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读诗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3 00:04:43
《享受读诗的感觉五年级作文》
享受读诗的感觉五年级作文
读诗的时候,如同在月下独品一杯香茗,清啜一口,就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香味从口中融浸到心底,在心中逐渐蔓延开来,不但解渴,而且惬意,令人十分享受。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令人赏心悦目,使我沉闷的心灵得到久违的释怀。于是乎我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我可以独享“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静谧;我可以欣赏“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湖光山色;我可以品味“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美;我可以感受“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情趣;我也可以“独坐幽篁里”,体味“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理趣。的确,中国古代的士大夫最是依恋山水,更是把满腔热情融入到山水中。
读诗的时候,常有一种缠绵悱恻的感觉,就像一只清幽的竹笛,总在月圆之夜响起。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异地他乡的`游子在这月圆之夜泛起浓浓思乡情。于是乎李太白把盏畅饮:“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于是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咏叹油然而生。故乡总是令游子魂牵梦绕,辗转反侧。“劝君更尽一杯酒,吸出阳关无故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又有许多人在月下遥寄对朋友的思念,。这又是一颗怎样的“玉壶冰心”啊?
读诗的时候,总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总觉得仿佛得到了圣人的文学秘籍。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大诗人朱熹告诉我们学习贵在积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告诉我们站得高,看得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告诉我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告诉了我们从不同的角度看某一样事物,得到结果将是不同的。
读诗如同饮美酒,感觉是淡淡的香,悠悠的甜,隐隐的苦,令我清醒也陶醉。诗给我的,是真,是纯,是美,是温润的柔柔的情,这如美酒般的滋味,我会好好珍藏。
读诗的感觉令我终身难忘。但愿年轻的时候,我属于诗,年老的时候,诗属于我。
【享受读诗的感觉五年级作文】
《读诗》
能够红袖添香夜读书,当然是人间温情无比的幸福。但更多的时候,读书,只可能是一个人的事;那些文字,只能让你独自面对。正如司马相如和李商隐,同为意气风发的读书人,不一样的境遇和命运,却只能各自担当。当你真正坐下来读书时,每个人的领悟又是不一样的。或者每有会意,便欣然而喜;或者一隅三反,竟乐而忘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你会发现那些文字是朴素的,又是美丽的;是沉静的,有时却又可以让人心动不已。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大自然是美丽烂漫的,其实,有时候宅在家里,依然能够看得见那些迷人的风景。这就是文字的力量,也正是读书人的得意。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字里行间,那些曾经的故事,我们依稀可以看见;那些美丽或者伤感的心灵,依然能够把我们打动。
