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路桥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5 08:53:58
《十里长街550字》
十里长街是路桥大名鼎鼎的老街,也是一条令人迷醉的老街。走进去,厚重的历史岁月都沉淀在这里,青石堆砌的大街小巷,鳞次栉比的店面民宅,错落有致的白墙黑瓦,精雕细琢的飞檐灰雕……
沿着老街一路走着,这里古色古香。有许多上百年的老物件,古老的秤杆、老式行军水壶、生锈了的煤油灯……我像进入了时光隧道一样,被这些老物件吸引着。嘀嗒,嘀嗒,下雨了?我和妈妈加快了脚步,继续走。
这里的墙是青石砖垒的,路是青石板铺的,它才是有故事的。路上坑坑洼洼的,是被雨水打成这样的吗?还有不少大户人家,门口立着两只石狮子,大红门,铜把手,透着庄重肃穆,不禁让人联想这门里的故事。不知不觉走到了南官河,走上石拱桥,看见了家家户户门口的五阶楼梯,应该是旧时方便妇女洗衣服用的。妈妈说那时候的南官河畔可热闹了,各家主妇三五成群,家长里短都随着河水流淌。现在这里静静地停着一艘乌篷船,供人们观赏。到晚上的时候,灯光亮起来,映着小船流水,非常美丽耀眼。
沿着河,再往前走,还有不少商店,理发的、卖芝麻糖的……但,奇怪的是,街边房子里住的大多是老人。摆一张竹椅,摇一把蒲扇,一坐就是好久,他们和老街一样,经历了岁月变迁,就这样在老街里悠闲安逸地过日子,真好!
雨停了,我们也走到了“终点站”,时间在这仿佛慢了许多,河水悠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去年国庆节,老街改造重开,开起了奶茶店,挂起了油纸伞,一时吸引了无数的年轻人前来,每日人头攒动,老街仿佛一下子焕发了青春,我真高兴,咱们路桥十里长街的风华又现了。
《走进老街》
路桥的十里长街,又被人们亲切地称之为老街,始于南宋,鼎盛于明清,是当时著名的商业码头。
来到老街入口,可以看到一个高大的牌坊,它低调而大气,像一位负责的卫兵,时刻守护着老街,让它不被外界影响。牌坊上的四个烫金大字“千年商埠”,似乎是老街正在向我们诉说着自己悠久的历史。沿着牌坊下的台阶往下,就来到了进入老街的“门槛”,棕色、镂空的棕红色木质“门槛”,仿佛一道时空之门,只要跨过去,就能穿越时空,真正来到老街最为繁华的时候,感受那时候老街真正的魅力。
进入老街后,就看到由一块块大小不一的青石板铺成的路,因为年代久远,经历了岁月的侵蚀,石板上已经有了一道道裂缝,有些石板已经松动,不小心踩上去,就听到了“哐当”一声,那声音仿佛是老街的叹息。更引人注目的是那各色各样的窨井盖,上面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是摇曳生姿的荷花,它正穿着自己粉色的小裙子,向人们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有的是一只可爱的小兔子,被兰花香味吸引,正闭目闻香;还有的刻着两条在水中嬉戏的小鱼……
道路两旁的老房子朴素极了。灰色的墙面,黑色的屋顶,在潺潺流淌的南官河畔,自有一股江南水乡的韵味。灰墙旁,各色的绿植这老房子多了一种蓬勃的生命力,碧绿的仙人掌,粉嫩的月季花,亭亭净植的荷花,让人觉得生活在老街,惬意、悠闲。
屋顶上的灰雕,是浙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熊熊燃烧的火焰,是人们希望生活能够红红火火,卷起长鼻子的大象,代表吉祥如意,凤凰,是家里长辈对晚辈的期望,希望他们成龙成凤……
沿着老街往前来到拐角处,就能看到福星桥,它是老街最古老的一座桥,随着岁月的变迁,它也不再年轻,身上长出了一个个代表着已经垂暮的老年斑……
老街,犹如一个沉稳睿智的长者,陪伴着我们成长。
《静默下的路桥作文450字》
该来的,还是来了。一阵刺骨的寒风从北方刮来,带来了不幸与不安。
路桥,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啊!大街上车水马龙,中央山公园游客如织,古街犹如一条青龙,蜿蜒在南官河畔。可是谁使其失去了原来的风貌?是谁让这活泼漂亮的“女孩”,从此写上了冷漠与孤独?是谁,到底是谁?我们人类迟早会战胜这个“杀手”,将它们绳之以法。街道两旁的商铺,热闹走了、欢乐没了,只留下一扇扇沉重的铁拉门。小区之中,鸟儿悲伤,鱼儿静默,为路桥的萧条而惋惜。
一个背影,艰难地离开故乡,背着众人的嘱托,迈出了第一步;一套防护服,仿佛背上了一双“翅膀”,消失在茫茫人群中;一道橘色的身影,缓缓走上马路,抬头望向远方。一只只口罩拖着美好的祝福,一辆辆巴士将人们送到安全的隔离点。
家,是奋斗的起点。爸爸,离开了那温暖而温馨的家,来到了疫情第一线,抗击病毒。无论刮风下雨,烈日炎炎,也阻止不了一颗保卫家园的心。妈妈在家中照顾我和弟弟,不辞辛苦、任劳任怨,安抚着两只乱蹦乱跳的小羊羔。
夕阳落下了,黎明马上会来到吧!加油!白衣天使!加油,路桥!
