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八十年代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1:33:27
《八十年代的雷锋作文》
八十年代的雷锋作文
摘要: 现在年已八旬的李春教授又在进行新的实验课题了,他的晚年很幸福,因为他的儿子们常来看望他,他的儿子们没有辜负他的一片希望……
谁说八十年代没有雷锋,你看,在大街,在小巷,在车站,在医院,在列车上,不都闪过雷锋那忙碌的身影吗?雨夜送大娘,雪地修汽车,他总是那么热情,毫无怨情,也从不知劳累。然而,他不但像六十年代的老雷锋(我们不妨这样称呼),而且在某些方面还超过了老雷锋。可是,当你想对他表示比对老雷锋还热情的感谢时,他却比老雷锋还要快得多地无影无踪了。你就不免感到惊诧了——一秒钟前还在忙碌着呢,怎么就奇迹般地消失了呢?
想知前因后果,且听我慢慢道来————
其实,八十年代的雷锋并不止一个,而有二百九十个,全国各省十个。这并不是老雷锋死而复生,也不是老雷锋使了分身法,而是,新雷锋们都是特殊的试管人,他们的父亲是著名的生物学家李春。
话还得从七十年代说起。那时,老雷锋已牺牲十多年了,十多年中人们一直没有忘记他,可是,“多手”阁下(指江旗手)却偏要阻止学雷锋精神。于是,十多年前上马的“雷锋工程”就不得不下了马,为此主持这项实验的李春教授伤心了好些日子。最后,他去见“多手”先生,请求继续实验,可是,“多手”先生却一声不吭,冷冷地看着他,他便不得不打消了在“多手”身上的希望。
回到家,他腾出最里面的一间房,把实验室搬到了家里,继续他的实验。首先,他人工合成了蛋白质,于是一个生命便在试管里开始了。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精神培养。李春教授首先制成人工脑,人工神经元,神经网,然后把这些放到隔音室里去,并在隔音室里以极轻的音量不断播放着“雷锋精神要领”。
正当试验顺利进行时,“多手”先生被隔离了,雷锋精神又要发扬起来了。于是,李春的助手们也来参加试验了,试验进展就更顺利了。终于,经过二个月的精神培养,大脑已经定型了,终于赶在蛋白质发展成型之前,把神经系统投放到试管里去了。
正当这生命发展时,又有一股潮流涌来:八十年代学雷锋无意义了!这时的李春教授已经毫不动摇地继续实验了,他决心在八五年时,把新雷锋培养成人。
又过了三个月,神经系统已融进了蛋白质,而蛋白质也发展成为蛋白体了。于是,李春教授一连几天都忙着给这个蛋白体分身,一共竟然分了二百九十个。(剩下了那么一点就无奈被浪费了)从此,李春教授又开始抚养他们,而他们就以极快的速度长着,不到五年功夫就长成一米七二了,李春便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现在年已八旬的李春教授又在进行新的实验课题了,他的晚年很幸福,因为他的儿子们常来看望他,他的儿子们没有辜负他的一片希望。
【八十年代的雷锋作文】
《看电视》
我出生在八十年代,很庆幸能降生在这个和平而又伟大的时代。我们这代人是幸福的,躲过了战争,饥饿,经历了发展、创新,见证了辉煌和文明。
这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一切新兴事物层出不穷,那些过去遥不可及的梦,现在一一都变成了现实。有时候我会想:照这样发展下去,是不是我们的思维会跟不上发展的节奏?我们的能力会拖时代的后腿?当然,这个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时代在进步,我们也在学习,我们还有更远更恢弘的梦想要去实现。
回首变迁,历历在目。
小时候,我喜欢看电视。相信在那个年代和我一样喜欢看电视的孩子很多,因为那个年代电视还是个稀缺物件,尤其在农村,一个村庄也就一两台电视,而且还都是黑白电视。
我们村最早的一台黑白电视是福顺家的。福顺的爷爷在铁路上工作,退休那年拉回了满满一车物资,其中就有那台小小的、让人心动的黑白电视。福顺爷爷将电视机放在堂屋的桌子上,电视机用一块白布缝制的布罩罩着,布罩上有福顺奶奶手工刺绣的图案,到现在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图案是一株梅花和两只喜鹊,旁边有四个鲜艳的红字——喜鹊报春。