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是,红尘中人,没有烦恼忧愁是不可能的。那样的境界,也许只能从你喜爱的文字里去寻找;因为它虽然默默不语,却可以感动你,甚至改变你。让我们由浮躁而沉静,由痛苦而欢欣;甚至,我们可以彻底放松和裸露,在那里重新找回自己的影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一年四季,那些可爱的文字都在陪伴着我们。当你真正读懂时,那其实已经不是文字,而是你的心。当我们读书时,窗外的月光,正如那添香的红袖,无声无息,芳香四溢。或许,不经意间,她仿佛已经站在了你的面前。
《读诗亦读国作文800字》
诗剑风流,传渊远文化;家国情思,承博大胸怀。——题记
漠北肃然柳亦绽
眼前尽是黄沙垄土,飘来携着土腥味的风,当时高铁未通,我们只能乘着绿皮火车,静听着它的厚重鼻息。眼前的黄壑便到了目的地。这里的饭食似乎都带着黄沙,这是我第一次到漠北旅行,遥望着远方,却觉得无味至极。浑浑噩噩熬到了下午,我牵着父亲的袖子拖沓向植树地点去。
不知多久,眼前忽的变了,盘节的林海,随北方的飓风翻涌着,波翻迷尽了绿色的眼。走进,颗,丛,团,海,父亲说,这才是大国风光。风云涌起千里大漠,镌刻下多少边塞诗意,翻涌的林海,则是国家开放与兴盛埋下的韵脚。
诗剑博远国簇新
一次偶然的诗歌整理,从夹页中带下一张纸来,于是眼前浮现出景,麻缕披身的杜甫热泪盈眶:“穷年忧黎无,济时肯杀身”;陆游提笔怀古“出师一表真名士,千载谁堪伯仲间”;范仲淹乘云雾而走,嘴中翕动着:“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于是在一柄柄诗剑中,刀光剑影下,挥洒一份簇新而兴盛的爱国情。
人间烟火抚凡心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再见恍如隔世的繁华,才发现车水马龙,才是国泰民安。终于,在众志成城中,我又看见了一座繁华的城。老人小孩相伴在行道树边,路边又是嘈杂的声响:收得晚的早餐店仍在吆喝着,蒸屉的蒸汽浸红了老板娘的双颊;孩子嬉笑着吵嚷,又少不得母亲们的一阵叮嘱……
口罩又如春花般争艳,五彩缤纷下,是遮不住的暖情与笑意,而掩在这人间烟火后的多少温情,又漾开了这背后的奋斗与艰辛,多少汗水,只因一句家国情怀更变得弥足珍重。集中,统一,配合调整,一次次尝试,一次次改进,酿就了最抚凡人心的辉煌诗章,绵延进人们的心里。遥看过去,多少奋斗,多少拼搏;直视现在,多少笃行,多少真情;展望未来,多少憧憬,多少豪迈!
诗中有画,画里摹出一个国,读诗也读国,有一片底色,是中国红。百年奋斗,换了人间;再启新程,勇毅前行。峥嵘中诉下诗篇万首,诉尽国之点滴。
——读诗亦读国。
《《怎样读诗——艾青诗歌例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读诗的一般方法;
2.感受艾青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通过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培养学生朗诵诗歌、赏析诗歌、引导提问、口语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掌握读诗的方法:分析意象特点,领悟象征意义;知人论世,猜读情感;用“常规化理解”解读诗歌语言的“创造性表达”。
教学难点:
借读诗感受艾青对祖国、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教学步骤:
一、课堂导入
讲述艾青故事,营造轻松氛围,引入“怎样读诗“的话题。
说到艾青,我想起一个故事。1957年反右运动时,艾青写了一首叙事小诗《蝉的故事》。蝉也是一位歌手啊!一天八哥飞过来说:“你每天从早上唱到中午,又从中午唱到傍晚,不累吗?”蝉说:“早上我要歌唱初升的太阳;中午我要歌唱太阳的热情似火;傍晚时分,太阳下山,彩霞满天,我也要歌唱啊!”同学们,落日晚霞美不美啊!但造反派就不同意了:“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红太阳,你要歌唱太阳下山,是什么意思啊?”于是艾青被批斗了。
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啊!没文化——真可怕!而不懂读诗偏爱评诗的人更可怕。今天我们来谈谈“怎样读诗”。
二、检查预习
请同学自由谈谈读诗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教师帮助总结归纳。
三、示例赏析,探究方法
过渡:今天,就让我们用这些方法来读《手推车》,手推车大家见过没有?我童年时常拿它当玩具,父亲还经常让我坐在上面。因此它总能唤起我温馨的回忆。那么,艾青的这首诗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呢?请大家欣赏朗诵。
1. 视频播放朗诵《手推车》。
2. 学生用一两个词谈感受。
预设:深沉、苦难、悲哀、贫穷、落后等
追问:这种感受从哪获得的呢?
