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经济学家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36:21
《日本渔民的故事》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谈资产重组日寸讲了一个日本渔民的故事 :过去日本渔民出海捕鳗鱼,回到港口后鳗鱼都是死的,有一个渔民他的船以及船上的装备和别人一样,但他的鳗鱼却是活的。真到临死,他才向儿子讲了他的秘密:捕了鳗鱼之后,再放一些鳃鱼等别的鱼进去,这些鱼进去后乱钻乱咬,激起了鳗鱼反击,这样他的鳗鱼当然就被激活了。
资产重组也是这样,应当把网打开,外商的、中外合资的、私营的、集体的统统放开,让他们在市场条件下自由组合,这是市场行为,企业行为,有时候,行政干预反而是在帮倒忙。这里,厉教授将纯属抽象思维的资产重组这一经济学观点运用形象思维和日常用语讲得深人浅出,恰到好处。
所谓形象思维是运用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认识事物或揭示道理的一种思维方式,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借助于形象反映生活,运用典型化和想像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也叫“艺术思维”。写作者进行形象思维,就是对现实生活进行深人的观察、体验、分析、研究,然后选取并凭借具体的富有感性特征的事物,通过联想、想像,伴随着强烈的感情和鲜明的态度,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它与逻辑思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经济危机后》
温总理在经济危机后来到英国时曾提出“经济学家和从业人员在掌握市场经济规律的同时,更要‘流淌着道德的血液’”、“我们应以科技和道德的力量携手合作,战胜这场危机”。相信英国政府也深有同感,否则首相布朗不会发出“温总理比亚当·斯密还了不起”的赞叹。
然而,亚当·斯密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我们可以发现,《道德情操论》的完成比《国富论)要提早九年。这说明亚当·斯密是认识到金钱是要在以道德为基础之下被操纵的。人们或许并不知道。虽然《国富论》为亚当·斯密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巨大的声誉,可是他本人对《国富论》受到过度重视的情况不喜反优。在去世前,他甚至想把《国富论》付之一炬。虽然具体的原因无人知晓,但我们是否可以从《道德情操论》中窥测一斑呢?《道德情操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话:“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而且是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要威胁社会稳定”。亚当·斯密是否看到资本主义社会下。资本人格化了的资本家贪得无厌,由此深感到自己鼓吹的“自由放任”中的“无形的手”在经济市场中作恶多端,与《道德情操论》不能统一而产生一种苦闷感呢?
只可惜。亚当·斯密死得早,他没有看到马克思的《资本论》。如果他读了《资本论》,一定会了解到资本的本质—人吃人。不会再相信当今的资本家有什么所谓的道德情操了。
《集市见闻》
经济学家说:“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关系,是金钱关系;实质上是人与人的关系,是人与人互相交换劳动量的关系。集市,是这种关系的最好体现。”
政治家说“集市,是时代的缩影,在这里可以最深切地感受到时代脉搏的跳动。”
作家说:“集市,是生活的漩涡,是生活的凝聚点,是人的思想的折光。”
近年来,我市兴起了一个白由贸易市场,而且越办越兴隆,越办名声越大,渐渐有了L市的“王府井”、“南京路”之类的美称。
星期天,我兴致勃勃地逛了这个集市。
这条街位于我市正街的一条岔道。刚走到路口,就见到一桩趣事:一个四十多岁的老人,穿着蓝色的干部服,梳着颇有些派头的倒背头,看样子是个机关干部,正悠闲地踱着方步从路口溜耻过去。路口的小贩殷勤地招呼着:“同志,进来看看吧,哎,最流行的苹果牌牛仔裤,巴黎时装。”那干部惶惑地扭开身子,似乎怕沾染了监疫似的,急急地躲开,并低低地招呼着他身后十五、六岁的女儿:“快走里骗人的把戏。”他的女儿极不愿意却又无可奈何地慢吞吞跟在父亲背后,脸上带着恋恋不舍的神情。
一走进集市,我象是被抛进了声的海洋,人的潮流,有点儿辨不着方向了。震耳的流行歌曲,小贩殷勤的招呼声:“哎,来呀,正宗苹果牌牛仔裤。”“法国香水”、“幸子帽”,“光夫衫”、“长统马靴”。看来人们说得不错,这个集市上专卖当今市面上最时髦的东西。
摊主象优质服务比赛似的,一个比一个热情,都堆着满脸的微笑——虽然那微笑也许不那么自然,不那么真诚,不过见惯了国营商店那冷若冰霜的面孔,买主们仍不免受宠若惊。你看,顾主还未走到跟前,小贩们已经招呼了:“您看点什么?”哦,不说“买”,而说“看”,先给顾客减轻点心理压力,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吧卫然后,就是殷勤地递上货色,露骨地自赞商品,接着或许是毫不厌烦地讨价还价;当然也许是顾客微带歉意的‘对不起,我不买”。这时,小贩们决不会露出温色,他们会殷勤地道一声:“欢迎下次再来。”自然,当他们目送着顾客走向别的摊贩的背影时,也会露出惋惜的神情。
集市的中间,也央杂着几家国营商店,只是颇有几分
“门前冷落车马稀”的味道,高傲的售货员带着无所谓的神色,但又不免流碍出几分妒羡……
走出集市街,我开始静静地的思考:过去,我们一直是
“买的求卖的”,可是,在这里,却是“卖的求买的”。也许,从这里,我们感受到人与人关系的一丝微妙变化。我们现在是处于一个大变革的时期,我们时代正经历一场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搏斗,这是历史变革的阵痛。我们的人民的思想正处于一个转折的时期,虽然不成熟,但毕竞是在走向成熟,走向开放。这也许是我感到的生活的脉搏,思想的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