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开完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9 21:43:33
《飘香酱鸭作文800字》
开完休学式的小年夜,我接到爷爷奶奶打来电话。“烁烁,啥时候回来过年呀?过年最想吃什么菜呢?”没等我开口,爷爷奶奶就迫不及待地问了一连串的问题。
“酱鸭!”我脱口而出,“奶奶,今年的酱鸭我要和您一起做。”“好好好!”奶奶在电话里连连答应。就这样,我和奶奶有了一起做酱鸭的约定。
“嘎嘎嘎……”一回到家,就从家门口那熟悉的小池塘里传来了鸭子的叫声。我兴冲冲地跑过去一看,哇!爷爷今年养了好多好多的鸭子。这时,我的脑袋中居然想起那首熟悉好玩的儿歌,忍不住哼了起来:“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
准备做酱鸭了,爷爷大壶烧水,准备宰杀鸭子,我和奶奶着手准备材料。这次,我可得把奶奶制作酱鸭的技术学到手。只见奶奶把准备好的酱油、茴香、桂皮、香叶按照比例放入锅内的水中煮开。然后,加入适量冰糖和盐搅拌融化后放凉。
这时,爷爷和爸爸已经一起把鸭子都杀好了。杀好的鸭子要放在开水里去毛,爷爷手提鸭掌,麻利地把鸭子在装满热水的大盆里旋转、翻滚,爸爸又飞快地把鸭子的羽毛往下拔,十几只鸭子褪毛工作在他俩的配合下很快就完成了。最艰巨的是拔细小绒毛的活儿,我必须参与进来。于是我也学着大人的样,把那些难拔的绒毛用夹子一根根地往下拔。奶奶说自己制作的酱鸭,必须弄得干干净净的,这项大工程,我们一家人用了好几个小时才完成。
接下来,就把洗杀干净的鸭子晾挂一天,沥干水分。爷爷找来一个大容器,把鸭子放在容器里压平,倒上奶奶煮好放凉的酱香汤汁,洒入高度白酒杀菌,最后在鸭子上面压一块大石块。
把鸭子浸泡两天之后,再翻身浸泡一天。这时,鸭子已经上色了。捞出鸭子后,爷爷用铁丝穿过鸭嘴,用扁竹条撑开鸭肚,把鸭子放到阳光下晾晒。这几天,我负责看管晾晒的酱鸭,只见酱鸭颜色一天比一天深,浓浓的酱香味时时诱惑着我。一周后,香喷喷的酱鸭终于晾晒完成了。奶奶说用这种方法做成的酱鸭,不仅干净卫生口感佳,而且放上好久也不会坏。
家乡晾晒的一排排酱鸭,是我爱吃的年“味”。我爱酱鸭,爱这种年“味”,更爱爷爷奶奶。
(小作者是浙江省宁波大榭开发区第二小学四年级学生)
后 记
每当吃着香喷喷的酱鸭,我就回忆一遍制作过程,也回忆着在爷爷奶奶家的欢声笑语。
家长感言
制作酱鸭以前是为了便于储存,现在让孩子参与进来,多了一份乐趣,也多了一份年味的记忆!
教师赏析
你跟爷爷、奶奶一起制作酱鸭,不仅自己创造年“味”,而且还将这份年“味”化成童年美好的记忆,一份你想起就会嘴角上扬,心中无限思念的记忆,真好!(鲍君娜)
《窗前窗外》
是开完研究慕动计划的会议?
是打响武装斗争第一枪的前夕?
周恩来同志跨进这所房间,
在这窗前久久地站立。
他把窗户猛力推开,
闷热的房间腾起一丝凉意,
明亮的眼光透过夜幕,
看万里河山一片沉寂··…
火炉—南昌,中国,
沉重的铁窗紧紧封闭,
祖国在经受煎熬呀,
苦难的人民将要窒息!
呵,他想到党赋予的使命多么重大——
要用炮火去炸开旧世界的墙壁!
于是,迅速地拟好“战前动员”的旋稿,
凌晨两点,就要向反动派猛烈冲击!
看吧,“八一”起义将伸出铁的臂胯,
推开中国的窗,送进清新的空气,
这空气带有浓烈的火药味呀,
将使人民获得自由的呼吸……
呵,周恩来同志笑了,
这笑容摄进祖国永恒的记忆。
今天,新的一代站在“旧居”的窗前,
深深地怀念前敌委员会书记!
他当年的宏愿早已变成现实,
幸福、钢枪和人民的命运永不分离!