《张爷爷和路桥灰雕》
今天,我早早地就把学习任务完成了。因为妈妈说今天要去拜访张爷爷。
我住在老房子的时候,妈妈就经常带我去小公园听他拉二胡。后来我们搬家了,我很久都没遇到过张爷爷了,经常还会想他。
在小时候听爷爷拉二胡的亭子里,我又见到了他。见到爷爷我可开心了。爷爷拉着我的手,带着我们去他家。一上楼梯,我惊呆了,满屋子的照片全是爷爷游历四海的足迹。爷爷走遍了全中国,游遍了七大洲,他给我讲天安门,讲人民大会堂,讲各族人民的风土人情,听得我忘记了时间。尤其是爷爷拍的那一张张灰雕照片,形象生动,看得我都入迷了。
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猜出来了,我写的这位爷爷,就是我们路桥有名的张崇生爷爷。他擅长摄影,用了三年的时间收集了路桥大街小巷所有的灰雕照片,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今天妈妈就是特意带我来找张爷爷了解灰雕并跟张爷爷学习的。
在爷爷家的大书桌后面是整整一墙壁的奖章、奖杯和奖牌,柜子上是一叠叠各种各样的奖状,看得我眼花缭乱,又敬佩又羡慕。
依依不舍地离开爷爷家,我们一起来到了十里长街看灰雕。路桥灰雕是一种由蜊灰结合稻草筋或者麻或者竹制作而成的雕塑,造在民居、庙宇和一些老房子的屋顶,有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栩栩如生,在我们路桥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随着老房子拆迁,灰雕也在慢慢消失。爷爷说舍不得这些文化遗产就这样没了,更不希望我们这一代看不到这么神奇的工艺。所以,2003年开始,他就一直跟着做灰雕的艺人,艺人们修复,他风雨无阻地跟着拍下宝贵的照片。妈妈说,爷爷为了全方位各角度地收集灰雕照片,那么大年纪还爬上屋檐去拍摄,加上长年四处游历,腿脚膝盖都落下毛病。爷爷却笑笑说:“只要能让后人看到这些,值了!”
爷爷带我们看的第一件作品是孔雀。一开始,我怎么也看不出是一只孔雀,爷爷带我换了个角度,呀,真的是一只昂首挺胸的大孔雀呀!它神气地站在屋顶上,拖着一条尾巴,真好看!爷爷耐心地教我看镜头,对角度,取景,我拍出了第一张灰雕照片,爷爷夸我拍得棒,我好开心呀!孔雀后面的屋顶也有一只差不多的长尾巴的灰雕,我一眼就认出那是一只大锦鸡,爷爷高兴得连连夸我。哈哈,我是不是真的很厉害啊!然后我还见到了我最喜欢的鸟——凤凰,它像马上要起飞一样,还神气地回头看;还有“松鼠吃葡萄”,一只小松鼠捧着葡萄吃得好开心;还有长着龙头鱼身的“鱼龙”,好神奇!我们一边逛,一边听爷爷讲。我拿着我的相机一直拍。爷爷夸我拍得可好了!可惜的是,很多灰雕都因为风吹雨打而破损了,爷爷眼里满是心疼。
最后我们来到了一座古老的石桥,它叫“福星桥”,在桥旁边的屋顶上,立着一头仰天长啸的大象,它四肢如柱,踏着万年青,目光如珠,专注地凝视着天空。爷爷说,他给这座灰雕起名为“万象更新”,是希望中华大地一天比一天更好,希望我们可以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给祖国带来新气象。
爷爷,您放心吧,我们一定会努力学习,像妈妈说的那样,做一个既能保护自己爱的人,又能为祖国做贡献的人。而且我还会把灰雕和爷爷的故事告诉更多人,让大家一起来珍惜和保护这个珍贵的文化遗产。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我要跟着张爷爷了解更多灰雕的历史,陪着张爷爷保护好灰雕,让更多人知道灰雕。
家长感言
孩子从小喜欢十里长街的点点滴滴,总是细致地观察和聆听关于家乡的古文化,闲来就爱看看写写画画,让一样喜欢着家乡的我总是被他感动。
教师赏析
小小的世界里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想要守护的东西,未来的世界终究需要小小少年来肩负重任。字里行间透露着执著和期盼,很让人感动和被感染。(陶荷芳)
《家乡的十里长街》
我的家乡路桥是浙江沿海的一座滨海小城,它拥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印象最深的是家乡清秀柔美的十里长街。