福顺爷爷找来一根笔直的木头,将一个“王”字形的金属架固定在木头顶端,木头栽到门口一处高地上,连上一根绿颜色的扁线。福顺爷说:这是电视天线,有了天线,才能接收到信号,有信号了,才能收到电视节目。
打开电视的那一刻,我们的心激动坏了,真不知电视里会跳出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可等电视机开了,什么都没看到,只看见一片白茫茫的雪花在屏幕上不停地飞舞,发出“滋啦啦”的噪音。
福顺爷说:我们这里是山区,信号不好,要转天线。说完就出去了。福顺爷抓住天线慢慢转动,电视机上出现了几条黑色的横线,横线在不停地抖动,渐渐地,有声音了,继而,电视图像映入了我们的眼帘。
好了,出来了。我们欢呼着,尖叫着。
那天下午我们没有回家,守在福顺家里不停地看,直到吃晚饭的时候,福顺爷才说:都回家吃饭吧,吃完饭再回来,晚上八点就有电视剧看了。我们那时候不知道什么叫电视剧,但觉得那一定是个很好看的东西,应该像我们庙会上看过的大戏一样精彩。
吃过晚饭来不及放碗,飞一样地向福顺家跑,等到福顺家的时候,院子里已经站满了人,比过年看秧歌还多,差不多全村的人都到了。福顺爷将电视机搬到屋檐下,大家挤在院子里,福顺爷在电视机前给大家讲解。通过福顺爷的讲解,大家才知道了什么是广告,什么是新闻联播,什么是天气预报,什么是电视剧。那晚的电视剧是《西游记》,很精彩,孙悟空的形象让人看着振奋,猪八戒的样子又让人哈哈大笑。《西游记》看起来很好,可惜已经演到十几集了。等重新看时,已经是几年后的事情,那时候已经有了彩电。
那段时间,只要一到晚上,福顺家里就挤满了人。天气好的时候,电视机摆在院子里看,天阴下雨了,就挪到屋子里。屋子里空间不够,站不下人,好多人脱掉鞋子站在土炕上。由于人太多,福顺家堂屋的大炕都被压塌了。
在福顺家看了两年后,村里又陆续添了几台电视机。看电视的人群终于被分散了,大家可以到处轮换着看,谁家的信号好,谁家里人少就去谁家。那时候我们看了很多电视剧,记得印象最深的有《篱笆女人和狗》《封神榜》《雪山飞狐》等等。
看电视是那时候村里最热闹的事情,大人小孩围聚在一起,看着、讲着、笑着,总觉得时间过的太快,还没看过瘾,电视剧就结束了,总是吊着人的胃口。那时候我就想:如果电视剧一晚上能演三集或者四集该有多好,没想到现在网上追剧,只要你有精力,一口气看完都可以。
那时候看电视最害怕刮风天。一刮风天线就要摆动,一摆动信号就不稳定了,图像一会儿有一会儿没有。那时就需要有个人去转动天线,还要有个人站在门口看着喊话。
转天线的人在外面边转边喊:好了没有?
门口的人回答:还没有。
再转再喊:好了没有?
好了,稳住。
就这样,在外面的人转转停停中,电视剧也结束了,转天线的人总会发一通牢骚:转了大半晚上,手都冻木了,一个啥也没看上。
还有就是停电,一停电就什么都没了。
大家挤在屋子里,照着煤油灯,一个个大眼瞪着小眼,坐在电视机前等电。
有人说:估计是乡农电所停电了,过一会就来了。
有人说:可能电线被风挂断了,今晚来不了。
有人反驳:别胡说,电线怎么能被风刮断,等着吧。
大家从吃完饭开始等,一直等到天黑。大家边看表边计算时间,到了新闻联播时间,大家相互安慰:新闻无所谓,看不看都可以,反正又不是国家干部。又过了一会,看时间到天气预报了,天气预报也不重要,天晴了上地,天下了休息,对农村人来说也不重要。可电视剧开了,人们就急了,大家像热锅上的蚂蚁,不停地扭动着屁股……直到电视剧的时间过去了,电还没来,大家的心也凉了。人们站起身子,心灰意冷地回家,回家的路上,少不了嚷嚷着乱骂一通,估计管农电的人耳朵会烧,会作噩梦。
又过了两年,村里一户有钱人家里买了一台彩色电视。
大家看有彩色电视了,开始喜新厌旧,纷纷挤到有彩电的人家里去看。有彩电的那户人家里很干净,平时很少有人进去。可现在有彩电了,大家都想看,总不能将大家拒之门外,只好勉强着笑脸招呼大家。可时间久了,终究还是受不了,开始给大家脸色。大人们顾脸面,看到人家不高兴,识趣地又回到黑白电视的人家里去。
黑白电视机的人家嘲讽:不是去看彩电了吗?怎么又回来了?
