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会动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05:15:51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你见过会“动”的《清明上河图》吗?暑假,我来到上海中华艺术宫,就见识到了活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什么让《清明上河图》复活了呢?是多媒体投影技术!
艺术宫将科技与艺术融合,多媒体版的《清明上河图》震撼了我,原版不过桌子大小的一半,但眼前的“多媒体版”本总长128米,高度达到6.5米,将原作放大近30倍!12台电影级大型投影设备将“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投射到巨大的山型异形屏幕上,不仅添加了夜晚的场景,作品下方还营造出一条波光粼粼的虚拟汴河,我不禁感叹科技的神奇,拿出手机咔嚓咔嚓地一顿拍,但是后来翻阅却没有现场看到的震撼人心。
看,那骆驼车队浩浩荡荡地驼着粮食走在路上,驼铃儿叮叮当当地响着。路边的树下一群儿童在嬉戏。“烧饼啦,卖烧饼啦。”一个老者正弯腰挑着烧饼担子,沿街叫卖。汴河上的虹桥人群熙熙攘攘,桥下货船上船夫正在卖力的摇着桨……白天的街市车水马龙,一片欣欣向荣,安居乐业的场景。
突然画面一转,夜幕降临,夜晚的《清明上河图》又是一番繁华的景象,街道上,河道上灯火通明,酒馆里座无虚席,只见两个年轻人推杯换盏,喝得好不痛快……
看着看着,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画中,时而站在虹桥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货船,时而与商贩讨价还价,时而又被茶馆伙计的吆喝声吸引住了。
意犹未尽地走出展厅,我不禁感叹:现代多媒体技术的高超,让我实现了一场古今交融的超时空对话。
(作者是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私立广厦学校五年级学生)
后 记
这场盛宴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卷绘声绘色的展示出来,让我能清楚地看到八九百年前的古都风貌和当时百姓的生活情景,也让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中华艺术之美!
家长感言
暑假跟孩子一起遍游上海,带孩子感受AI下的眼球刺激,收获满满。
教师赏析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孩子利用假期的时间,揽大好山河,看微观的清明上河图如何成为壮观的画卷,是书本中学不到的生活知识。为家长点赞!(林丽)
《巧》
我们班的小童是一个心灵手巧的人, 她画出来的画好像会动似的,甚至可以 “跟你讲话”呢,可逼真了。
那是一个天气不错的下午,现在是二课堂时间,可以自由活动了。小童的座位边上有一群人,我凑过去一看,咦?怎么有一个小女孩“躺”在画纸上呢?仔细一看才知道,原来那个“小女孩”是小童画出来的, 从远处看,那“小女孩”真像一个文静的小女孩呢!
小童不仅会画人,画动物也不是一流的。
美术课上,老师说要画一种小动物,她一听,二下三下就打好线稿,再以流星般的速度,把线勾好,上色,一顿操作完毕,一个水灵灵的毛茸茸的兔子新鲜出炉,连老师都赞不绝口,连连称赞。
心灵手巧的小童肯定是画黑板报的主力队员啦,这一期的板报好像“正合童意”,她在只有粉笔的情况下依旧超常发挥,三四种颜色的粉笔硬是给她画出六十种颜色的感觉,每个经过我们班级的人都会伸出大拇指。
我曾问过小童为什么能画这么好,她歪着头,好似在回味着什么,半晌才开口:“我画的画能成那样, 是我以前小时候苦练练出来的。”
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所有成功的源头是努力。她手巧原来是练出来的。果然,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会动的《清明上河图》》
趁着暑假的尾巴,怎能不好好疯一把呢?只不过快开学了,总该收收心吧,去点有文化的地方吧。于是,我又来到了珠海国际航展中心——会动的《清明上河图》(珠海站)。
说到《清明上河图》,想必大家并不陌生吧。它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最著名的画作,就连《千里江山图》的作者都不禁模仿了一番。此画作原长5米多,用经典的写艺法刻画了宋徽宗时期北宋都城汴京作为当时世界贸易中心的繁华。整幅画未用一滴颜料,却画出了更丰富的色彩。
其实在《清明上河图》中,还隐藏了不少疑题。“清明”可能是指清明时节,或者地点在清明坊。而“上河”是关于北宋“母亲河”汴河的。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汴河的上游,二是汴河的两岸,三是北宋帝王的河。不管怎样,《清明上河图》就是将汴京的繁华美景完美刻画了出来。嗨,好一幅绝世佳作!
