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评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37:56
《议论文:教育评论》
议论文:教育评论
现在中国式的教育是在谋杀学生的灵魂。
教师一致认为学生的思想必须花在学习上,必然对学生的思想进行灌输。美国式的教育是在创造人才。他们让学生的思维方式广泛必然会接受学生提出的要求进行尝试。这就是美国为什么人才较多的原因。中国学生提出的要求确被教师一票否决后在进行指责。这就是否定人才式教育。在很早以前有个学生做过一次测试。他跟中国的教师提出一个普通的方案但是确被多位教师否绝了。他很不干心。随后他又在美国进行测试。美国的教师采用了他的`方案进行尝试。不久这个测试得到了广泛学生的参与随后便养成了一种习惯。不同方式的教育就可以培养不同的人才。但是因为教师的一致性权利,学生都不管过多的接触老师。个人觉得学生应该跟更多的与老师沟通交流。
中国不缺人才,但是培养的都是高智商的野蛮人,培养了智商但确没有培养情商。又有什么用呢?
【议论文:教育评论】
《对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解析与建议论文》
对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解析与建议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现状的解析,反映出目前我国各大媒体在使用这两类新闻文体时出现的混乱状态,指出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为这两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现状
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是近年来国内电视新闻节目中理论研究与实践环节上的一个热点。这既反映了我国电视事业的进步与繁荣,又暴露出一些现实中不理想的状态。
一、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之现状分析
电视新闻评论的崛起在西方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新闻评论伴随着《今日》、《今晚》、《60分钟》等杂志型新闻节目最早走上了历史舞台。在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发展是近20多年的事。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了第一个评论性专题节目《观察与思考》。1994年4月,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开办了《焦点访谈》。如今,打开电视机几乎所有的频道都能看到电视评论节目的身影,此类节目正以鲜明的栏目个性和对社会生活的强力参与性成长为频道收视率的领头羊。
深度报道诞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到40年代的西方。在我国从80年代中期开始,电视深度报道悄悄崛起,逐渐在全国形成一股深度报道热。这一方面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表面化弱点,使电视新闻的内涵大大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各类媒体的风格不同,理解不同,就使得原本就争议颇大的电视新闻评论的分类归属问题产生了更大的混乱。
业界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互不相同,学界的研究同样也是见仁见智。作为国家级电视机构中央电视台对“焦点访谈”所做的介绍是:一个以深度报道为主的电视新闻评论性栏目。对“新闻调查”的介绍则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办的长篇深度报道节目。在这儿,“焦点访谈”和“新闻调查”既可以等同于电视新闻评论,也可以被阐释为一种篇幅较大的新闻综合栏目。此外,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出的系列报道“改革在你身边”,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曾分别作为电视新闻评论、深度报道的例子出现过。这种现状足以说明,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仍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跋涉,两类节目还有待于在实践和研究层面进一步独立起来。
二、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之比较观
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虽然在形态上十分接近,但把握其联系与区别,针对不同报道或分析对象恰当地采用不同的节目形态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从定义的角度看:新闻评论,简而言之,是新闻传播工具中一种对最新发生的新闻提出一定看法和意见的文章。
①深度报道(In—depth reports)本是西方新闻学的术语。《新闻学大词典》的解释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
