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0-03 09:00:19
《玉汝于成的成语典故》
【成语】
玉汝于成
【拼音】
yù rǔ yú chéng
【释义】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你成功。现多指逆境可以帮助一个人取得成功。
【出处】
宋·张载《西铭》:“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
解释:富有,地位高贵,福气,吉祥等等这些很好的东西有用了,那是上天的恩赐,它们将为使你的人生很丰厚很精彩;贫穷、地位低下、忧愁、伤心,这也是上天的恩赐,上天也很爱你如玉一般,但要让你在艰苦的经历后才能成功。
【近义词】
遇难成祥
【反义词】
落井下石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位名满天下的哲学家,姓张名载,字子厚。他生于凤翔郿县横渠镇,是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学一脉的重要奠基人,后世尊称他为“横渠先生”或“张子”,其位被奉入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与先贤同列。张载还是程颐、程颢两位大儒的表叔,所创“关学”影响深远。
年少时,张载便才华出众,闻名乡里。但他起初并不专攻圣贤书,反而对兵法情有独钟。当时的名臣范仲淹十分赏识他的才学,却对他沉迷兵法感到不解,于是劝勉道:“读书人自有读书人的事业,何必非要钻研用兵之道呢?”
张载听后深受启发,从此转而专心学问。后来他考中进士,出任过几任地方官,因性格刚直、敢于直言,触怒了当权大臣,终于在四十九岁那年辞去官职,返回横渠老家,闭门读书,潜心治学。
横渠地处偏僻,虽有薄田几亩,但张载一家生活清贫,仅能维持温饱。他却安之若素,不以为意。每日清晨,他便独自走进书房,闭门苦读,常常因深思一个问题而忘记吃饭、休息。夜深人静,妻儿早已入睡,他仍躺在床上反复思辨;若有所悟,便立即起身点灯,披衣执笔,记录心得。不少年轻学子慕名而来,拜他为师。有些学生家境贫寒,张载不但不收学费,反而供给他们饮食,与他们同甘共苦。
张载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女于成也。”意思是:富贵顺遂,是上天的恩赐,能让人生更加丰厚;而贫贱坎坷,同样是上天的安排,意在磨砺你,助你成就大器。这句话,既是他对人生的理解,也是对自己的勉励。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必须要有直面挫折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毅力。危机未必是绝境,反而可能是转机。真正可怕的,不是困难本身,而是在困难面前失去信念、放弃希望。唯有在逆境中依然保持清醒与坚定,才能于痛中见喜,在危机中寻得新机。
【造句举例】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贫穷是一种挑战,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面对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面对财富,也是一种考验,它问询一个民族能否不沉湎于感性享受,不沉湎于物质财富,而树立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
《按甲寝兵的成语典故》
【成语】
按甲寝兵
【拼音】
àn jiǎ qǐn bīng
【释义】
收拾起铠甲武器。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出处】
晋·司马彪《九州春秋·傅干》:“愚以为且按甲寝兵,息养军士,定土分封,论功行赏。”
解释:我觉得应该收拾起铠甲武器,休养军士,安定疆土并进行分封,按照功劳行赏。
【近义词】
解甲归田 按甲休兵 退役还乡 落叶归根 刀枪入库 马放南山
【反义词】