3.引出自然意象,提问:这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构成怎样的色调?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特点→象征意义
“枯干了的河底”、“阴暗的天穹”、“贫穷的小村”、“灰黄土层”、“寒冷与静寂”、“冰雪凝冻”:渲染了凝重的氛围,构成凄凉的色调,象征了灾难深重的北国。
4. 探究中心意象“手推车”的特点及象征意义。
①唯一的轮子:落后、迟缓、笨拙、孤独(提示:与四个轮子的汽车、更多轮子的火车相比)。
②悲哀的尖音:在《智取生辰纲》中吴用等七人劫得生辰纲也是用手推车运下山的。这一路上吱吱呀呀地发出尖音,也是悲哀的吗?(欢快的)这里手推车的尖音为什么是悲哀的呢?(北国人民的生活是苦难的)
③深深的辙迹:郭沫若在诗中说“我想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天河都可以浅浅的,而辙迹为什么却是深深的呢?(北国人民的苦难是深重的)
手推车象征了困难的北国人民。
小结:声音的悲欢、辙迹的深浅,不在客观的事,全在主观的心。诗人在意象上寄予了主观情感,分析意象特点,就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
5. 猜读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诗人通过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对北国人民的深切同情,和无法改变现状的悲哀。
②有的思想情感非常含蓄、隐蔽,例如:“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隐含了怎样的情感呢?(提示:“痉挛”是什么意思?俗称抽筋,指肌肉不自主地抽搐。手推车怎么会“使阴暗的天穹痉挛”呢?)
“阴暗的天穹”象征了腐朽黑暗的政府、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他们就是苦难的制造者。表达出平静而悲怆的抗议。
③你是怎么猜测到的呢?联系1938年的时代背景。
小结:猜读不是天马行空,而要知人论世。
6. 品读语言,赏析诗歌中的的创造性表达。
过渡:诗歌之美,美在意象,美在情感,美在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特别精美?
预设:赏析“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一句的创造性表达。
提示:交织着北国人民的悲哀”一句的主语是什么?(辙迹)用“交织”一词表明了什么?
提示:“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织”字表明了春雨“密”的特点。
表明北国人民的悲哀像地上的辙迹一样密密麻麻的交织在一起。用了什么手法?把无形的哀愁化作有形的辙迹,具体可感。有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小结:诗歌的语言,不同于日常语言,会有“创造性表达”。例如“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镰刀怎能吃稻香呢?我们要把它转化为“常规化理解”——放下割过许多稻子而沾满了稻香的镰刀。如果这样写,就诗味全无了。因此:读诗,要做“常规化理解”;写诗,要做“创造性表达”。
(饱含感情,自由朗诵诗歌)
四、分组活动,学以致用
1.每组选一首艾青的诗为研读对象展开讨论,从一个角度赏析。
学习任务:分析《礁石》意象;猜读《鱼化石》情感;品读《跳水》语言。
2.各组派2名代表上台展示研读成果。可以一人朗读,一人赏析评论;可以一人提问,一人解答。
3.台下同学也可以提出疑问。
学生分组讨论、准备,老师了解学生研读情况。学生上台展示,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运用方法,把握活动的方向。
附学生活动时老师的引导:
(一)《礁石》
①中心意象“礁石”有哪些特点?
“像刀砍过的一样” 历经沧桑 伤痕累累
“依然站在那里” 岿然不动 坚强
“含着微笑” 乐观自信 也是对残酷的敌人的蔑视
②一块礁石有什么值得赞美的呢?
礁石象征了不畏强暴、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对前途充满希望的人,乃至中华民族。
(二)《鱼化石》
①有人说,这首诗是艾青写自己的,你赞同吗?为什么?
②遇难前,鱼是怎样的状态?你会联想到什么?
充满生机活力,无拘无束,自由自在。联想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投身革命,意气风发……
③火山爆发暗示什么?
自然灾难暗示社会历史灾难。反右运动、十年文革,艾青被错划右派,到新疆、黑龙江等地改造,失去自由,与世隔绝,写作停顿。老舍、傅雷夫妇就在那场运动中不堪羞辱,以死抗争。
④如今重见天日,诗人回想起那场惊心动魄的灾难,心情怎样?
