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释义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8-04 05:19:59
《齐人之福的成语典故》
【成语】
齐人之福
【拼音】
qí rén zhi fú
【释义】
比喻男子同时有妻和妾。齐人原指春秋时齐国人,这里是双关语,指男子拥有妻妾是福气,但妻妾之间也常有争吵发生,因此对于一个娶妻又娶妾的男子,也有讥笑之意。
【出处】
《孟子》: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其良人出,则必餍酒肉而后反。其妻问所与饮食者,则尽富贵也。
解释: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
【近义词】
相濡以沫 举案齐眉 相敬如宾 比翼双飞 弯凤和鸣 凤凰相偕 白头相守 琴瑟调和 白头偕老
【反义词】
分道扬镳 背道而驰 各奔前程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在齐国有一个人,家里有一妻一妾。那丈夫每次出门,必定是吃得饱饱地,喝得醉醺醺地回家。他妻子问他一道吃喝的是些什么人,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他妻子告诉他的妾说:“丈夫出门,总是酒醉肉饱地回来;问他和些什么人一道吃喝,据他说来全都是些有钱有势的人,但我们却从来没见到什么有钱有势的人物到家里面来过,我打算悄悄地看看他到底去些什么地方。”
第二天早上起来,她便尾随在丈夫的后面,走遍全城,没有看到一个人站下来和她丈夫说过话。最后他走到了东郊的墓地,向祭扫坟墓的人要些剩余的祭品吃;不够,又东张西望地到别处去乞讨--这就是他酒醉肉饱的办法。
他的妻子回到家里,告诉他的妾说:“丈夫,是我们仰望而终身依靠的人,现在他竟然是这样的!”二人在庭院中咒骂着, 哭泣着,而丈夫还不知道,得意洋洋地从外面回来,在他的两个女人面前摆威风。
在君子看来,人们用来求取升官发财的方法,能够不使他们的妻妾引以为耻而共同哭泣的,是很少的!
【造句举例】
古时候并没有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因此男子可以同时拥有多位妻子,享尽“齐人之福”。
在古代,皇帝老子三宫六院,后妃成群,乐此不疲,各类大官小吏亦步亦趋无不求个三妻四妾,尽享齐人之福。
《泥足巨人的成语典故》
【成语】
泥足巨人
【拼音】
ní zú jù rén
【释义】
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出处】
《圣经旧约全书·但以理书》: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头是金的,胸和肾是银的,腹和腰是铜的,腿是铁的,但脚是半铁半泥的。
【近义词】
庞然大物 大而无当 硕大无朋
【反义词】
小巧玲珑 短小精悍
【成语故事】
在《圣经旧约全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做了个怪梦,梦见一个巨大雕像,全身从上到下分别由金银铜铁铸成,只是脚是半铁半泥做的;王想细看究竟,不料自天突然飞来一块大石头,砸在巨像脚上,泥足粉碎,庞大身躯轰然倒地,摔成碎片,打碎巨像的石头随之变成一座大山。
尼布甲尼撒从梦中惊醒过来,大惑不解,诚惶诚恐,请犹太先知但以理解释。但以理说:“你就是那金头。在你以后必另兴一国,不及于你。又有第三国,就是铜的,必掌管天下。第四国,必坚壮如铁,铁能打碎克制百物,又能压碎一切,那国也必打碎压制列国。”
