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11-13 17:28:29
《河东狮吼的成语典故》
【成语】
河东狮吼
【拼音】
hé dōng shī hǒu
【释义】
比喻悍妒的妻子对丈夫大吵大闹。
【出处】
宋·苏轼《寄吴德仁兼简陈季常》诗:“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师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解释:陈季常也实在可怜,他整夜不睡大谈佛法,忽然听见那河东狮子的吼声,便吓得心都虚了,连扶着的拐杖也掉了。
【近义词】
狮威胜虎 季常之惧 畏妻如虎
【反义词】
无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苏轼有一个好朋友,名叫陈 慥[zào],字季常,陈季常信佛,自称龙丘先生。他很喜欢请客,宴会时又爱安排歌女唱歌。但他的太太柳氏是个妒忌心很重的人,而且是出了名凶悍的。陈季常宴客时如果有歌女在场,她便会大叫大喊,用拐杖猛敲墙壁,把客人赶走,所以陈季常非常怕她。
有一次,苏东坡去看季常,还没踏进门槛,就听到一声大吼,紧接着一阵拐杖落地的声音,苏东坡被吓得连退三步,楞了一会儿,才赶紧跑进去探个究竟。他进门一瞧,不禁笑了出来,原来,柳氏正竖着眉瞪着眼的骂着陈季常,而陈季常躲在一旁发抖,口里连连称是。于是,苏东坡题了一首诗送给陈季常,那首诗写道:
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
忽闻河东狮子吼,柱杖落手心茫然。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有谁能像龙丘居士(也就是陈季常)那么有才能呢?谈起佛学、佛法,往往整夜都不睡觉,但是一听到妻子的怒骂声,就吓得连拐杖都离了手,茫茫然不知所措。”
陈季常的夫人柳氏是河东人,河东是柳氏的郡望,暗指柳氏。“狮子吼”一语来源于佛教,意指“如来正声”,比喻威严。后来这个故事被宋代的洪迈写进《容斋三笔》中,广为流传。河东狮吼的典故从此确立,至今仍然是凶悍妻子的形容词。又因为陈慥字季常(电影中就是以这个名字出现的),后来人们就把怕老婆的人称为“季常癖”。
有一天,苏东坡邀陈季常春游,柳氏担心他与妓女鬼混,不准他去。陈季常作了保证,如有妓女愿受罚打,柳氏才答应。后来柳氏打听到,果然有妓女陪他们游逛,回来便要打他。陈季常怕挨打,经苦苦哀求,改为在池边罚跪。苏东坡来访,看到陈季常这副样子,认为是男子汉大丈夫的耻辱,用些大道理责怪柳氏,两人争吵起来。
柳氏觉得苏东坡唆使其夫携妓游,又来干涉自己家的事,便把他赶出去了。陈季常为什么这样服管?柳氏在陈季常对她撒谎时,一边哭着一边说出这样一句话:“若还违拗些儿,天吓!我不刎便吊!”原来这是她的法宝,两者相比之下,陈季常只有乖乖地服管了,其实,如按古法,柳氏照为妻之道去做,百依百顺,由陈季常浪荡,恐怕不会有好结果,远不如“妻管严”,要他老老实实做学问去,倒能有所成就。
【造句举例】
你别看老张在外面神气活现的,一回到家听到河东狮吼,马上变成温驯的小猫。
《半瓶醋的成语典故》
【成语】
半瓶醋
【拼音】
bàn píng cù
【释义】
指介于懂与不懂之间,且喜欢炫耀。比喻对某一门知识只是一知半解却好在人前卖弄的人。说自己表示谦虚,说别人表示看不起别人。
【出处】
元 无名氏《司马相如题桥记》:“如今那街市上常人,粗读几句书,咬文嚼字,人叫他做半瓶醋。”
解释:现在那街上的普通人,粗略读过几本书,专门死抠字眼认识几个字,人们管这样的人叫半瓶醋。
【近义词】
半桶水 半吊子 半瓶子醋
【反义词】
行家里手
【成语故事】
古时候,有这样的一个故事:
李四年轻时他喜欢画画,可是没有去学,又喜欢唱歌跳舞,可是又觉得男人家学那些没用,也没有去学。他在地主家当过小工,在餐馆里当过小二,在药店当过伙计,在当铺当过下人,在染坊当帮工,只要是他能想起来的营生,他都做了。
他为人老实、厚道,在餐馆当小二时候,几个厨师都很喜欢他,愿意带他,都想收他做徒弟,可是不知道什么缘故,大约是脚受了点轻伤吧,他就请假回家再也没去过。
在染坊当帮工的时候,本来当得挺好,可是有一天,他忽然觉得,染坊里干的,大多是女人,自己一个男人,混在里面算嘛事?他就又不干了。他还当过街头小贩,刚开始不行,半年后,他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开始赚钱,可是有一天,他忽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情产生了怀疑,觉得做这些根本没有什么大前途。
此后,他又开了一个烤饼店,也因为一点儿小事关了,没有做长久。他还会养花,曾有一段时间,他几乎打算去养花卖花。他学过木工,可是他没有干过与木工相关的事情。他还曾想办一个布庄,可是因为没钱的原因,只得作罢。他从来没有走过回头路。一个地方,他走过去就不再回头留恋了。
家人劝他,他不听。随着年华的逝去,青春不再。他每天睡着醒来,都会不住的思索:“再干个什么呢?什么事情适合我?我再去干件什么事呢?”别人都劝诫他,说他某某事干得好,还是重新拾起来再干吧!
