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博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0:35:59
《“修身明德,博学笃行”——中华学子朝圣行有感》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修身明德,博学笃行,圣人孔子,名垂不朽。“千古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2017年11月25日,我有幸游学曲阜圣地三孔,感受儒学之圣。
初入孔庙,便深感那种历史文化的积淀。在厚重的文化底蕴中漫步,似乎领略到了一位先贤的大智大慧,仿佛看到了一个青松般的身影,千秋凛然,他传承的是华夏最珍贵的文化财富,是泱泱中华的立身之本。他的仁义礼智信,他的忠孝廉耻勇,永远不会被历史抹去。一个新的人文起点由他开启,在漫长的历史中,他犹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古今而不灭。
来到巍巍雄浑的大成殿,进行了庄严的拜师仪式:一拜孔子照亮了历史文化的长河;二拜孔子创立儒学;三拜儒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孔子虽然已逝,但逝去的只是他的肉体,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怀着尊崇之心,在深秋之季,游历孔庙,看到那傲然挺立的柏树,就像看到了孔子。
金声玉振坊喻示着孔子思想十全十美,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绝顶。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子如祀天,表达对孔子崇高的敬意。太和元气坊的太和指六合,日,月,阴阳汇合之气,表达孔子思想宏大、崇高的精神特质。正如颜回所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
进入孔林,一种内心的宁静与祥和在心中荡漾。孔子的灵魂便沉睡于这庄严肃穆的孔林。
驻身其中,思绪万千。2500多年前,在这里,诞生了一位中华民族的圣人,他博学笃行,修身明德,经历种种坎坷,创立儒学,终成大器。他创立的儒学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而且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崇高的地位。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的演说中曾讲到:“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首2500年前从孔子那里汲取智慧。”当今社会,尽管我们每个人呼吸着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我们的道德观念,人生理想,处事方法,无不烙上儒学思想的烙印,儒学精神已经成为我们内在的文化基因驻留在我们的生命里,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中。今天,我们生活富裕了,但孔夫子的话语依然回响在耳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孔子追求快乐,简单,简朴,他说:“吃着粗饭,喝着白水,曲着胳膊,当枕头用,快乐就在其中了。”他对颜回的赞赏是:一箪食,一瓢饭,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追求快乐,率真的生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所以,我眼中的孔子,真真切切是个伟大的圣人。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孔子的理想与追求。我们也应当如此。学习儒学精髓,肩负起社会责任感,历史责任感,为社会,国家,尽个人的一份力量。古人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人,我们要传承优秀儒学文化,为中国文化屹立于世界之林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博学明思,其乐无穷1100字》
梁启超先生在家中曾不止一次地劝诫他的孩子要涉猎广泛,不要过于执着所学之专业。他还曾坦言广泛的学习给他的精神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益处。我认为,梁启超这种博学明思的做法,不正是我们青少年所需要学习借鉴的吗?只有不局限于单一的专业和学习,才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经济极其发达的时代和一个独立富强的国家,不必忍受古人“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窘迫,也不用担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愁思。但是时代的一粒灰,落到个人的肩膀上就是一座巍峨大山。我们在享受时代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承受时代发展下的压力,尤其日新月异的社会对青少年个人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青少年都或多或少出现焦虑、迷茫。在“内卷”下,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化身小镇刷题家,一昧埋头题海,却忽略了人生成长道路上的风景。这不仅不利于他们对学习爱好的培养,对个人综合素养的提高也难以有多大的起色。当年吴国吕蒙只会带兵打仗,对于兵法一窍不通,是名副其实的莽夫。后面听了孙权的劝诫后,开始学习读书,关注曾经没有珍惜过的知识,在书中找到不一样的风景和智慧,最后成就“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佳话。若我们不想成为吴下阿蒙,那么更应该多关注下社会、国际间的一些事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让自己更好的发展自己。