接着继续说道:“你既见雕像的脚和脚指头一半是窑匠的泥,一半是铁,那国将来也必分开。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也必有铁的力量。那脚指头既是半铁半泥,那国也必半强半弱。你既见铁与泥混杂,那国民也必与各种人搀杂,却不能彼此相合,正如铁与泥不能相合一样……你既看见非人手凿出来的一块石头从山而出,打碎金银铜铁泥,那就是至大的神把后来必有的事给王指明。这梦准是这样,这讲解也是确实的。”
这是一个外来成语,聪明的国人通过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泥足巨人”,用来比喻实际非常虚弱的笨大东西、外强中干的庞然大物,类“纸老虎”。泥足指比喻对象的巨大弱点,看似巨人,足却是泥捏的,一推即倒。
【造句举例】
列宁论述帝国主义时称之为“泥足巨人”,鼓舞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打倒资产阶级、帝国主义的统治。
不过是一个泥足巨人,只要轻轻一抵就可以把他打倒在地。
《元龙高卧的成语典故》
【成语】
元龙高卧
【拼音】
yuán lóng gāo wò
【释义】
元龙:三国时陈登,字元龙。原指陈登自卧大床,让客人睡下床。后比喻对客人怠慢无礼。
【出处】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
解释:他没有招待客人的意思,很长时间不跟我说话,他自顾自地上大床睡卧,让我这个客人睡下床。
【近义词】
元龙豪气
【反义词】
除旧布新 改头换面
【用法】
作宾语、定语;指无礼。
【成语故事】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纷争不断,一代枭雄刘备郁郁不得志,只能投靠刘表。有一天,刘表跟刘备、许汜在偏厅闲谈,评论天下人物,说到广陵太守陈登,刘表、刘备都认为他懂谋略,善用兵,年轻有为,是个人才。
许汜却说拜访过他,觉得他江湖豪侠之气太重,有点粗野不文。刘备见许汜说时语带谴责,便问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使他有这样的看法。
许汜讲出他拜访陈登那次不愉快的经历:
“我因为避战乱,到下邳去探访他。那时我身无长物,饱经饥寒,只求有个栖身之所,找碗饭吃。他却夸夸其谈,纵论军国大事。我唯唯否否,暗示我需要的不过是一所普通房子,几亩薄田,让我自耕自足。”
“他对此没有回应,兴致愈来愈冷,不停地打呵欠,随即爬上高高的大床,说要睡觉,失陪了。我正想问他:我到哪里去睡?他却指着室内另一张矮床说:‘你睡那里。’”
“很快我就听到他如雷的鼾声,我睡在那张矮床上怎么睡得着?心中不忿,我许汜曾经也有国土之名,如今虽然落魄,怎可以如此待我!我说他豪侠之气太重,不拘小节,是一种忠厚的说法了。”
刘备听了哈哈笑道:“陈蕃做豫章守时,等闲不招呼客人。只有隐士徐丰来时,他会把吊在墙上的一张床放下来,招呼徐丰歇息,二人联床夜话。到徐丰走了,他又把床吊回原处。只因陈蕃敬重和喜欢徐丰,才如此热诚相待。许先生你有国土之名,当此乱世,陈登以为你会忧国忘家,提出一些救国良策,谁知你却求田问舍,只为个人打算,怎不叫他失望!既然他心中看不起你,叫你睡在下床,已经是客气的了。”
【造句举例】
客人已经到家里来拜访你了,你还是一副元龙高卧的样子,谁见了也会生气。
这个客户对我们很重要,我希望你收起你那元龙高卧的模样,跟我一起去好好接待一下。
《唐突西施的成语典故》
【成语】
唐突西施
【拼音】
táng tū xī shī
【释义】
唐突:冒犯。西施:春秋时美女,冒犯了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亦作“唐突西子”。
【出处】
唐·房祖龄等《晋书·周凯传》:“庾信尝谓凯曰:‘诸人闲以君方乐广。’凯曰:‘何乃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也!’”
