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不分畛域
【拼音】
bù fēn zhěn yù
【释义】
不分界限、范围;没有什么界限。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也比喻不分彼此
【出处】
《庄子·秋水》: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域。兼怀万物,其孰承翼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
解释: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
【近义词】
一视同仁 不分彼此
【反义词】
泾渭分明 楚河汉界 界限分明
【用法】
动宾式,表示旷远无穷,无边无际。
【成语故事】
《秋水》是道家经典《庄子》中的一篇长文。《秋水》前一部分写北海若跟河伯的谈话,一问一答一气呵成,构成此篇的主体。后一部分分别写了六个寓言故事,每个寓言故事自成一体,各不关联。全文语言平易流畅,毫无滞涩之感。其中有一个寓言故事是这样的:
河神和海神在一起讨论如何通过事物的外表和内在来区分事物的贵贱和大小。
海神回答:“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没有贵贱的区别。从万物自身来看,各自为贵而又以他物为贱。拿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于事物自身。按照物与物之间的差别来看,顺着各种物体大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大的,那么万物就没有什么不是大的;顺着各种物体小的一面去观察便会认为物体是小的,那么万物没有什么不是小的;知晓天地虽大比起更大的东西来也如小小的米粒,知晓毫毛之末虽小比起更小的东西来也如高大的山丘,而万物的差别和数量也就看得很清楚了。
河神又问:“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我将怎样推辞或接纳、趋就或舍弃,我终究将怎么办?”
海神回答:“用道的观点来观察,什么是贵什么是贱,这可称之为循环往复;不必束缚你的心志,而跟大道相违碍。什么是少什么是多,这可称之为更替续延;不要偏执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行事,而跟大道不相一致。端庄、威严的样子像是一国的国君,确实没有一点儿偏私的恩惠;优游自得的样子像是祭祀中的土地神,确实没有任何偏私的赐福;浩瀚周遍的样子像是通达四方而又旷远无穷,确实没有什么区分界限;兼蓄并且包藏万物,难道谁专门有所承受或者有所庇护?这就称作不偏执于事物的任何一个方面。宇宙万物本是浑同齐一的,谁优谁劣呢?大道没有终结和起始,万物却都有死有生,因而不可能依仗一时的成功。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万物从不固守于某一不变的形态。岁月不可以挽留,时间从不会停息,消退、生长、充实、空虚,宇宙万物终结便又有了开始。这样也就可以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的道理了。万物的生长,像是马儿飞奔像是马车疾行,没有什么举动不在变化,没有什么时刻不在迁移。应该做些什么呢?又应该不做什么呢?一切必定都将自然地变化!”
这篇寓言故事充满哲理,从事物的相对性出发,更深一步地指出大小贵贱都不是绝对的,因而最终是不应加以辨知的。
【造句举例】
现代的科学技术融合更加紧密,各种技术不分畛域,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技术。
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通常都是不分畛域,只要是觉得合适的艺术元素都会吸纳进创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