有如面对“心灵的灰烬”,有如“凭吊古战场”,感慨万分,却又心情平静,也有无声的抗议。
小结:短短几行诗,引发我们如此多的联想,这就是猜读的妙处。
(三)《跳水》
①诗中有哪些创造性表达?
②“陶醉于……湛蓝”(老师也正陶醉于下面的湛蓝,你知道这湛蓝是什么吗?这表达出怎样的情感呢?)同理,这句诗表现了跳水运动员怎样的情感呢?
③曲线为什么是从容的呢?从容的是跳水的动作,才会有优美的曲线。从十米高台跳下,还能从容优美,正是运动员技艺精湛的体现。
④赞叹为什么是雪白的呢?雪白的是浪花,激起的是一片雪白的浪花和观众热烈的赞叹。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作业
老师仿写艾青诗:
站在三尺讲台/陶醉于下面的湛蓝/在学生与课本之间/摇荡起轻快的渡船/看思想去激起/一簇簇绚丽的浪花
请同学们也试着借用意象来抒发情感。
《诗歌,让生活更美好》
在我小的时候,奶奶常手捧诗集,读诗给我听。奶奶手指着插图,用不标准的普通话时高时低地念着、讲着,有时我也跟着念。就这样,诗中的景啊,物啊,情啊,都在奶奶的吟诵声和精美的插图中,被我品了出来。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这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眼中的西湖。奶奶告诉我,六月的西湖是一年中景致最美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片片荷叶你挤我,我挤你,挤出一大片的绿,向远处不停地荡漾,最后与蓝蓝的天接在一起。这大片的绿中,点缀着温柔的粉、活力的黄、淡淡的白——那些或含苞待放,或刚刚绽放的荷花点缀在绿叶间,就像被绣在了一幅美丽的画卷上。风一吹,整幅画就活了起来。我听着奶奶的叙述,想象着挤挤挨挨的荷叶像波浪一般,从这头翻卷到那头,再从那头翻卷着涌来的画面,是那么生动那么美丽。
上了小学,我开始自己读诗、品诗。我尤其喜欢那些描写祖国山水的诗,读着它们,我仿佛也踏上了祖国的山山水水,观赏到了祖国的一草一木。“小桥蕴涵古城貌,青石幽雅怡心矣”,这句诗描写的是乌镇的景色。跟着诗人的步伐,我仿佛看到了小桥流水、粉墙黛瓦,仿佛听到了回荡在小巷中“噔噔”的脚步声,听到了从屋檐滴落的雨滴敲击石板的“滴答”声……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那年暑假,在我的强烈推荐下,爸爸妈妈终于同意带我去乌镇游玩了!一到乌镇我瞬间就被眼前的美景吸引了:清澈的小河在房屋旁蜿蜒;架在河上的石桥随处可见;乌篷船不慌不忙地在河面穿行……畅游乌镇,吟咏诗词,真是别有一番情趣!
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吸引下,我有幸游览了雄伟磅礴的泰山,领略到了五岳之首的气魄,感受到了它博大的胸怀。去的时候,正值夏天,放眼望去,满眼的绿,这绿不同于春天的嫩绿,而是深绿、墨绿。阳光在层层的绿叶间跳跃,在地面留下斑驳的光点,那美既夺目又神秘……游览过泰山,我更觉得诗歌这位老师的神奇,是他的指引,让我投入了泰山的怀抱,领略了泰山的大气之美!
诗歌还是位阅历丰富的导游,他带我领略神奇的景色,感受各地的不同:“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让我见识了洞庭湖在月光下的空灵与缥缈;“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让我欣赏了月影倒映在平羌江上的绝妙景象……
读三千诗歌,游万里祖国,这个想法就像一棵树,在我心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我知道,现在的我虽还不能像徐霞客那样踏遍神州大地,但诗歌可以弥补我的遗憾,可以滋润我的心灵。诗歌,让我的生活更美好!
