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西江月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4 12:01:46
《《西江月·遣兴》辛弃疾原文和翻译》
西江月·遣兴
【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
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 释
西江月: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双调五十字,平仄两协,上下片字句作法相同。
遣兴:遣发意兴,抒写意兴。
那:同“哪”。
我醉何如:我醉成什么样子。
译 文
喝醉酒我暂且尽情欢笑,哪有工夫整日发愁?近来我才觉得古人的书本,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昨夜我醉倒在松树旁,问松我醉到什么程度?我疑心松枝摆动是要来搀扶于我,连忙用手一推说:“去!”
赏 析
这首词题目是“遣兴”。从词的字面看,好像是抒写悠闲的心情。但骨子里却透露出他那不满现实的思想感情和倔强的生活态度。
这首词下片更具体写醉酒的神态。“松边醉倒”,这不是微醺,而是大醉。他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问他:“我醉得怎样?”他恍惚还觉得松树活动起来,要来扶他,他推手拒绝了。这四句不仅写出惟妙惟肖的醉态,也写出了作者倔强的性格。仅仅二十五个字,构成了剧本的片段:这里有对话,有动作,有神情,又有性格的刻划。小令词写出这样丰富的内容,是从来少见的。
“以手推松曰去”,这是散文的句法。《孟子》中有“‘燕可伐欤?’曰:‘可’”的句子;《汉书·二疏传》有疏广“以手推常曰:‘去’!”的句子。用散文句法入词,用经史典故入词,这都是辛弃疾豪放词风格的特色之一。从前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以散文句法入词是“生硬”,认为用经史曲故是“掉书袋”。他们认为:词应该用婉约的笔调、习见的词汇、易懂的语言,而忘粗豪、忌用典故、忌用经史词汇,这是有其理由的。因为词在晚唐、北宋,是为配合歌曲而作的。当时唱歌的多是女性,所以歌词要婉约,配合歌女的声口;唱来要使人人容易听懂,所以忌用典故和经史词汇。但是到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词已有了明显的发展,它的内容丰富复杂了,它的风格提高了,词不再专为应歌而作了。尤其是象辛弃疾那样的大作家,他的创造精神更不是一切陈规惯例所能束缚。这由于他的政治抱负、身世遭遇,不同于一般词人。若用陈规惯例和一般词人的风格来衡量这位大作家的作品,那是不从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此词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词风。
创作背景
这首词应当作于庆元年间(1195年—1201年2月5日)辛弃疾闲居瓢泉期间。此时南宋朝廷不思恢复,一味地贪图享乐。词人忧心如焚,又不能明言,于是创作此词以抒发心中愤懑之情。
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西江月·新秋写兴》刘辰翁原文和翻译》
西江月·新秋写兴
【宋】刘辰翁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
夜来处处试新妆。
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
梦从海底跨枯桑。
阅尽银河风浪。
注 释
西江月:词牌名,原唐教坊曲,用作词调。又名《白苹香》、《步虚词》、《晚香时候》、《玉炉三涧雪》、《江月令》,另有《西江月慢》。
低昂:起伏,指星月的升沉变化。
成狂:指欢度七夕的景象。
“梦从”句:用《神仙传》沧海屡变为桑田的典故,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阅尽”句:本指牛郎织女七夕经历银河风浪,暗寓人间经历风浪险恶。银河:是指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在中国古代又称天河、银汉、星河、星汉、云汉。银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有著名的汉族神话传说故事鹊桥相会。阅:经历。
译 文
