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随波逐流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9 01:28:19
《独善其身太难,终究随波逐流1400字》
武松在我心中始终模棱两可,正亦非正,邪亦非邪,正邪不可判。
纵观武松的一生,从积极到消极,从昂扬到随意,从有方向到没方向,从有规矩到没规矩,从豪气干云到心如死灰,他人生的命运无非四个字:逼上梁山。他不像宋江柴进,半只脚踏进江湖,若不上梁山,也可以在某个地方安营扎寨当个老大;他也不像李逵鲁智深,天天街头巷尾不安分的打架斗殴。他不是,武松,只是个在清河县吃百家饭、和侏儒哥哥一起相依为命长大的普通孩子。武松在我心里,一直是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却迫不得已被逼上梁山,从此落草,走上一条不属本心的不归路。他重情重义,心思缜密,在发现嫂子潘金莲并非善茬时,他不停的暗示哥哥注意提防;得知哥哥去世时,他发出了疑问三连:“我哥哥几时死了?得什么症候?吃谁的药?”这便是他的心思缜密之处,在梁山众多好汉当中,武松的勇猛的确数一数二,但他同样心思细腻,将万千心绪藏在心里,后来为哥哥探案的时候,他是真正的展示出心有猛虎而面不改色。
他好面子,把面子看的比生命都重要,这便是典型的中国旧社会心态。武松独自打过猛虎,为哥哥复仇而伸张正义,这都是他引以为傲的资本。可当他面对张青时,他说,他是都头武松。都头是个小的不能再小的芝麻官了,可他把这个职称,放在心上第一位。他坚持着“有兄弟,无是非”的梁山原则,面对张青这样的吃人恶魔,他依然一口一个大哥,并不觉得张青有何不妥,两人结拜成了兄弟。武松认为,人做事的对错无所谓,只要是兄弟,只要看对眼,那错的也是对的。武松也曾想,找个小小的县城安身,成家立业。武松与李逵这种,言语粗鲁之人不一样,他从来都知道,在上面场合该说什么话,这让他能够被这个平凡的世界,被这个庸俗的官场所接受。可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武松这一辈子,可能就在阳谷县以都头的小身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市民,了此残生了。但在水浒传的世界里,对于每一个梁山好汉,“平安”二字,真的太过奢侈。
武松这一生,除了自己那早逝的侏儒哥哥,究竟还有谁真心的对他好过?他曾以为,张都督是真器重他,提拔他,可后来也因为张都督,武松被刺配恩州;他曾对施恩那么真诚,可最后,武松因为施恩,被弄了个罪上加罪,施恩只来说了两句话就走了。他这时开始明白,在这个江湖上,他武松只能靠自己。所以,即使鲁智深一路护送武松到底,他最后也只默默说了一句:且请放心,我自有举措。
武松后来上了梁山,用自己一番好武艺屡屡立下战功,为山寨壮大立下汗马功劳。他也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上阵杀敌毫不含糊,从不胆小如鼠,贪生怕死;对于招安政策,他坚决反对,不曾改变。他始终坚守原则,武松在我心中,是实实在在的不改之人。如果错了,我认;如果我认定了,那便一条路走到黑,不撞南墙不回头。我还是无法评判,武松到底是个好人坏人。血洗鸳鸯楼时,他的行为让我胆寒;可打虎时,他所表露出来的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概令我无法厌恶他;为兄长报仇雪恨时,他对手足之情的重视已不必多提,相信大家都能看出。所以在我心中,武松一直是介于正邪之间的人。武松,本不是英雄,是社会把他给逼成了“英雄”。