他猛地一摇头,我不去干,我会干的事多着呢!他却不知道,正是因为他会干这么多事,样样会样样不精通,才致使他在宝贵的青春里蹉跎岁月。
【造句举例】
你听他夸夸其谈,其实只是个半瓶醋,仔细听听就能发现许多的问题。
你们都是太看得起我了,我就是半瓶醋而已,算不得专家,要找专家还得是李主任,他是这方面的权威。
《寒蝉仗马的成语典故》
【成语】
寒蝉仗马
【拼音】
hán chán zhàng mǎ
【释义】
寒蝉:寒天的知了,天寒季节知了不鸣。仗马:皇宫仪仗中的立仗马。意思是象皇宫门外的立仗马和寒天的知了一样,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出处】
《后汉书·杜密传》:“而知善不荐,闻恶无言,隐情惜己,自同寒蝉,此罪人也。”
解释:如果知道有才能而不举荐,听到不良的事不加以批评,隐藏真实情况以保全自己,像秋天的蝉一样不发声,这样的人真是有罪的。
【近义词】
无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比喻一句话也不敢说。
【成语故事】
据《晋书·慕容超载记》记载:前燕皇帝慕容俊派吴王慕容垂攻打冉魏,冉魏太宰段泰讨伐慕容垂,双方相持不下。慕容垂派人向慕容俊请求援助,慕容俊派余晦之慰劳慕容垂,慕容垂派许怡之做使者去见段泰,三方在阵前相会后就停止了军事行动。但慕容垂暗中与段泰勾结。事情被发现后,余晦之被流放到寻阳,慕容垂派许怡之回去辱骂段泰,段泰大怒之下杀了许怡之。
慕容俊得知此事后非常愤怒,派抚军慕容绍宗与余晦之一起去讨伐段泰。慕容绍宗轻敌深入,最终被段泰所杀,慕容超(慕容宝的儿子)于是率众讨伐段泰。当时正值隆冬时节,慕容超派使者送信给段泰,信使经过慕容垂的营寨时,正好听到寒蝉的鸣叫声。使者觉得奇怪,就把这件事告诉了慕容超。
慕容超说:“寒蝉在秋天鸣叫就是为了告诉人们冬天的到来,如今在这万物凋零的隆冬时节还能听到它的叫声,这就说明敌人已经无处可逃了。”于是派精锐骑兵偷袭段泰成功,将其斩首。
在这个故事中,正是因为使者在听到寒蝉声时以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季节和战场上的军队,才能够领导慕容超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恰当的言辞可以成为我们行动的指南,甚至可以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
因此,“寒蝉仗马”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道理:说话需谨慎,一个恰当的言辞可能会改变事情的走向,甚至可以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且,我们在说话时不仅要注意自己的用词,还要考虑受众的感受和反应,尽可能地让自己的话语更加有趣、有用、有感染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在人际交往中更加得心应手,建立更加稳固和持久的人际关系。
【造句举例】
面对这场比赛,他紧张得寒蝉仗马,不知所措,匆匆表演完就下去了。
你这个人真是奇怪,明明自己胆子很小,还还报名参加,结果上台后却寒蝉仗马,憋了半天才说了几句。
《正襟危坐的成语典故》
【成语】
正襟危坐
【拼音】
zhèng jīn wēi zuò
【释义】
襟:衣襟;危坐:端正地坐着。整一整衣服,端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出处】
汉·司马迁《史记·日者列传》:宋忠、贾谊瞿然而悟,猎缨正襟危坐,曰:“吾望先生之状,听先生之辞,小子窃观于世,未尝见也。今何居之卑,何行之污?”