厉行节约 黩武穷兵 厉兵秣马 投笔从戎 穷兵黩武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停战词性,中性成语。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曹操手下有一名参军名叫傅干,字彦材。建安年间为丞相参军、仓曹属,后官至扶风太守。傅干识力超众,善知形势,深明事理,精通韬略,史书所载事迹虽然不多,却件件反映他的与众不同和棋高一筹。
建安十九年秋七月的时候。曹操准备南征孙权。参军傅干谏曰:“治天下之大具有二,文与武也;用武则先威,用文则先德,威德足以相济,而后王道备矣。往者天下大乱,上下失序,明公用武攘之,十平其九。今未承王命者,吴与蜀也,吴有长江之险,蜀有崇山之阻,难以威服,易以德怀。愚以为可且按甲寝兵,息军养士,分土定封,论功行赏,若此则内外之心固,有功者劝,而天下知制矣。然后渐兴学校,以导其善性而长其义节。公神武震於四海,若修文以济之,则普天之下,无思不服矣。今举十万之众,顿之长江之滨,若贼负固深藏,则士马不能逞其能,奇变无所用其权,则大威有屈而敌心未能服矣。唯明公思虞舜舞干戚之义,全威养德,以道制胜。”公不从,军遂无功。
大意是劝谏曹操,治理天下分为文治和武治,武治要先立威,文治腰先立德。现在东吴有长江天险,西蜀有崇山之阻,这两个地方一时还难以征服,眼下要先放弃南征,关注国内的安定和治理,对于那些有功之人要进行论功行赏,休养生息,兴办学校,培养人才,这样才能显示主公的英明神武,从而威服天下。曹操后来采纳了傅干的建议,暂时休战,专注国内休养生息和人才培养。
不出几年,曹操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后来曹操去世后,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建立魏国。很快,凭借曹操打下的坚实基础,魏国在对东吴和蜀国的战争中不断取胜,最终消灭蜀国和吴国,统一中国。
【造句举例】
非洲的国家里部落战争很频繁,大家都希望各个部落按甲寝兵,握手言和。
全世界的人们都希望各个国家按甲寝兵,和平共处,唯独美国不是。
《元龙高卧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元龙高卧
【拼音】
yuán lóng gāo wò
【释义】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解释: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近义词】
元龙豪气
【反义词】
除旧布新 改头换面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无礼。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纷争不断,一代枭雄刘备郁郁不得志,只能投靠刘表。有一天,刘表跟刘备、许汜在偏厅闲谈,评论天下人物,说到广陵太守陈登,刘表、刘备都认为他懂谋略,善用兵,年轻有为,是个人才。
许汜却说拜访过他,觉得他江湖豪侠之气太重,有点粗野不文。刘备见许汜说时语带谴责,便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有这样的看法。
许汜讲出他拜访陈登那次不愉快的经历:
“我因为避战乱,到下邳去探访他。那时我身无长物,饱经饥寒,只求有个栖身之所,找碗饭吃。他却夸夸其谈,纵论军国大事。我唯唯否否,暗示我需要的不过是一所普通房子,几亩薄田,让我自耕自足。”
“他对此没有回应,兴致愈来愈冷,不停地打呵欠,随即爬上高高的大床,说要睡觉,失陪了。我正想问他:我到哪里去睡?他却指着室内另一张矮床说:‘你睡那里。’”
“很快我就听到他如雷的鼾声,我睡在那张矮床上怎么睡得着?心中不忿,我许汜曾经也有国土之名,如今虽然落魄,怎可以如此待我!我说他豪侠之气太重,不拘小节,是一种忠厚的说法了。”
刘备听了哈哈笑道:“陈蕃做豫章守时,等闲不招呼客人。只有隐士徐丰来时,他会把吊在墙上的一张床放下来,招呼徐丰歇息,二人联床夜话。到徐丰走了,他又把床吊回原处。只因陈蕃敬重和喜欢徐丰,才如此热诚相待。许先生你有国土之名,当此乱世,陈登以为你会忧国忘家,提出一些救国良策,谁知你却求田问舍,只为个人打算,怎不叫他失望!既然他心中看不起你,叫你睡在下床,已经是客气的了。”
【造句举例】
客人已经到家里来拜访你了,你还是一副元龙高卧的样子,谁见了也会生气。
这个客户对我们很重要,我希望你收起你那元龙高卧的模样,跟我一起去好好接待一下。
