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隔阂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5-01-22 22:55:11
《难解的隔阂高二参考作文》
难解的隔阂高二参考作文
满树繁花,一街灯火,四海长风,夏末初秋的夜晚是这个城市最美的时刻,玲珑月下,有多少美好正在上演,但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被这美好所眷注。
窗外的雨还在下,下的让人心烦意乱,豆大的雨点滴在房檐上,嗒,嗒,嗒,没有规律,没有节奏,没有生气,难道它也会失落?
对面的住宅楼只有一扇窗户上透出灯光,暖暖的黄色充溢着温馨,幸福。
若是今晚我住在家中,那是否也会如此?
那个家不大,甚至可以说有点儿小,但我从未嫌弃,在我的脑海中,家庭的幸福永远无法取决于它的大小,房子只是假的载体,爱才是家的灵魂。
而爱,则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那晚我和母亲吵架了,吵架的原因是因为他总是在外人的面前批评我,指责我,针织不厌其烦地告诉别人我的缺点。
我真的无法接受!
我随手抄起一个枕头向她扔去,然后换上衣服准备去祖母家,他也随即挂了与朋友正在通着的电话去拦我,而我根本不怵她,因为我有法宝——我的父亲。父亲回家冲他一顿发火,接下来就是自然而然的.安慰我,我固执,像是遗传了父亲的特点,见劝不住我,便把我送到了祖母家。
独自走在黑漆漆的楼道里,突然觉得自己已经习惯了黑暗,习惯了在黑暗中注视着那远处的灯光,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
父亲很晚打来电话问我睡了吗,我机械的应了句没有。于是半个小时之久的电话会议拉开了序幕。他说我听,由于自己还没有想明白,心里的气还没有消,偶尔也会发泄出来,带着浓烈的火药味。
可能是闹够了,也累了,不知不觉的我也睡了。
第二天睡到了自然醒,再想昨晚那一幕,心里的怨气早已烟消云散,只是告诉自己这个样子不应早都习惯了吗?
但心里还是在惆怅,母亲啊,你是否也应该理解一下你的女儿,我也只是个孩子,我也会在黑暗中想要闯入你的怀抱,我更需在这青春年华中留下一个母亲的印记。我在逐渐长大,母亲在逐渐失去青春的光彩,渐渐地渐渐地也就有了隔阂,隔阂不可怕,我们可以用理解的铁锤去击碎它。
母亲啊,现在的你是否能够理解女儿的心?!
窗外的雨依旧下着,嗒,嗒,嗒。
【难解的隔阂高二参考作文】
《打破陌生与熟悉的隔阂900字》
霍斯曼塔斯写道:“陌生阻止你认识陌生的事物,熟悉妨碍你理解熟悉的食物。”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人们认识事物的局限。前者是囿于陌生感的逃避,后者是困于熟悉感的停滞,都反映了当下人们理解事物的缺陷。
对陌生的恐惧与不安是人们拒绝认识陌生事物的根源所在。有时候,人们对陌生事物认知的逃避处于对新知把控的不确定性,对风险的规避,因而掩埋了通往未知的小径。哥白尼之前日心说便早已存在,却无人问津,其原因不仅在于教会的打压,也在于人们对陌生事物的抗拒和不理解;清政府的闭关锁国也正是源于对西洋文化的陌生和惊疑,导致错失了发展的机会。从零到一的一步无疑是充斥风险,波涛汹涌的,然而没有迈出这一步的勇气,就无法打开崭新的世界。
而熟悉在正妨碍人们对熟悉事物的理解,贴标签、脸谱化的举措忽视了事物的“异”,放大了“同”。当熟悉的事物变成重复复制黏贴的文本,人们将受制于统一的既定印象,停留在熟悉事物的表层,也永远为自己关上了深入认识的大门。《内向的人》中写道,麻木是比愚昧更可怕的存在。对于熟悉事物的麻木将拉制人们的想象力,局限人们的意识形态来源。
因此,如何打破樊笼,跳脱出对“陌生”“熟悉”的既定印象,是人们更好地认识事物的关键。须意识到,柏拉图所言洞穴中守着火把不出并不可取,同样地,自鸣得意地背诵已经变得空洞琐碎的知识也并不合适。面对陌生,面对未知,需要的是接纳的勇气;面对熟悉,面对已知,重要的是发散的思维。当陌生不再陌生,熟悉也不再一尘不变,人们便真正进入到事物的内里,挖掘到不曾体味的经验。