解释:宋忠、贾谊十分惊异而有所领悟,整理冠带,端正衣襟,恭敬地坐着,说:“我看先生的容貌,听先生的谈吐,晚辈私下观看当今之世,还未曾见到过。现在,您为什么地位如此低微,为什么职业如此污浊?”
【近义词】
道貌岸然 不苟言笑 整襟危坐 整衣危坐 肃然危坐
【反义词】
摇头晃脑 威仪不肃 不伦不类 吊儿郎当 不三不四 摇头摆脑 吊尔郎当
【用法】
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恭敬严肃或端正地坐着。
【成语故事】
西汉时,有一个叫司马季子的人,通天文地理,见识极高。他游学长安,以卖卜为生。
有一天,大夫宋忠和博士贾谊在一起谈论先王圣人之道术。贾谊说:“我听说古代的圣人,,如不在朝做官,就必在卜者、医师行列之中。现在,我已见识过三公九卿及朝中士大夫,他们的才学人品都可以说了解了。我们试着去看看卜者的风采吧。”
于是二人同车到市区,在卜筮的馆子里游览。天刚刚下过雨,路上行人很少,司马季子正闲坐在馆中,三四个弟子陪着他,(他)正在讲解天地间的道理,日月运转的情形,探究阴阳吉凶的本源。两位大夫向司马季主拜了两拜。司马季子打量他们的状貌,好像是有知识的人,就以礼相待,叫弟子引他们就坐。坐定之后,司马季子重新梳理前面讲的内容,分析天地的起源与终止,日月星辰的运行法则,区分仁义的差别关系,列举吉凶祸福的征兆,讲了几千句,无不顺理成章。
宋忠和贾谊深为司马季子的博闻强记和表达才能所折服,二人揽其冠缨正其衣襟,恭敬严肃地说:“看先生之状貌,听先生之言辞,实在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接触了许多知名人物,没有一个比得上先生的,你为何要身居卜肆干此卑贱之事呢?”司马季子听罢捧腹大笑,说:“贤明的人是不和不肖之辈同流合污的。”
“正襟危坐”即正其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恭敬严肃的样子。
【造句举例】
爸爸在客厅里正襟危坐,要求我把考试成绩单拿去,看来又要接受教育了。
各种坏消息纷至沓来,他再也无法正襟危坐,他决定立刻动身,去找那几个休戚与共的朋友共同商量对策。
《时不我与的成语典故》
【成语】
时不我与
【拼音】
shí bù wǒ yǔ
【释义】
我与:“与我”的倒装;与:等待。时间不会等待我们的。嗟叹时机错过,追悔不及。
【出处】
《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解释: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见,他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孔子打听到阳货不在家时,往阳货家拜谢,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近义词】
时不再来 时不我待 白驹过隙 时不待我
【反义词】
亡羊补牢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百家争鸣的时期,呈现出不同学派的知识分子涌现及各家族流派之间争芳斗艳的局面。
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当时算是比较大的思想流派。但是孔子在鲁国推行儒家思想时,受到当时鲁国大臣阳货的抵制。阳货,名虎,字货,是春秋时鲁国人。鲁国大夫季平子的家臣,季氏曾几代掌握鲁国朝政,而这时阳货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
阳货在政治上非常鄙视孔子,并污蔑孔子是“乱贼臣子”,孔子不愿意与其交往,更不愿意去他手下做官。但是却屈于礼制的要求,不得不在与阳货进行接触。
有一次,阳货想见孔子,孔子不想见他见,于是阳货便赠送给孔子一只熟小猪,想要孔子去拜见他。接到阳货送来的礼物之后回拜他。可见这样的礼制本身就是有缺陷的,孔子明明知道这是阳货的计策,还要去,是为不明智。却在半路上遇见了。阳货对孔子说:“来,我有话要跟你说。”(孔子走过去。)阳货说:“把自己的本领藏起来而听任国家迷乱,这可以叫做仁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喜欢参与政事而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可以说是智吗?”(孔子回答)说:“不可以。”(阳货)说:“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年岁是不等人的。”孔子说:“好吧,我将要去做官了。”
【造句举例】