那些人只好笑笑。还能怎么样,都怪自己家里没钱,要有钱,自己买一台大彩电,躺在自家热炕上,想怎么看就怎么看。我相信,那段时间买大彩电一定是很多人的梦想。
大人们顾脸面,可我们不管那些,我们只想看彩色电视。我们守在那户有彩电的人家门口,就像一群讨要的小乞丐,眼巴巴地等着人家开门。人家知道我们在门口,就是不开,偶尔有他们家的邻居或者亲戚来敲门,门才会打开。那时候我们会不顾生死地往进拥,只要进去了,他们也不好意思将我们赶出来。
那一年我们在彩色电视机上看了《杨家将》《新白娘子传奇》,还看了我人生中第一部动画片——《小龙人》。那些精彩的剧情和彩色的画面至今还烙印在我的脑海里。
又过了两年,村里的彩电终于多了起来,看电视已经不在是大家的奢求。我们想去谁家看就去谁家看,似乎去谁家看电视就是给谁家里面子。
再后来家家都有了电视,还安装上了卫星接收机。我们把卫星接收机叫“电视锅”,刚开始“电视锅”很大,后来渐渐变小了。有了“电视锅”,电视信号稳定了,能收到的电视频道也由原先的两三个变成了三十几个,想看什么节目就有什么节目,想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看电视终于不再是困难了。
时代在发展的进程中变迁,我们在时代的浪潮中追梦。
时光荏苒,岁月流金,一切美好的回忆终将过去。到了现在,看电视早已不再是人们的追求,但它对我们这代人来说很重要,是我们生命历程中不可或缺的记忆,是这个伟大时代发展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铭记。
2019年9月29日于拾穗
作者简介
凌峰,甘肃天水人,八零后,文学爱好者。
《我、池塘和鱼的故事》
一、村子里的池塘
我们村子不大,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村子有差不多四百口子人。村子分为东队和西队两个生产队,全村几百号人都姓袁。从辈分渊源来说,大抵东队的爷们辈分要长一些,西队的辈分要低一些,所以小时候见了东队的人不是喊爷爷就是喊老爷爷。听老辈儿人讲,这大概是因为我们村子最初是关系不太近的两户袁姓的人家分别在这里安家,经年累月,代代繁衍,如今成为一个好几百人的村子。
村子里有四个大些的池塘(老家人叫“坑”),如今脑海里依然很清晰的记着它们的方位和儿时记忆里的摸样:村东头一个远房哥哥家的西侧院墙外有一个很深的池塘;村子外北面(我们叫“后头”)有一个大池塘;村中央三爷家房子东边有一个大池塘;村西头我们家院子后面西侧不远处有一个池塘。
村子东头的那个池塘我印象不深,因为我家住在村西头,很少去那边玩。只记得似乎很深。偶尔去那家远房哥哥家玩,也是因为他家有一个跟我岁数差不多大喊我叔叔的侄子。当然,这个侄子似乎从没喊过我叔叔,我们都是喊对方名字的。倒是他的爸爸和母亲见了我的爸爸和母亲都要喊叔和婶子的,而我见了他们就喊哥和嫂子。
村子北头的那个池塘在我们小的时候是全村人夏天最喜欢的去处。这个池塘很大,有的地方很深,据说还淹死过一个小孩,名字记不得了,大概发生在我们记事之前很久了。大人们怕我们小孩擅自下水游泳(我们叫“洗澡”),常常吓唬我们说里面有水鬼,会抓住人不放的。于是我和小伙伴们很少去这个池塘的东南角游泳,因为据说那就是当年淹死人的地方。即使偶尔胆子大些大家一块去游泳,也总是胆战心惊。假如有人突然大喊一嗓子“有水鬼”!,我们大伙儿便嚎叫着光着身子拼命地往外爬………
村子中央的那个池塘的位置很重要,算是村子的最初发源地吧,也是当年村里的最繁华地段。记得很小的时候,当时还是大集体生产队,这个池塘算是归到村里的东队。大概是在1970年代的最后几年或者1980年代的早几年,年年风调雨顺的,村子中央的这个大池塘便年年夏天都会由于全村的水从四面八方流过来而涨的满满的,而且从不干涸(前几年回去,池塘早已经干了)。有一年,东队的人集体在池塘里养了很多鱼。一到下雨天,池塘里的鱼儿就会浮出水面,有灰色的、有红色的、有白色的,大概还有黄色的,反正记得最清楚的就是五颜六色的鱼儿浮在水面上,煞是好看,引得不少村里人站在岸边惊讶地观赏鱼儿。如今,那色彩斑斓的梭子形的鱼儿还常常会在我的梦里游啊游……..
