姓们的生活很快就开始富足起来。大家特意编了一首歌谣来称赞他:“农村百业兴旺,田野硕果累累。张堪为政清廉,百姓乐不可支。”
刘秀听说张堪的事迹后非常感动,麾下有这样才高八斗的能人也十分开心,于是他决定把张堪调到朝廷来效力,但是这时侯张堪却因病逝世了。
【造句举例】
股票基金一上涨,那一对相濡以沫的夫妻赚了钱便开心得乐不可支。
在那一场别开生面的少年蓝球比赛中六年级得了第二名,整个球队都高兴得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