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与否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2 14:13:54
《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的内容》
关于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的内容
以前和一位朋友常常出去玩,每每问我去哪里玩,我说“随便”;问我想吃什么,我也说“随便”。还好,每次去的地方多少合意,毕竟同伴比目的地要重要;至于吃,从来不奢求,多吃点或少吃点,吃好点或吃差点,都无所谓,只要干净卫生即可。后来朋友就不再问我意见,知道我懒得思考――我把大大小小的决定俨然当作思考。对于朋友的安排,我都接受,因为我不知道自己更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大多时候相处安好快乐,其实我和任何朋友在一起,基本都和乐。
时常会有一段时间会毫无胃口,家人问我想吃什么?我说“随便”。但是听着报出来的菜,我都说不想吃。有时情绪低潮,家人问我想怎么消遣一下,我说“不知道”,但是对于提出的意见,都作否定。自觉有时候自己是个多么别扭的人。后来家人也渐渐习惯了这样的我,每每这样的时候就让我躲在自我的壳中慢慢调节。于是彼此也能相安无事。
忽然想及这些事情时,我意识到自己往往处于生活的背面,知道不要什么,但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有时候,用怜悯的目光横扫生活中的一切人事,但不知道自己是否是那个最值得怜悯的对象。
想起一位思想者说,一个真正生命的寻求者,在他严峻而艰困之寻求的路途中,他真正获得的,往往并不是“生命是什么”,而是“什么不是生命”,真正的生命本身,是由人对自身之不休止的怀疑反省与再造而来。
那么照此说来,那些目标明确,全心全意直奔目标而去的人,多少有些失真,至少在一些层面上剥夺了生命的全方位的感知?因为 “否定”是生活中的常态,反之,则是“变态”。我有一丝的窃喜,但很快接踵而来的是更大的悲哀:我纠缠于生活中的.鸡毛蒜皮的“否定”,而姑息了生活本身这个大前提,那我的否定就有点舍本逐末适得其反了。所以,我的确成为了一个“别扭者”,渺小的别扭者。
否定的反义词,对我来说,不是肯定,是姑息,或者更准确点讲是姑且。因为,“姑息”给人的感觉是有点不分青红皂白,是非不分,缺乏原则和底线,我自认虽然不是一个激进者,但是面对一些公共问题,还是会在一定程度地表达自己的愤慨,这是作为一个公民的职责。
而“姑且”面向的只是自我,自己和自己战争,或者自己和自己调节,或者自己和自己别扭。跳出这个“自我”的范畴,则是一副风轻云淡,波澜不兴。所以撇开那些别扭,更多的时候,我知道自己是多么和蔼可亲。有人问你会生气吗?我笑笑,对绝大多数人不生气。曾经一位大学同学说我的笑容好像是对这世界这生活甚至她们的生活状态的一种旁观和悲悯,这让她很抓狂,心理很不平衡。日常生活上很少有什么是与非的问题,不过是众生百态,大家按各自的方式活着,没什么好较真,如果多一点耐心,或许还能品出一点人生百态的别样滋味。所以对待他人从不苛刻。
相对于他人,还有自己人,亲近的朋友,家人,与自己的生命息息相关的人,往往在“姑且”和“苛刻”间摇摆。想起生命中两位让我深感抱歉和遗憾的人,一位是父亲。我不知道自己与父亲发生过多少次争执,似乎从孩提时代开始就喜欢与父亲唱反调,并且每每表现出大不敬,虽然在争执之外,我从不怀疑父亲对我的宠溺和自己对父亲的理解和崇拜。只是在父亲离开人世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与父亲很多地方是多么相似,只是也有很多地方我永远不如他。
还有一位是朋友。一般情况下和朋友相处都是和谐的,唯有面对这位朋友,总是莫名其妙地生气不已,好像性格中一切的坏基因都被激发了出来,虽然事后会感觉抱歉和懊恼,但是下次我照样成为一个尖酸刻薄脾气暴躁的人。并且明明自觉够坏了,对方偏偏觉得你还是美好的,让人变得更加生气烦躁。只是多年后,才知道生命中有个可以让你肆无忌惮生气的人,这是一种天大的恩赐。
如今,再想起父亲和这位朋友,真是愧疚,同时也感恩。对着他们,我记得我说过我要什么什么,我想怎样怎样,多么酣畅淋漓。现在我是再也不可能这样了。“我要什么”,真正追究起来,应该也是有答案的,只是更多时候只能笑着敷衍过去。
所以,生活中的“否定”更多的时候是自己和自己闹着别扭,然后向外界展现出一个笑容,这是“姑且”。
如果沿着否定之否定的路大步地向前走,那么我会抵达哪里?