村中央的这个池塘北头有一家我喊爷爷的人家很早就开了个小卖部,所以平时都会有不少村里人聚在那里晒太阳,聊家常。有走街串巷耍猴的、江湖卖艺的、唱梆子戏说评书的、玩魔术的、放电影的甚至还有瞎子算命的等等,都会选在这个池塘的东侧那块平地上。说评书的会选在晚上;卖艺的会选在白天。中午时分,选个场子,咣咣咣卖艺的锣声一响,全村的男女老少便会从家里跑出来围了一圈看热闹。记得有一次村里来了个表演双人打架摔跤的,他套上一个假人的道具,立即便成为两个人抱在一起,呼咚呼咚的摔跤,似乎是表演刘邦与项羽在打架。那个时候小,我还不懂得谁是刘邦谁是项羽,也不懂为啥他们要打架。
还有一天来了一个说评书的中年人,据说他要求住在东队的保管室里,村里人管饭,有没有报酬我们小孩子就记不得了。到了晚上,那个说书人一只手拿着两块木板,另一只手拿一个鼓槌敲跟前的一面架子鼓,给人们讲评书。记得最清楚的一个故事叫《拉荆笆》,讲一对夫妻俩很不孝顺老母亲,不给饭吃。有一次,这个儿子用荆条编了一个大筐,把老娘放进去,骗老人说去赶集给她买好吃的,然后把她扔在了荒山野岭。回来后孙子问奶奶去哪儿了?儿子说奶奶在赶集的路上被狼吃了。孙子听了大哭,说你骗人!你肯定把奶奶扔到山里了。说完,孙子就把那个荆筐收起来放在房子里。夫妻二人很诧异,问为何。孙子哭着说,你们用这个荆筐把奶奶扔到山里了,等你们老了,我也要用这个篓筐把你们扔到山里去!夫妻二人听了以后很是后悔,于是急忙跑去山里把老娘背了回来,从此恭恭敬敬地孝顺老人。
村子西头的这个池塘我最熟悉,因为它就在我家房子后面西侧的不远处,从小在边上玩,上小学时每天吃过饭背着书包跟小伙伴们从这个池塘边经过去一里外那个叫刘庄的村子南头的小学读书。这个池塘不很大,但是也很深,水从没有满过,还常常干涸,老家人说这种池塘(坑)没有底,漏水。但是,很奇怪的是我读小学四、五年级的那两年这个池塘却没有干涸过,尽管水不是很多。于是便有了下面的故事。
二、池塘里的鱼
从小就喜欢鱼,倒不是吃鱼,而是喜欢钓鱼,也喜欢养鱼。
我钓鱼的目的不是吃鱼,是养鱼;钓鱼的方法也不是用鱼钩,是用透明的盛罐头的玻璃瓶子去池塘或者小河里钓鱼。之所以不用鱼钩钓鱼,是因为鱼钩会伤害小鱼,那样受伤的小鱼是养不活的,而用瓶子钓到的鱼儿基本上不容易死。
读小学四五年级时,我家房子后面西侧的那个池塘倒是没有干涸,但是里面开始时是没有鱼的,因为这个池塘从前是经常干涸的。我喜欢鱼,所以有一天突发奇想:从其他地方钓鱼,然后偷偷地把钓到的鱼在傍晚时分倒进这个池塘里,这样我就可以有自己的鱼塘了。
说干就干!于是我就常常自己骑自行车去七八里路外的姥姥家钓鱼。
