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1911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0:21:31
《蜕变成蝶 静候花开》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国人振兴中华的斗志。当时帝国主义压迫,中华人民随之开展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而做出的贡献。而今已是和平的年代,我们这群活泼向上的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新世纪已无战争,国家的振兴靠的是“头脑风暴”。青少年应顺应时代潮流,用智慧来复兴中华。
梁启超的杰作《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个人的力量凝集在集体的力量来复兴中华。
我作为一名在求学生涯中寻找方向的高中生来说,我作为青少年喜欢关注国家新闻、了解国家经济建设,这些有利于我以后为国奋斗而提供材料。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阅读生活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中,应阅读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培养出与人不同、高瞻远瞩的思想。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毕竟现代的国与国竞争靠的是头脑。然而,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创注重比国外弱。
读读书,看生活。闲来无事的我,去找我的表弟家做客。他的举动让我很震惊,他在拼装模型。拼装的时候边看图纸边拼装,图纸上有详细的教程。他不过三七二十一原封不动的按照上面进行拼装。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加上自己的想法呢?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它与众不同呢?”他严肃的告诉我:“如果拼不出来,妈妈会说我浪费钱。”
我疑惑的是学校虐杀的孩子的兴趣,家庭也为了金钱利益来虐杀孩子创新。种种的原因,渐渐地使孩子失去的创新意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创新意识可以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对于青少年来说:尽管他们有很多的想法,也不愿意说不出来,因为他们意识到说出来不可以得到实现。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失去创新意识。
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华人民渴望实现的。复兴中华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一名在求学生涯中寻找到了一定要成为敢于创新、敢于奋斗的新一代的志向。
复兴中华对于我来说:先以学生为主,将培养创意意识和社会实践为辅,是我以后的奋斗方向。我出生没有比别人与众不同,那我只能依靠我踏实的步伐、勤劳的双手,在新时代的天空展现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我不能向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我可以读书报效祖国。为复兴中华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复兴中华,顺应时代潮流,从我们青少年开始。
《复兴中华,时代潮流》
1911年,辛亥革命的爆发促进了国人振兴中华的斗志。当时帝国主义压迫,中华人民随之开展抗争,从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开展都是为了振兴中华而做出的贡献。而今已是和平的年代,我们这群活泼向上的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但新世纪已无战争,国家的振兴靠的是“头脑风暴”。青少年应顺应时代潮流,用智慧来复兴中华。
梁启超的杰作《少年中国说》中提到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肩负着复兴中华的伟大使命,我们应从实际出发、从生活的点滴开始,从个人的力量凝集在集体的力量来复兴中华。
我作为一名在求学生涯中寻找方向的高中生来说,我作为青少年喜欢关注国家新闻、了解国家经济建设,这些有利于我以后为国奋斗而提供材料。在我看来中学生的阅读生活不应该只停留在课本中,应阅读书籍来拓展自己的视野。让自己培养出与人不同、高瞻远瞩的思想。我们青少年也需要培养创新精神,毕竟现代的国与国竞争靠的是头脑。然而,我国对于青少年的创注重比国外弱。
读读书,看生活。闲来无事的我,去找我的表弟家做客。他的举动让我很震惊,他在拼装模型。拼装的时候边看图纸边拼装,图纸上有详细的教程。他不过三七二十一原封不动的按照上面进行拼装。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加上自己的想法呢?加上自己喜欢的颜色让它与众不同呢?”他严肃的告诉我:“如果拼不出来,妈妈会说我浪费钱。”
我疑惑的是学校虐杀的孩子的兴趣,家庭也为了金钱利益来虐杀孩子创新。种种的原因,渐渐地使孩子失去的创新意识,只会模仿不会创新。
创新意识可以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对于青少年来说:尽管他们有很多的想法,也不愿意说不出来,因为他们意识到说出来不可以得到实现。久而久之,青少年就会失去创新意识。
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华人民渴望实现的。复兴中华要顺应时代的潮流。我一名在求学生涯中寻找到了一定要成为敢于创新、敢于奋斗的新一代的志向。
复兴中华对于我来说:先以学生为主,将培养创意意识和社会实践为辅,是我以后的奋斗方向。我出生没有比别人与众不同,那我只能依靠我踏实的步伐、勤劳的双手,在新时代的天空展现出“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我不能向周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但我可以读书报效祖国。为复兴中华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促进正能量的传播。
复兴中华,顺应时代潮流,从我们青少年开始。
《萧红小传》
萧红,原名张酒莹,曾用“悄吟”等笔名。她1911年出生,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还在年幼时就经历了人生的最大不幸—失去了母亲。
1930年为了反对封建的包办婚姻,她逃离了封建家庭,过起了流浪生活。艰辛的人生感受,使她后来常用沉郁的笔调描写人民的苦难。1932年她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4年10月她来到上海后,在鲁迅先生的鼓励和帮助下,走上了革命文艺创作的道路,开始从事革命的文艺运动。1935年她出版中篇小说《生死场》。该小说反映了当时在日本侵略者统治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生活和抗日斗争,文笔细致明朗,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鲁迅先生还为该小说作了序。
1936年因身体原因,萧红去了日本养病。抗日战争爆发后,她立即回国,并参加了伟大的抗日斗争。又应李公朴先生的邀请,她到山西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
1940年萧红到了香港,此时,她的身体状况已相当不好,但她仍凭着顽强的意志,抱病勤奋写作,并最终完成了她的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1942年,她因病在香港去世,走完了她艰难、短暂,充满斗争和奋进的“年轻精神”,并始终“为人民事业奔走”的伟大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