你把什么东西寄存在远方
坐在卧室的地板上,一抬头可见一窗的天空,青苍的暮色,不白不蓝也不黑,更没有晚霞的红,像是一块时间的凝固体,冻住了某些过往,也冻住了一些未来,让人够不着,化不开,却又让人不受控制地生出丝丝缕缕的伤感和无奈,似乎在那个远方,你把一些美好的东西忘在哪里,可是再也想不起来,甚至可能再也拿不回来。
许多时候,我们在时光里安然前行,生活、工作,过滤掉那些非分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渴念;理顺了那些纠缠的情绪、杂乱的事务;也会在生活中得到一些小欢喜,甚至也能积聚一些力量去努力为自己达成一些愿望。生活看起来活色生香,井然有序,既努力生活又不会索取过度,既务实又带一点梦想的色彩。我想,一个人生导师给人开出的生活理想药方也莫过于如此吧。
但不知道这样的生活可以让人安然多久?有人找到了一种生活模式,可以一辈子顺其自然,或者也可以在其中“得道成仙”,记得张晓风说过,一个家庭主妇,一日三举火,熬到金婚五十年,要做五万四千多次饭,这份执著里一定有些什么令人落泪的温柔,硬是把小小的厨房用馨香的火祭供成了庙宇。
有人却注定在生活中折腾。就如思想家史作柽所说的,生命是人对自身不休止的怀疑和反省,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在寻找的过程中只能不断地确定自己不要什么。那么,这样的生活只能折腾,生活的模式换了一种又一种,有可能就永远在路上,借用高晓松的一句话就是:做一名门客,献言不献身,尽力不尽义。这类人就是做生活的门客,这家的公子如果交往后不合意,那就继续换个国家换个公子,到处游走,永远在路上,甚至每次觉得自己要停下来时最终又发现不合拍,不得不继续启程。这类人的极致就是《月亮和六便士》中的那位证券经纪人,人生已过了不惑年龄,却忽然被梦想砸中,抛妻弃子,放弃安稳的工作和体面的生活,甚至漠视一切的人情道德,投身于画画。按照作者毛姆的说法是他的精神脱离了他的躯体到处漫游,到处寻找寄宿,最后,在那个遥远的土地上,终于进入了一个躯壳。
在这两种人之外的,大概就是我这种了。身体和灵魂看起来也算和谐地在现世中安然游走,但是总缺少一种静寂欢喜的通透,似乎留在此处的灵魂并不完整,有一部分灵魂在惦记着远方,好像那里寄存着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东西,但是我想不起来了。可能是灵魂的伴侣,可能是愿意为之献身的理想,也可能是心中一直渴望着的能容纳心灵的家园。辨识不出,可这份惦念却常常不期然地进入心间,比如抬头看到一番天空,比如看到一场雨,比如看到某一阵风过树叶的颤动或飘落,许多个偶然的瞬间连成一个无形的背景,时时在监督着我的欢乐,但是又积聚不成力量来促使我奔赴远方。这是一种心缺了一角的生活,没有圆满,但也不会悲惨。
我不知道,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会不会成为第二种人,最终也会奔赴远方去寻找那寄存的东西。毕竟在意识到这个之前,也是全力以赴地生活,心无旁骛地度日。但是时光终是会浮出一些真相,告诉你一些秘密。有个友人,曾很感叹地对我说,如果人生能够活到一定的年龄,然后一切清零重新开始那该多好啊。说这样话的他,生活富足工作稳定妻子温柔女儿争气,并且他尝试过好些工作旅游过很多地方。可是有一天,他说忽然感觉自己即使不停地去游历很多地方身体奔赴在路上,可是感觉心灵却被拘囿在某一个牢笼里,奔突不出。这个故事让人心有戚戚然,因为我们有时就是不知道生活的力量生命的冲劲来自哪里。就如刘瑜在一篇文章里说的那样,一个人出国留学,留美找工作,努力奋斗,娶妻生子买了美丽的房子,然后有一天站在屋檐下看着精致的草坪绵延不绝,绿树红花掩映,突然无比沮丧地意识到,这样的生活不过是那曾经被自己耻笑的农民的理想――“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婆孩子热炕头”。犹如走到了生活的终结处。在这毫无动力的沮丧中,可能会羡慕起当初自己一无所有时的那种活力和奔头,甚至也羡慕那些逐名逐利永不厌倦的蝇营狗苟,可是自己既不可能回到当初,也不可能变了性情去追逐现实的名利。于是,生活陷入了困境。这种困境庞大又无助,同时又圆滑地让人找不到拯救的方式。毕竟像毛姆笔下的那位学画画的证券经纪人只是极少数的极品。
