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1905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2:51:11
《读《火与剑》有感》
“1905年,波兰首都华沙的黄色小洋房里,作家显克维奇先生正呆呆坐在窗边的写字台旁,边轻轻抚摸着他的作品,边怀着无限复杂的心情望着窗外如蓝色丝带般穿城而过的维斯瓦河。
就在几天前,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了本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结果:显克维奇的作品《你往何处去》得到了所有人的一致赞誉,得到了这项文学界的最高奖项。消息一经传出,这个波兰作家的名字立刻就传遍了世界各地的大街小巷。。。
然而,面对这些,他的脸上却没有任何因为喜悦而产生的波澜,因为在淡淡的月光下,波光粼粼的河面上倒映出的却是波兰人民亡国的苦痛,以及沙俄帝国主义铁蹄对祖国大地无情的践踏。”
合上书本,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个画面,它并不源自于书本,而来自于这本书的作者。的确,正如美国作家艾德勒所说,“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我从这本书里看到了一个伟大作家如烈火般炙热的爱国之情——而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爱国”二字始终贯穿了《火与剑》的中心,同时也贯穿了作者的其他作品,这种爱国情感不是平淡的,而是炽热激扬的。从书中来看,正是这样的情感,才使得一万五千名波兰王军在面对哥萨克五十万大军的围困时,能够誓死反抗外敌,宁可献出生命也不退缩一步。
也正是由于波兰人这样的情感,才诞生出了“要把心脏带回祖国”的波兰爱国音乐家肖邦,诞生出了即便亡国也依旧坚守国界的老樵夫涅里克。
波兰人爱国的精神令苏联红军脱帽致敬,令昔日的侵略者瑞典人为之赞叹,令我国著名作家鲁迅肃然起敬。他们始终高唱着国歌《波兰永不灭亡》,用爱国主义精神赢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
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国家,让我看到了一个巨人的影子。
由此,我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
爱国,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许多多的伟大爱国事迹:从英勇抗倭的戚继光,到为国捐躯的邓世昌;从三元里抗英斗争,再到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无数英雄烈士为了祖国的未来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诗篇。
那么,爱国就应当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具备的品质。
可就在高速发展的今天,祖国变得越来越强盛的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淡忘了爱国的优良传统。我们不应该因为今天优越的物质生活而忘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核心,正如法国皇帝拿破仑所说“爱国是文明人的首要美德”,有了这样一种精神的推动,才使得我们的祖国有了今天的辉煌成就。
而在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也作为了其中的重要内容,可见祖国的繁荣昌盛离不开我们的这种精神品质。
这样一想,当我细细回味这本书时,也就能理解鲁迅先生为何推崇显克维奇的作品了。《火与剑》所表达的不正是当时麻木的国人所需要唤醒的品质么?显克维奇和鲁迅先生一样始终以笔杆当做枪杆,孜孜不倦的战斗着,我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巨人的影子。
爱国?还真是个奇怪的话题,既简单却又复杂。
它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应具备的品质。因为爱国是一种力量,就如新华网在国庆阅兵时的报道上说的,经历了无数磨难的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爱国精神,蕴育着无穷的力量。有了这股力量才支撑着我们越走越远。
但是爱国与卖国也往往只是一念之差,试问一个国家的人民,都像书中的多米尼克公爵一般在祖国危难之时犹如钻地鼠似的畏畏缩缩,毫无爱国之心,那么这个国家必然无法立足于世界,等待着他们的只能是灭亡。
思绪回到现实,我轻轻抚摸着这本书的书脊,封面上“火与剑”这三个大字犹如升腾而起的火焰一般浮现在我眼前。想起最近新闻上的南海争端问题,我们的祖国也正经受着重重考验,这时候我们不是更应该关心国家的命运,就像顾炎武所说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将国家的发展作为自己的责任吗?
合上这本厚重的书,我依旧还是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又浮现出了巨人的影子。
《秋瑾的故事》
1905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在波涛滚滚的黄海海面,一艘轮船正开足马力驶向日本。在二楼三等舱门外的甲板上,一个头戴便帽,身着西装,目光炯炯、英姿勃勃的青年妇女,正手扶栏杆,凝神远望。一会儿她文用右手有节奏地轻拍着栏杆,愤感地低吟起自己在日本作的《宝刀歌》来“·… 原来她就是自号鉴湖女侠的清末民主革命家秋瑾。她不满当时清政府卖国求荣的腐朽统治,决心反清救国,冲破了封建家庭的牢笼,只身东渡到日本留学。由于资助长沙起义失败的同志,她经济上发生了困难,为筹措学费回了一趟故乡绍兴,这是她第二次去日本。
这时,一位她认识的日本朋友银澜来到她身边。打过招呼,银澜关切地说:“海上风大,容易着凉,还是进舱去吧I “不妨事,让海风吹吹,头脑更清醒些,这也是个锻炼嘛!” 银澜赞叹地说:“秋先生不畏风浪险恶,东渡留学,报国热情,令人钦佩!" 秋瑾想起前几年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和约》的事,便慷慨激昂地说:“为了挽救祖国危亡,不做亡国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区区风浪,更何足道。” 银澜听了,更加敬佩。他知道秋瑾是中国留学生中的著名女诗人,便说:“久闻秋先生是女中英杰,能诗善词,不知能为我写一首么?” “银澜先生索句,敢不从命卫不过,写什么好呢?……, 秋瑾正在思考,这时看到一个日本人在甲板上铺开一张地图,边看边用笔在上面指划着什么。秋瑾走过去,她发现那是一张日俄战争地图,图上标明战争进行的地方正在中国,不由得怒火上升。
她想到,日俄双方为了瓜分我国东北,竟在中国土地上进行强盗战争,而腐朽的清政府不顾大好河山被人蹂嗬,居然宣布什么“中立”,这真是中华民族的寄耻大辱里她又想到自己留学日本,就是为了学‘到新的知识,振兴祖国。为了洗雪国耻,挽救民族危亡,即使豁上十万头颅,也要把国家局势扭转,建立起一个新世界。想到这,她热血沸腾,就走进船舱,取出纸笔,略一思索,一挥而就:‘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1 浊酒不悄忧国泪,教时应仗出群才。 拚得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这首诗题为《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银澜看了,连声称赞:“感情炽烈,格调高昂。‘拚减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写得何等声势,何等气魄了真是诗如其人,人如其诗,不是秋先生,谁能写得出来!,, 这位银澜先生说得十分正确,.只有秋瑾这样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诗。
《读后感作文300字》
《詹天佑》一文主要写了在1905年,清政府提出由本国工程人员独立修筑铁路干线“京张铁路”。在多数帝国主义国家的要挟下,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修筑京张铁路的艰巨任务并提前完成。
在勘测过程中,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把他修好。否则,不但惹那些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总是把这句话作为前进的动力,所以他遇到困难总是毫不畏惧。这让我不得不敬佩他。
文中的一句句话语,一个个片段充分表达了詹天佑对工程的负责,身先士卒的精神,和一颗爱国心。
再想想我们自己,如果在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像詹天佑那样有毅力,也不退缩的话,那么还有什么完成不了的任务和学不会的知识呢?如果我们也像詹天佑一样事事为国家,为集体着想,身边会有多少活雷锋出现呢?如果我们在学习中也像詹天佑那样有着精密的要求,还会有因为粗心出现的错误么?
虽然我们不能像詹天佑那样有那么伟大的业绩,但我们要学习他的精神和他的优秀品质,让“中国近代工程师之父”——詹天佑的伟人事迹和他那不屈不挠,身先士卒的精神,一代代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