《读《西游记》后感》
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是的,品读文化经典,感受文化魅力。文化经典中最令我爱不释手的是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活跃曲折的故事情节,有声有色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
《西游记》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家喻户晓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有惊无险的神奇故事:唐僧四人为取得真经,西取路上与妖魔鬼怪和险恶环境作斗争,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功德圆满,修得正果。
最令我记忆犹新的是里面灵活灵现的主人公唐僧师徒四人。矢志不渝的唐僧:西取途中遇到九九八十一难,始终痴心不改并且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英勇无畏的行者孙悟空:从被压五行山下到经菩萨点化保护唐僧西天取经,他三打白骨精,收服红孩儿,熄灭火焰山,一路上降魔伏妖,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终修成正果。他的疾恶如仇,坚韧不拔,不怕困难的精神成为我最喜爱的人物;难分敌我、憨厚单纯的八戒:他虽好吃懒做,爱占小便宜,但他对师兄言听计从,忠心耿耿,也为唐僧西取立下了汗马功劳;任劳任怨的沙和尚,他的忠心不二,遇事沉着也是让我最喜爱的原因。
由此可见,吴承恩的《西游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烂漫多彩的神魔天下,作者丰富的想象,精彩的描述让人惊叹不已。然而,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现实的反应,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也不例外。它曲折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斗争,歌颂了人民群众对一切邪恶势力的反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反映出对封建制度下人们的追求和向往。里面对形象的刻画,以然是信手沾来,也无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对神魔世界的描写,曲折地揭露和抨击封建社会的丑恶现实和统治阶级的昏庸、残暴及罪恶。对情节的描述体现了一个民族丰富的内心世界,丰富的想象力,如孙悟空夺金箍棒,真假美猴王等在宣传除恶扬善的同时也有博爱世界的观点,这也值得我们反复思考。
在我看来《西游记》带给我积极向上、锲而不舍的感觉,而这不正是我们成功之路的秘诀吗?取经之路不正是我们的人生之路吗?人生路上坎坷不平,跌倒了你就爬起来,这就没有过不去的坎,而妖魔鬼怪就是困难,失败了就再战,克服了就过去了。因为只有经历了风雨,我们才能见到久违的彩虹。
孙悟空可月行千里,那为何不背着唐僧一步西天呢?也省得一路上千辛万苦。可是我们仔细一想:如果一步西天,师徒四人怎懂“患难见真情”;如果一步西天,不经历千难万险,又怎知这天底下的人间百态?又怎能真正领悟这佛经的精深蕴意?由此可见,阳光总在风雨后,唯有坚持,有毅力地勇敢前进,才能收获成功的果实。
现如今,我们在高中学习的路上稳步前进,路上也不可避免地有阻碍,但我们要像《西游记》中师徒四人一样,人生的困苦有信心去逾越,有勇气去挑战一切艰难险阻。确定目标,坚定不移地向前走,直到打开高考的大门。如此,在高考合上笔盖的那一刻就有着战士收刀入鞘般的骄傲。
宁愿跑起来被拦到无数次,也不愿规规矩矩走一辈子,就算跌倒也要豪迈的笑。这就是从传统文化经典《西游记》学到的,愿每个人都有此精神,勇往直前,成为最好的自己,相信自己。
《诗里寻花》
诗里人生,诗有百味,读诗亦是读人生;诗里青史,诗里智慧,读诗亦是读传承。
诗词,凝结着一个时代的风物长情,传承着一个时代的智慧心性。 翻一卷《诗集》,如乘一叶轻舟,于诗河中回溯历史, 追溯诗里不同寻常的百味人生,潮起潮落的命运更迭, 撷取那一朵凝结着悠悠千载历史的传承之花。
曾于《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寒》中感慨人世的生活,在早春微寒的景致里,几遭贬谪的苏轼曾感慨于清茶野味的道:“人间有味是清欢。”一种清欢,一份清淡的欢愉,不必由外在的物质取舍,仅是内心的安稳满足,亦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然而行走于滚滚红尘的现世,世情交错,百味陈杂,清欢何觅?其实,亦不必远离喧嚣世景与人间烟火,清欢是一种生活,更是一种心境。当满身风尘,倦意难抑,不妨择闲窗一盏,燃几点烟火烹着人间世味,来捧一卷《诗集》,或可与友人畅谈诗里长情,或只身沉醉于这韵色缱绻的诗境里,自由那诗韵洗去附着于心上的尘埃。那份心境的温柔从容,何尝不是一种清淡的欢愉?透过墨香缠绕的纸扉,苏轼那份简朴的清欢跃然纸上,他的清欢,来于心境,亦是这样一份自然从容的心境,带来了真实于灵魂中长存,并能清晰触及的欢愉。