那么,我宁愿在我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之前,在困境来临之前,把一个自己可以感知的东西寄存在那里,作为一种念想,可望可知但不可及。如果这是一种错误的拯救,我想,也不会使情况更加糟糕。
【关于否定与否定的反义词的内容】
《自信与否作文》
自信与否作文
练了好几天的舞蹈,现在基本上动作都已经会了,也能跟上音乐节奏跳上一会。
配上乐曲的时候才发现,原本学动作的时候还嫌老师教得太慢,动作太缓,可一配乐,那简直就跟快进了一样,根本没有让你停歇的机会,就是音乐一起一起舞到结束,想想还真的是考验体力及记性呀。
让我觉得很惊奇的`事,明明配乐的时候,老师的动作和教导分解动作时一样的缓慢,为啥她总是踩在节奏点上,而自己却是手忙脚乱的跟不上动作。
想想,应该还是练习的太少的缘故。
今天又心血来潮地想着,看着视频里老师的舞姿那么婀娜,想着也看看自己跳舞的样子不知是怎么样的。
因为没有大镜子,空间也狭小的有限,我就尽可能地手机放远一些,在没有配乐的情形下,自己回忆着动作跳一遍,并且用手机录下来看一下。
当录完之后,自己静静地拿着看着镜头中的自己时,我的脑中就一个字加一个词再加一个成语:丑,笨拙,东施效颦!
真的是不看不比不知道,一看一比吓一大跳。
自以为还不错的舞姿,在镜头中是那样的粗糙,身材又圆又笨拙,不到位的动作和老师真的没有半点可比性。
想想,人真的还是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太自以为是。
而且镜头中的人因为想不起动作,时不时瞄向镜头的动作,真的极不自信,看得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心疼了。
原来就是一个提升自信的爱好,没想到却暴露了自己内心的缺点。
【自信与否作文】
《尊重与否?》
这是前几天下午发生的一件事。当时正直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我背着书包,匆匆往学校赶去。
这时,一家家具店的老板拖着肥壮的身体从店铺里出来,手中提着一大袋空啤酒瓶,我以为他要扔进不远处的垃圾箱里。可是下一秒,家具店老板把带着好几个金戒指的肥手一晃——那一大袋空啤酒瓶朝着离他只有几米远的捡空瓶子的老奶奶飞去。
太过分了!我勃然大怒,不由得朝着那一摇一摆走进家具店的老板直翻白眼,心中忿忿不平地诅咒着:体积如此庞大还如此缺德,真是活着浪费空气。
还好,那袋空啤酒瓶没有砸中老奶奶,啤酒瓶落在地上,发出“哐当”“哐当”的响声。老奶奶缓缓地弯下腰,颤颤巍巍地伸出手,捡起一个个啤酒瓶,放进一个大麻袋里,嘴中还喃喃地在说着谢谢。我连忙上前,帮着老奶奶一起捡啤酒瓶,老奶奶感激地看着我,嘴唇不停地在抖动着,想向我道谢,我一下子红了眼眶。此时老奶奶的额上,脖子上,手臂上都淌着汗,薄薄的一层。花白的头发黏在颈上,望着这张刻满岁月痕迹的脸,我感到很心疼。
老奶奶颤巍巍地站起身来,像是随时会倒在地上,她拖着瘦若干柴的身体,枯黄的手吃力地提着麻袋,踏着满地的阳光渐渐走远。
四周的空气渐渐变得稀薄,整个世界的嘈杂声瞬间凝结了起来。看着老奶奶蹒跚离去的背影,心疼,悲愤的情绪瞬间在我心头交集着——难道富有的人就有权利看不起身份低微的人吗?身份卑微的人就应该忍气吞声的忍受富人对自己的不尊重吗?