来到十里长街,门前有一个高大、方正的石碑,上面赫然写着“十里长街”四个大字。十里长街的特点就是桥多了,比如:磨石桥、卖芝桥、松友桥、老马路桥等等。长辈告诉我,路桥,就是路路有桥。桥上有石狮子,那石狮子经历了七八百年的风吹雨打,少了几分凶猛,多了几分温柔。从桥上往下看,浮萍漂在河面上,还有些乌篷船与浮萍相伴。我捡起几块石头,往河里一扔,一圈又一圈的波纹荡漾开来,仿佛一个个不甘沉默的故事。
下了桥,走在一块块凹凸不平的青石板上,好像又有许多故事。有些青石板早已经松动了,走上去摇摇晃晃的。青石板路的两旁是两层吊楼,屋顶上有着十分珍贵的灰雕。灰雕形状各异,有火焰、凤凰、游龙……每种图案都有不同的意义,都代表了生活在这个地区的先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着走着,映入眼帘的是一家卖食饼筒的店。食饼筒是我们这儿的特色美食,每年立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吃。它的制作流程十分简单,先拿个面饼,再放上炒面、洋葱、虾和肉等食材,接着把饼卷起来,锁住一端的口,从另一端口上浇入一些肉汤汁,就大功告成了。食饼筒里包的菜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挑选种类和分量,每个人都可以制作出自己爱吃的独一无二的食饼筒。我捧着食饼筒,漫步在十里长街,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江南水乡的韵味。
悠悠南官河,绵延十里长街。它既古老又年轻,是家乡路桥的一张历史民俗名片。生活在拥有深厚民俗文化的路桥,我可真幸福啊!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四年级)
后 记
我的家就在十里长街旁边,每次经过长街,都会去数数桥上的石狮子,吃一包食饼筒,嘬一嘬食饼筒里的汤汁,别提有多开心了!
家长感言
从小到大,儿子最喜欢的就是这家店的食饼筒。这里的老板每次看到他,总说多给他点肉,以后长得壮,没想到这个熟悉的地方和这家店能在他的笔下如此美好自然!
教师赏析
循着小作者的脚步,领略了路桥的十里长街,品尝了我们每个人都很爱的食饼筒。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不经意间流露出对家乡的热爱,喜欢这种“无心插柳”的感觉,真好!(梁娟)
《又见家乡蟹》
我出生在台州路桥,而我妈妈出生在台州三门,所以我也算半个三门人了。上小学前,我基本都在外祖家生活。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工作忙,我学习也忙,就很少回去了。
三门是一个山清水秀,物产丰富的地方。青蟹是传统水产品的“王中王”,听叔公说,这些年来,三门青蟹养殖面积每年以2万亩的速度递增,产殖也在不断提高,在2004年就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中国青蟹之乡”。我从小就是吃青蟹长大的,尽管不大去三门,但每到青蟹上市的季节,我总会吃到那里肥美的大青蟹。每次吃青蟹,和兄弟姐妹们在蟹塘捞蟹的欢乐时光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
我的叔公在三门下栏塘包了几百亩塘,专门用来养青蟹、蛏子和小白虾。暑假,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去叔公家玩,叔公带我们来到下栏塘参观今年新开发的青蟹养殖地。他的渔塘里有一条小小的船儿。这条小船只能容下二三个人,样子小巧玲珑,却在水面漂得很稳。船上还有一张小小的红椅子,估计是坐在这红椅子上方便捞青蟹吧。
