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雅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8:21:21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读《听王荣生教授评课》》
这个夏天,我送走了雅洋的第一届初中毕业生,也是我自己的第一届毕业生。记得入职之初就听老教师们说,教书头三年与其说是教学生,不如说是在教自己。确实,当了三年的语文老师和班主任后,发现自己很多的教育教学理念都还存在偏差,此时更深感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第一次听到王荣生这个名字是初二的某次公开课后,教研组长劝我们每人都去买一套他的书。《听王荣生教授评课》是我第一本完完整整看完的理论书籍,读完之后就被王教授彻底“圈粉”了。说是醍醐灌顶也不为过,以前自己觉得不对劲但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的地方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些许答案。透过纸页,我仿佛也能感受到王教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种种乱象的愤懑。他痛批的那些错误教学观念,似乎我都能对号入座。自己就这样教了三年书,想想都后怕,也许早已误人子弟却还不自知。
比如一个小小的比喻,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一直到高三的高考复习班还在教,结果是学生仍然学不会。12年语文课教不会一个比喻,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没教过——老师每次遇到比喻都要“讲”,但每次都是在同时要“教”二三十个内容的情况下点一下,晃一眼,或者50秒,或者1分钟,其结果等于从来没有教!
这让我想起初三复习阶段时,做记叙文阅读的句子赏析题时常常会考查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和拟人,可是班上还是有同学分不清比喻和拟人的差别。解释一遍又一遍后,有些同学不能理解,最后只能无奈地跟他说考试的时候如果拿不准就把两种手法都写上。如今想来,比喻是讲初中语文第一篇课文——《春》时就讲过的,怎么到初中毕业了学生还是没弄明白,我不就是像王荣生教授所讲的这样吗?每次碰到都会讲,但是却从来没有透透彻彻地跟学生讲清楚过!三年来浪费了这么多一分钟,为什么不在初一时就跟学生讲透呢?
这兴许也是像我一样的年轻老师容易犯的通病,总担心自己还有哪个知识点没有讲到,一味求全面却忘了还要求深刻、求透彻。一堂40分钟的语文课,只有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学生才能学得相对透彻,这是一堂好语文课的底线之一。
语文教师在备课活动中所自觉关注的,往往不是实际耗费他大量工时的教学内容,而从一开始就陷入在教学方法中,在“教什么”还拿捏不定的时候,一心去“设计”有新意的“怎么教”。从“怎么教”入手去解决“教什么”的难题,这带来了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也造成了语文教师大量的无效劳动。
这一点我也是深有同感,三年来参加过的、目睹过的公开课、赛课、示范课等等,似乎大家都在重点准备所谓的“亮点”,让观课的老师们耳目一新从而脱颖而出,例如老师的配乐范读、新颖的板书设计、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等,而这些“亮点”在平时的课上往往是没有的,是为了观课的老师们特意准备的,我想这应该就是王荣生教授痛批的“演戏”似的公开课吧。语文老师们在教学方法的创新上屡出奇招,却丢了最根本的教学内容,这也是一种本末倒置。唉,平时在教学生写作文时反复强调“内容永远比形式重要”,怎么到了自己教书时,却把这最基本的道理也忘了呢?
我想起第一次看璩老师上课时,讲的是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当时我心里也在暗暗期待,传说中的正高级教师上课到底有哪些“大招”。一堂课听完后也没发现什么“大招”,没有什么别树一帜的教学方法,从最基础的字音字形讲到诗歌的主旨把握、课外拓展。似乎这些知识点我们平时也会讲,但是讲下来却没有这么顺,听起来也没有这么舒服,连学生下课了都和我赞叹“这节课上得好好啊!”璩老师那一堂课看似没有“大招”,其实“大招”就藏在她对教学内容的恰当处理和教学环节的环环相扣里,这或许就是王荣生教授所说的“行云流水般的家常味”吧!
语文教学的根本不是为了供观课者观摩打分,毕竟在绝大多数的语文课堂里只有语文老师和学生。我想,再高的分、再多的荣誉也不及学生的一句“这节课上得好好啊!”