《变化1000字》
成熟与否是关乎到许多的方面的。
在最初的时候,我们都是单纯的,就如同书中所记载的那样“人之初,性本善”。可是随着对于事物认知的改变和成长了之后,我们总是被划分到了各个不同的区域。
有的人依旧热爱学习,在学习的道路上励志要成为新的榜样。
他们日夜苦读,钻研书法,钻研科技,钻研书海中的一切。或许在未来可以成为一名科学家、生物学家、医学家,总之是以帮助社会为目标而不断奋斗的。这些人群往往都十分的优秀,考研考博,出国留学,一般人难以企及。很多时候,似乎自己除了敬佩以外,竟然生不出什么别的情绪了。毕竟,面对于努力而又好不放弃的那些人,每个人心中都会觉得向往,这也是他们身上难能可贵的地方。真正完全拼搏努力实现了理想的,终究也只是少数人。
有的人放弃了学业,选择了走自己的道路。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同样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疲惫,我们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不断地做出选择。如果你适合演讲,那就成为一名主持人之类的角色,如果你很擅长数字,那你不妨尝试经商或者到银行工作。总之,社会的实践对于我们本身而言也十分的重要的。也正因此,并不一定非得要随大流的,必须考一所好的大学才能出人头地。老师和家人们的期望只是希望我们以最直白,最轻松的方式获得晋升的路线。
对于热爱实践,不喜欢钻研课本的孩子们,多数都会走上更加适合自己的道路,更早的步入社会。也许这条路更加的艰难,更加的不好走,但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般遵从于自身的抉择,那么这世间的遗憾一定少了一大半。
还有一大波人属于大流之列。
这些人过着平淡的人生,走着家人所希望看到的道路。也许前路平坦,可无疑过于平淡。人生的美好既是如此,又不是如此。
至于变化,对于不同年龄段和不同选择的人来说,都会在某一时刻出现。
儿时的顺从是因为对于世界的无法认知,当清晰地去亲身了解,你或许并不一定满足现在的日子。
我们拥有了自己独立的人格,我们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去认知世界,去改变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目标,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我们会从单纯走向成熟,变得稳重。我们会从天真走向现实,书生气退散。我们会从一个吟唱着国歌的少年逐渐走向为祖国做出一份贡献的真正国民……生活中的改变是无处不在的,无论是对于自己而言,又或者是对于这个世界而言都是如此。我们努力的目的,终归到底,也是要凭借自己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好,让这个社会变得更加美好。
无论你正在往什么方向发展,会变成什么样的人,都一定要记住,恪守本心,将积极的正能量永远的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这样才能让更多的人变得更加的优秀,让社会变得更加的美好!