当下,各种思潮蜂拥,席卷着人们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陌生的事物在逐渐增加,熟悉的事物也渐欲迷人眼,霍夫曼塔斯塔尔的箴言无疑对新时代人们理解、认识事物有着至关重要的警示作用。个性化推送和网络聚众讨论下,我们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对陌生的思想、声音保持理解和包涵,对熟悉的观点事物保持探索的热忱,不因为陌生感将事物拒之门外,也不将熟悉的事物同质化。
其实,认识事物并不完全是陌生到熟悉的流水过程,有时陌生和熟悉的巧妙互换正是认知世界,理解世界的乐趣和意义所在。陌生下的共性缓解对未知的恐惧,而熟悉中的差异丰满人的深层理解,突破固有观念的陷阱。陌生与熟悉不应该成为认识事物的阻碍,更高远的理解和崭新的思想就在于打破“陌生”和“熟悉”。
《妈妈的信》
妈妈: 您和我之间有许多隔阂,产生这些隔阂的原因很多,但我认为我的责任和您的责任都不可推脱。我有范〔犯〕错误的时候,但您不能在教育我时出现错误,使我们之间感情不能勾〔沟〕通,相互之间不能理解。
在这个时候,我最想谈的事就是让我们消除这些隔阂,改正不对的做法。怎样改正呢?那就是您应该了解我,鼓励我,不要动不动就责怪我,用缩短看电视的时间来惩罚我。这只能使我产生抵触情绪,我就更不能理解您的良苦用心,使我们之间的隔阂产生了,误会加深了。
对您的话,我全当耳边风,明里听暗里反。您的做法是不对的,应该去安慰我,开导我,这样才能使我们母子之间相互理解。 做为您的儿子,我最想谈的一件事就是让我们共同努力消灭〔除〕这些隔阂,让我们更加理解。此致 敬礼 XXX X年X月X日
《我默默地祈祷》
说真的,爸爸和妈妈之间有了隔阂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
我的父母都在青海,由于工作太忙,无法照顾我,我七岁的时候就离开父母来到山东的外婆家就读。今年,好容易盼到放寒假,我多么希望回自己家过个年啊!不久我的愿望实现了,我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见到了日想夜盼的妈妈爸爸。我暗暗想着今年合家团圆,欢欢喜喜过春节的情景,心里是多么激动啊!
年前的几夭,全家人忙着打扫卫生、办年货,真忙得“不亦乐乎”!可渐渐地我发现妈妈和爸爸已不再是我幼年记忆中的那样亲密和谐了,他们之间常常发生一些小摩擦。比如说:妈妈买了一大包东西气喘吁吁地背上楼,爸爸却数落她说:“这些东西家里都有了,你还买它们做什么?”爸爸不论干点什么活,妈妈总看不上眼儿。他们俩不是你叹气就是我皱眉头的,虽然他们俩从未大吵大闹,但我总觉得在他们之间仿佛已经有了一堵厚厚的墙,将彼此的感情与思想远远地隔开了。
不知不觉到了春节,除夕晚上爸爸很晚才跌跌撞撞从朋友家喝酒回来,妈妈见他醉了,一边扶他去休息一边劝他以后少喝点酒,免得伤身体。爸爸却极不耐烦地朝妈妈吼:“你现在想起来关心我了?我就爱喝,喝死…你也管不着!
“逢年过节的。你就不能……”
“我愿意你管不着……”
“算了,没什么好再说的……”
听见他们吵架我慌忙跑进里屋劝解,正要扶爸爸躺下休息,忽然看见大颗大颗的泪珠顺着爸爸的面颊无声地滚落下来。爸爸是从不轻易流泪的,在我记忆深处爸爸只有一次这样伤心地哭过:
我四岁那年,妈妈因工作需要一年有十个月都奔波在外,爸爸工作也很忙,不得不把我送进了全托幼儿园。一个月后我回家时,变得又瘦又脏,哭喊着向爸爸告状说幼儿园的阿姨不给换裤子,饭也吃不饱,以后再也不去了。爸爸笑着安慰我,说他们单位不让带孩子上班,所以只好送我去幼儿园。我坚决不去,哭着要爸爸把我变成小蚂蚁藏在口袋里不让别人发现。笑容倏地从爸爸脸上消失了。我以为爸爸生气了,低下头不敢再哭再闹,谁知,当我再次抬起头时却分明看见爸爸的眼里喻满了晶莹的泪花....