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的些许感悟。最后,我想提出一点困惑:王荣生教授将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分成了“定篇”“样本”“例文”和“用件”四大类,每种类别的选文有不同的功用,如“定篇”指学生必须学习的中外经典名篇,学习它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文化素养。这种分类确实是在帮助语文教师更合理地处理教学内容,但是由于教师们的素养和能力不一,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我们要将其进行分类可能也存在一定的难度。当然,既然王荣生教授已经给我们指出了一条明确的路径,我们不妨边走边看,边走边想,边走边悟。
陶潜在《归去来兮辞》中感叹:“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阅读这本书时我也悔恨自己怎么没有早点读,但读完之后又觉庆幸,庆幸我在教书三年后就读了这本书,而不是三十年后。
已往不谏,来者可追。
《《别逗了,时间不是金钱》读后感》
细雨飘洒,潇潇洒洒如一幅雅致飘逸的画卷,朦胧依旧,思绪飘长,不禁使我想到今天读的一本书——《别逗了,时间不是金钱》。
书中一则则温暖人心的故事,鼓动着我们前进。字里行间都传递着正能量。“别逗了,时间不是金钱”这句话引人入胜,我们中国有一句名流千古的句子就是:一寸光阴一寸金。难道这篇文章是想推翻古人的名言,读了这篇文章你就会知道,作者不是想推翻古人的名言,而是要指出现代人对这句话的扭曲。现在有些初中都还没读完的学生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小小年纪就出去打工,有些大学生刚刚考上大学就不认真学习,认为“时间就是金钱”四处找工作兼职,有些刚刚毕业的人找到工作头几天就认为“时间就是金钱”每天盘算这这个月可以赚到多少钱。等等等等………这根本不是古人要用“一寸光阴一寸金”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它原本的意义是:时间比金钱要贵重得多。
这样的文章真是俯拾皆是,不胜枚举。例如书中例外一篇文章______“识时务者难为俊杰”。
有道是“识时务者为俊杰”。作者一个亲戚的小孩告诉作者,他刚上大学就进了学生会,还是找人帮了忙,又说当了学生干部以后好找工作。如此年轻的小孩就这么识“时务”,让作者不知该说好还是不好。同时作者还看见一篇叫做《异乡人》的文章写的是:一个异乡人要过马路。于是他就问路人哪里有斑马线?路人告诉他,没有交警也没有汽车你想从哪过就从哪过。可异乡人坚持不违反交通规则,于是固执的一直问路人,可是每个路人都叫他随便过,可异乡人却一直说;不行不行,没有斑马线,绝不过马路。所有人都觉得奇怪无比,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识“时务”呢?这异乡人固然一根筋,可这样一根筋的在全世界又有几个呢?我觉得还是不识“时务”的好。
窗外,下着蒙蒙细雨,飘飘洒洒,我仿佛走进了这烟雨朦胧中,看见了那些中学都没读完的学生,丢下清贫的家,嫩手嫩脚地打工去了,又看见那固执的异乡人在马路边上来回踱步,为找不到斑马线而着急。。。。。。。。。
《小鹑鸽表妹》
我有一个表妹,她今年6岁了,很爱说话,大家给她起个雅号:“小鹑鸽”。她长得胖墩墩的,头上梳着两条小辫,红通通的圆脸上着一对水灵灵的大眼睛,时而忽闪忽闪的,再配上她那张会说话的小嘴巴,更活泼可爱了。去年春节姑婆带她到我家来做客。她一踏进我家的门,便喊起人来:外公好,外婆好,叔叔好……喊了一串,在场的人几乎都喊遍了。瞧,这嘴够甜的吧!
她的嘴不但甜,而且还辣呢!有一次我和表弟逗她玩。也许我们把她给逗气了,她便睑一沉,跑到外公那里告状。我3人悄悄地来到外公屋门口偷听。只听见她抽噎着说:“外公,3个哥哥欺侮我,骂我是个小王八,王八蛋,还有小无赖,他们3人还打我几下……”说完,便伤心地哭起来。我们3人听到这里呆住了,什么时候打她过呀,只是骂骂罢了,再说也是逗她玩的嘛!外公发现了我们在门口偷听,便提高嗓门喊:“小斌,小刚,小明你们过来,我有话对你们说。”我们3人只好进去,低头认罪似地走到外公面前。
外公说是对我们有话讲,其实是在训我们呢!她倒好,在外公面前得意洋洋地看着我们被外公训。过后,我们3人很不服气,她的一张嘴,难道就如此厉害吗?我们决定不理她了,甚至连看她一眼也都懒得看。她见我们都不理她了,急得团团转,便左一个哥,右一个哥叫开了,还流着泪向我们承认自己的小无赖,欺骗了外公。瞧,这“小鹑鸽”多机灵,小嘴多甜,她把我们弄得又好气又好笑,不一会儿我们与她重归于好,又愉快地在一起做舫字游戏了。
《雅安,加油!》
2013年4月20日上午,在美丽的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了7.0级特大地震。一座座美丽的城市瞬间变成了坟场,一张张灿烂的笑脸一下子消失了,一棵棵青翠的风景树一转眼倒下了,真是天大的不幸啊!四川芦山县虽然遭受如此的劫难,但祖国的上空却回荡着嘹亮的歌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你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第一时间得到消息,即刻坐专机奔赴芦山地震灾区,稳定灾民,指挥赈灾。
救灾部队源源不断的奔赴芦山地震灾区,几十万部队及时赶往芦山地震救灾现场,废墟中垂死的灾民得救了,一具具死难者的尸体,得以及时入土为安,一个个受害者悲痛欲绝的心,得到及时的宽慰,一条条阻塞的公路,疏通了,一车车赈灾的物资运来了,一个个灾民用来暂时居住的帐篷,得以及时搭起来了,这就是军民鱼水情。无数支医疗队赶来了,无数伤员的伤势得到了控制,伤员们被飞机、救护车等运输工具,及时送到全国各大医院,进行及时的治疗。
全国人民都伸出援助之手,捐款在不断进行,所捐的钱、物在迅猛的增长,几百万,几千万,几亿,几十亿……
甚至世界各国的人民也纷纷捐款,这不仅是四川芦山地震的灾难,也是全中国的灾难,更是全世界的灾难,全世界的人民都关心着我们芦山的灾民。
芦山地震带来了。普天之下的爱心,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凯歌!
在芦山地震之后,让我们共同祈祷芦山的同胞们能早日走出地震的阴影,从建美好的新芦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