《庙堂之量的成语典故》
【成语】
庙堂之量
【拼音】
miào táng zhī liàng
【释义】
庙堂:帝王之宗庙,喻宏大。形容人气量大,遇事沉着冷静。
【出处】
唐·房玄龄 《晋书·谢安传》:“谢有庙堂之量。”
解释:谢玄气量宏大,遇事沉着冷静。
【近义词】
网开一面 不存芥蒂 捐弃前嫌 器欲难量 宽洪海量 无所不容 豁达大度 大度汪洋 休休有容 宽容大度 宽宏大度 陂湖禀量 宽大为怀 诟如不闻
【反义词】
小肚鸡肠 分斤掰两 洗垢求瘢 分金掰两 争斤论两 鼠肚鸡肠 器小易盈 吹毛求疵 求全责备 寸量铢称 心胸狭窄 斤斤计较 执法如山 讨价还价 斗筲之人
【用法】
作宾语;指人的气量大。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秦王苻坚率百万人犯晋,晋朝的文武百官都胆战心寒,独有宰相谢安似若无其事一般。谢安的侄儿谢玄向叔父请示,这次出征应如何迎战秦兵?谢安毫不在意地说:“朝廷不是另有旨意给你了吗?说完就传命备车,要到郊外别墅作乐去。在相府的亲友们都跟了去玩,谢玄当然不便不去,也就跟到了郊外别墅,谢安对谢玄说:“来来来,我们下盘棋,我就以这别墅为赌注,我要是输了,就把它送给你。”二人对坐,下起棋来,平时谢安的棋是下不过谢玄的,而这一次,却是谢玄输了,因为他心里记挂着怎样迎战强大的秦军,哪里还有心思下棋呢!棋局结束后,谢安又提议游山玩水,谢玄也只得陪着,直到深夜方才回城。
中军将军桓冲,对秦王苻坚的大兵南下是沉不住气的。他唯恐建康京城有问题,就派了3000名精锐兵卒来保卫京城。可是谢安一口回绝说:“你何必这样大惊小怪呢?你的队伍应当留着在西线防敌,京城里朝廷自有布置,用不着你烦心。”
桓冲退出相府,对部下说:“谢相国虽然气度大,有所谓庙堂之量,宰相肚里撑得了船,话是不错,但他到底是个文臣,不懂军事,现在大敌当前,眼看着秦军就要打到长江边上了,他老人家还在游山玩水悠游自得,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而且他所派出迎击敌军的将领都是些小孩子,年轻识浅,怎能对付得了苻坚?我们眼看就要做亡国奴了。”
然而,战争结果与这位军事专家所估计的完全相反。淝水一役,强大的秦军被这几个毛头小伙子杀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地溃败了,当捷报传到京城,谢安正在和客人下棋,他看了看捷报,随即扔到床上,面上连一点喜色也不露,仍旧和客人下棋,客人问:“这报告里写的是些什么?”谢安漫不经心地说:“几个小孩子们把苻坚打败了,如此而已。”他仍旧与客人下完棋才回内室。
然而,当谢安回内室过门槛时,高兴得连木屐底上的木齿都碰断了,但他自己还不觉得呢。
【造句举例】
张总有着庙堂之量,遇事沉着冷静,决策果断凌厉,这就是为什么他能建立起这么大商业帝国的根本原因。
《天夺之魄的成语典故》
【成语】
天夺之魄
【拼音】
tiān duó zhī pò
【释义】
魄:魂魄。天夺去了他的魂魄。比喻人离死不远。
【出处】
《左传·宣公十五年》:晋侯使赵同献狄俘于周,不敬。刘康公曰:“不及十年,原叔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
解释:晋景公派遣赵同到成周进献俘虏的狄人,表现得不恭敬。刘康公说:“不到十年,原叔一定有大灾难。上天已经夺走了他的魂魄了。”
【近义词】
天夺其魄
【反义词】
近在咫尺 难解难分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北方有一支少数民族,因这个民族的人喜欢穿红色的衣服,所以称之为赤狄。他们是狄人的一支。主要分布于今山西长治一带,与晋人相杂居,是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狄族部落,赤狄人建立的国家称为潞国。
潞国的国家靠近晋国,与晋国关系非同一般。经常会出现两个国家的贵族互相联姻的情况,赤狄人也没有像其他的少数民族那样对汉人任意的抢劫和杀害。
后来,潞国的潞子婴儿即位国君,潞子婴儿生性老实、懦弱。而潞国的相国酆舒又是一个专横暴戾的人。为了独揽朝政,酆舒一直收揽人心,对抗潞子婴儿,潞国可以说是酆舒一人说了算。酆舒看见秦国实力逐渐强大,而潞国又是跟晋国关系修好互相通婚,如果潞子婴儿通过晋国来对付自己,自己将毫无胜算。于是酆舒就投靠秦国,想通过秦国势力来限制晋国。
