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民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03 11:43:37
《四年级曲悠悠的民歌作文》
四年级曲悠悠的民歌作文
忙完了一天,终于可以坐下了。台灯散发着柔和的黄光,书本仿佛也散发开柔和的光洁。不知多久没有这样静静地看书了,托女儿的福,让我读了一本好书。
《驯鹿牛仔裤》是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鹤的作品。
这个故事始终弥漫着荒原上原始的气息。在那北方大兴安岭原始森林中的鄂温克部族。密得阳光都几乎渗不进的丛林,地上铺陈着幽绿的苔藓和地衣,风呼啸着吹过针叶林的上空——这就是小主人公小驯鹿“牛仔裤”的出生地。
整个故事由此展开,却像故事的名字一样无可奈何。原本应该是大自然的精灵,应该在森林中自在游晔的驯鹿却命运坎坷,活生生的套上了现代人类文明的产物——牛仔裤,是这样的滑稽却又深重的让人深思!
小驯鹿很坚强的直到成长为一头顽强的公鹿。然而再多的顽强和人类的所谓进步的文明相比,无疑是脆弱的。
在故事的结局里,它成为了动物明星与即将失去的古老鄂温克文化一起来到了北京保利剧院。很大的反差,不知是否是巧合,连剧院的名字叫“保利”。好像被作者赋予深意,当萨满的皮鼓嘭然震响时,舞台上的演员向人们展示中国北方最后的'游猎部落的生活——丛林、日落、撮罗子上的炊烟······看到的再美,也显得不怎么自然了,在现代社会,连最淳朴的民族、最野性的驯鹿也被商业化了。
淡淡的,淡淡的哀伤充彻心头,这是一个美得让人无法回头的故事,这只美得如同童话中走出来的驯鹿再也回不去了。笔下的森林越美,那哀伤就越重!
这何尝不是作者在写他自己?他那乳白色蒙古牧羊犬相伴,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的童年何尝不是回不去了?每天早晨到设计公司,调整文字、对图片的位置进行纷杂的编排,直到黄昏———。这何尝又不是在写尘世间终日忙忙碌碌的你我呢?刹那间,该是怎样一种再也回不去的忧伤呢,仿佛一曲古老的民谣远远的传来,传来的是人们深深的思索。
《驯鹿牛仔裤》不可思议的名字,让人回味深远的名字!令人久久不能释怀。
【四年级曲悠悠的民歌作文】
《我最喜爱的一首歌》
我并不喜爱音乐,但对日本民歌《四季歌》却情有独钟。原因不仅仅出于对日语的喜爱,更重要的是它表现了日本人民美好的心灵,坚强的意志,深重的感情和无私的胸怀。而更使我感受到这真挚情感的,正是我的日语外教——细井老师。
还记得刚人学,细井老师给我们上第一堂课时,倒首先给我们鞠了个90度大躬:“请多关照!”我用对老师不太礼貌的好奇的目光盯着她—中等身材、肌肤微丰、不镶边的眼镜后,一双善良可亲的眼睛仿佛永远那么快乐似的,总是眯成条缝。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有着日本女性特有的温柔、善良,又不乏活泼的现代感。
“喜爱春天的人儿是心情如水的人,像紫罗兰花一样,是我知心的朋友。”
以前,我最喜欢语文,可现在我对日语的喜爱,决不亚于语文。在细井老师的课上,同学们可以用学过的日语交谈任何事情。她从没对我们发过脾气,仅仅有一次,她带着似乎有点怒气的语调请我们安静。教室里立刻鸦雀无声。当同学们可怜兮兮地望着老师时,第一个禁不住笑出声的却又是她。这笑声像春天的阳光一样明媚,似乎教室里只有朋友而没有师生。课外活动时,她还手把手教我们做日本寿司,给我们讲更多关于日本的事,大家更是兴致勃勃。就在这欢乐的气氛中,两次大考,我们这级日语班取得了令人刮目的优异成绩。
“喜爱夏天的人儿是意志坚强的人,像冲击岩石的波浪一样……”
1998年圣诞节联欢会前夕,我们日语班正紧张排练着一个小合唱。细井老师帮我们选定了《四季歌》,并亲自指导我们排练。这首歌虽简单,但对刚接触日语不久的我们,也是颇具难度的。才练了几遍,我们便口干舌燥起来。细井老师一遍一遍地教我们唱,嗓子都哑了。她看出了我们的为难,使劲朝我们点点头,仿佛有满腹的话语,可毕竟语言上有障碍。但她那坚毅的目光分明在说:努力呀,我的学生!没有翻不过去的山!要坚强,加油!这心灵间的对话,真比千言万语还管用!我们立刻重新振作,跟她高声唱起来,那歌声中充满坚毅…
“喜爱秋天的人儿,是感情深重的人……”
那是初一的最后一堂日语课,细井老师在我们学校任教的期限已到,她就要离开我们,回日本去了—那堂课,同学们默默地望着老师,眼中含泪。“我……我……”老师几次欲言又止。毕竟今朝之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一年相处造就的师生间那份珍贵而真挚的情谊,眼看着,被那班东去的客机“抽刀断水”,我们的心灵怎能平静!对老师的朝思暮想,使得同学们暑假中互通电话时还不禁忆起跟老师在一起时那欢乐的情景,不禁为我们师生的再难相见而遗憾。只有那飞翔在中国和日本之间的一张张寄托我们和老师间诚挚祝福的贺卡,架起了我们情谊的金桥。
可大概上天竟然也不愿看着这师生间的深情就那样泯灭,在暑假已经过去三分之二的时候,我们分别得知了细井老师这个学年依然来中国教我们的申请获批准的消息!那几日,我们大家互通电话报喜,那话声都随着心而颤动。
真挚的友情是一杯甘醇的美酒,朋友分别越久,它越甘醇。更何况我们师生间的情谊历经了这段曲折。
1440小时的暑假终于结束了。我们又见到了细井老师!越发深厚的感情使我们不仅在课堂上配合得更加默契,在生活上也相互关心着。细心的同学们发现,老师的微笑中微微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优愁。通过中国的老师,我们才知道细井老师年近90的祖父最近身体不适,恐不久于人世,家人很不希望她离开。可是老师为了她的中国学生们,还是在开学前一周赶回中国。
“喜爱冬天的人儿是胸怀宽广的人,像融化冰雪的大地一样,是我亲爱的母亲。”我不禁再次唱起这首《四季歌》。这一年半的相处,细井老师和我们每个学生的心交融在了一起!一个日本人,远渡重洋,来到中国教学,而且对她的学生那样负责,那样热爱,跟他们那样亲密无间!在我心中,细井老师已不仅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教师,更是一位传递中日两国人民情谊的使者,她怀着对中国的深深向往和对中国人民的热爱,成了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深情厚谊的代表!她将与《四季歌》一样,成为我感情深处永恒的瑰宝!