十多年前的这件事至今我还记忆犹新,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长大,终于可以体会到爸爸当年黯然落泪的心情了,但眼前的这一切却使我感到惘然,我不忍再看下去,匆匆地回到自己的小屋。门外传来妈妈轻声的吸泣和爸爸喃喃的话语,隐约听见他们提起了一件往事。
前年冬天爸爸去兰州开会,在半路上因车祸撞断了颈椎,就近住进了一家条件很差的小医院。当妈妈得到消息后极为难过,立即从外地赶到爸爸的单位,要求去看护爸爸。可是,单位的领导告诉妈妈因为大雪封山,青海到甘肃的盘山公路已基本停运,这时去路上很危险;再说,就算是同意你去,又有哪个司机愿意把自己的安全置之度外去送你呢?妈妈无奈,只得等些日子去。
如今爸爸提起这件事,分明是在抱怨妈妈在他举目无亲最需要关怀时,妈妈却没能照料他.但我知道,妈妈又何尝不想到爸爸身边守护他呢?当时,妈妈是多么担心啊。焦虑和忧愁使妈妈茶饭不思,人很快地瘦了一圈,脸色也变得灰暗了。我理解妈妈,也理解爸爸,可是我不懂,为什么爸爸和妈妈之间就不能相互理解呢?假如他们都能够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给予冷静的思索和应有的谅解,许多怨恨不就可以化解,许多烦恼不就可以释然了吗?
开学前,我回到了外婆家,当外婆问起我过年好吗,我心里是那样沉重,只得勉强点点头,当晚我怀着难以名状的心情给爸爸妈妈写了一封很长的信:
“亲爱的爸爸妈妈,我想对你们说……真希望你们能消除彼此感情上的隔阂,去更多地理解对方,体谅对方…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温馨、幸福…试试吧,生活不会欺骗你……”
我默默祈祷,愿这一张张信笺把我的祝福和心愿全部传送给远方的父母,如灿烂的阳光驱散云雾,永远驱走他们之间的隔阂……
《父母与孩子的隔阂》
在这个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最亲近的莫过于父母与孩子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孩子在思想上大多趋于早熟,这种早熟往往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产生一些隔阂。
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没有一点隔阂的情况是极为少见的。尽管这做父母的为了孩子恨不能把心都掏出来,可一些孩子却总是不领这个情。这种现象使得许多家长甚感难堪。
其实,造成父母与子女隔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家长也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一般来说,其中主要原因是双方不能够互相理解和沟通。按照中国传统的观念,家长是家庭中理所当然的统治者,中国就有这样一句俗话,说是孩子再大在老人身边也是孩子。如果单纯从辈分、伦理上讲,这句话没有错。但是,如果把它延伸到人的思想观念和文化知识上,就有些不妥了。
现在的孩子所接受到的新事物、新观点相对的要多,他们的情感需求,对自己人格尊严的需求自然也就更高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做父母的还是按照传统做法,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而不管他们是否理解,是否心悦诚服地接受,孩子就会本能地产生一些抵触情绪,像这样的教育方式,效果当然就不会好了。
包括田园在内,我们这些做家长的在教育孩子时,不知不觉就会把现实与自己的过去相联系。张口就是我们那时候怎么样。其实,现在的社会体系、知识体系、学校、课堂、人际关系与我们当年是有着很大差别的。别的不说,退回30年,有几个人见过电视是什么模样?又有谁能在瞬间就接受到国内国外天上地下甚至宇宙太空这么大的信息量?如果家长对问题的认识总是局限于自己过去的体会上,总拿老眼光看新问题,这样的说服力当然就不强了。
有一位家长是60年代的大学生,他老是抱怨自己上高三的孩子学习不用功,而且总是不厌其烦地大谈自己当年是怎样地用功才考上的大学。有一次孩子被说急了,找出一套试题来,说,您当年考大学的那套题,我看了,考这套题我现在只用一半的时间、一半的精力准保得高分,一席话说得这位家长哑口无言。确实,这孩子说的有道理,现在的知识体系变了,难度和深度都提高了很多倍,在这种情况下,只靠下笨工夫不见得能取得好成绩,更需要行之有效的系统的学习方法。所以,这位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孩子来说,缺少实际的效果,只会增加父子之间的隔阂。
有这样一个笑话:餐桌上,一位父亲指着馒头对儿子说,你爹当年只有过年时才能见见这白面馒头,平时只能吃棒子面窝头。没想到孩子非常羡慕地来了一句:您小时候真幸福,天天都能吃窝头。这是个笑话,也是个非常真实的生活写照。这天天吃大米白面长大的孩子,你磨破嘴皮,他也难以理解生活困苦究竟是个什么滋味。所以,单纯的口头教育对这些孩子来说,效果并不好。当然,田园并不是在否定对比的教育方式,但是这种教育关键是要教育在点上,真正打动孩子的心,这样才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人们常说,父母与孩子的心是相通的。所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并不难。做父母的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生理变化,弄懂他们的思想,把自己摆在孩子的良师益友的位置上,而作为孩子,就应该学会体贴父母,尽快地掌握生活的自理能力。应该懂得尊重父母,对于他们来说,父母毕竟阅历丰富,是他们今后幸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最直接的向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