那么“会动的《清明上河图》”是什么呢?大家知道,《清明上河图》现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要是有人敢动一下,都可能被判死刑!其实这并不是犯罪行为,而是——数百名科学家联合多座美术学院、历史学院,历时400余天,用电脑绘制而成。而这幅画分为白天与黑夜,一共有1080余人。最厉害的是,画中的每一个人物、动物、家禽、船只,甚至植物和水流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情形里,能够按一定的发展顺序移动!真是名副其实的“科技创新与古代思维的超时空碰撞”!
本次在珠海展出的“会动的《清明上河图》”与2010年上海世博览会上展览的一样,长度达到了惊人的128米!而高度近6.5米的它比原版的《清明上河图》大了20余倍!从城楼穿过的阿拉伯商人、卖酒的脚店(古时卖酒的分为正店和脚店)、卖香料的印度商人、虹桥(一座跨越汴河的木质拱桥)上的小贩、来往的驴车马车、院子里的家禽、汴河上的各种船......每一处都充满无限的魅力——是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呢!
为了更好地了解《清明上河图》,我报了一节研学讲解课。老师详细讲解了张择端的创作过程、《清明上河图》的来历及后人模仿等等。最后,是我认为精彩的部分——“我笔下的清明上河图”。哈,这还要问吗,肯定是虹桥啊!老师建议尝试一下张择端使用的写艺法——不用太多的细节,只要几笔勾画出重点即可。我可不会什么写艺法,我只会:乱画法。哈哈,我偷偷从手机中找出刚刚拍的照片,一笔一划地“画”了出来。还别说,挺好看的呢!
最后,我想为《清明上河图》题诗一首——一梦春风到汴梁,清明河畔酒旗扬。繁华盛世图中显,工笔描成世不双!
《会动的小面包》
小面包,真可爱;
小面包,真美味;
咬一口,会动了。
《会动的雕像》
我这十几年之中,没有多长时间外出游玩,所以我特别享受旅游的时光。
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去了凤凰古城,其实跟乌镇差不多,就是多了点苗族色彩。我买了包姜糖,走在由石头铺成的大道上,姜糖不怎么甜还很辣。
在一处街角,我发现了这样的造型:一米七高,全身通黑,戴一副小墨镜,挺个碑酒肚。起初,我以为是个普通的雕像,是由石块或是金属制成的。露出来的部分圆润细腻,线条优美,而且看起来十分新。我情不自禁开始赞叹起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了。忽然,雕像的头扭动了一下,接着手也开始动了起来。我不禁大吃一惊,想:这是什么鬼?雕像竟然会动?真是稀有。只见那个雕像径直向广场中心走来,摆着各种造型供好奇的游客拍照,广场上不时传来“哈哈”的笑声。我走近一看,小墨镜下有一双水灵灵的眼睛,眼珠子正滴溜溜地转着,啊,原来是个大活人!真是有创意!
我在游玩两个景点出来后,又看见了他,同样的装束,只是肩上多扛了一个巨大的算盘,正在街上走来走去。我急忙上前,向他攀谈了几句,他是苗族人,不学无术,靠此为生。我自觉扫兴,但我觉得在阳光的照耀下,这“会动的雕像”正是凤凰古城最有创意的一道风景。
回到故乡后,我把这位“会动的雕像”告诉了几位长辈,但他们都说:“以自己的尊严为代价换取钱财,太不应该了。”我不赞同他们的看法,我虽游历的地方不多,见识不广,但是即便是上海,也没看到类似于他的人,而在这偏远的古城中出现了,也许他是中国的创意达人。据报载,在法国巴黎,有许多人体艺术者,赤裸着上身,身上绘着各种花纹,不为营利,只供欣赏,美国街头也有类似的人。为什么在他们是“艺术的享受”?而我们这位只是“为营利而出售尊严”?
会动的雕像,我不会忘记,因为在我眼中那是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