姥姥家的东边院墙外有一个不大的池塘,姥爷和几个舅舅在里面养了不少鱼,我每次去姥姥家都会迫不及待地跑到东边院墙的小门外,站在池塘边出神地望着那个池塘,期待有大鱼浮出水面。总觉得树荫下的池塘底黑漆漆的,似乎很深很深,就猜想那里面肯定有很多很多的鱼儿。有时候赶在下雨天,我也会跑到池塘边,饶有兴趣地观察浮出水面的鱼儿,看它们自由自在地在水里游,偶尔我一动,它们便呼喇一声潜入深处不见了………
那时候个子矮,车子高,我就会像很多小孩子一样偏着身子把右腿穿过横梁踩着脚蹬子一上一下地蹬半圈骑自行车。每次周末的上午吃过早饭就去姥姥家,去的时候带上一个盛罐头的圆形玻璃瓶子。
到了姥姥家,我就跑到他们家东边院墙外面的池塘边钓鱼。方法是,用一根长长的细绳子一头拴在瓶口,盛半瓶水,往里面放几块馍馍,用手捏碎,馍馍浸了水被捏过以后就会沉到瓶底。然后把瓶子再盛满水扔进池塘深处,手里抓紧绳子另一头,蹲在池塘边,一动也不动,屏住呼吸,等待鱼儿钻进瓶子里吃馍馍。虽然看不见水底的瓶子里是否有鱼儿钻进去,但是我心里有把握会有鱼儿钻进去的。耐心地等一会儿,大概几分钟,等到我觉得大概有鱼儿钻进去了便迅速地收紧绳子把瓶子提出水面,这时候便会看到几条黑色的小鱼惊恐地在瓶子里乱窜,我便会飞快地跑回院子里把鱼儿倒出来放在盛满水的盆里,蹲在边上欣赏一会儿,然后再接着去池塘边钓鱼。就这样,待到下午太阳落山的时候我会钓到不少小鱼。
天快黑的时候回到了家里,我便赶紧把瓶子拿下来,趁着夜色悄悄地来到房子西边的那个池塘边,看看周围没有人,便急忙把鱼儿全部倒进池塘里。
就这样,日积月累,我不断地从外面钓鱼,然后趁着下雨天或者傍晚把钓到的鱼偷偷地倒进村西头的那个池塘里。每天上学和放学的路上我都会背着书包站在池塘边呆呆地望着水深处,希望能看见我放进去的那些鱼儿。终于有一天,上学的路上,我再次站在池塘边寻找我的鱼儿,突然看见水深处有鱼鳞在阳光下一闪一闪地,原来是一群鱼儿匆匆地游过,有大鱼也有小鱼,似乎有上百条!我激动地心里砰砰直跳,差点喊出声来!但是又怕有人发现池塘里有鱼,于是便忍住内心的激动兴奋地去上学了。
从此,我每天都会在上学的路上站在池塘边去寻找我的鱼儿………
五年级的那个夏天,要收麦子的时候,大概是六一儿童节前后,天气炎热,好久不下雨。一天放学后,我背着书包回家,离池塘还有差不多一百米的时候我就听见远处的池塘里人声鼎沸。
我心里一紧,预感到我的鱼儿可能出事了!便飞快地跑过去!等我跑到池塘边的时候,我看见池塘里挤满了人,很多大人们都在拿着箩筐之类的工具在池塘里兴奋地抓鱼!我顿时急得大哭起来!朝着池塘里和岸边的人们大喊说那是我养的鱼!我养的鱼!边上的一个堂哥嘻笑着反问道:“你怎么证明是你养的鱼啊?!这是公家的池塘,所以是大家的鱼!”