呵,我们站在周恩来站过的地方,
看窗外,红旗飞卷,春色满地里
《马克思主义剩余的价值》
去年十月间,开完《西游记》学术讨论会,从连云港转车上海去杭州,曾在上海遭留了两三天,因知胡万春同志已由大家族的“群居”迁人了“个人”所有的新居,就得便去看了他。那时,《解放日报》正在连载他的《蛙女》。我虽然在平素翻阅报纸时也看过“连载”的一些段落,只因一向性急,除武侠小说外,我不大有贯彻到底的耐心看连载.因而,没有继续下去。这次去看他,在他的写字台见到了这“连载”的未完的剪报本,也就成了我们久别后的一个话题。
他告诉我,他写《蛙女》是有所感而发,目的是想让年轻的读者们认识一下旧社会的面貌,也让我们中年人和老同志回顾一下那个社会,要珍惜社会主义制度,要保护这个制度,不要袭慕这个“过去”。他这一席话,立即使我想起了他在五十年代的短篇小说《骨肉》的写作,那时从他的一篇谈创作经验的文章—《土壤和种子》里读到的。
在那篇文章里,胡万春同志谈到他的《骨肉》的构思,是萌发于一次对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学说的学习。是那“被剥削的秘密,的发现,使他的“脑子里亮堂了”,于是,苦难的经历在他的记忆里复活了,唤起了他的曾经生存于旧社会的一个普通工人的爱和他想到—“要把心里的话说出来,告诉更多的人”,他感到—这“并不仅仅是我个人要说的,而是大家都要说的”,因为“他们的命运,在旧社会和我也是一样的,我只是我们千千万万工人中的一个。于是,《骨肉》的构思,就从此开始了—“我忽然感到,我曾经想到过的我那一段生活,正可以代表大家所要控诉的旧社会……”。
《老唐》
省上开完会,老唐又沿着那条弯弯曲曲的黄土小路,高一脚,低一脚地朝大山深处的贡井乡走去。那模样,那走势,在农人眼里是多么熟悉,亲切。乡亲们看到老唐,就象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那样跟前跟后,唐老师长、唐老师短地问个不休。尤其是那些在老唐帮助下过上好日子的农科户,大人、娃娃象迎接“财神”似地把老唐直往屋里请。他们说什么也忘不了“唐老师”的好处。
榆中北山里的贡井乡,是个“拉羊皮不沾草”的穷地方,也是个“十年九早”的苦地方,庄户人吃不上个饱肚子。1981年,是个大早年。翻过年,还是个大早年。地里的庄稼晒成了光杆杆,划根火柴就能点着,水窖里干得直裂口子,连井底的青蛙也揭得一个劲呱呱。这一年,人无粮食畜无草,就连吃的水也得靠政府从100多里以外的地方往来拉。那时,姑娘们气得抹眼泪,老年人埋怨“老天爷不睁眼”。人们说:“这里是咽了气的娃娃—没治了。”
偏偏在这样的关口,兰州市农业技术工作站的高级农艺师唐生俊背着行李卷,来到贡井乡蹲点,着手建立“旱农综合栽培技术试验、示范”基地,要为干早山区寻找一条脱贫致富的道路。
一到这里,水没喝上一口,唐生俊就翻山越岭查看灾情去了。看到群众缺吃少穿的情景,老唐的心都碎了。自己是搞农业技术的,眼看群众还用老办法种田,辛苦一年还得挨饿,他怎能坐得住呢!他起早睡晚,四 处奔走,想把一肚子科学技术象瓦罐里倒豆子那样,全都传授给乡亲们。可是,因为这里比较闭塞,多数群众不识字,加上连年千早,人们对生产和生活失去信心,无论老唐咋说,就是没人理茬。老唐想:农民最注重实际,要想让他们相信科学,就得做出样子,拿出科学种田的成果来。
1983年,唐生俊在吕家视蹲下来。这个村海拔2400米,降雨量只有300多毫米,土地十分瘩薄,病虫害也很严重。他挑选了有点文化,热心科学种田的韦贵荣、王晋勤等6户农民,做为自己的科技示范户。
这年开春后,老唐指导这6户农民进行深耕细作,把耕地深度由原先的5寸加深到6寸以上,用磷硼和“拌种双”拌种。当时,有的群众不相信小麦种子拌上点药水水能增产。老唐就耐心地向他们讲解这样傲可以提高种子的养分,预防小麦黑穗病。在播种前,老唐组织农科户把耕地碾糖一次,等到小麦长到二叶一心时,再耪一次青苗。农科户中有个叫刘承祖的初中毕业生,担心这样做会损伤麦苗。唐生俊就一边帮着他籍青苗,一边给他讲镇压碾摊可以蓄水保墒的道理。转眼到了锄草季节,可是地里不见一个人影。老唐跑到刘承祖家一问,承祖说:“这里一年只锄一遍草,得到拔节时才锄。”老唐一听急了,说这样锄草很不科学,一年只锄一次草,麦苗叫草吃了不说,也起不到保墒的作用。另外、等到小麦拔节时才锄,实在太晚了。他指导承祖家从麦苗长到两个叶时就早早锄草,一连锄了3遍。老唐跑前跑后,给农科户讲解夏季锄草松土是早地保墒、提高地温、减缓上壤碱度的重要措施,帮助他们改变了锄草上的旧习惯。结果农科户的小麦出苗全,蹲苗壮。夏收后,刘承祖家的30多亩小麦打了4000公斤,亩产超过120公斤。其它5户的粮食平均亩产也达到95公斤,比前两年增产一倍,比对照户提高15%以上。这一下哄动了贡井乡,人们开始信服这老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