真是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时不我与,转眼间又过了一年。
《见猎心喜的成语典故》
【成语】
见猎心喜
【拼音】
jiàn liè xīn xǐ
【释义】
猎:打猎。看到打猎心里就高兴。看见别人在做的事正是自己过去所喜好的,不由得心动,也想试一试。比喻旧习难忘,触其所好,便跃跃欲试。
【出处】
宋 程颢《二程全书》:“明道年十六七时,好田猎。十二年,暮归,在田野间见田猎者,不觉有喜心。”
解释:明道先生(程颢)十六七岁的时候,非常喜爱打猎。十二年后,有一次傍晚归来,在田野间看到有人正在打猎,非常的高兴,回想起了年轻时打猎的乐趣,心里一阵冲动,感觉手也痒了起来。
【近义词】
蠢蠢欲动 擦拳抹掌 擦拳磨掌 揎拳掳袖 争先恐后 磨拳擦掌 摩拳擦掌 不觉技痒
【反义词】
无动于衷 心灰意懒
【造句举例】
想不到一进入钓场,看到人手一竿,一字排开,他见猎心喜,再也走不开了,很快就加入了队伍。
【成语故事】
北宋时期有一个著名的学者名叫程颢,字伯淳,号明道,世称称“明道先生”。河南府洛阳(今河南洛阳)人。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程颢和弟弟程颐,世称“二程”。
二程所创建的“天理”学说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并受到了后世历代封建王朝的尊崇,以致逐步演变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近千年的占有统治地位的思想。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中。
程颢年轻时候非常喜欢打猎,每天都会出去打猎。每次也是收获颇丰。后来,程颢开始求学,程颢和弟弟程颐拜著名的儒家理学家周敦颐(著有《爱莲说》)为师,学习儒家理学思想。
程颢求学后,“泛滥于诸家”。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学问越来越深,程颢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也不好出去打猎了,为此,有一次,他惋惜地对友人说:“打猎 的爱好我今后没有啦!”
这句话被老师周敦颐听到了,老师不以为然,就专门跑去对程颢说:“你说的话不一定就是如此。千万不要说得那么容易。我看你不是不喜爱打猎,而是把这种心思隐埋起来罢了。说不定哪一天这种心思萌发起来,你还是会像年轻时一样,高高兴兴地去打一阵子猎的。” 程颢对周茂叔的话末置可否,只是哈哈大笑了一阵。
后来,老师周敦颐的这席话,在十二年后得到了验证。一天傍晚,程颢外出归来,路过一片田野时,见到野地里有人前后呼喊着、追逐着。程颢一看,原来是有人在这里打猎!程颢顿时回想起了年轻时打猎的乐趣,心里一阵冲动,感觉手也痒了起来。但他回忆起周敦颐说过的话,便硬是压制了要打猎的欲望,径自回家去了。
【造句举例】
想不到一进入钓场,看到人手一竿,一字排开,他见猎心喜,再也走不开了,很快就加入了队伍。
《息黥补劓的成语典故》
【成语】
息黥补劓
【拼音】
xī qíng bǔ yì
【释义】
指修整面容残缺,恢复本来面目;后用以喻改过自新。
【出处】
《庄子·大宗师》:庸讵知夫造物者之不息我黥而补我劓,使我乘成以随先生邪?”许由曰:“噫!未可知也。我为汝言其大略:吾师乎!吾师乎!赍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解释: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创众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近义词】
洗心革面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成语故事】
相传远古时期,意而子拜访许由。许由说:“尧把什么东西给予了你?”意而子说:“尧对我说:‘你一定得亲身实践仁义并明白无误地阐明是非。’”
许由说:“你怎么还要来我这里呢?尧已经用‘仁义’在你的额上刻下了印记,又用‘是非’割下了你的鼻子,你将凭借什么游处于逍遥放荡、纵任不拘、辗转变化的道途呢?”意而子说:“即使这样,我还是希望能游处于如此的境域。”
许由说:“不对。有眼无珠的盲人没法跟他观赏姣好的眉目和容颜,瞎子没法跟他赏鉴礼服上各种不同颜色的花纹。”
意而子说:“无庄不再打扮忘掉自己的美丽,据梁不再逞强忘掉自己的勇力,黄帝闻‘道’之后忘掉自己的智慧,他们都因为经过了‘道’的冶炼和锻打。怎么知道那造物者不会养息我受黥刑的伤痕和补全我受劓刑所残缺的鼻子,使我得以保全托载精神的身躯而跟随先生呢?”
