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卫国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7:28:53
《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致敬1200字》
2月19日,新华社公众号推出了一篇《誓死捍卫祖国领土!请记住他们的名字!》的报道。这篇报道向我们展现了戍边官兵们的英雄事迹。在这些戍边官兵中涌现出某边防团团长祁发宝、某机步营营长陈红军和战士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等先进典型,彰显了新时代卫国戍边英雄官兵的昂扬风貌。中央军委授予祁发宝“卫国戍边英雄团长”荣誉称号,追授陈红军“卫国戍边英雄”荣誉称号,给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追记一等功。
为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点赞。他们的事迹可歌可泣,无不令人动容。他们不仅是官兵,用生命捍卫祖国领土,如钢铁长城坚不可摧;他们还是英雄,用热血戍守祖国边疆,如巍峨界碑傲然耸立;他们更是勇士,用赤诚诠释忠肝义胆,如泰山挺拔岿然不动。他们的生命与与热血将与天地同在,他们的精神与灵魂将与日月同辉。让我们一起为英雄点赞,向这些英雄官兵们致敬!
誓死捍卫的忠诚日月可鉴。“决不把领土守小了,决不把主权守丢了!”万千官兵发扬喀喇昆仑精神,克服极度高寒缺氧,守边护边、不怕牺牲,像钉子一样牢牢钉在战位上。这足以见证戍边官兵们的赤胆忠诚。当面对外军越线寻衅滋事,他们毅然回答:“使命所系、义不容辞!”在前沿没有任何一个人退缩,没有一个人畏惧,坚决逼退越线人员。面对严峻斗争考验,一线官兵越是艰险越向前,生死关头更凛然。这便是我们英勇无畏的人民子弟兵,用满腔忠诚筑起边防长城,护卫祖国,守候我们的安宁。这种赤胆之心日月可鉴,我们当礼赞这些可爱可敬的英雄官兵们!像他们一样怀揣一颗赤诚之心热爱我们的祖国,保护我们的每一寸土地不受侵犯。
生死与共的坚守感天动地。海拔5000多米的高原,“进藏先遣英雄连”连旗迎风招展。连旗下,全连官兵庄严宣誓:向王焯冉烈士学习,发扬“先遣精神”,坚决完成边防斗争任务······就是这样一个英雄的集体,让我们见证了什么是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什么是势不可挡的磅礴伟力,什么是生死与共的同步坚守。太多的舍命相护的故事不仅湿润了我们的眼睛,感动了我们的心怀,更是洗涤了我们的心灵。这就是我们的戍边英雄官兵,他们团结协作,凝心聚力,平时同甘共苦,战时生死与共。这是戍边卫士们唱响的战歌,我们当循着这嘹亮的歌声为他们鼓掌,为他们这种团结奋进的精神喝彩!
以身许国的誓言气壮山河。“当我在战场上倒下,请别难过,那鲜血染红的大地明天会开出最美的花朵,当我在战斗中牺牲,请别难过,我化作翱翔的雄鹰也要守卫着祖国的山河……”这是戍边官兵们以身许国的誓言,每一句言语里都饱含着官兵们对祖国的深情,都融汇着人民子弟兵的大义。大好河山,寸土不让!这是戍边官兵们刻下的铮铮誓言,也是新时代英雄官兵捍卫祖国领土、不负先辈荣光的庄严宣示。官兵们卫国戍边豪气充盈、斗志昂扬。他们从穿上军装的那一刻起,就肩负起自己的天职,用忠诚和坚守书写了无悔的青春,用无畏和凛然描绘了祖国美丽的边疆,用生命和热血点燃了保家卫国的深情。他们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戍守边疆,护卫千家万户;他们是一座座巍然耸立的丰碑,让英雄的精神薪火相传,永远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奔赴新的征程。
英雄始终是这个时代最响亮的名字,英雄的精神始终是奔腾在人民心中的动能。让我们一起向新时代卫国戍边的英雄官兵致敬!致敬英雄!祖国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手足无措的意思和故事》
春秋末期,卫国国君卫灵公逝世。按当时礼制,应由大儿子继任为国君。可是灵公的大儿子蒯聩〔kuǎi-kuì〕因谋杀南子未遂,被逐出国,逃往宋国,后又到晋国去了(南子是灵公的夫人,因争权夺利与蒯聩闹矛盾)。于是,立了蒯聩的儿子、即灵公的孙子蒯辄〔zhé〕为国君,后称卫出公。蒯聩在晋国派员护送之下,企图回国,被蒯辄发兵阻拒,未能得逞。十多年后,蒯聩终于设法潜回卫国,发动变乱,夺取了君位,即卫庄公。
当时,孔子是主张君臣父子都要严守等级名分,不得违礼犯上的。今见卫国统治集团内部,如此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乱成一团糟,自然很不满意。况且孔子先前在卫灵公面前,还曾表示过希望卫君能任用他。因此,孔子的门徒子路,问孔子道,“老师,如果卫国国君请你去治理国政,您认为首先该干的最要紧的事将是什么呢?”孔子答道:“首先必须‘正名’! ”
孔子所谓的“正名”,就是要匡正等级名分。必须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兄良、弟悌[tì]、夫义、妇听,长惠、幼顺,要恢复西周王朝的礼仪传统,以维护和巩固封建奴隶制的统治秩序。