在公元前594年,潞国国家发生内乱,丞相酆舒他横加罪名把潞子婴儿的夫人(潞子婴儿的夫人是晋景公的姐姐伯姬)杀了,又伤潞子婴儿的眼睛。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潞子婴儿求援晋国,请求晋国发兵捉拿酆舒。晋军来到之后,在曲梁(潞城北部)与潞国叛军激战一场,酆舒逃亡,晋国顺便还把潞子婴儿抓去,顺手牵羊灭了潞国。从此潞国也就划入晋国版图,成为强晋的一部分了。
后来酆舒逃亡卫国,卫国人怕殃及自己,把他抓住,缚送到晋国,晋景公下令把他杀死。晋国派大夫赵同(赵国国君的先人)去向周朝的天子进献俘虏的狄人。赵同依仗晋国强大,对周天子表现得很不恭敬,很傲慢。周天子的儿子刘康公看了很不高兴,骂道:“不及10年,原叔(即赵同)必有大咎,天夺之魄矣!”意思是说,要不了10年,赵同必定遭到大祸,老天爷已将他的魂魄夺走了。“
天夺之魄”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人已离死期不远了。
【造句举例】
上天对他他不公平了,年纪轻轻就天夺之魄,患上绝症,但是他没有放弃,一直同死神进行斗争。
《兰薰桂馥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兰薰桂馥
【拼音】
lán xūn guì fù
【释义】
兰,指的是兰草,兰草十分幽雅,民间把“芝兰”视为雅典的象征。古人常用“芝兰玉树”或“桂林杏苑”来比喻德才兼备的人。桂,指的是桂花树,桂花十里飘香,民间把“桂子”与“贵子”视为吉祥的象征。馥,指的是香气,馥郁芬芳。兰薰桂馥原比喻恩泽长留,历久不衰。后用来指子肖孙贤。
【出处】
唐·骆宾王《上齐州张司马启》:常山王之玉润金声,博望侯之兰薰桂馥。
解释:常山王的品德如玉般温润,声音如金般清亮;博望侯的品德如兰薰桂馥般高雅。
【近义词】
芝兰玉树、桂林杏苑、恩泽后世
【反义词】
鱼龙混杂、肮脏丑恶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非常喜欢品尝美酒,而他的弟弟夫概也跟着他学习如何酿制美酒。夫概在学习过程中,因为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努力,逐渐成为了一位优秀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有一种独特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经常让夫概带着美酒到各地巡游。
有一次,夫差带着美酒来到了一个小镇上,在镇上的一家酒店里品尝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非常独特,不仅口感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夫差问店主这种美酒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店主告诉他这种美酒是由一位叫做张敬儿的酿酒师所酿制的。张敬儿是一位非常有才华的酿酒师,他所酿制的美酒不仅味道好,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特殊的香气。夫差对张敬儿非常感兴趣,他决定邀请张敬儿到吴国为他酿制美酒。
张敬儿听到夫差的邀请后,非常高兴。他觉得能够为吴王夫差酿制美酒是他一生中最大的荣幸。于是,他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来到了吴国。在吴国,张敬儿尽心尽力地为夫差酿制美酒,他用了各种材料和技术,最终成功地酿制出了一种叫做“兰薰桂馥”的美酒。这种美酒不仅味道醇美,而且还散发出一种非常浓郁的香气。夫差非常喜欢这种美酒,他觉得这是他喝过的最好的酒。
在喝了很多张敬儿所酿制的美酒之后,夫差对张敬儿的才华和品德非常敬佩。他决定任命张敬儿为吴国的宰相,并且让他掌管整个国家的政务。张敬儿非常感激夫差的信任和重用,他尽心尽力地为吴国工作。
后来,吴国越来越强大,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而张敬儿也因为他的才华和品德成为了春秋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造句举例】