②分析二者的`特点,可见:第一,二者的目的有所不同。电视新闻评论是让人们在了解某一事物或现象的基础上,对一类事物或一类现象有所认识,而不仅限于就事论事。深度报道则是通过对所报道的事件或现象的深入调查或解释,让人们对事件或现象本身的实际状况和来龙去脉有更为详尽的了解。
第二,二者的手法各有侧重。虽然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节目都采用大量现场采访和纪实性音响、画面,以展示事物的生存状态和变化过程,但深度报道以抓取事实性信息为主要手段,并有意识地将意见性信息的传达贯穿于事实性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特别是在节目的末尾,一般不停留于“不言自明”,而是直接对事物或现象予以分析评点,以表明媒介的态度和看法。第三,二者的源流有所不同。电视新闻评论是记者或媒介欲对客观事物或现象做出分析、发表议论的一种方式。
而深度报道则是“新闻事件+背景材料+预测分析”的集合体,使报道更为立体化、更有深度和力度是其出发点和归宿。
总之,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是两种不同的节目形态,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为,区分二者的决定性因素是看记者或主持人是否在作品中直接针对新闻事实做出评论。凡具有评论性语言出现的作品均属新闻评论的范畴,而那些将作者的观点、态度暗含其中的则属于深度报道。
三、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之发展观
目前,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二者可以相互借鉴彼此的优势以取得更大的发展,具体来说:首先,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借鉴深度报道的调查性,对事件进行立体化、多层次、多侧面、多角度的剖析,避免以偏概全。评论类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形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对客观的说服力有很高的要求。其事实真相需要记者通过艰难深入的采访挖掘出来。为了引发受众的思考,还要求报道像剥粽子一样,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地展示出来。
因此,报道者要严格依据事实,充分展示事物的多侧面多角度,展示不同的观点,通过材料的巧妙组合,通过不同意见的撞击,通过新闻手段,对各种复杂矛盾进行把握、驾御和调节,运用事实本身的内在逻辑揭示出问题的实质,让观众顺理成章地接受结论,做到事实胜于雄辩。如果单一地采用直露、简单、说教的评论方式,把电视观众放在受教育的地位,只会让受众产生不信任感,难以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其次,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借鉴深度报道的思辨性,对事实作深层次的理性思考,通过对新闻本体哲学理解的表达,表现出新闻事件的“景深”。新闻评论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评论者对新闻事实发表的看法、观点,它必须亮明评论者的立场、态度,旗帜鲜明地肯定什么、否定什么,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评论者不是单纯的记录者,不能浮在事件的表层,而要透过新闻现象,洞察现象背后本质的东西。电视新闻评论要坚持理性原则,不能滥用含有感情色彩的字眼,如把某事形容成“天使一般”、“伟大正确”或者对抨击的人与事随便冠之以“刽子手”之类不符事实的蔑称。电视新闻评论要体现出明晰的观点、精辟的见解,就不能只是简单地宣传、总结具体的方法、经验,而是要注意从思想高度着手,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剖析来传播一种精神、一种观念,从而触发观众对问题的深层次思考。它的终极目标不是向社会传播某一客观的新闻事实,而是要通过展现记者对这一事实的剖析、理解,启发受众按照新闻媒介的思考方式,接受某种倾向性意见,从而产生一种舆论效果。可见,优秀的电视评论节目应具有某种理论色彩和思想内涵,能够对事物或现象的是非曲直有所辨析和议论。
另外,电视新闻评论可以效法深度报道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有效利用音响、画面、屏幕文字、解说、论述性语言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符号,彰显出电视评论的独特个性。报纸评论主要依靠文字符号和适当的图表,广播评论只能依靠声音符号,只有电视评论生来具有其他评论形式无以伦比的多种表达符号。
最后,电视新闻评论可以借鉴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这两种深度报道特有的报道方式,对某一新闻事实在一定时期内进行多次报道,形成强势评论效果。连续报道是直向延伸,以报道时间的连续性为特点,按照时间推移,有序地跟踪进行;系列报道是横向展开的,以报道内容的分解式为特点,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展开,并具有整体的内在联系。连续报道或系列报道,就其报道的层次来说,都有递进性的特性,因此,报道的信息容量大,结构完整,给观众以较大的视听冲击,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此,要特别注意题材的选择,选题不准、小题大做,“连续”和“系列”的结果只能造出起点低的平庸之作;只有抓住受众关注的,迫切想知道的事情,才能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产生强烈的震撼力。