后来于“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花。”赵师秀的《约客》中,对那一份超然的心境却又有了另一番不同层次的理解。夏雨潇潇,江南蛙鸣,对弈的约客夜半未至,清冷中的喧嚣何等寂寞?然而他自随心而定,执手闲敲棋子,将心中的悠然之意融入这江南夏夜的等候中,那一份漫长的等候亦因有所期盼而变得温情,因无所失落而显得宁静。其实每个人的一生中,何尝不是形形色色的等候?执一份如赵师秀般的温然,等候相约而至的友人,等候逆风之后的青云,等候人生中的每一道曙光,那一份漫长的时光亦能变得如斯温柔……而如今想来,现世中的世事早已被浮躁沾染几分,等候这一件寻常之事亦失了《约客》中的一份韵味,又有谁还能于漫长的寂寞中守住一颗平静的心?然而,每当透过这半卷诗书,却依然能窥探到那个梅雨中心怀宁静的诗人,浅尝那份属于赵师秀闲敲棋子的温然,于这温然的诗韵中悟出凝神聚气的心境,亦能清风自来……
如今穿过历史的彼岸,驻足于千年之后的此岸倾耳聆听,是苏东坡于诗词中浅唱,浅唱着一份淡泊温柔的清欢;是赵师秀于诗词中低音,低吟着一种温然宁静的心性。
北宋高僧有云:“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品读诗词,亦是如此。而我们读的,却又不止是诗词里的一字一句,是那根植于诗词里无限的诗韵。诗韵,诗蕴,每一篇墨字成行,该是蕴藏着昔人何等的智慧与心境?昔人今已作古,那千年光阴所无法泯灭的精髓却由诗词传承了下来。漫长的历史更迭了无数山河,唯有那一篇篇的诗行于岁月中不朽而鲜活,是那为人的本性,是那经历的大智,是那生命的隽永,从亘古传承至今天,依旧在滚滚红尘中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世人,亦或是世事,何尝无需一分自上而下传承的心境?世人心中皆有一道枷锁,于是以眼观世,苍茫浮世落入眼底,杂陈了诸多求而不得的遗恨,身不由己的凄苦。而当以一份超然的心境观这浮世百态,苍茫浮世落于心间,无处无清茶野味的清欢,闲敲棋子的惬意。方知,所谓喜乐与悲苦,不过一份心境之间。
这喧嚣繁华的尘世,亦需一份如斯心境,以冲破功名利禄交织的虚无桎梏。少一分浮躁,多一分温然;少一分纷争,多一分清宁。满身风尘的行客需这一方心境歇脚,心德如水的智贤需这一方心境修行。繁华终将散去,唯有平淡是真,归于本味。
不妨读一卷《诗集》吧,便在着匆匆碌碌的人世上,择一篇喜欢的诗词,于缱绻书香寻花里品味一份传承,或是那一份大智,或是那一份心性。传承不应泯灭,精神应当永存。恰是读到苏轼的《定风波·常羡间琢玉郎》,诗里有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方知,先贤早已于己生的顿悟中寻觅到了生命之心境,这匆匆红尘紫陌,唯有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心之所安即是归处……
我于诗里寻花,历万世传承。
《读《游子吟》有感》
我爱读书,但我更爱读古典诗文。因为读诗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在这五年的学习生涯中,我学习了很多的古诗,有《池上》、《望庐山瀑布》、《春晓》……这些古诗无不向人们述说着中华悠久的文化。如明灯盏盏,照我前行,使我在文化的天地里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受到教育的熏陶。其中,令我最难忘,就是二年级时所学的《游子吟》。
一听到《游子吟》我就感觉一股暖流涌在心头,这就是孟郊写的一首关于赞美母亲的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诗中写了诗人要外出远门时,母亲对儿子的不舍,临走前,母亲在油灯下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衣服的情景。表现出无私、伟大的母爱。
还记得那年夏天一个停电的夜晚,天气特别闷热,我在床上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突然,身边传来了丝丝凉风,这丝丝凉风,沁入了我的心,顿时,身心凉凉的,舒服极了!在微弱的月光中,我依稀看见了母亲的身影。对,正是妈妈,她正在拿着扇子为我扇凉呢。我抬头一看,透过月光,发现妈妈的额头上,布满了汗珠,可她全然不顾。母亲为了自己的孩子,什么苦都能忍受,这样无私的母爱怎能不令我感动呢?