令尊德高望重,教子有方,一定能遗泽后人,兰熏桂馥。
这家餐厅里充满了兰薰桂馥的香气,让人感到舒适和愉悦。
《齐人之福的成语典故》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
《唱筹量沙的成语典故》
【成语】
唱筹量沙
【拼音】
chàng chóu liáng shā
【释义】
把沙当做米,量时高呼数字。比喻安定军心,制造假象来迷惑敌人。
【出处】
《南史·檀道济传》:“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余,故不复追。”
解释:道济命令士兵们一斗一斗量米,并大声喊出来,用少量的米覆盖在土堆上。使敌军误以为道济军中军粮如山。到了第二天,魏军探子回报说宋军粮草充足,军粮都是堆得跟小山一样,于是魏军不敢再追了。
【近义词】
唱沙作米
【反义词】
无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指制造假象迷惑对方。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南朝的宋朝实力增长迅速,北朝的北魏经常袭扰宋朝。宋文帝于是下令,是时候反击了。于是,在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宋文帝任命檀道济为督征讨诸军事,奉命率众伐北魏。
第二年一月,道济等自清水(清水即济水,位于今山东西部)赴救滑台(今河南滑县)。
北魏将领叔孙建、长孙道生率众截击。
十六日,道济军到达寿张,恰逢北魏安平公乙旃眷,遂领宁朔将军王仲德、骁骑将军段宏等奋勇冲杀,大破之。
继而转战至高梁亭,斩北魏济州刺史悉烦库结。
二月底,道济率军进至济水(黄河水道)。在二十多天里,与北魏军进行三十余次战斗,多获胜利。
不久,道济军抵达历城(今山东济南市郊),遭叔孙建等骑兵部队的截击,所带粮秣也被焚烧,因而难以继续前进。
这时,北魏部将安颉,司马楚之等乘机专攻滑台。
滑台守将朱修之坚守数月,终因供应不继,困顿不堪,滑台为北魏所占,修之被俘。
道济得知滑台失陷,又无粮秣接济,欲救不能,准备撤返。
此时,道济部下有投降北魏的士兵,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诉以后,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道济军。
当道济率军撤退到邯郸市曲周县境内时,被追击的魏军包围。
檀道济命令士卒唱着数筹码量沙,把仅有的粮食盖在沙上,佯示粮足,以迷惑魏军。
魏军望见宋军一堆一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故将投降过来的宋兵视为“间谍”,而杀掉。
为了扭转局势,道济又心生一计,以士卒全穿上盔甲,唯有他一人穿白色衣服,带领部队从容出走。
魏军认为,道济及其部队在被包围的情况下,如此不慌不忙地撤走,一定预设有伏兵,故不敢近前聚歼。就这样,道济军得以安全返回。“唱筹量沙”,比喻为安定军心,制造假象,迷惑敌人。
【造句举例】
每当有上级领导前来检查,单位领导总是提前收到消息,并安排大家在领导检查时唱筹量沙,故作工作繁忙的景象。于是领导很满意,其实大家都是做样子装出来的。
《奇文共赏的成语典故》
【成语】
奇文共赏
【拼音】
qí wén gòng shǎng
【释义】
奇:美妙。奇文:绝妙的好文。共赏:共同欣赏。该成语意指新奇美妙的文章共同欣赏,现也用以指对错误观点或荒谬的文章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批判,含讽刺意味。
【出处】
东晋·陶渊明《移居》:“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解释:这个念头已经有了好多年,今天才算把这件大事办完。简朴的屋子何必求大,只要够摆床铺就能心安。邻居朋友经常来我这里,谈谈过去的事情,人人畅所欲言;见有好文章大家一同欣赏,遇到疑难处大家一同钻研。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在句子中一般作谓语、宾语;可用作贬义。
【成语故事】