四、结论
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这两种节目形式从无到有,逐渐发展,说明中国电视新闻传播已开始打破题材重复、事件相似、人物雷同的老套,开始有了显著的提高,逐渐发挥出干预社会现实、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然而,目前全国各大媒介的种种现象都在告诉我们,电视新闻评论和深度报道还在通往成熟的道路上跋涉;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之路在日新月异的国内外传播环境中还远未有穷期;节目的形态从理论到实践都远未达到理想的成熟度。
【对电视新闻评论与深度报道的解析与建议论文】
《人民时评闪句60句,跟评论高手学写作!》
1.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类也只有一个共同的未来。
2.“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
3.命是自己的,运却和整个国家相关联。
4.“正步”人生,从未“稍息”。
5.星光不问赶路人,历史属于奋斗者。
6.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7.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8.真相不是一块橡皮泥,可以随意揉捏。
9.朝着阳光生长,黑夜就不再漫长。
10.手里拿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11.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12.“富脑袋”和“富口袋”一样重要。
13.一位英雄就是一个标杆,一群英雄就是一片高原。
14.肩并肩坐在一起,是人类最美的姿态。
15.心,永远都会是身体里最强壮的部位。
16.全村的龙已经把最硬的鳞给你,哪怕自己伤痕累累。
17.拼手速的时代,不妨让子弹多飞一会儿。
18.衣白褂,破楼兰,赤子切记平安还。
19.守正且创新,身正且行直,怀珠且抱玉。
20.青山无言,永怀碧血;日月行天,以鉴丹心。
21.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22.只看得见数字的加减乘除,却忽视了生活的五颜六色。
23.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24.没有任何一朵花,一开始便是花。
25.爱国是最大的公约数。
26.树立“高线”,划清“红线”,兜牢“底线”。
27.个人的努力是加法,一个团队的努力是乘法。
28.与君远相知,不道云海深。
29.昨天的太阳,晒不干今天的衣服。
30.不忘本来 ,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31.在“乡村时空”中增添一层“文化时空”。
32.你的高密度阅读能力在渐渐失去。
33.拉直这些问号。
34.将奖牌的成色换成了金色。
35.学习是为了让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我们贫困的家乡。
36.最大的“甲方”当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7.剑已配妥,学校也是江湖;酒尚余温,人生没有退路。
38.面对一个“舆论广场”,需要打造一个“舆论主场”。
39.西山苍苍,东海茫茫。不惧风雨,心系远方。
40.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41.在“躺平”和“支棱”之间做“仰卧起坐”。
42.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
43.现代人的原子化生活。
44.越来越多的“读者”开始以“听众”“观众”的角色来“读书”。
45.在一撇一捺、一点一滴的坚持中。
46.吸睛不能辣眼睛,玩梗不能恶趣味。
47.当伸出手指指责别人的时候,还有三根手指正指向自己。
48.激发起和强队“掰手腕”的斗志。
49.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
50.聚拢来是烟火,摊开来是人间。
51.人到半山不停步,船到中流当奋楫。
52.樱花绽放之前,就要抱着凋零的决心。
53.你是从诗三百篇中涉水而来,到我身边躺下已是楚辞苍茫。
53.生活最佳状态是冷冷清清地风风火火。
54.每个人都带着一生的历史,半个月的哀乐,在街上走。
55.科学与艺术在山脚分手,在山顶重逢。
56.当我在尘埃里难以自拔,你们为我的骨头注入江河。
57.“地表短期最大规模人口迁徙”,折射中国人才有的情怀。
58.不负期待,活出自己的主场。
59.新的世界加速拼图,不会友情提示。
60.给灰心者做光,给失味者做盐。
《超级演说家》
超级演说家
——评论
就我而言超级演说家题材非常好,给年轻人一个圆梦的机会,一个展现自己,发觉自我潜力,出名的机会,甚至挽回颜面的舞台。
但是,超级演说家并不专业。
就评委来说,吃了乐嘉,其他全部都是门外汉。
为什么不多找几个演说家呢?演说家会更专业,眼光也更精准,看得到其他人看不见的方方面面,在观众的心里,形象更好,更正直。
看得出来超级演说家只是赚口碑,惹眼球,完全没有演说的意思,就这而言,中国好声音比超级演说家好,毕竟创意本来就不是自己的,,比如前几天有中国汉字听写大赛,过几天,河南卫视就出来了一个汉字英雄,所以这就得就看谁做得更好了。
下面来说说人物!