天上日落月升,斗转星移,景象跟从前一样,人间男女依然如痴如狂,陶醉在节日的欢乐中。七夕夜,处处可见着新装的人们,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
不经意间感觉新秋凉意似水,因为思念故国,我两鬓已斑白如霜。我梦见自己在海底跨越枯桑,又在天上看尽银河风浪。
赏 析
这是一首描写七夕节的词,词人借七夕节时天上人间一如既往的狂欢景象,抒发自己对国土沦丧的感慨和对人们麻木心灵的悲叹。
上片重在描写七夕节。“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既是对事实的描写,同时又暗含自己的心痛。天上的日月星辰依然故我地升升落落,七夕之时自然也不例外。“似旧”二字映射人间的沧桑巨变。接着,词人写人间儿女欢度七夕,疯狂依旧。节日狂欢本无错,但如今正值国破家亡之际,人们却依然追寻自己的快乐,实在令词人心痛。看人们依旧着“新妆”、庆七夕,丝毫没有国土沦丧的耻辱和要恢复国土的打算,孤独的词人只能暗自悲伤。
下片重在抒发感情。“不觉心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写凉凉的秋意加重了词人的哀伤。自己对故国的思念之浓,浓到两鬓都已成霜,而这华发中又隐藏着哀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怕是词人此刻境况的真实写照。“梦从海底跨枯桑”两句看似是对梦境的叙述,实则暗喻现实。如今,国土沦丧,虽然山河俱在,但过半都已更名换姓,不再是宋朝疆土,词人身处这样一个沧桑巨变的时期,恰如“海底跨枯桑”、 “阅尽银河风浪”。词人借梦境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事沧桑、兴盛衰亡的慨叹,升华了词境。
全词没有慷慨激昂的语句,没有豪情万丈的慨叹,词人用柔笔写感伤,将自己对故国的相思之情通过隐喻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虽是柔笔,却依然荡气回肠,引人深思。
创作背景
自南宋亡后,词人抗节不仕,常于节日作追忆故国之词。此词题为《新秋写兴》,实咏七夕,自词中“两鬓如霜”句看,词应写于晚年,距宋亡有一二十年。
作者简介
刘辰翁(1233.2.4—1297.2.12),字会孟,别号须溪。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人。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天边的明月升上树梢,我独自一人走在小道上,不知是我的脚步,还是那白色的月光惊飞了几只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清凉的晚风伴着一声声蝉的叫声,让我的心情放松下来,沉醉在其中,不知不觉我来到稻田边,闻着稻花的香气,听着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不禁感叹,今年真是个丰收年。青蛙的叫声好似一首美妙的歌曲,那歌声仿佛唱出了对今年丰收的喜悦,每个人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我也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天空中轻云漂浮,满天的星星。现在是只看见几颗在天上时隐时现,过了一会儿,天空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我在慌乱中四处寻找着土地庙旁的老店,雨越下越大,我来到小溪边了一座桥,发现茅店还像往常一样在土地庙旁静静看着我,曾经的记忆深刻的流溪小桥就在我脚下,那旅社就在我眼前,我看向天空,美丽的夜空又一次让我沉醉,但这次我看了很久,虽然全身已湿,但那有什么关系呢?就一路我的心情无比愉悦,我缓缓转身准备离开。
天边的明月,惊飞的喜鹊,芬芳的香气,谈论丰收的人们,萦绕在我的脑海,是啊,这一路经历了太多太多,回到屋中,我提笔写下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西江月·再送瘟神》
(一)
新春佳节正忙,惊闻武汉紧张。
少逛超市避市场。宅家贡献力量。
遥想非典当年,何尝不是这样。
关键时刻军人上。初心使命不忘。
(二)
总书记作指示,全民战争打响。
总理代表党中央,莅临疫区看望。
你是谁为了谁,偏要迎难而上。
海水不可用斗量。似海恩情难忘。
(三)
疫情就是命令,何惧魑魅魍魉。
大年辞别爹和娘。出征誓言铿锵。
援军放弃团聚,离家奔赴战场。
一方有难众人帮。铸成铁壁铜墙。
(四)
凭谁问九零后,颓废沉迷上网?