陶渊明辞官回到农村家中后,由于亲自参加劳动,接近劳动群众,对农村的淳朴生活感情深厚。每当劳动之余,饮过酒之后,他便写诗作乐,描叙自己的志趣。他在一首《饮酒》诗中兴奋地写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陶渊明回到农村,过着隐居生活,大约过了四年之后,他又把家搬到了浔阳南村。南村住着他的一些志趣相投的好朋友,诗人同他们朝夕相处,论诗习文,生活充满了乐趣。陶渊明高兴地写了两首《移居》诗,其中一首是:
昔欲居南村,非为卜其宅。
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
怀此颇有年,今日从兹役。
敝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
邻曲时时来,抗言谈在昔。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鉴赏文学作品,追寻的就是这样的境界。尤其是同题材的作品,更需“析异”,运用比较法,纵横联系,同中求异,异中取同,发展求异思维。没有分析,比较就不能进行;没有综合,事物间的联系也就不能确定。
后人根据陶渊明的这首诗总结出成语“奇文共赏”,用来指新奇美妙的文章共同欣赏,现也用以指对错误观点或荒谬的文章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批判,含讽刺意味。
【造句举例】
书中精辟的论述太多了,这里不妨稍稍展示一些,算是“奇文共赏”吧。
天下奇文共赏之,就让我给大家读一读吧!
《下车伊始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下车伊始
【拼音】
xià chē yī shǐ
【释义】
伊:文言助词;始:开始。旧指新官刚到任。现比喻带着工作任务刚到一个地方。
【出处】
《礼记·乐记》:“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而封夏后氏之后于杞,投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之行商容而复其位。”
解释:武王战胜了殷封王,来到了殷都,未等下车,就把黄帝的后代封于蓟,把帝尧的后代封‘于祝,把帝舜的后代封于陈。下车以后又封夏禹的后代于祀,把商汤的后代安置于宋,整修了王子比干的墓,把箕子从牢中释放出来,让他去寻访商代的礼乐之官并且官复原位。
【近义词】
下车之始 走马上任 新官上任 新来乍到
【反义词】
久居此地
【成语故事】
商朝末年,西岐周武王姬发继位后,即择机灭商。周武王四年十二月,武王乘商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商军主力在东夷作战,朝歌空虚之机,率数万大军,会同各路诸侯国军,渡孟津(今河南孟津东北、孟县西南),于商效牧野(今河南淇县南)击败商军17万众(一说70万人)(即是牧野之战),灭亡了商王朝。
周灭商以后,周从一个西部小邦变成了一个大国。为了巩固和扩大周王朝的统治,有效地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周初实行了分封制。分封制就是把周王的子弟、亲戚、功臣以及古代先王圣贤的后代分配到一定的地区,分别授给他们一定范围的土地和人民,建立封国。
这些封国就是诸侯,诸侯受封时,要举行册封仪式,周天子向受封者颁布册命,宣布封疆范围、土地的数量,并把该地区的人民一起赐给受封者,同时还给受封者官属、奴隶、礼器和仪仗等。
周武王打败商朝后,坐车前往朝歌(前商朝的都城),在抵达朝歌,还没下车就开始进行分封。武王所封有下列国家:封神农的后代于焦,黄帝的后代于蓟,舜的后代于陈,大禹的后代于杞,师尚父于齐,周公于鲁,召公奭于燕,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同时封商纣的儿子武庚于殷。这些人都是先贤圣人的后代或是周的功臣、子弟以及殷商的后代。
经过周初的两次分封,形成了以王畿为中心、众多诸侯拱卫周王室的局面。王畿是周王室统治的中心地区,武王时已经计划将周的王都建于洛水与伊水之间的地区,但没来得及兴建就去世了。周武王的分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造句举例】
很多人总是喜欢在没有弄清楚事情之前指手画脚,不注重调查研究,下车伊始就发议论,提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