NO.1林志炫一个与演讲毫无干系的偶像剧演员,赛车手,企业人员,连说话都口齿不清,用它来赚取少女的芳心,男孩的追捧,确实不错,但是赢得了收视率,却获得了演讲界的鄙夷。因小失大,何尝不是一种损失。、
NO.2陈鲁豫和李咏,两个中央电视台的主持人,跟演讲的关系相差十万八千里,综合能力不强,没有正正当当的当过评委,完全就是找到自己喜欢的人就选择,没有真正的达到说现在的那个人有这种特质。
主持人乐嘉,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的主持人,凭借 非诚勿扰 大获全胜,名扬全中国。他是这里边唯一一个拥有演讲资质的,可以彰显自己的专业的人,却迷失了自己,因为他的许多想法和观点最终都要在收视率面前做出妥协,完全无法发挥出来他自己的能力,大多数的网友对乐嘉抱有的期望,可能会成为绝望、*是常驻,不是每期节目!
安徽卫视的3x+的明星阵容成为节目的亮点,邀请郭德纲,林志玲,范冰冰,文章,俞洪敏,张 朝阳,可是没有想一想,全部是国内的企业家,一线明星,哪里有演讲的意境,
演讲是语言的天赋,是每个人的技能,如果要做演讲节目就应该是专业的,不是明星,不是连屁都不相干的人人来演绎,应该发掘草根明星,而不是邀请,更不是不给平民百姓一概展示的舞台,
安徽卫视没有本质性的涵盖和明白超级演说家的意义,就算明星再多,阵容再豪华,都不过是浮云,因为观众需要的是演说家,口齿伶俐去的演说家,一个可以发人深思,带来笑容,满足观众需求的演说家,不是说说就可以的,更是要做,我们不需要出名的新锐精英,完美天才和毫无诚意的意见者,在这方面我支持《一周立波秀》因为他完完全全的发挥出我们想要的东西。
300位观众我认为应该是50%在有关于演讲,评论方面的人,因为他们的眼光独到,而剩下的百分之50是完完全全的观众,因为他们才能知道这是不是自己需要的,这样满足了观众的需求,又不失专业,而完完全全的观众则是将节目拉下马,地di跨,因为满足不了导师,观众,评委,业界人士的要求,
所以 安徽卫视 改一改 我还是支持你!
《议论是什么?》
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评论,以直接表明观点和态度的文字。议论是五种表达方法之一。 我们平时在阅读和写作的时候,经常会碰到议论这种表达方法。例如下边这一段话: 分数这个东西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既要看到它已约定俗成地被人们普遍用作衡量学生知识水平的一把“尺子”,又要看到它是一把有缺陷的“尺子”,往往不能准确地判定学生们掌握的知识水平和实际能力。
因此,我们既要重视它,又不要做它的奴隶。这段议论文字是一位同学在《分数这个东西》一文中写的。对分数的分析运用了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观点是明确的,客观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另一位同学在《“揭短”小议)一文中写道: 在同学之间,动辄翻人老帐、揭人之短的做法是很不好的,它伤害同学的自尊心,挫伤人家的积极性。一个人有过“短处”,当他“去短”以后,一般是很感到羞愧和痛苦的,总不喜欢别人 “旧事重提”。
作为同窗学友,应以发展的眼光看人,允许别人有 “短”,更欢迎别人改“短”,这样才有利于同学的进步。动辄揭人之短,这本身就是一短,真有点“假洋鬼子”的味道了。这段议论恳切,朴实。先分析了揭人之短会伤害人的自尊心、积极性;再指出正确态度,以发展眼光看人,允许别人有 “短”,欢迎别人改“短”。分析中肯、尖锐有较强的说服力。
《“亲人”对我的评论》
“晨曦啊,成绩还不错......”“有点绅士风度......”“太不听话了......”“亲人”们有在对我大加评论了。
只听电脑不服气地说:“可恶啊!大战了三百回合都把我秒杀了,现在我还发着烧,脑袋隐隐作痛呢!”