《“动睡眠”状态》
不管你自己知道与否,一般人每夜睡眠都要做梦4次一5次。做梦时,脑电波立即呈现明显的变化,由原来的慢波睡眠变成快波睡眠。脑电波形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快波(低辐射、高频率、失同步),看起来很像醒时的脑波,事实上人仍处在深睡眠,而大脑却处在积极活动状态,故称为“动睡眠”状态。
与此同时,睡者全身“瘫痪”不动,而双眼在闭着的眼帘底下眼球突然一致快速滑动(每秒20次),故此,动睡眠也称“快速眼动睡眠”。在此期间,把睡者唤醒,有85%的睡者都说正在做梦,且能叙述出较长而生动的梦来。在其他睡眠期(统称为“静睡眠”)把睡者唤醒,睡者则极少((7%)说做梦,或只说正在想问题,记忆零碎,不像梦。 人睡后,睡眠由浅人深,又从深返浅(均属静睡眠)。当返回到第一浅水平时,即出现一次动睡眠。
在动睡眠之后,又开始新周期。如此反复进行,每周期约90分钟,一夜约四五个周期。入睡后约1小时即进人最深睡眠水平,深睡眠多在前半夜,以后越来越浅。动睡眠则越来越长,从第一次出现5分钟一10分钟,至最后可达30分种一50分钟;每夜4次一5次,合计每人每夜梦1.5小时多。
《议论文的论据》
议论文的论据是证明论点的,论据充分与否是说证明论点的程度怎样,因而是相时的。这篇文章在论证过程中选取的论据是较为充分和确凿的,因此有较强的折服力。写作议论文怎样环烧论题取据?总的说,议论文的论据不外两大类:理论上论证,事例上证实。详细一点说,可从以下三点去考虑:
其一,纵横取据。“纵”,指时间,如历史的和现在的,过去的和未来的等等,“横”,指空间,知中国的和外国的,个人的和集体的等等。作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纵的方面列举了战国时的屈原、南宋时的文天祥、现代的香迅以及敬爱的周总理等人忧天下的事例,在横的方面,着重从个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取据阐述。材针确凿可靠,具有较强的说服力。
其二,事理取据。这是从论据内容种类上讲的,“事”即事实,“理”即道理。事实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诸如自然界的事实,社会界的事实等。道理,通常指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以及自然界或社会界被公认或经实践证明是勿庸显疑的理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文,第二段着重讲的道理,第三、四两段则从理论和事例的结合上阐发,论据就显得充分而周密。
其三,正反取据。这是从事理的完整性上说的。既讲好的、正确的、成功的、社会主义的,也讲坏的、错误的、失败的、货本主义的,正面反面都取据,论证就全面,无懈可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文的二、三两段是从正面讲的,第四段列举了社会上的落后现象,从反面论证题旨的正确性。这样,文幸提出的问题就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中心思想也就突出了。
议论丈写作的思路同为论点取据往往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初学写作者如果掌握了上述纵横、事例、正反三个方面的取据方法,当论题摆在眼前,思想上感到浑然无所适从之时,想到了这些墓本方法,一些恰切的论据材杆常常会在脑海里呈现,顿觉裕然开朗,形成一条明晰的行文路子。写作时就会文从字顺,一气呵成。
本文的不足之处也是明显的,知第二段阐明什么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应简略为好,但却写得详,第四段论述为什么应成为我们的座右铭,是丈章的重点,应不惜笔墨,却写得略,详略期倒了,文幸的分量就显得轻了一些。
《小说写作的逻辑性》
文学是人学。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很大原因在于人物形象的生动典型、光彩照人。而人物形象塑造是否成功的关键是人物性格刻画是否成功,人物性格的发展是否合乎逻辑。所以,逻辑思维贯穿人物性格刻画的始终,丝毫马虎不得。
俗话说:“性格就是命运。”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性格,就决定了他的行动方式和范围,不同的人因性格不同处世为人就各不同。所以高尔基说,“情节是性格的历史”,情节随着性格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性格的改变而改变。因此,我们写小说时就需把握两点:其一,准确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人物真实可信。其二,准确把握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逻辑,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来。