解释:他们两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周顗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近义词】
唐突西子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亵渎比自己强的人。
【成语故事】
东晋初年,很有名望的尚书仆射叫周顗。周顗少年时便有很高的声誉,神采俊秀,同辈之人相互亲昵狎玩,但却不敢轻慢放肆地对待周顗。同乡人司徒掾贲嵩有清高的节操,见到周顗,惊叹道:“汝颍之地本来多生奇士,好久以来雅道不兴,今天见到了周伯仁,将会重振风雅,清我邦族。”
广陵人戴渊是东南名士,颇有美名,举秀才后进入洛阳。平时听过周顗的大名,所以专门拜访,相对而坐好久,直到离开时,也不敢显示自己善辩的口才。周顗的从弟周穆也较好的声誉,想超过周顗。周顗毫不介意,也不与他计较竞比,于是人们更加倾向于周顗。
在当时,有一个叫乐广的人,也是非常有才华,声誉也很高。人们常常将周顗和乐广两人进行对比,他们二人都是才学过人、德高望重。有一次,大臣庾亮见到周顗,于是对周顗说道:“大家都把你比作乐广。”但是周顗却谦虚地说:“把我与他相比,是亵渎了他,那是刻画无盐、唐突西施了。”
周顗这是自谦的说法,虽然乐广声誉很高,也非常有才华。但是周顗与乐广才华不相上下,甚至比乐广更高。
于是后人根据这个故事,总结出成语唐突西施,比喻为了突出丑的,而贬低了美的。
【造句举例】
如果真是如此,那么,把这些“凝固的音乐”想像成古埃及部落酋长屁股下坐的女奴,或是坐等男权社会里的男子调戏的妇女,那可真是唐突西施了。
你为这位年轻漂亮的演员所画的肖像,没有表现她特有的神韵,说句不大恭敬的话,未免有点“唐突西施”了。
《成败利钝的成语典故》
【成语】
成败利钝
【拼音】
chéng bài lì dùn
【释义】
利:锋利,引伸为顺利、成功;钝:不锋利,引伸为挫折。成功或失败,顺利或不顺利。指做事情可能有的各种情况或结果。
【出处】
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解释: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近义词】
成败得失
【反义词】
无
【用法】
作主语、宾语;向做事的人说明利害关系。
【成语故事】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担负起对抗曹魏,兴复汉室的重任。在蜀国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诸葛亮苦心孤诣,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辞严,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一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在文中,诸葛亮这样说道:自从臣下进驻汉中,不过一周年而已,期间就丧失了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将领及部曲将官、屯兵将官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等士卒一千余人。这些都是几十年内从各处积集起来的精锐力量,不是一州一郡所能拥有的;如果再过几年,就会损失原有兵力的三分之二,那时拿什么去对付敌人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五点。
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最难于判断的,是战事。当初先帝兵败于楚地,这时候曹操拍手称快,以为天下已经平定了。但是,后来先帝东面与孙吴连和,西面取得了巴蜀之地,出兵北伐,夏侯渊掉了脑袋;这是曹操估计错误。看来复兴汉室的大业快要成功了。但是,后来孙吴又违背盟约,关羽战败被杀,先帝又在秭归遭到挫败,而曹丕就此称帝。所有的事都是这样,很难加以预料。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是臣下的智力所不能预见的。
【造句举例】
思维方法的优劣得失,不仅取决于运用的成败利钝,而且在于思维机制自身的人文品位与价值取向。
他的性格是认准了的目标便会义无反顾的走下去,成败利钝都是在所不惜。
《倚马可待的成语典故》
【成语】
倚马可待
【拼音】
yǐ mǎ kě dài
【释义】
倚马:靠在马身上。指靠着即将出征的战马起草文件,可以立即完稿。形容才思敏捷,能力出众。
【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解释:桓温北伐前燕时,袁宏也跟着一起出征,因事被桓温责罚,罢了他的官。正好需要写一份报捷的露布文,桓温就叫袁宏靠在战马身边起草,袁宏手不停挥,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很值得一看。
【近义词】
倚马七纸 倚马长才 七步之才 出口成章
【反义词】
无
【用法】
连动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成语故事】
魏晋时期,东晋豫州刺史谢尚穿着便服,和几个宾客一起到江上泛舟散心。不想,就在谢尚这次泛舟散心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位经世之才。船只驶到一个去处,江面上忽然传来一阵悠扬悦耳的吟诗声,那诗文辞优美,音调铿锵,谢尚一时兴起便叫宾客把吟诗人请来。