电视愁眉苦脸地响应:“你还好吧,他每天都绕着我转,我都要爆炸了!”
连形影不离的好友衣服也受不了地说:“这个家伙呀,每天变化多端,春夏出汗,秋冬不出汗。害的我们春夏被你的爸妈疯狂地洗,秋冬都不洗咱们,咱们可受不了你的折磨呀!”
鞋痛苦地配合说:“他的脚真臭,我都要被臭死了!”另一只鞋也痛苦地说:“祝我和你后会无期!”
听到这里,我有点不乐意了,可有人却十分喜爱我呢!头发开心地说:“主人每天几乎都要洗我一下,我又舒服又清爽又干净,好幸福呀!”
书也快乐地说:“他每天都要按时把我放到书包里,我爱死他了!”
现在,天亮亮的,雨后转晴,天空上出现了彩虹。可我的心,却总是晴天,因为不管怎样,“亲人”会一直陪伴在我的身边。
《地球的呼吁》
宇宙评论日安排在2000年5月1日。这是一个世纪才举行一次的重大评论会,太阳系的九大行星都积极参加,争取被评上“宇宙最佳行星”。上次被评为“宇宙最佳行星’的地球也在忙碌着。
盼望已久的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大家都穿得整整齐齐聚在一块,但等了很久也不见火星来。主持人—太阳,只好宣布评论会开始。
冥王星先自我介绍说:“我身上终年披着厚厚的冰雪,温度在零下230摄氏度以下,是个让人静心的好地方。”
大家一致说:“不行,不行,太冷了……”
貌似地球的金星也开口了:“我身体的温度都在480摄氏度以上,谁到冥王星那儿静心后,可以到我这暖和暖和。”
大家又反驳道:“那怎么行,一冷一热,非让我们患重感冒不可……”
太阳、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的介绍也都遭到大家的一致反对。就看地球和还未到场的火星了。
地球胸有成竹地把100年前的演讲稿又搬了上来,它说:“我是一个美丽而富饶的星球。我身上长着万物:有心灵手巧的人类,有各独各样的动物,有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有住着快乐鱼虾的清澈小溪,有无边无际的蓝色大海,还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我的身体简直就是仙境,真不愧为‘蓝色的水晶体’……”
大家都决定再次评地球为“宇宙最佳行星。太阳正准备为地球发证书时。火星急匆匆地赶来了。它振振有词地说:“我掌握了地球许多资料。虽然100年前它那么美丽,那么富饶,做‘宇宙最佳行星’我心服口服,但是今天。它变一了样子,‘蓝色的水晶体,快要变成‘黑色的水晶体,了。它身上的好多树木已被砍伐,清澈的小河已被污染,大部分鱼虾已经中毒死亡。它身上的各种资源都快要枯竭了。所以这次评选主为‘宇宙最佳行星,我不同意”。火星说得大家目瞪口呆。
地球仔细一看自己,确实是如火星所说。它伤心极了,伤心地退出会场,看着自己支离破碎、千疮百孔的躯体和乌黑肮脏的衣衫,一下子觉得苍老了许多。它痛心的地呼吁:“谁来救我—准来救救我—”。
地球那苍老而嘶哑的呼救声,传遍了整个宇宙,震撼着每一颗星球的心……
《我与地坛读后感》
《我与地坛》读后感文学家们评论过,就算全年只有《我与地坛》的发表,中国的文坛也不会寂寞。因为这是一片感悟生命的散文。
作者是在奈何桥上感悟过生与死的,但最终拒绝了死神的邀请。他决定把自己的心变成一片沃土,母亲在这片沃土上洒下了第一把种子。然后是一对老夫妇,一个唱歌的青年,女教师,长跑运动员,弱智的女孩……无数给过作者鼓励和感动的人无心地创造一片生命的森林,作者在森林里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才有了今天文坛上的史铁生。
令人惋惜的是,有许多森林曾经无畏地消失,只有树桩上圈圈年轮在诉说着莫可名状的痛苦。
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夕照的原野》一文中这样叙述自己的心情:“荣誉和地位是个障碍。过分的怀才不遇,会使艺术家意志薄弱,脆弱得吃不了苦,甚至连才能也发挥不了。反过来,声誉又能成为影响发挥才能的根源……如果一辈子保持‘名誉市民’资格的话,那么心情就更沉重了。我希望从所有名誉中摆脱出来,让我自由。”
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采取含煤气管自杀的形式离开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只字遗书。但他说过:“自杀而无遗书,是最好不过的了。无言的死,就是无限的活。”
