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2024-10-15 21:45:05 阅读:

关于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社会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对医学人才有了更高要求。1993年8月,英国爱丁堡世界教育高峰会议提出21世纪所期望的医生应该是交流专家,有判断力的思想家,主动的终身学习者,信息专家,经济学、社会学、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卫生小组的管理者,社会的支持者和初级保健的提供者。可见,未来理想的医生是多种角色,而不仅仅是医学技术的拥有者和使用者。

与这种要求相适应,医学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较为集中地表现为由单纯的传授医学知识和技能转变为以培养学生医学素质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才培养方式。这其中又以对学生进行人文社会医学教育,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作为一个主要内容。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一些重点医科大学都在这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但普通医学院校尤其是省属地方院校的工作仍存在不足,需要加快调整和改革步伐,改变现有不利状况。

1.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现状

通过对普通高等医学院校的问卷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可大体将普通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1 文化环境闭塞,人文氛围欠缺

良好的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是进行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要条件,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大多是专门的医学院校,多年来一直从事单一的医学专业教育,既对医学院校的人文气氛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不足,更不具备综合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及其所特有的学术环境和文化氛围。同时,许多院校特别是省属地方院校,文化相对落后,学生无法得到人文内涵丰富的文化环境的熏陶,也没有与其它专业尤其是人文学科专业学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客观上限制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文化环境和人文氛围的欠缺直接影响了人文医学教育的开展和教育的实际效果。学生对人文医学缺乏了自解对其功能认识不清。在我校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仅有10%的学生认为他们了解人文医学课程,42.4%的人表示略知一二,而的学生回答不了解。在“你希望开设哪些人文医学课程’这一项中,仅有12.2%的学生选择了对培养学生人文修养有重要意义的医学史课。

1.2 学科建设不完善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存在着人文医学学科建设不完善的弱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文医学课程设置不科学

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在人文医学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系统性、规范性。一是课程门类不全,难以形成体系。从我们考察的部分高校看,多数院校开设了5~6门课,少数学校只开设了两门,而且分别为考察课和选修课;二是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强,规范性差,缺乏科学论证。对学科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不足,出现内容重复、知识脱节等现象,造成某些知识反复讲,而另外一些知识被漏掉的情况,削弱了课程间协调互补的合力作用。

(2)教研室建设滞后

在许多普通医学院校中相当一部分人文医学课程没有独立的教研室,或只有教师讲,未设教研室;或将课程设在其它教研室中,削弱了课程的独立性,也淡化了其独特性。已经设立教研室的学科隶属关系不够规范,隶属于社科部、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部不定。教学呈现分散化和不规范化的特点。教师之间沟通不便,教研室之间以及不同学校相同学科之间的合作困难,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也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和学科的育人功能。

(3)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不足是影响普通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些院校虽然主观上希望多开设一些课程,但因缺乏师资不得不放弃。由于人文医学属于医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具有鲜明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也有特殊要求。要求教师具有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知识,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注重实践的工作风格。而在调查中发现,多数教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知识内容老化,结构不合理,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使学生对某些课程产生抵触情绪。对我校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在“你希望开设哪些人文社会医学课程”这一项中,学生选择某一课程的比率与教师授课效果成正相关。

1.3 课程结构不合理,人文医学课程课时不足

随着医学的进步和疾病谱的变化,医学课程逐渐增多,这就要求在有限的医学教育期间处理好学习时间少和知识量多的矛盾。因此,优化课程结构便成为解决矛盾的一个突破口既而也成为几年来高等医学院校改革的重点。许多重点大学对课程结构进行了调整,但是相当多的普通院校在这方面的工作没有取得实际效果,不必要的或内容重复的课程仍占据了大量的教学学时,致使部分院校不得不占用学生的业余时间上课,留给人文医学的课时更是寥寥无几。调查表明,在“没有开设其它人文医学课程的原因”这一问题上,多数学校认为是课时不足。