过了一会儿,宾客把一个年轻人带到了船上。原来他叫袁宏,是停泊在附近一艘货船上的佣工。虽然衣着寒酸,但神态气色俊逸,询问下来,他刚才吟诵的是自己作的一首诗。谢尚不禁称赞了他几句。不久,袁宏被谢尚召到州府当参军。后来,极有权势的大司马桓温听说他文才极好,要他去主管府中的文书起草工作。袁宏很称职,他的声名也与日俱增。
桓温是个不安分的人,随着权势的扩大,野心也日渐暴露出来。袁宏对他不满,从而发生了矛盾。一次,袁宏写了篇《东征赋》,赋中赞扬了东晋许多名士,却只字不提桓温的父亲桓彝。其实,桓彝是东晋的忠臣,袁宏在赋中不写他,是出于对桓温的不满。有人劝他写进去,他不答应。桓温知道后很生气,他很希望袁宏把父亲的事迹写进赋里去,以便为自己的家族扬名。于是他借机,向袁宏提起了这件事:“听说先生写了一篇《东征赋》,其中称赞了许多先贤,但为什么不提到家父呢?”袁宏灵机一动,回答说:“尊公为国捐躯,英名远扬,怎么能不写进去呢?我早已有所考虑,只是没有请教过您,不敢贸然写进去。”
桓温听后虽然高兴,可又心存疑虑地问:“原来如此,那先生准备怎样写呢?”袁宏当场对桓彝的一生作了恰如其分的评价,桓温听了,感动得掉下了眼泪。但事情过后,彼此之间又发生了矛盾。由于袁宏经常与桓温争辩,桓温对他很讨厌,所以不重用他。在一次北征途中,袁宏又触怒了桓温,结果被免去官职,但仍随从出征。桓温北征讨伐前燕时。
队伍抵达前线后,为了鼓舞士气,要发布一篇文告。桓温考虑到进攻在即,文告必须马上张布出来,而别人难以胜任,便把袁宏叫来。袁宏来后,桓温向他说明了文告要点,并要求当场写出来。袁宏要来纸笔,靠在马身上,手不停笔地写起来,不长时间就将一篇长达七页的文告写成了。桓温取来一看,写得慷慨激昂,相当得体,左右看了也一致称赞。袁宏被免去的官职,终于因此而得到恢复。
【造句举例】
作为一个新闻记者,他必须倚马可待,随时准备出发去采访突发新闻。
在紧急情况下,他总是能够倚马可待地完成各种任务,让他的同事们感到非常敬佩。
《长袖善舞的成语典故》
【成语】
长袖善舞
【拼音】
cháng xiù shàn wǔ
【释义】
指袖子长,有利于起舞。原指有所依靠,事情就容易成功。后形容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
【出处】
《韩非子·五蠹》:鄙谚曰:“长袖善舞,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故治强易为谋,弱乱难为计。故用于秦者,十变而谋希失;用于燕者,一变而计希得。非用于秦者必智,用于燕者必愚也,盖治乱之资异也。
解释:乡间谚语说:“长袖善舞,多钱善贾。”这就是说,物质条件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所以国家安定强盛,谋事就容易成功;国家衰弱混乱,计策就难以实现。所以用于秦国的计谋,即使改变十次也很少失败;用于燕国的计谋,即使改变一次也很难成功。这并不是被秦国任用的人智慧必高,被燕国任用的人脑子必笨,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治乱条件大不相同。
【近义词】
多财善贾 多钱善贾
【反义词】
无计营生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用法】
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善于钻营。
【成语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范雎的人,他是战国时期著名政治家、纵横家、军事谋略家、战略家、外交家、秦国宰相,因封地在应城,所以又称为“应侯”。
范雎本是魏国中大夫须贾门客,因被诬陷通齐卖魏,差点被魏国相国魏齐鞭笞致死,后在郑安平的帮助下,易名张禄,潜随秦国使者王稽入秦。
范雎见秦昭王之后,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抨击穰侯魏冉越过韩国和魏国而进攻齐国的做法。他主张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同时应该与齐国等保持良好关系。范雎被拜为客卿,之后,他又提醒秦王,秦国的王权太弱,需要加强王权。秦昭王遂于前266年废太后,并将国内四大贵族赶出函谷关外,拜范雎为相。
还有一个人名叫蔡泽,他善辩多智,深谙道家月满则亏的思想。蔡泽早年曾周游列国从师学习并向许多大小诸侯谋求官职,但没有得到信用。后来蔡泽来到秦国,拜见了秦昭王,秦昭王很赏识他,也由客卿而为相国,虽然担任相国的时间才几个月,但在秦国住了十多年,从秦昭王起,经孝文王、庄襄王到始皇帝,一直受到尊重,号为纲成君。
范雎和蔡泽这两个人,都是所谓“辩士”,就是极有口才,能言善论的说客,他们都因此取得秦王的信任。司马迁感叹“衣袖长的人善于跳舞,有钱的人会做买卖。”
【造句举例】
老王头脑灵活,思维活跃,自从经商后长袖善舞,多钱善贾,不到数年已变成富翁了。
别看他什么也做不好,但是他长袖善舞,很快就当上了科长。
《不遑宁息的成语典故》
【成语】
不遑宁息
【拼音】
bù huáng níng xī
【释义】
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出处】
《三国志·吴书·韦曜传》:是以古之志士,悼年齿之流迈而惧名称之不立也,故勉精厉操,晨兴夜寐,不遑宁息,经之以岁月,累之以日力,若甯越之勤,董生之笃,渐渍德义之渊,栖迟道艺之域。且以西伯之圣姬公之才犹有日昃待旦之劳故能隆兴周道垂名亿载况在臣庶而可以已乎?