这只是其中的一例罢了。法国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纸刀割开了自己的喉咙;西班牙作家马利亚诺·拉腊的住宅里响起了沉闷的枪声;德国剧作家克莱斯特和陪伴着他的亨里特·福格同归于尽;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则和他的妻子一起自杀……
1989年,中国著名的当代诗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后,跳入了大海……
当然,这也许是一种文化的沉淀。日本人认为死是生的延续,死是道德的自我完善,是一种修身律己的行为。也许受到了政治环境的影响,文革中,老舍被剃了阴阳头后就在美丽的西子湖畔结束了一生。
可是,为什么偏要无谓地让生命的沃土变成一片荒漠呢?
你们见过秋虫吗?它昼夜而鸣。因为它的生命那么短暂,它必须高密度地展示自己生命的价值。那么人呢?仅仅因为他们的生命比秋虫绵长而可以随意丢弃那千百个美丽得足以让人激动的黎明吗?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实事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我与地坛》
不错,体肉肤发,受之于父母。尊重生命,是一个生命最起码的责任;从小到大,一个生命倾注了多少人多少的心血,尊重生命,是对这无数关爱的尊重。
更何况,作家是人们心灵的工程师。有无数的人因为被那些充满激情和生命的文学作品所鼓励,重新踏上人生的征途。可是当他们回眸的时候,发现自己曾经崇拜和向往的恩人已经凋零,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尴尬和痛苦。福克纳曾经说过:“作家的天职在于使人的心灵变得高尚,使人的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怜悯心和牺牲精神复活起来。”为了自己一个人的解脱,而丢弃了勇气、希望、尊严、同情心和怜悯心,让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哭泣,让妻子从此独守空房,让孩子从此无法继续感受母爱或父爱,让读者大失所望,让社会失去人才,这一切值得吗?尊重生命,更是对他人起码的爱。
《评书的书场》
这里选辑了二十篇戏剧评论的文章,只是我在“十七年中写的这类文章的一部分,引起我“不忘故旧”想选这本集子的原因之一,是冯牧、阎纲、刘锡诚同志主编的“当代文学评论丛书,嘱我自选一木“当代文学评论”,在翻阅旧作过程中,也就同时产生了选这本集于的愿望。因为在从事报纸编辑工作的那十几年的岁月里,业余除去做点古典小说的研究,大部分的时间,则是在为自己和兄弟报刊“赶任务”,中心就是写当代文学和戏剧演出的评论。如果说“当代文学评论选”收辑的十八篇文章(还是四篇是选自本书)二分之一以上的篇幅是发表在《文艺报》和《人民日报》上,那么,这本“戏剧评论选”的二十篇文章,却有八篇是发表在《人民日报》上,五篇是发表在《戏剧报》上,其他几篇分别发表在《光明日报》、《剧本》月刊和《文学评论》上。它们既是我写作的一部分,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更是我逝去的年华的一部分。 敝帚自珍,在我文化革命前的几本评论文集不准备再版的时候,我自选了这本集子(当然其中也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没有收辑成书),希望它们留下来。
我不是戏曲的内行,但如果讲起和戏曲“结缘”来,那却是从七八岁的幼年时代就开始了。北京京郊的通县是我的故乡,我家住在新城南门内的武定庵。县城的文化娱乐中心是在城中心的万寿宫,那里有一条可以与龙须沟媲美的东西向纵贯全城的小河道。就在它的旁边有表演说唱艺术的茶馆,也有说评书的露天书场,还有一个戏园子,很集中。