泪眼中只记得大人们兴高采烈地用不同的工具把大大小小的鱼抓回家去,好像有的大鱼都有几斤重!我记不得自己是怎样离开池塘的,是不是也回家拿盆子回来抓了几条?记不得了!从此以后,每次背着书包经过那个池塘,看着已经干涸的塘底,眼睛都会不听使唤地想掉泪。我想念我的鱼。
多年过去了,偶尔回老家,站在当年的那个池塘边,早已物是人非!池塘里种满了杨树,杨树长得很高!很高!早已干涸多年的池塘,如今看上去好小!好小!
2017年1月24日星期二
《教学改革的建议》
八十年代的今天,改革的风雷激荡着祖国的千山万水,无数的“弄潮儿”凭着自己的爱国热忱和超人的胆识,勇敢地走到了改革的最前列。我,作为一个生活在火热年代的中学生,对教育改革也有许多设想,愿意谈一谈。 首先,我认为在教改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否将白己的知识应用于实践,能否通过自学使自己跟上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能力最迫切的任务: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二是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训练。长期以来,学校对学生的考查仅仅局限于笔试,以分数断定学生学习的优劣。
笔试不仅受到空间、时间的限制,而且多数考题灵活性差。因此,一般情况下考不出学生的实际能力。一些学生靠死记硬背取得高分,还自认为学得不错,这样得到的知识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再者,学生动手能力差。这种情况,不仪在中学就是在大学也相当普遍。有的外国教授曾说过:中国的留学生勤奋、聪明,书面考试成绩常使别国学生羡慕不已,’但在动手应用知识方面确实存在着差距。这是应该引起我们足够重视的。相反,有些学生在学校并不是高才生,但他们重视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走出校门后就能初露锋芒,为社会做出较大的贡献。现任锦州市胶粘剂厂的副厂长郭绍荣就是例证。
他在学校时,并不是优等生,但他很爱动手搞实验。1 9 8 2年,他从沈阳化工学院毕业后分配到这个几一走上工作岗位,就有许多新课题摆翻L面前,他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勤奋自学,经过无数次实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就研制出几种优良的粘合剂,获得了上级部门颇发的科技奖,使负债二十万元的小厂扭亏为盈。郭绍荣的事迹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学生在学校的任务不只是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提高掌握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所以,现在学校只重视分数的弊端非改不可。改革的方法很多,如笔试时可增加一些理论联系实际的考题,平时增加一些口试、实验考试,使学生把书本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多提问题等等。
总之,在学校要形成这样一种风气:能力比分数重要。 其次,我认为教改的另一任务是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博” 与“精”的关系。美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把白己的成长道路总结为:“博一专一精”。我想,作为中学生应该博览群书,扩大知识而,开阔眼界。也只有这样,才能目光远大,触类旁通,将来才有希望腾飞。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呢?除了课本知识,对别的不闻不问。什么星球大战,航海探险,什么世界之最,机器人看病,电子游戏,历史故事等却知之甚少。在科技突飞猛进、信息爆炸的今天,孤陋寡闻是很难有所作为的。革命导师马克思不仅精通哲学护政治经济学、法律,而且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还发表过数学论文。同时,他还是位语言学家,能看懂欧洲许多国家不同文字的著作,并能用英、法文写作……如果马克思没有这么广博的知识,他是不可能对人类做出那么大的贡献的。 要使学生知识广博9老师就要弓i导学生博览群书,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当然这并不是说中学生可以脱离课本,而是说老师应指导学生以课本为中心去博览。 教改不只是学校的问题,它更要弓I起全社会的重视和关注,让我们牢记邓小平同志对我们的期望7“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改革中不断前进,争取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较大的贡献。 〔简评〕 同其他行业一样,教育也要改革。经济是墓础,教育是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 _目前,各行各业的改革形势喜人。作为一个中学生,能够关心国家的前途,置身于改革的行列之中,大胆地发表自己对教学改革的意见,这种顾大局、识大体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文章针对教学实际中的不足与问题,明确地提出了教学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处理好“博” 与“精”的关系等两个论断。作者不仅谈了“为什么”,即提出这个问题的必要性,而且进一步写了“怎么办”。即指也解决这个问题的具体方案。 全文结构紧凑,有理有据,语言朴实,所讲之理,所谈之法,令人信服,发人深思。
《我生活需要七色阳光》
八十年代的学生是聪明、活泼、开放的一代。我们向往着知识的宝库,但我们也向往活泼、自由的生活。然而老师,您却只知其一,不许其二,把我们通往“自由生活”的大道卡得死死的,只是让我们单调地、一味地追随着您的指挥棒学啊学…… 每当我们在乒乓球台前,篮球架下,足球场上尽情地玩耍时,“学究”般的您走了过来,迫使不情愿的我们放下了自己心爱的玩物。您振振有词地训斥道:“打球能打出个一百分吗?打球能让你们进重点高中的大门吗?”我们沉默了,望着不远处球场上那生龙活虎的场面,又望了望您的背影,极其遗憾地离开了……但我们心里在呐喊,在抗议……老师,我真想对您说啊! 每当我们在自习课上做完作业后,总爱激烈地争论着当今社会的重大间题,讨论着今后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时您便发出嘲讽而又轻蔑的一笑,继而严厉责备道:“无稽之谈,好好学习,闲事少管.”