许由说:“唉!这可是不可能知道的。我还是给你说个大概吧。‘道’是我是伟大的宗师啊!我伟大的宗师啊!把万物碎成粉末不是为了某种道义,把恩泽施于万世不是出于仁义,长于上古不算老,回天载地、雕琢万物之形也不算技巧。这就进入‘道’的境界了。
【造句举例】
既然他已经息黥补劓了,就给他一次机会吧,不然别人认为我们太无情了。
《水陆毕陈的成语典故》
【成语】
水陆毕陈
【拼音】
shuǐ lù bì chén
【释义】
水陆:指水陆所产的珍贵食物。各种山珍海味全都陈列出来。形容菜肴丰富。
【出处】
《晋书·石崇传》:财产丰积,室宇宏丽。后房百数,皆曳纨绣,珥金翠。丝竹尽当时之选,庖膳穷水陆之珍。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
解释:石崇家财产丰厚,屋宇宏大华丽,后房姬妾侍女数百人,都是穿着锦绣绫罗,佩着金玉羽翠,丝竹管弦选尽当时妙手,庖厨膳食遍有山珍海味。与贵族王恺、羊..之徒竞赛奢华。
【近义词】
馔玉炊金 山珍海味 炮凤烹龙 山珍海错 山肴野蔌 美味佳肴 珠翠之珍 八珍玉食
【反义词】
残杯冷炙 粗茶淡饭 家常便饭 粗衣粝食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形容菜肴丰富。
【成语故事】
西晋时期,有一个叫石崇的人,字季伦,小名齐奴,渤海南皮(今河北省南皮县)人。西晋时期大臣、文学家、富豪,“金谷二十四友”之一,大司马石苞第六子。
年轻时,石崇聪明有才气,石崇二十多岁就担任修武县令,以有才能著名。后入洛阳任散骑侍郎,又迁任城阳太守。太康元年(280年),石崇因参与伐吴有功,被封为安阳乡侯。他在郡任职时虽有职务,仍好学不倦,后因疾病自求解职。
不久,石崇被外调任南中郎将、荆州刺史,兼领南蛮校尉,加职鹰扬将军。此后,石崇一路官运亨通,不断升迁,很快就当上了荆州刺史。在任荆州刺史期间,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取得巨额财物,以此致富。石崇后来担任卫尉。石崇家财产丰厚,屋宇宏大华丽,后房姬妾侍女数百人,都是穿着锦绣绫罗,佩着金玉羽翠,丝竹管弦选尽当时妙手,庖厨膳食遍有山珍海味。
晋武帝的舅舅王恺在当时也是十分富有的。他一直与石崇比富。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王恺用赤石脂涂墙壁,石崇便用花椒。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棵二尺来高的珊瑚树,枝条繁茂,树干四处延伸,世上很少有与他相当的。王恺把这棵珊瑚树拿来给石崇看,石崇看后,用铁制的如意击打珊瑚树,随手敲下去,珊瑚树立刻碎了。王恺之后感到很惋惜,又认为石崇是嫉妒自己的宝物,石崇说:“这不值得发怒,我现在就赔给你。”于是命令手下的人把家里的珊瑚树全部拿出来,这些珊瑚树的高度有三尺四尺,树干枝条举世无双而且光耀夺目,像王恺那样的就更多了。王恺看了,露出失意的样子。
【造句举例】
妈妈辛苦一天,满桌子的水陆毕陈,应有尽有,今年的除夕团年饭吃得真开心。
不用什么山珍海味,有这么一点甜甜的,富于脂肪的食品,便够叫孩子们快活得跳起来了。
《拾人牙慧的成语典故》
【成语】
拾人牙慧
【拼音】
shí rén yá huì
【释义】
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也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和文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解释:中军将军殷浩说:“康伯还没有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明。”
【近义词】
步人后尘 矮子看戏 人云亦云 吠影吠声 拾人涕唾 随声附和 鹦鹉学舌 追随骥尾 以讹传讹
【反义词】
标新立异 别具匠心 尽去陈言 别具肺肠 独辟蹊径 别具慧眼 独到之见
【用法】
贬义词;一般用于谓语、宾语。
【成语故事】
东晋时候,有一个名叫殷浩的人,字深源,陈郡长平县(今河南西华县)人,豫章太守、光禄勋殷羡之子。他是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
殷浩见识度量清明高远,年少负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与叔父殷融都酷爱《老子》、《易经》。殷融舌战辩论斗不过殷浩,著书立说则胜过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风流辩士们所推崇。有人曾问殷浩:“将要做官而梦见棺材,将要发财而梦见大粪,这是为何?”殷浩回答说:“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将要做官而梦见死尸;钱本是粪土,所以将要发财而梦见粪便。”当时的人都将他的此番言论认为是至理名言。