我记得,当时使我最着迷的,还是说评书的书场。我在那里听过《东汉演义》、《隋唐演义》、《明英烈传》、《聊斋》、《彭公案))。因而,也可以说,我在那里受了古典小说的启象“教育”,特别是那说《三侠剑》(这当然不是一个好的说部)的普老头儿(我只知道他姓普,不知道他的名字),至今他的音容笑貌还活在我的脑子里,他是那样善于描绘和刻画人物。在他的说书场上,不只坐无虚席,而且环立如堵。当然环立者多数是我这样的孩子,那是准备在他“且听下回分解”下来打钱时一哄而散的。从“环立”者的情趣来看,我们最爱听的,是他讲述大个子孟金龙和金头虎贾明的各种奇遇和打斗。据说他还善于说《三国》,可惜我当时没有听到。这位老艺人最后沦落吸毒,“倒卧”在“白面房”旁,我和我的伙伴们,虽然给凑了四十个大铜于儿,终究是挽救不了他的生命生大概也正因为这位评书艺人的“铁口”,我巳过了需知天命之年的今天,却还能对“明清八义”的绰号倒背如流。
《关心教育贵在坚持》
下面请听“本台评论”:《关心教育贵在坚持》。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影响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上到市委、市政府,下到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尊师重教在我市已蔚然成风。
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落实科教兴市战略,注重解决教师住房问题,全面实施了广厦工程,并将其作为促进教育发展的大事来抓。仅1994年到1996年间,全市就新建教职工住房40万平方米,教职工人均居住面积同时由1992年底的7平方米提高到了1996年底的9。2平方米。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青岛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两年来,已先后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捐款捐物共计价值2200万元。今年教师节前,全市证券业17家单位。又联合向教育发展基金会捐款278万元。这对促进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奖教奖学,助教助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去年,市委、市政府把青岛市综合中专和国际学校的开工建设列为当年重点要办的11件大事之一。今年,青岛二中新校的开工建设又被列入全市重点要办好的实事之中。
所有这些都表明,教育已经成为市委、市政府和我市社会各界最关心的一件大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事关千家万户,影响直至千秋万代,它需要全社会更多的、持之以恒的关心和支持。
听众朋友,今天的《园丁风采》专栏,请听青岛第47中学于贵珍老师的事迹:
在学校这个百花园中,于贵珍老师已经辛勤耕耘了31个春秋。31年来,师德总像金子一般在她身上闪闪发光,她多次被评为各级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和德育教育先进个人,今年她又荣获青岛市职业道德标兵和山东省优秀教师和师德标兵称号。
今年51岁的于贵珍,在青岛47中这块沃土上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三尺讲台上,她留下了一串串深刻的脚印。于贵珍制定了转化后进生的12个字,“全面了解、关心体贴、严格要求”,根据这12字规则,于老师跟班里的所有后进生谈心,耐心细致地做他们的思想工作,并挨家挨户走访。30多年来于老师带过多少班、教过多少学生,她没有统计过,但她对自己30多年来走访过的几百名学生的家庭地址、家庭情况、学生特点至今记忆犹新。在她的耐心帮助教育下,一个个后进生走出了误区,大踏步地赶了上来,有不少学生考上了大学,成为国家专门人才。
多年的超负荷运转使于贵珍老师患上了严重的冠心病、扁桃体炎和顽固性咽炎。为了她的病,医院曾多次开据假条。她每次都是推辞。理由就是,我不能让几十双求知若渴的眼睛看不到课堂中的老师,我能给孩子们上课,那就是对我最好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