吃过青蟹,但我们三个谁也没捞过青蟹,机会难得,我们决定来次塘底捞蟹!我们三人头顶着斗笠,斗笠又顶着火辣辣的太阳,但这个时候我们似乎都感觉不到热。我和哥哥是男子汉,撑杆自然是我俩负责,姐姐就在中间撒网。一切都挺顺利,渔塘的水不像海水那么深,也不像河水流得那么急,阳光照射下的水塘波光粼粼。有时,小白虾也会调皮地跃出水面,和小船逗趣呼应。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我们看见叔公在岸边向我们招手,示意我们快点上岸。于是我们就把撒下去的网拉上来。当我们拉上来时发现只有一些活蹦乱跳的小白虾,连个青蟹腿的影子也没有。
我们带着百思不得其解的思绪回到岸边。叔公看出我们的心事,在那哈哈大笑:“孩子们,青蟹不是这样子捞的,要把一个网笼放在水里面,再放点饵料来引诱青蟹出来。傍晚放进水里去,明天早上就能收获了。”叔公一边说着一边换下姐姐,撑着小船带着我们哥俩去收昨晚放在塘里的其中一只网笼,果然里面层层叠叠的都是青蟹,我挑了一只小家伙来玩。
青蟹是半圆形的,身上披着一件青灰的盔甲,两侧长着的三对小尖脚就像一支支锋利的矛,那对大钳子就像青龙刀,时不时向人们挑衅一番,尤其是它那双小眼睛,总是提防着人们靠近,看着怪有趣的。我拿了根细树枝朝它眼前一晃,说时迟那是快,那小青蟹一下子就把树枝条夹得死死的,怎么都不松开了。我把它翻了个身,让它肚皮朝天,它划拉几下那八条腿又顽强地翻了回来。叔公在一旁看着我说:“中午我们来个青蟹大餐。”说着,他挑出几只又大又肥的给我们当午餐。
如果你在三门坐公交车,准会看见车上都有广告语:“三门归去不知味!”三门青蟹是台州特产,是台州人的养殖骄傲!我爱我的家乡,更爱吃那家乡蟹!欢迎全国各地的朋友来我们台州,观美景,品青蟹!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路桥街道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
后 记
在外祖家呆了一个多星期,再见家乡蟹,再在那里吃到鲜美的青蟹,别提有多开心了!比起叔公每年寄来的青蟹,味道要好上好几倍呢!回路桥时,我们带回了两箱,让爷爷奶奶也尝尝我自己捞上来的青蟹。
家长感言
在三门的一个星期,孩子收获了许多欢乐,尤其是他亲自体验捞青蟹,回来后还是意犹未尽!
教师赏析
整篇作文富含小作者对家乡青蟹寄予的别样情感,也从字里行间透出童年乐趣。尤其是捞蟹那段的细节描写,就可看出孩子对青蟹的喜欢。(林玲)
《青草糊》
我的家乡在台州路桥,每到立秋前后,家家户户都要吃清热去火的青草糊。今天,奶奶去集市上买来了一捆仙草,笑眯眯地对我说:“佳芙,我们一起做你最爱吃的青草糊,好吗?”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连声说:“好!好!”
奶奶先把仙草剪短,放进水盆里反复清洗,彻底洗干净后,捞出来,把它们放进大锅里,装上适量的水,再在上面撒上少许白色的粉末,我好奇地问:“这白粉是啥东西呀?”奶奶告诉我,那是食用碱,加点食用碱会使仙草更容易煮烂,更容易出汁,口感也会更好。原来烧仙草也有这么大的学问呀!盖上锅盖,开始烧了,奶奶用柴把火烧得旺旺的,过了十几分钟,锅里的水沸腾起来,这时,一股淡淡的青草香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就想去揭锅盖,奶奶赶紧说:“别急,还要用文火再熬一个半小时,这样,熬出的汁水会更香浓。”
我等啊等,终于过了一个半小时,我迫不及待地揭开锅盖。顿时,香气弥漫了整个厨房。奶奶拿来一块大纱布,把熬好的汤汁往纱布上倒,汁水顺着纱布流到盆里,而枝叶都留在了纱布上面,这就叫“过滤”。然后,奶奶把过滤后的仙草汁重新放到锅里烧开,倒入事先搅拌好的红薯淀粉水,用筷子往同一方向不停地搅拌,哈,神奇的一幕出现了,“仙草汤”变成了“青草糊”!最后,奶奶把青草糊盛到各种碗里、盆里,放凉,也可以放进冰箱冷冻。
放凉后的青草糊黑黑的,亮亮的,好像果冻,叫人看了口水直流。奶奶用小刀在上面划了几刀,就这样,青草糊就被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的,加上冰水、桂花糖、蜂蜜,再滴上几滴薄荷。我把碗端起来,碗里的青草糊闪着诱人的光泽,小块的青草冻轻轻地晃动着,喝上一口,“吱溜”一声,从嘴里滑到喉咙,爽滑细嫩,甘甜清凉,唇齿之间草香四溢,真是“吃到嘴里,凉到脚底”呀!我一连喝了两大碗,连肚子都鼓起来了。炎热的午后,一下子变得清凉无比了!