病毒肆虐别悲伤。未来充满希望。
眼镜片架鼻梁,稚气清秀面庞。
形势严峻不绝望。稚嫩透露坚强。
(五)
灾难需要付出,爸妈毋需悲伤。
风险急需勇者扛!自古多难兴邦。
孩儿已经长大,柔弱逐渐刚强。
温室育苗难茁壮。磨难历练成长。
(六)
新生代懒洋洋,撒娇孩子模样。
挺身而出慨而慷。彰显民族脊梁。
有血性敢亮剑,使命责任担当。
越是危难越要上。祖国前途希望。
(七)
公交高铁停运,飞机轮船停航。
杜绝聚餐打麻将。严禁为虎作伥。
公园饭店停业,影院舞厅打烊。
入宅出戴少来往。病毒难逞疯狂。
(八)
也曾无助迷茫,一度黯然神伤。
感谢亲人共产党。任凭热泪流淌。
百鸟不解忧愁,枝头凌风歌唱。
风雨过后见艳阳。乌云难遮太阳。
(九)
隔离消毒治疗,不见硝烟战场。
一个篱笆三个桩。共同谱写华章。
武汉加油挺住,誓与瘟神较量。
一个好汉三个帮。静待美好时光。
(十)
武汉并不孤单,背后全国力量。
谨慎防护不慌张,全民配合抵挡。
举国上下同步,信息随时共享。
相信人民相信党。定能打赢胜仗。
2020.2.4
《写作文要抓住细节》
西江月·遣兴(宋·辛弃疾)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今天跟大家分享这么一首小词,辛弃疾写的《西江月·遣兴》。遣兴,就是解闷儿的意思。辛弃疾跟陆游有点像,都是南宋文人里边的主战派,一辈子都在想着怎么收复北方的失地。可惜的是,他们爱国热情都付与流水了。因为南宋王朝等来的不是复兴,而是彻底灭亡。所以呢,郁郁寡欢的辛弃疾有点悲愤,有点借酒浇愁。这首词,就是一首借酒浇愁的词。
来看看这首词的意思。“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就是说,喝醉了开心得很呐,想发愁都没有时间。显然,这是一句反语,一个胸怀远大抱负的词人居然天天呼酒买醉,他到底遭遇了什么?我们可以去想。“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为什么古人的书全都不可信了呢,因为现实太残酷了呀。圣贤书中的那些大道理,在现实中不堪一击。圣贤书教我们说,江山社稷不能交给异族的贼子。可现实呢,现实是皇帝只听投降派的胡言乱语。通过前面这两句词,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词人的苦闷处境。
重点要说的,是下面这两句:“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昨天夜里喝多了,在一颗松树旁边醉倒了。我就揪住这棵松树问它,你说,我是不是喝醉了呀?如果说前面是虚写,这一句开始就写得非常具体了。松树是棵树,它能知道什么呢?词人对着松树发问,可见他已经醉成什么样子了。最有趣的是下一句,“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一阵风吹来,松树在摇晃。我以为它要走过来扶我,就用手推开松树,说:去去去,我没醉,不要你扶!把一个醉汉的神态,写得淋漓尽致。醉态惹人发笑,但笑过之后全是泪。为什么全都是泪啊,结合上面的讲述,你去想。
推荐:国庆作文怎么写
我们这个栏目的名字叫《作文旁通》,意思就是咱们不从正面来讲作文的写法,那样太呆板无趣了。我们要通过一些有意思的东西,比如诗词啊、名人名言啊、故事啊,这些的东西入手,来从侧面给大家写好作文提供一些启发。
那么,这首词对我们写作文有什么启发呢?我们都知道,写作文要生动,那么到底怎么才能把作文写得生动呢?辛弃疾的这首词写得很生动,他是怎么实现生动的呢?最关键的一条,是他抓住了一个非常绝妙的细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一个人有没有喝醉,有了这么一个细节,大家估计都会哈哈大笑。喝得连松树都认不出来了,还要说自己没醉?正是因为有了这么一个细节,这首词一下子就能流传千古了。
作文要想写得生动,必须抓住细节。这个细节不是随便抓一个来都行,而应该是最典型、最富有表现力的那个细节。这个细节可以是动作,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外貌,可以是心理,也可以是环境,一般来说,我们最常用的是语言动作的细节。我们在作文当中,怎么才能写出这样的细节呢?一是要有细节描写的意识,二是要善于观察,对各种细节有所体会,有所积累。你GET到了吗?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西江月》翻译赏析》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译文] 稻花飘香,一片蛙鸣,那蛙声也像在诉说丰收的年景。