解释:因此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近义词】
不遑宁处 任重道远 负任蒙劳 负重致远
【反义词】
草草了事 漫不经心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无时消受。
【成语故事】
韦曜,本名韦昭,字弘嗣,吴郡云阳县(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三国时期吴国重臣、史学家。韦曜少时就十分好学,善于作文。早年曾任丞相掾、西安县令、尚书郎、太子中庶子、黄门侍郎、太史令等职。吴景帝孙休时期,担任中书郎、博士祭酒,管理国子学。
吴末帝孙皓即位后,封韦曜为高陵亭侯,升任中书仆射,后降职为侍中,长期兼任左国史。后来因为孙皓的昏庸,让侍臣侮辱诘责大臣们,以嘲弄相侵,互相揭短作为乐趣。这时谁要有所过失,或者误犯孙皓之讳,就被拘捕,甚至被诛杀。韦曜认为朝臣在公共场合相互谤毁伤害,内心就会相互滋生怨恨,使大家不能和睦共济,这并非好事,故此他出示难题只是提问经典的辞义理论而己。孙皓认为韦曜不接受诏命,有意不尽忠主上,于是将他对韦曜前后不满的嫌隙忿恨积累一起,收捕韦曜投进监狱。
虽然身在狱中,但是韦曜仍然上书劝谏孙皓,说道:古代的有志之士,害怕年岁流逝,畏惧不能确立声誉。振作精神砥砺情操,早起晚睡,没有时间安静地休息。花费长久的岁月经营它,用一天天的功夫积聚它,就像勤劳的宁越,诚笃的董仲舒,浸润在品德道义的世界里,游息在学问技能的领域中。凭借西伯文王的圣明,周公姬旦的才华,又有太阳西斜劳作不息东方未亮坐而待明的辛勤,所以能使周朝昌盛,名垂亿年。何况是臣子和百姓,难道可以停止不前吗?
但孙皓对此无动于衷,反怪他的奏章有墨污,又以此诘问韦曜。而华覈也接连上奏营救韦曜,孙皓不准许华覈的请求,于是下令诛杀韦曜,终年七十岁,并将韦曜的家属流放到零陵郡。
【造句举例】
我们年轻一代每天996的工作,整天废寝忘食殚精竭虑,这种不遑宁息的工作态度才创造了经济的繁荣景象。
《傍人门户的成语典故》
【成语】
傍人门户
【拼音】
bàng rén mén hù
【释义】
傍:依靠,依附;门户:门第。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
【出处】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十二:“吾辈不肖,方傍人门户,何暇争闲气耶?”