2.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建议

2.1 扩大宣传,提高认识,营造人文氛围

首先,人文医学教育工作者应利用有限的课时向学生介绍人文医学课程的内容,学习这些课程的必要性和意义是什么;作为未来的医生,不但要有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而且还要具备较全面的人文社会科学常识和基础知识。其次,通过宣传提高专业课教师的认识,将医学的.人文特征渗透到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注重在专业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例如台湾某医学院校在给学生上解剖课进行尸体解剖之前,先向学生介绍尸体捐献者的生平,诵读其要求捐献尸体的意愿书,然后向尸体鞠躬表示敬意。通过类似的教育首先让学生学会尊重,而尊重正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利用专业课进行人文教育,其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通过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比如学术活动、人文讲座等营造人文氛围。在这项工作中,各协会的作用不容忽视。如果各协会能将学术活动举办在普通院校,并届时请专家为该校师生作一次学术报告,对于这些院校人文氛围的营造,人文医学教育的发展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2.2 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不断完善

(1)组织教师培训,加强师资力量

对于相当多的普通院校来说,吸引人文医学专业的研宄生从事教学工作是困难的,较为可行的办法是对现有教师进行培训。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邀请有关学者到学校举办定期讲座或从事短期培训,同时将教师送出去参加培训或到其他院校进修学习。通过培训,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内容,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并培养紧缺专业的师资,为开设新课创造条件。在此过程中,注意培养一定数量的教学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注重学科梯队建设,形成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此外,鼓励毕业生留校从事人文医学教学工作,他们的医学经历会为其进一步研修此学科打下良好基础;鼓励在职医生关心并参与到这项工作中来,成为人文医学教育的重要力量。

(2)加快教学部门建设,发挥整体优势

在拥有一定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加快教研室建设,设立独立的人文医学教研室,比如医学伦理学教研室、医学史教研室等,并逐步建立人文医学教学部,或在原有社科部的基础上成立社会科学和人文医学教学部。使人文医学学科和教师相对集中,发挥学科群和教师的整体优势,规范、系统地推进学科发展。

(3)调整课程结构,合理设置课程

首先,注意发现学科之间的关联性,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尤其加强人文类课程与医学专业类课程,基础类课程与临床类课程的相互联系与交叉融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科学确定教学重点,合理分配教学时数,避免内容重复和无意义的量的累计,给人文医学教育留有余地和时间,形成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促进课程结构的优化。其次,人文医学课程的设置要避免随意性和松散化,注意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建立“科学综合性的人文医学课程模块”,以形成完整、系统、规范的学科体系。

2.3 采取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对我院学生进行的调查显示,有72.1%的希望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人文医学课程,有63.5%的学生希望以定期讲座作为授课方式,有11.8%的学生选择小组授课与讨论,选择课堂传授的只占24%.这说明学生希望有更多的选择空间、自己决定的权利和更多样的吸收知识的方式。人文医学教育应结合学生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和授课方法、考试手段,开设多门选修课供学生选择,以课堂教学、专题讲座、自学、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展开教学工作,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度,从而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激情。此外,注意运用投影仪,幻灯机,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改进传统授课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缩短教学课时数。

2.4 明确目的,注重实效

法国的《医学专业指南〉第一册“医院职务”一书中明确向医学生指出虽然你们是年轻的和缺乏经验的人,但你必须尽力在比较大的范围内使你的病人感到心理舒适;在举止谈吐方面,做到:礼貌、和蔼可亲、坚定;在人际关系方面,应该正确处理好与护理人员,同行年长者,病人和病人家属及药商等人的关系。可见,医学生应该学会如何接待病人,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等一系列与医疗实践密切相关的技能,而这些技能的培养正是人文社会医学教育的一个目标。应该明确,人文医学教育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恰当处理医疗实践中的具体问题。只有联系实际,人文医学教育的实效性才能得以保证,也只有注重其实效性才能在有限时间内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从而缓解教学任务重与教学时数少的矛盾。

可以说,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医学教育的完善是一个系统过程,需要领导的支持,师生的重视以及人文医学工作者和相关机构的不懈努力。尽管普通院校在这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但是在倡导医学人性化和医学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项工作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成效。

【关于提高人文医学生素质的建议论文】

标签:
  •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