后来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征召殷浩为官,他都推辞不就任。后来征西将军庾亮征召他为记室参军,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长史。安西将军庾翼又请做司马。后任命为侍中、安西军司,殷浩都称病不就职。隐居荒山,将近十年,当时的人将他比作管仲、诸葛亮。
永和二年(346年)三月,卫将军褚裒推荐殷浩,殷浩被征召任命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殷浩上疏辞让,并写信给司马昱,陈明心愿。而后又几番征召,从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征召,入仕为官。
因为他当过“中军”的官职,所以被人称为“殷中军”。他曾被任命为“建武将军”,统领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的兵马,后因作战失败被罢官,并流放到信安(今浙江省境内)。
殷浩有个外甥,姓韩,名康伯,非常聪明,也善于谈吐,殷浩很喜欢他,但对他的要求却十分严格。殷浩被流放时,康伯也随同前往。有一次,殷浩见他正在对别人发表言论,仔细一听,康伯所讲的,完全是抄袭自己的片言只语,套用自己说过的话,没有他个人的创见,却露出自鸣得意的样子,很不高兴,说:“康伯连我牙齿后面的污垢还没有得到,就自以为了不起,真不应该。”
【造句举例】
写文章如果只是人云亦云、拾人牙慧,只是重复别人的内容,没有自己的观点,那文章就没有什么价值。
《名不虚传的成语典故》
【成语】
名不虚传
【拼音】
míng bù xū chuán
【释义】
虚:假。传出的名声不是虚假的。指实在很好,不是空有虚名。
【出处】
《史记·游侠列传》:“以余所闻,汉兴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之徒,虽时扞当世之文罔,然其私义廉洁退让,有足称者。名不虚立,士不虚附。”
解释:据我听到的情况来看,汉朝建国以来,有朱家、田仲、王公、剧孟、郭解这些人,他们虽然时常违犯汉朝的法律禁令,但是他们个人的行为符合道义,廉洁而有退让的精神,有值得称赞的地方。他们的名声并非虚假地树立起来的,读书人也不是没有根据地附和他们的。
【近义词】
名副其实
【反义词】
徒有虚名 有名无实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成语故事】
南北朝时期,有一个叫薛道衡的人, 字玄卿,河东郡汾阴县(今山西万荣)人。薛道衡出身世家,天资早慧,成人后文名大著,与卢思道、李德林齐名,为一代文章宗师的薛道衡,历仕北齐、北周和隋三朝,在每一朝都主要从事秘书工作,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秘书岗位上度过的。他写文章用心很专,“每至构文,必隐坐空斋,蹋壁而卧,闻户外有人便怒”;每有文章写出,人们“无不呤诵焉”。隋文帝杨坚每次谈到他,总是说:“薛道衡作文书称我意。”
薛道衡不仅善于作文,而且善于谋事,是一个很有政治远见和军事谋略的人。北齐末年,有一次别人邀请他前去观光,因为当地的人民过于热情,他不忍拂逆他们的好意,就一直这样在那住了下去。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又到了正月初七,也就是俗称的人日,薛道衡就在这一天作了一首纪念人日的诗。这时,有个慕名者前来拜访薛道衡,看到他作的诗,就念着头两句:“立春才七日,离家已半年。这是什么诗呀?”那个人失望的问,“人家都说薛道衡很会作诗,但这首诗中说的是什么话呀?看来只是虚有其表,被人误传罢了。”
那人说着,又接下去看后面两句诗:“人归落雁,思发在花前。”这时他不禁大加赞赏,点点头说道:“薛道衡的诗果然名不虚传。”
“名不虚传”的成语,就这样成了恭维之词,它本来是指一个人既然有了名气,一定会有些本领,绝不会是虚传的。现在则广泛的被运用,只要看到别人有好的表现,都会用“名不虚传”这句成语来夸赞他。
【造句举例】
这是一座名不虚传的艺术展览馆,里面陈列着许许多多艺术珍品。
百闻不如一见”,以前老听人说九寨沟原始自然景观如何如何,这次身临其境,果然名不虚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