(小作者是浙江省台州市路桥街道实验小学三年级学生)
后 记
青草糊不仅是消暑饮品,还是我们家乡的有名小吃。下一次,我要学会自己做青草糊,欢迎小朋友们来品尝哦。
家长感言
立秋吃青草糊是台州人的习俗,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人会亲自去做了。孩子跟着奶奶学做青草糊,未尝不是对家乡民俗的一种传承呢!
孩子仔细观察之后,把过程写下来,这样的习作源自生活,孩子有话可写,写起来得心应手。
教师赏析
青草糊是台州人原汁原味的消暑饮品,是一代又一代台州人的美食记忆,特别是远在异乡的人们,青草糊更是他们永远也忘不了的家乡的味道。小作者的叙述很有条理,制作过程写得详细清楚。对于青草糊的品尝体验更是描述得栩栩如生,让人有想马上吃一碗青草糊的冲动。(陶伟珍)
《路桥的味道》
早晨,我又来到了眼镜麻糍馆,门口还是和往常一样排起了长龙。它位于下里桥河畔,小小的店面很不起眼,却有30多年的历史。妈妈说它能从路边的小摊一步步走到今天,凭借的就是老百姓良好的口碑。
我突破重围挤进人群,大声喊道:“我要麻糍!加鸡蛋!”十几分钟的漫长等待后,我终于“抢”到了。哇!黄澄澄的鸡蛋、绿油油的葱花、白白的麻糍,看似简单的家常小菜,却也是小小的艺术。我忍不住低下头,香气如神龙般腾空而起,那么浓烈却细腻,隐隐约约透露出农家的气息,透露出他们的勤劳与朴实。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夹起一点,飞快地放入嘴中。“啊——!真烫啊!”吸取了这次的教训,我就再也不这么急急忙忙了,把另一小块吹冷了才咽下口——真好吃!香味像一支声势浩大的军队暴风骤雨般侵略了我的舌尖,盈满了整个口腔。我的每一个细胞仿佛都呐喊着:“此食只有路桥有,别地哪得几回食!”
这么美味的食物到底是怎样做出来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做麻糍的是一位六十来岁的伯伯,他个子不高,戴着一副眼镜,眼镜麻糍馆因此得名。只见他往平底锅倒了一勺油,再舀了一瓢金黄色的蛋液,左手抓过一片略微烤过的麻糍,放在蛋液上。当粘稠的蛋液快成蛋皮,再迅速舀起一瓢在它旁边,右手按着麻糍,给它翻个身,鸡蛋麻糍就大功告成了。新客来时总会问他:“直接用手啊!不烫吗?”他眼睛依旧注视着麻糍,笑了笑:“刚开始有多烫你是不知道哇,不过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
眼镜麻糍馆的“鸡蛋麻糍”令人回味无穷,这里面不仅凝结了“眼镜”伯伯的汗水,更体现了路桥人的勤劳朴实。鸡蛋麻糍,是路桥的味道!
优爸点评:路边不起眼的小小店面,被小作者写得很有历史感和怀旧感,字里行间渗透着朴素、善良、美好的感情,让人动容。小作者很善于把抽象的东西形象化、具体化,例如把香气比作腾空而起的神龙,让人印象深刻。而对摊主伯伯的细腻刻画,对美食的完美呈现,让文章不仅仅是文字,而是一次精彩的视听盛宴,“只见他往平底锅倒了一勺油,再舀了一瓢金黄色的蛋液,左手抓过一片略微烤过的麻糍,放在蛋液上。当粘稠的蛋液快成蛋皮,再迅速舀起一瓢在它旁边,右手按着麻糍,给它翻个身”。但更打动人的,是美食背后的人情味、人性美,平凡普通,却有着打动人心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