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按照人物性格来安排情节的。比如《水浒传》中的一百零八将,他们走上梁山都有自己曲折的经历,这些经历无不与其性格有关。比如林冲这位武艺高强的八十万禁军教头,如果没有生活波折,这个性格软弱的武士会苟且偷安、封妻荫子过一辈子的。但由于高徐父子迫害,被迫含冤发配充军。即使在这种状况下,他仍然企望安分守己的渡过这段苦日子,日后回家与妻团圆过安稳的生活……后来,途中累遭陷害几乎被人逼于死地,而自己的妻子又被逼得自杀,这时,他的梦想才彻底破灭,才逐渐由软弱变为坚强,由逆来顺受变为勇敢反抗。作者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和转折点,写出了一系列生动真实的情节:面对戏妻的高衙内举起的拳头又放下来,一路上忍受差役的折磨迫害只想早日获释与妻团聚,在野猪林被鲁智深搭救仍不肯出走……从这里可以看出,人物性格是人物行动的“内驱力”,有什么样的性格便会有什么样的行动。在《水浒传》中,除了一些英雄人物外,一些小人物也写得光彩照人,比如武大,比如何九叔。前者的淳朴诚挚、善良软弱、与世无争的性格在播金莲嫁来后表现得更为突出。在捉奸时被西门庆踢中心窝病倒床上,求生不生,求死不得之时.见潘金莲日日浓妆艳抹,风流快活,几次气得发昏,但为了活命,他又乞求潘金莲:“你救得我活,无事了,一笔都勾,并不记怀。武二家来,亦不提起,快去赎药来救我则个!”这种性格和态度终于导致最后被害死的悲剧。又如何九叔,他被迫无奈卷人武大悲剧,摄于西门家族的压力,他不能不去装硷,但为推脱贵任,他又装吐血晕倒;而在武大火化时,他又暗拾了两块骨殖酥黑的骨头,以作罪证。何九叔的前后行动,充分显示了他的胆小怕事、明哲保身,又善于安身立命的聪明灵活——这是迫于情势处于夹缝中的小人物的无可奈何又不得不为的举动,十分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
遵循人物性格发展逻辑安排情节,实质上是抓住了人物的“因果”关系。由“因”索“果”或以“果”探“因”,就写出了人物行动的内在依据,人物的行动才合情合理,故事情节才天衣无缝。罗贯中正是摸准了曹操的“多疑”、“绝情”(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的性格特点,才大力谊染浓化曹操误杀吕伯奢一家的情节;作者摸准了司马璐的“奸诈”、“多疑”、“唯恐中计”的性格和心态,设计了“空城计”的情节。反之,如果违背了人物性格特点以及其发展逻辑,人物就不真实。情节也不可信。法捷耶夫笔下的美谛克,原先设计他“自杀”,但作者后来根据其性格特点将结局改为“叛变”,这一改动就使作家走出误区,使人物也走上自己应当走的路。法捷耶夫感叹:自杀会赋予他一种与整个面貌不相称的小资产阶级的“英雄主义”光辉或“痛苦”的光辉,而实际上他是一个卑鄙的、怯濡的人,他的痛苦,是非常表面的、渺小的、微不足道的。情节展示人物的性格,性格又决定了情节,人物性格的这种能动作用,其实正是人物性格的逻辑力量使然。所以前苏联作家伊里亚·爱伦堡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强调指出:作品中的人物不是棋盘上拨一拨才动一动的棋子,实际上它们是自己会动的。作者应当尊重他们的性格,但不能够命令他们如此这般行动。
《记叙文的问题》
作品的成功与否并不是以篇幅的短长为标准的。人们很难论断《子夜与《孔乙己》二者之间的高下优劣,这正如同一座巨大的塑像同一件微雕艺术品之间的差别一样,只能说,它们都是百花园中的一株奇葩。因而,那种认为千字记叙文浅薄、粗糙的看法是不正确的。
下面简略谈谈写作千字记叙文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以意为主。”这里所谓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主题是文章的灵魂,贯串全篇,统领全文。千字记叙文的主题同一切文章一样,要求“立意深刻”。作品要立意深刻,作者首先应该具有先进的世界观,因为“从喷泉里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出来的都是血”。其次,还必须熟悉生活。因为主题不是作者躲在屋子里想出来的,它只能是从实践中,从对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中提炼出来的。
从写作的角度说,主题还必须集中。写千字记叙文,篇幅很短,内容要求很精粹,就更需要做到主题集中。所谓集中,就是全文只有一个中心思想,文章自始至终围绕一个意思写。要做到集中,就要在提炼主题上下功夫。要从纷纭庞杂的生活现象中,抓住那些最能反映生活本质的东西,形成精辟、独到的观点,而其它一概摒弃。鲁迅常说自己的文章虽短,却是“绞尽了脑汁,把他锻炼成为极精粹的一击。”这句话恰好可以做为我们写作千字记叙文的座右铭。鲁迅所说的“锻炼”,就是指对主题的提炼,“极精粹的一击”,就是指主题的高度集中和凝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