[出自] 南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注释】
①: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西。
②:“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
③: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急急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
【译文二】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茅店就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赏析】
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遭奸臣排挤免官,闲居于江西上饶,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这一时期,他虽曾短暂出仕,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留下了不少词作。这首词即是辛弃疾罢官闲居上饶时的词作,着意描写了黄沙岭的夜景。
词的上片写夏夜风光,月白风清,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丰收在望,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是从长空着眼,词人将月、鹊、风、蝉等夏日夜间常见的几种景物,巧妙地组合在一起,展现出一幅清幽而又美好的夏日夜景图。这两句的意思是: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二句又展开一幅丰收在望的图画。词人由飘香的稻谷联想到大丰收,心中自然是无比喜悦,但不说自己所想,而写鸣蛙争说,构思新颖而奇妙。
下片写疏星稀雨,溪头茅店,情趣盎然。整首词清淡、自然、灵活、轻快,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具有浓郁的泥土气息。“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将镜头拉向远方,境界幽怨而清幽。这两句的意思是: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七八个”、“两三点”形象而生动,与上片的清幽恬静的气氛相映成趣,充满清新的乡土气息。“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二句,运用了倒装句法,写出了词人突然看见旧屋的惊喜。
全词语言明白如话,基调轻快活泼,词人运用近乎白描的手法描摹了一幅明丽清新、生机盎然的夏夜乡村图,表达了对丰收的喜悦之情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赏析二:
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作者行走在江西上饶黄沙岭途中所见到的乡村景物及其感受。
上阙写夏夜景物,通过明月、惊鹊、清风、鸣蝉、稻花、蛙声等景物,组成一幅农村仲夏月夜图,十分优美动人。读这几句我们会深深感到作者观察是那么细致入微:月光其所以能惊动乌鹊,不仅因乌鹊对光线敏感,侧面说明枝头的明暗发生了变化,原先是暗的地方变得亮了起来,而且暗示出月亮在移动,静中现动。而蝉的叫声除受鹊惊的影响外,又是与清风徐来相关联,轻风摇动了树枝,使一直静静地爬在上面的蝉也受惊了,它拽着长声飞到远处去了(也可能没有飞)。宁静的夜晚,突然间惊鹊离枝飞啼,蝉儿应声而鸣,真是一支奇妙的小夜曲。可是作者似乎还不满足,他又把另一个声部引入这个二重唱,那是稻花香里的连成一片的蛙声。以上鹊惊、蝉鸣、蛙声,都是对声响的描绘,是由人的听觉感知的;稻花香则是嗅来的,是清风吹送到鼻孔的。这样写,完全符合夜间观察事物的特点,尽管是朗月当空的仲夏夜,但还是听觉、嗅觉更管用。这样就让读者仿佛感受了四野朦胧的奇妙景象。清凉的南风送来了一阵阵的“稻花香”和一片热闹的蛙声,像是在诉说丰收的年景一样,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收年景,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苏轼《南国》诗写道:“春畴雨过罗纨腻,夏陇风来饼饵香。”也是写丰年的喜悦的,很有特色。相比之下,似乎这首《西江月》的表现手法更觉委婉、自然,因而给读者的印象更加鲜明深刻。