博学而促其才进。广泛的学习有利于对个人所从事的专业起到一个辅助作用。如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酷爱音乐,经常拿着他心爱的小提琴演奏,他说:小提琴带给他的除了乐趣,还有对物理的另一种思维看法。而我国古代著名的才女李清照酷爱赌石,其编写的赌石技巧类的书仍然被后人津津乐道。所以名人尚且能通过广泛的学习取得不俗的成就,那么我们青少年又怎么能以影响所学之专业为借口,将自己封闭起来呢。须知业余的爱好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生活,还可以支撑其不断努力奋斗。若我们一昧追求所谓考试型人才,不就正应了梁启超先生的那句担忧: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吗?我们作为新时代青年人更应该博学笃志,积极享受广泛学习带来的好处,展现积极向上的青年风貌。
君子博学而不滥学。我们提倡涉猎广,不代表没有底线地学习,对于一些明显的价值观错误,世界观混乱的知识更应该坚决说不。也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在不喜欢的领域上有所涉及,而是在自己的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自己新的能力和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开阔自己的视野,这样才能让生活变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
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章也。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国新青年,更要博学明思,不断发展完善自己,在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提高道德文化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去寻找乐趣,保持高昂的精神状态,在学海中书写人生的华章,成就自己,报销祖国,无愧中国新青年之名。
《最敬佩外公》
外公俭朴,勤劳,博学,我非常敬佩他。外公今年已过七旬,也该是享清福的时候了。妈妈和舅舅们也曾如此劝他。但他却非常固执地说“身子骨硬着哩,我还爬得动。”的确,我是很少见外公得病的,最多每年冬天咳嗽一阵子,可他却从不吃药。舅舅们给外公买的衣服,他总是舍不得穿。都放在一只被烟熏得发黑的老箱子里,每年梅雨季节过后,拿出来晒晒,又放进去。我真弄不明白!冬天,外公就穿着那么几件破毛衣和一件在补丁上又打了补丁的旧棉袄;夏天,外公喜欢光着上身,皮肤被晒得黝黑发亮。外公非常勤劳,轻重的活儿,他都会干。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外公靠着他的勤劳,自学会了木匠。只是现在,手艺已有些落后。但过去置的些行头,也没舍得扔,就如那只老箱子一样是他一生的荣耀。
外公只不会做饭。他一早忙到晚,从不往吃饭这件事上想。所以,如果只有外公在家的时候,到他们那边去玩,往往是会饿肚子的。我便也因此不常去。不管天晴下雨,他总是忙着,天晴自不必说;下雨,他便披上那件陪伴他二十多年的蓑衣,这儿走走,那儿看看,割割猪草,寻寻菜虫,锄锄草,施施肥·一他干起活来,比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心灵手巧的大姑娘还麻利得多,仔细得多。外公是“渊博”的。过去,他也曾念过私塾,所以认得些字。对于我们土家族的风俗,外公是无一不知的。只要他那本((土家风俗》的老黄历上有记载的,就一定要照着去做。比如:过年吃团圆饭时,一定要把圆桌换成方桌。他说,这样才有个上下席,才有个老幼主次之分。外公还是个很关心国家大事的人,每天的“新闻联播”是必看的。每和几个老邻居闲聊时,便一套一套地说出来。
当外公和我说起这些时,我也只有“嗯”、“啊”的份儿。说实在的,我最敬佩的,还是外公那双长满老茧的手。一生的操劳使那双手用针去扎都没有疼痛的感觉。那双手,养育了他六个儿女;那双手,使坏了不知多少把锄头,多少把镰刀;那双手,摸过多少牲口的背脊;那双手,呵护了他承包山上的多少棵幼苗成材成林呵!今年,三舅舅种袋装香菇,需要砍一批栋树用来做袋料。起先,外公死活不答应。可不知为何,后来又同意了。那天碎木的时候,他用手摸着那些木材,久久没有拿开。晚上吃饭,外公也只勉强吃了几口。那晚的“新闻联播”他也没看。第二天,外公扛着一捆树苗和锄头,上山了……在我们家里,我至今最敬佩外公。
《博学为话题的作文素材》
(1)弁言
博学多才的人,平日在奇迹上有成绩,社会上有荣誉,初中数学 ,孝顺也比一样平常人要突出,受人爷慕。博学多才的人愈多,高中数学,社会就会愈前进。
滔滔洪水要靠涓涓细流汇成,广博的知误用是靠长年苦学的蕴蓄。让我们不绝勤劳进修,博览群书,为来日诰日的博学作筹备吧!
(2)究竟论据
绅士与博学
东汉王充,自幼勤学,因家贫无钱买书。他每 天在洛阳书店里站着念书,年复一年苦学不辍,把《汉书.艺文志》上所列的六艺、诸子、诗赋、生命书、法术、方技等6类书,共一万余卷,只要其时存世的,他险些全读过,"遂通博百家之言",成为出名哲学家,头脑家。代表作《论衡》对后裔发生庞大影响。
清代的曹雪芹,不只是出名的小说家,并且照旧一位有成绩的墨客,同期间人传颂他"诗笔有奇气"。他又是精彩的画家,尤其画石。在他的名着《红楼梦》中,涉及的常识面包罗医学、生理学、音乐、诗词、地理、构筑、衣饰、园林艺术、风尚、烹饪等。可见曹雪芹不凡的才华和广博的常识。
南北朝的祖冲之,是出名的数学家,他推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活着界上,他第一次把圆周率的精确数值,计较到小数点往后的7位数字。这比欧洲要早1000多年。因这天本有位数学家曾提议把圆周率改称"祖率"。他对王码文历法和机器也很有研究,他体例了《大明历》,测定了回归年的天数,即两年的冬至点之间的时刻,跟当代天文科学测得功效只差50秒钟。他缔造了"水推磨"、"千里船"、"指南车"。他照旧一位研究经书和诸子百家学说的学者,注释过《老子》、《易经》、《论语》、《孝经》等书。
郭沫若,我国当代出名作家、墨客、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学字家、书法家和社会勾当家。是当代文化史上一位学识广博,才能卓着的出名学者。1921年,出书第一部诗集《女神》,提出了在当代文学史上有重大意义的"文学革命"的主张。《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笔墨研究》等一系列拉学论着,缔造性地把古笔墨和古代史研究团结起来,开发了史学研究的新天地。《青铜期间》、《十批驳书》考据先秦社会历史和评价各派哲学人物,颇多创见。郭沫若生平着述富厚除了创作很多诗歌、小说、脚本,写了很多历史、哲学、政治论文以外,还翻译了很多天下名着。《沫若文集》有17卷之多。郭沫若的广博多才,是终生好学的好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