再过不久,细井老师就将与我们分别了。虽然只相处了两年,但细井老师却在我心中播下一颗愿望的种子——将来作为中国人民对日本人民深情的传递者,到日本去,使中日两国人民已源远流长了几千年的情谊像《四季歌》那样世代相传。
《《木兰诗》剪裁的技巧性》
《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思想和艺术成就最高的优秀作品。它讲述的是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动人故事。
这首诗的故事情节,都围绕“木兰是女郎”这一中心来写。诗中描写的生活时间长达十多年;地点从家庭、家乡到征途,从战场又到朝廷再回家乡,涉及面很广。但它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剪裁得当,使全篇详而不繁,简而不漏,结构紧凑,中心突出。
第一、二两节写木兰的劳动生活和她决心替父从军的经过,写得十分详尽,特别是木兰的“所思”,点出了当时的紧迫环境,细致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神态、心情。
第三节是详写。开头写木兰出征前准备行装的情景,运用一组排比,渲染当时四处奔忙的紧张气氛。接着写征途中发生的事,运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表现木兰的刚强性格和想念父母和家乡的心情。
第四节概括了木兰十余年的战斗生涯,寥寥几笔,是简略描写。“万里”写出了征途遥远和转战沙场的艰辛;“关山”一句刻画了木兰横戈跃马,驰骋疆场的英雄气概,征途虽远而行军神速;“朔气传金拆,寒光照铁衣”描绘出战地的阴冷苦寒,渲染了战斗的悲壮气氛,突出了军旅生活的艰辛,有力地烘托出主人公的顽强性格;最后两句表现出战斗的频繁、战争的残酷和木兰的英勇,为开启下文作了准备。这一节笔墨简练,内容却非常丰富,全面描写了木兰的战场生活,使一幅女英雄战斗图呈现在读者眼前。
第五节写木兰立功归来,在朝廷受封赏时不受高官厚禄而要求返乡,意在突出木兰不爱慕荣华富贵,热爱家乡亲人的真挚感情。这是略写。
第六节写木兰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喜悦情景。这里详细描写家人欢迎木兰回家和木兰重换女装时的情景。此时众人的各种情态被描绘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铺叙木兰换装时的心切和内心的欢快,同伴们得知“木兰是女郎”时的惊异,笔触细腻,很有喜剧色彩,形成了故事的高潮。
最后一节借兔子的动态和静态不同发议论,赞扬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英勇机智与巧妙。
诗文这样裁剪是因题材的重点不在于写战争的本身,而在于表现木兰这位女英雄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省去次要情节,也造成诗意的跳动,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同时又形成了一种细腻与粗犷相结合的风格。于是,一个智勇双全、纯朴高尚的女英雄形象菇立在我们面前,同时说明女子也能驰骋沙场,建功立业。
《《木兰诗》到作文》
阅读提示
《木兰诗》是南北朝乐府民歌中极负盛名的长篇叙事诗。全诗以时间为经,以木兰的活动为纬,完整地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经过,刻画了一位勤劳善良、勇敢坚强的女英雄形象,赞颂了花木兰热爱家乡、保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全诗语言质朴,句式灵活,并且运用排比、对偶、比喻等手法,反复咏唱,极富感染力。
写作设计
阅读课文《木兰诗》“辞赏”一节,展开合理想象,补充适当情节,将其扩写成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阅读课文《木兰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读后感
阅读课文《木兰诗》,以“《木兰诗》剪裁的技巧性”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评论。
写作提示
“辞赏”一节主要表现木兰“不用尚书郎”的高尚情操,因此扩写时就应紧紧扣住这一点展开,可以补充一些细节,比如英雄凯旋的场面、木兰内心的活动、木兰朝堂受赏的情形等,
其中女英雄的内心活动要作为描写重点。
课文成功塑造了一位女扮男装的女英雄形象。木兰作为古代妇女的杰出代表,她一反传统的“弱女子”形象,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代父从军,立下赫赫战功,创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神话,给貌似强大的男权社会以有力的一击。因此,写作本文时可以从这一点去挖掘,去引申。
《木兰诗》作为长篇叙事诗,它的主要目的在于表现木兰这位女英雄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境界,而不在于描写战争本身,因此诗中对她出征前的叹息、思忆,征途中的思亲,胜利后的辞官还家,与亲人团聚等都用细腻的笔触加以描绘,而对她的十年征战生活则寥寥几笔,简要交代。这样安排,充分表现了诗作者在写作上的高超技巧,评论文章可以据此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