下阕侧重于夜行人感情的抒发。用天边稀星和山前疏雨,预示夏夜阵雨将至的情景。南方每到夏天,常有所谓“过雨云”,并不需要整个天空布满乌云,只要头顶上有几片云就可以下起雨来。“七八个星”和“两三点雨”,构成了一种淡远奇特的境界。但阵雨将临,对行路人来说总有威胁,所以尽管只有“两三点”,诗中人也会有焦急之感,从而加快脚步。词面上没有写到“加快脚步”,这里我们依常情推测,但结尾两句又告诉我们,这推测是正确的,“路转溪桥”,那座旧时的茅店“忽现”眼前,使主人公变得坦然了。“忽见”二字很传神,它把夜行人急寻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部表现出来了。下阕,作者没有着意描绘行人的心理活动,是在写景和叙事中暗示出来的,让读者品味出来的,这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这首词,上阕写农村的夏夜,月白风清,送来阵阵稻花香味,处处蛙声相应,一片丰年景象,它给夜行人带来无限的喜悦。下阕写天外疏星,山前飘雨,溪回路转,茅店忽现。笔调灵活,轻快,构思浑朴、自然,反映出作者的愉快心情。
《西江月》这一词牌,上下两阕句式相同。第一句无韵,第二、三句押平声韵,第四句押原韵的仄声韵。这种平仄通押的调子,在词调中是很少见的。但是,《西江月》却是最流行的曲调。前后阕头两句要用对仗,在变化中显出稳定。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两句说在稻花飘香的时候,只听见蛙声阵阵,好像在说今年是一个丰收的年景。意思是一片蛙声伴着阵阵稻花香,预示丰收在望。听取:听到。一片:连成一体,到处都是。○蛙声本无意,却认为仿佛有心在预报丰年,寓情于景,洋溢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人们的关注点从长空转移到田野,表现了词人不仅为夜间黄沙道上的柔和情趣所浸润,更关心扑面而来的漫村遍野的稻花香,又由稻花香而联想到即将到来的丰年景象。此时此地,词人与人民同呼吸的欢乐,尽在言表。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而说丰年的主体,不是我们常用的鹊声,而是那一片蛙声,这正是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令人称奇。在词人的感觉里,俨然听到群蛙在稻田中齐声喧嚷,争说丰年。先出“说”的内容,再补“声”的来源。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
《辛弃疾《西江月》改写》
那是盛夏一个炎热的夜晚,天空中没有一丝风,连最喜欢热闹的蝉也停止了鸣叫。我在家中闷得慌,想到外面散散心,于是,便踱上了乡村的小路。.天并不很黑,脚下的路隐约可见。走着,走着,四周忽然明亮起来。哦,原来是一轮圆月从远山背后升起来了。月光给路边的景物披上了一层银装。树上的喜鹊被悬在枝头的明月惊起,扑扇着翅膀向远处飞去……走了一段光景,夜渐渐深了。
.这时,空中吹来了一阵清凉的风,把天地间的炎热吹得烟消云散。蝉儿也被清风吹醒了,扯着嗓子高歌起来,似乎在唱:“凉爽—知了!舒服—知了!”路边田里稻浪起伏,清风送来一阵阵醉人的稻花香。青蛙也按捺不住激动起来了,“呱呱呱”的叫声在稻田中此呼彼应,争着让清风传递丰年的喜讯……我走着,听着;听着,走着,惬意极了。忽然,天色又变阴暗了。我抬头一看,嗬,老天可真奇怪,说变脸就变脸,不知什么时候,天空己乌云堆积,月亮没了踪影,仅有七八颗星在云缝里闪闪烁烁,大约不要多久也将被乌云吞没。咦,有水滴落在我脸上。我刚将它们抹去,紧接着又有几颗豆大的雨点打在我脸上。
“阵雨来了,快找个地方避一下!’’我寻思着,这里有什么地方可以避雨?突然记起附近有一家曾经住过的小客栈。可这时怎么看不见了呢?我加快脚步寻找那家客栈,但找不着。就在我循着小路转过溪头时,嘿!那家社林边的小客栈蓦然出现在眼前。我心里一阵喜悦,朝着它大步奔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