解释: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
【近义词】
拾人牙慧 仰人鼻息 寄人篱下 傍人依户
【反义词】
自立门户 自食其力 独树一帜 自力更生
【用法】
作谓语、宾语;形容依赖他人,不能自立。
【成语故事】
在中国古时候,民间有一种风俗:每当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两块桃木板写上神仙的名字挂在门旁,以便压邪,这木板称作“桃符”。王安石写过一首《元日》里有一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意思是: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他们都忙着把旧的桃符取下,换上新的桃符。人们都喜欢在新的一年换上新的东西。
还有一个风俗就是:在每年五月初五那天,将艾蒿扎成人形悬挂门户上方,用来驱赶毒气,称为“艾人”。因为人们相信艾蒿有驱毒辟邪的作用,古代常用它来占卜,特别是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口悬挂或插上用红纸扎好的艾蒿,以保佑家人的吉祥平安。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农历五月五日为“阳极之日”又叫“天中节”。阳气极盛必然会产生“热毒”之类的“邪气”,就会扰乱家宅的平安和谐,不利于身体健康。这时人们就要采集艾,用艾蒿来驱毒辟邪。
此外,人们还经常把艾草、菖蒲、雄黄、檀香等装在小布袋内做成香囊用五彩线系着,挂在身上,以得健康。民间认为艾草还有招百福的作用,有些地方在端午节贴“午时联”,曾这样写道:“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寄托着人们向往幸福生活,痛恨贪官污吏的美好愿望。
在苏轼的《东坡志林》中记载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桃符和艾人在一家的门上争吵起来。桃符抬头望着艾人骂道:“你这下贱的东西,怎么总是在我的头顶上!”艾人弯下身子说:“你的半截身子已经埋在土里了,还跟我争什么高低呢?”
桃符听后,气得火冒三丈,同艾人争吵不休。这时,门神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出来调解说:“别吵了,我们都是没用的东西,正靠着别人的门户过日子,哪里还有闲工夫闹这种意气呢?”桃符和艾人听了门神的话,羞愧地垂下了头,不再争辩了。
于是后人引申出傍人门户这个成语,比喻依赖别人,不能自立,被人看不起。
【造句举例】
做人要有骨气,要独立自主,不能傍人门户,那样会让人瞧不起,一辈子也别想抬头做人。
学术研究要有独到之处,不能傍人门户,把别人的成果占为己有。
《偶语弃市的成语典故》
【成语】
偶语弃市
【拼音】
ǒu yǔ qì shì
【释义】
偶语:也作“耦语”,“偶”就是“相对”的意思;弃市:古刑罚,在闹市执行死刑,将犯人处死后将尸体暴露于街头示众,此刑罚存在于秦、汉、魏晋、隋唐时期。指在暴政下,二人相对私语也 会遭到杀身之祸。
【出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非秦纪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架烧之。”
解释:不是秦国的传记就烧了,不是博士官收录的书籍,天下谁敢收藏《诗》《书》和百家言论的,交由守尉加火烧死。
【近义词】
道路以目 缄口不言 三缄其口
【反义词】
敢说敢做 畅所欲言
【成语故事】
秦始皇嬴政,嬴姓,赵氏或秦氏。秦始皇嬴政是中国古代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所以自称“始皇帝”。
秦始皇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 ,被明代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秦始皇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管理国家大事;地方上废除分封制,代以郡县制;同时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对外北击匈奴,南征百越,修筑万里长城;修筑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水系。但是到了晚年,秦始皇求仙梦想长生,苛政虐民,扼杀民智,动摇了秦朝统治的根基。前210年,秦始皇东巡途中驾崩于邢台沙丘。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秦始皇在咸阳宫设宴招待群臣,博士仆射周青臣等人称颂秦始皇的武威盛德。齐人淳于越劝谏道:“我听说殷商和周朝统治达一千多年,分封子弟及功臣做为膀臂辅翼。而现在陛下您虽统一天下,但子弟却还是平民百姓,若一旦出现了田常、六卿夺权篡位的祸患,在朝中又没有强有力的辅佐之臣,靠谁来相救呢?办事不学习古代经验而长期统治的朝代,我还没有听说过。现在周青臣等人又当面阿谀奉承以加重您的错误,不是忠臣。”始皇把这种议论交给李斯处理,李斯认为这种论点是荒谬的,因此废弃不用,并建议废止诸子、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他的建议,没收了《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以便使人民愚昧无知,使天下人无法用古代之事来批评当前朝廷。
而且,朝廷还规定,不允许任何人在私底下谈论,如果偶尔有人谈论的话,被发现后就立即处死并暴尸示众,后来因为这些严苛的制度制造了无数焚书坑儒的惨案。
【造句举例】
秦始皇残暴无度,使用严刑峻制甚至偶语弃市的方式来控制民众,最终导致民怨沸腾,农民起义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