据《论语•子路》记载,孔子当时回答子路所提问题时,还说过以下的一段话: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順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名不正则言不顺”这句话,后来演化为成语“名正言顺”,一般用它来表示做某件事理由正当而充分,含有理直气壮的意思。《三国演义》第七十三回,“孔明随引法正等入见玄德曰:‘今曹操专权,百姓无主;主公仁义著于天下,今已抚有两川之地,可以应天顺人,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以讨国贼。……’”
孔子说的“无所措手足”,后来也演化为成语,说作“手足无措”或“手足失措”。措,安放,手足无处安放,比喻慌急无计,不知怎么办才好。唐韩愈《为韦相公让官表》:“承命震骇,心神靡宁,顾己惭,手足失措。”《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司马懿惊得手足无措。”
《读《岳飞》有感》
战马飞奔猛如虎
一心卫国持枪舞
孤身奋勇战沙场
击退金兵凯旋归
《卫灵公评价分歧》
卫灵公,名元,是春秋时期卫国第二十八代国君,前534年—前493年在位。
《韩非子·说难》中讲了卫灵公和男宠弥子瑕的故事:弥子瑕私用君主的马车、将咬过一口的桃分给卫君吃。在卫灵公宠爱弥子瑕时,说这两件事弥子瑕都做得对;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得罪了卫君时,卫灵公却对“私车、分桃”两事秋后算账。
按《左传》所载、《孔子家语》所论,卫灵公的形象是光亮的,但又因《论语·宪问篇第十四》中孔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一句话黑了他,对卫灵公的史学评价分歧较大。
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保留了韩非的原文,其它的删繁就简,仅仅只写了“三十八年,孔子来,禄之如鲁。后有隙,孔子去。后复来。”一则。给后世读者留下了巨大的想象思索空间。
《读史记,赞存邢救卫》
春秋时,弱小的邢国、卫国遭到北狄的侵扰。危难之时,齐桓公出手相救,史称:存邢救卫。
齐桓公二十五年(前661),狄人侵邢,齐桓公出兵救援,打退了狄人。第二年,北狄又盯上了国力衰弱的卫国。
卫国君主卫懿公是个动物爱好者,喜欢养鹤。国君的爱好与常人不一样,他不但要养鹤,还要养出国君特色。卫懿公出游,这些鹤也分班侍从,各依品第,跟他一起坐在战车上招摇过市。这就得罪了国内的甲士。甲士是那些穿铠甲作战的人,是保家卫国的战士,战车是他们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器,乘坐战车是他们的权力,这些甲士看到卫懿公整天弄只鹤在战车上招摇过市,伤透了心。
国君有的是封官赐爵的权力,卫懿公还按品质、体姿将鹤封为不同官阶,享受相应俸禄,卫国平白增加了成百上千的“官”,每个官都有各自的侍从、宅第、俸禄、车乘。凡此种种,都需要钱,国库不够,卫懿公就下令向百姓强征暴敛,弄得国力衰弱不堪。
卫懿公好鹤荒政,人心离散、国力衰弱的消息传到北狄。北狄王率二万骑兵前来侵袭卫国。大敌当前,卫懿公当然得召集甲士,国家有难了,要他们来保卫国家。这时候甲士们说:“你平时不是让仙鹤坐战车吗?鹤有爵位俸禄,鹤会打仗,我们这些人不会打仗,你让仙鹤替你打仗去吧!”找到谁,谁都这么说。
危难之际,无人出征,幸亏他作为一个国君,并没有撒腿就跑。他还是把所有能召集的人召集起来,当众把玉佩和令箭给了两位大臣,指定他俩留守都城,对他们说:“我亲自上前线,国家由你们执政,可以随机应变。”他又跟自己的夫人说,你要听从这两位大臣的。这才勉强组织起一支军队去迎敌。
卫懿公带着这支临时组建的军队,在荧泽这个地方与狄人交战。由于荒于武备,卫国军队平时没有训练,不堪一击,狄人一冲就溃散了。为了稳住军心,懿公此时作出一个勇敢的举动,他战车上的大旗,始终没有收起来,试图以他为中心聚集兵马再战。北狄人看到车上的大旗,发现他是君主,擒贼擒王,一齐围上来,杀了懿公。《左传》记载:“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甚败就是败的非常惨烈。据野史说,结局很残酷,北狄人围上来,把卫懿公的肉都吃掉了,只剩了个肝脏。全军覆没,连君主都死掉被人吃了,非常惨烈!
卫国惨败,狄人攻破卫国都城,国家亡了,城中仅有七百三十人逃过黄河。加上共地、滕地的百姓共五千人,暂时寄居在宋国的曹邑。齐桓公派遣公子无亏率领战车三百辆、披甲战士三千人守卫曹邑,击退了狄人。
战后,齐桓公率领诸侯,帮邢国迁到了夷仪(今山东聊城县西);又在楚丘(今河南滑县东)替卫国建立了新都城。“邢迁如归,卫国忘亡。”邢国迁居,好像回到了原来的国土;卫国重建,忘却了亡国之痛。
齐桓公存邢救卫,外攘夷狄,维护了中原地区的安定和经济发展,赢得了诸侯的称赞,在诸侯中树起威望。在“尊王攘夷”的旗帜下,齐桓公一步步走向中原霸主的地位。
作者简介
个人简介:舟行岸移,男,1952年出生,1980年师专毕业,曾当过中学化学教师,现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