从那以后,我每天都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即使累得大汗淋漓,也不怕。当我看到父母疲惫时,我就主动去帮他们捶捶背,揉揉肩……这时,我看到父母露出满意的笑容,好像在对我说:“孩子,你长大了,懂得了孝顺。”
我们是中华民族的儿女,应该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发扬出去。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对诗的喜爱》
读诗,是寻民族的根。喧嚣的车水马龙中,有人陶醉于灯光迷离闪烁的迪斯科,有人沉浸在欢快狂热的摇滚中,有人贪恋于咖啡的香浓、可乐的爽口……而我,却心甘情愿地携一本诗,在静寂的黄昏灯下品读。我知道我的身体里流着中华民族的血,我对中华诗词有着一份血脉相连的眷恋。树高千尺,叶落归根。我是一片叶子,载着自己的深情,在风中飘摇,去寻那魂牵梦绕的根……
全文显示出小作者对于我国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文中大量引用古诗词中的名句,使全文萦绕在一种诗意美之中。开篇点明自己对诗歌的喜爱,进而写诗歌中蕴含着的历史之根。
第三段中有引用的诗句,还有诗人创作时所处的境况和心情,并构成排比形式,最后归纳为诗歌与历史之间的关系。作者写出了自己对所学所读古诗词的理解,写出了对诗人的理解,更在这种美的享受中体味到这些“中华民族的脊梁”在历史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
最后两段作者直抒胸臆,把自己对诗人的无限崇敬之情表露无遗,结尾也点明中心。
《读诗》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诗。
读诗是我的一大爱好。一本本薄薄的诗卷,我能感到那里沉积着中华民族千年的泪水、欢乐,古今的丹心碧血;凝炼着种种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而读诗,就是在默默地寻根……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周瑜的风姿英发与赤壁的惊涛拍岸,浮现在我的眼前;“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老臣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让我潜然泪下;“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痛苦,让我叹息、同情而又无奈……翻阅一篇篇诗章,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就如同一幅铺展不尽的长卷,展现在我的眼前,我看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壮丽、雄厚,五千年的辛酸、悲苦,五千年的艰辛求索……
读诗,不仅是翻阅历史,更是品味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感受种种伟大的精神力量。自古以来,有多少诗人才气纵横,粪土王公,心怀天下,想普救苍生,然而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却成了他们共同的遭遇。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每当读着这些血凝的诗句,我心头就搅起了一种涩涩的感觉。我为他们不公的命运而扼腕、叹息、无奈。虽然他们得不到朝廷的重用,甚至被朝廷排挤、遗弃,然而他们却始终心怀天下,深知百姓痛苦,为了人民生活的安宁幸福,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力量,奋斗不息。他们处江湖之远却始终不渝地忧国忧民,是真正的“古仁人”,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至此,心头那涩涩的滋味中,已融入了另一种感情:崇敬、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