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寓理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18 19:47:39
《记写寓情寓理的事》
纷坛复杂的社会生活,千头万绪的大小事件,有的有意义,有的没有什么意义;有的有普遥意义,有的只有局部意义;有的有长远意义,有的只有暂时意义;有的有多方面意义,有的只有一方面意义;有的意义很明显,一眼就可看出,有的意义很隐蔽,必须深入分析才能认识。我们应当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去分析事件,要见微知著,以小见大,从一拉水珠去透视整个借界。
王东同学的日记《压岁钱》,写的是他偷花10元钱的事情。日记中运用了大童的心理描写,把花钱后心理上的压力描幕得十分形象而生动,同时也告诉了读者,乱花钱的害处是很大的这一大道理,“检以养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坚忍或坚韧不拔,在心理学上称为“挫折耐性”。这种品质,不仅是事业成功的内在保证,而且也是人们正确对待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能力和素质。张磊的日记《生命的拐杖》,写的是自己考试失败的心灰意冷的心境和一位坚韧不拔的残疾青年的坚强无比的性格以及敢于战胜困难的品质。作者从残疾青年口中得到了:“小沟小坎算什么,挡不住人的”道理,从而激发了战胜失败的信心。这到日记构思精巧,开头、中间、结尾三部分都以残疾青年拄拐行走的声音做牵引,鲜明地构成了这则日记层层深入、窝意深刻的三个层次。日记中作者的失意,残疾青年的自信、语气、行动,描写得十分准确。残疾青年的形象代表了时代向上的风貌,使作者和读者共同悟出了生命应该追求些什么。
《寓理于物缘物明理》
现在来谈谈以说理为目的的咏物文章。
自然界、生活中,有很多事物是富有理趣的。它们同社会发展规律、同人生的道理,有许多相通或相似之处。老牛抵犊、乌鸦反哺,使人们想到人间父慈子孝的伦理道德;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使人们想到治学行事中积少成多的道理;鹉蚌相争,告诉人们不要相互争斗,使他人坐收渔利;蝗螂捕蝉,告诉人们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后患;鱿蝉撼树,令人那视其不自量力;精卫填海,令人佩服其顽强意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说明了广收博取的益处;“壁立千初,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指出了人生的原则……
古往今来,许多缘物明理的作品脍炙人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写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写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问梁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借“半亩方塘”写出吸收新思想、新知识的必要;“祈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借月中桂影,写出驭除奸怪的必要;“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歌味画眉鸟,厌弃封建樊笼的束缚;“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更护花”,歌味落花,寄托扶掖后人的愿望……缘物明理的文章,一般来说,比借物抒情难度大一些,因为它大都有一个由物及人类比推理的过程,这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思维过程,物与理之间往往有几个相似点。因此,要做到点点相似,处处吻合,不是很容易的事。但是,也不要看得过于神秘,只要懂得规律,多想多练,是能够掌握的。
仍就上文所举的例子说。苏轼的《题西林壁》明写庐山,暗寓事理。山峦“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不同的立足点看,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事间万事万物都有多侧面,从不同的角度看,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从山中看山,某一个山峦只能取某一个方位,看到某一种状态;在事中看事,往往只看到一个方面,得到这一方面的结论。从山中看山,还可能被林木所蔽;在事中看事,也往往被个人利害、个人偏见档住眼睛,“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要想看到庐山真面目,必须站在山外高处,把庐山全貌尽收眼底;要想对事物作出客观的评价,也必须去私心,弃偏见,站在真理的高度,对事情来个“面面观”。可见,一首小诗,物与理之间至少有4个联系点,这是一个多么精密的思维过程!
其实,这种思维方法,我们也会,不过也许还不完美,需要多思多练,逐步完善而已。比如让我们写一篇《咏石榴》,你打算借以阐明青少年成长的道理,该怎么考虑呢?那就应该一一观察和归纳石榴的各方面的特征,和自己所要揭示的道理一一类比,舍去不能类比和不必要类比的内容,选取鲜明有力的方面,把忍路理顺,然后落笔成文。以下联系点是可取的:第一,石榴树吸收着大地的养分,沐浴着阳光,叶子青葱草绿,叶子中间缓满了鲜红的花朵,热烈约烂,生气勃勃;青少年身受党的培养,老师的教海,吸收着真理和知识的琼泉,天真热情,富有朝气。第二,石榴花开时,花芋中已经孕育了未来的果实,并不断为它愉入养分;青少年应从小立志,为实现雄心壮志而努力学习知识。第三,石榴生长过程中,要同风雨、干早、虫害等等作斗争;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要克服各种困难.要抵制各种那恶的思想。第四,石榴成熟后,满腹珠现,把甘美奉献给人类;青少年应努力学知识,长才干,以满腹才学建设人类的美好未来。想到这些,物与理不是联系起来了吗?当然,落笔成文,不能像上面这样分条列举,而要有线索,有顺序,讲章法,讲详略。不过,确定了联系点,就等于丈章写好了一半。
写缘物明理的作品,也有选择角度的问题,要根据事物的特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取恰当的角度。唐代诗人的三首著名的咏蝉诗可以为例:
虞世南《蝉》:
垂缕饮清落,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骆宾王《在狱咏蝉》: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粪影,来对白头吟。
霉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李商隐《蝉》: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扰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三首泳禅诗以抒情为主,但也都有较为浓厚的哲理意味。我们这里仅就“理趣”方面谈谈它们立意的角度。
蝉因为“居高饮寡”而被古人看作高洁的象征,这三首诗也都从高洁方面立意,但具体角度有所不同。虞世南的作品从居高声远的角度立意,指出声远的原因是居高而不是凭借秋风传送,说明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借助权势地位或达官贵人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骆宾王的作品是在狱中作的,他当时受人陷害而被投入监牢,内心无比愤葱,所以从“寡重”、“风多”立意,极写处境之险恶。“飞难进”是说政治不得意,遭受排挤诬陷,“响易沉”是说言论受到压制,这些都是因为环境险恶。李商隐因“薄宦”(官职低微)而生活清贫,所以从居高“难饱”立意,发了一阵牢骚。同是咏蝉,但因作者地位、道遇不同,所抒发的心志不同,因此选取的角度也不同,却又各自达到了高超的艺术境界,被称为唐代味弹诗的“三绝”。这里讲的是诗歌的例子,写味物散文与此道理是相同的,可以从中学习从特定角度立意的方法。
最后,提醒一点:“缘物明理”虽说以理明为归宿,但它同议论文不同。议论丈重在说理,有明确的论题,有严密的论证。即使也写了某种“物”,但那是作为比喻论证或类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出现的,是局部而不是主体。而我们所说的缘物明理的文章,是散文的一种,它以记叙、描写为主体,有很强的抒情性,它对事理的议论只是起到“点睛”的作用,不必有严密的论证,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议论的文字,其蕴含的道理让读者去领会。
前面习作中,《眷恋你,家乡的凌霄古粕)一文,既无限眷恋那株攀援着凌霄花藤的古柏树,感激它的荫庇与支撑,又认识到“如果我真像这藤条一样,永远离不开大树的支撑,也就永远不会长得高大挺拔”,寄寓了人生的哲理。《围墙演变史》通过围堵的几度翻新,使人们看到党的富民政策的威力。两篇习作都选取了新鲜的角度,表达了比较深刻的思想,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