纵观武松的故事,的确是个悲剧。以打虎开始,以撵狗为终。以夸耀酒量连吃十八大碗而始,以因一点酒肉殴打店家为终。以众人敬仰,县令亲自迎接的英雄为始,以朝廷通缉,为逃命不得不化身头陀为终。以有分寸,有礼貌的都头武松为始,以没规矩,没道理的行者武松为终。开始的武松,会把自己的功劳说成是别人的功劳。后来的武松,会把别人的酒肉抢过来当成自己的酒肉。一辈子要面子的武松,最终在冬天的小溪里艰难的挣扎。一辈子爱吹牛的武松,最终走到哪里都不敢跟人提起自己的往事。征方腊之后,武松失去了一条胳膊,从此之后,心如死灰,再没有了一丝生气,与鲁智深在杭州了却半生。武松,这个当初意气风发的英雄好汉,最终变成了一个不知为何而活的头陀行者。在佛寺中,他真正成为了一个出家人。比起鲁智深的大圆满,因随波逐流而挣扎失去方向与本心的武松,在杭州年八十而善终,只获得了一个人生中的小圆满吧。随波逐流容易,独善其身难啊。
《描写水的成语,关于描写水的成语》
波澜壮阔 浩浩荡荡 镜花水月 随波逐流 水天一色
汪洋大海 水平如镜 波光粼粼 泛起微波 碧波荡漾
波涛汹涌 波浪滔天 狂涛怒吼 惊涛骇浪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水波粼粼
风平浪静、碧波荡漾、水趣盎然
波光潋滟、清澈见底、悠悠烟水
碧波浩渺、琉璃千顷、溪流淙淙
风起浪涌、白浪滔天、波涛澎湃
狂风怒潮、黑风巨浪、波翻浪涌
波涛汹涌、急流飞溅、奔腾咆哮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一江春水 碧水微澜 清澈见底 涓涓细流 潺潺流水
碧波荡漾 波光粼粼 车水马龙 水波不兴 水波粼粼
碧海青山,碧海青天,水木清华,水石清华,水色一天,水中捞月
柔情似水 年华似水 山清水秀,青山绿水
《亲近感性》
回首大学时光,我曾经在随波逐流地涂鸦了几年诗歌之后,便弃而增进了理性与思辨的兴趣,尽管周围的诗友们依然执着地追求着。
那时,我藉着专业的需要走进了康德、黑格尔的世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曾连续伴随过我四个月的时光,黑格尔《美学》也成了我长久留连的一片神圣天国;康德对个体完满的关注,黑格尔对人类精神(理念)历史的剖析,以及他们那智慧杰出的思辨光彩。曾给我难以忘怀的理性享受。
思想家的力量是巨大的,道家可以造就柳宗元在官场失意后成就寄情山水的浪漫,儒家可以涵养出“直挂云帆济苍海”的济世豪情,尼采可以成为希特勒发动侵略战争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亦曾在世纪之交掀起无产阶级风暴,而卢梭的一句名言奠定了文明杜会的现代基石,民主的潮流已成不可阻挡之势席卷寰字。
哲学给人智慧,可以涤荡个体生命的粗糙;然而,长久的哲学依恋,对理性思辨的过于执着,则又易扼杀丰富的感性生命。在理性与感性之间,而今的我更加亲近感性。
我以为,对思想家可以崇敬,可以仰慕,可以追求精神的交流,以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而于追求思想拥有的同时泯消思想家的成就欲,则不失为保持并高扬生命感性的可取路径。沉入书斋,去拜会精神不朽的思想家,自是一种清远、高洁的精神享受,然而仅此是不够的,书斋以外的世界更精彩,何不藉着理性的灵光去享受感性的丰富多彩呢?要知道,理性若不与感性相伴,内在的理性灵光不能外显于人格的魅力,所谓生命的完满便无从谈起。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一生从事美学理论,有一次赴香港讲学,曾不无感慨地奉劝青年人:多做一些创作,少做一些理论。朱先生的此番忠告不无生命感性的留连与期待,亦见其晚年取得成就后的人生失落与惆怅。
我总觉得,人生干世,理性的兴趣当不可少,走出生命初始形态的粗糙有赖于日臻丰盖的理性灵光;但理趣之外,别忘了:去游山玩水、去聆听音乐、去交朋友、去创作散文与诗歌、去临摹书法、去涂解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