随后便拂袖而去.然而,您可曾知道,您的命令阻塞了多少同学的外界信息,致使有些常拿一百分的同学—您的得意门生,连第24届奥运会中国所得金牌总数都弄不清楚.不少同学们变了,变得一无所知,变得老态龙钟。老师,我真想对您说…… 每当我们男女同学手拉着手唱歌跳舞或并肩赛跑时,“学究”般的您便投来鄙夷和责备的目光……于是,男女同学分开了,男女生之间形成了一道无形的墙,而且越堆越厚,见面时连招呼也不敢打,彼此间问个题,也得先“火力侦察”一番,才敢张口……其实,又何必呢,谁不知中学生男女之间的正常友谊是很必要的。男同学的聪明、大胆、开朗和女同学的刻苦、细致、温和,互相调和,不是很好的吗?您为什么总以为男女生在一起就是耽误学习呢?您太不懂得孩子的心了!难怪有同学称您为“老古董”。
老师啊,我真想对您说 暑假里,烈日炎炎,坐在教室里的我们如同树上的蝉一样在呻吟……您却说要打好基础,大练兵,为三年级做准备。同学们坐在闷热的教室里,受着火炉般的烘烤,汗珠泉涌般的渗出来,衣服都粘在身上。望着窗外那参天大树下悠闲自在的人们,望着河水里尽情翻腾的“小蛟龙”……羡慕啊,太羡慕啦,哪怕只享受那么一丁点儿!假若自己是一只小鸟,能自由自在地飞翔,无拘无束地,尽情地在蓝天大地之间遨游,那该多好啊l可是老师—您,您却让我们钻进那题海中:无休止地与成千上万的题目作斗争,还喋喋不休,苦口婆心地说:“多练兵,有好处,重点高中在望啊。”
然而,您哪里知道,整日古板地学啊学,正磨损着我们的学习兴趣,使我们感到厌倦。这样,能叩响重点高中的大门吗?生活本是七色阳光,它需要调节,而处于道德、智能、身体主要发展阶段的中学生,更需要七色阳光。老师,我们应当有我们的业余生活啊! 我们是八十年代的学生,我们天真、活泼、好说好动。我们不愿作笼中的小鸟,不原作温室的花朵.我们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新一代接班人,一瓣独艳的花朵不是好花,瓣瓣都艳的花朵才真正可爱,灿烂夺目! 八十年代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时期的重要阶段,它为 “德智、体、美、劳”增添了新的内容—八十年代的意识,八十年代的精神。祖国需要的是德才兼备的全面人才!好心的,敬爱的老师啊1我真想对您说……
《拥抱那美好的春天》
在八十年代的第一个春天,我这个在新中国肥沃的土地上度过了十八个春秋、经历了十一年寒窗的青年,走出了北京市外国语学校的大门,被分配到北京九十二中当了一名英语教师。因此,这八十年代的第一春,又是我开始新生活的第一春。
我是在粉碎“四人帮”之后的第一个春天进入外国语学校英语专业学习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三年的外校学习时间犹如湍急的流水,在我生活的长河中消失了。当我开始新的生活的时候,不由得想起许多往事……
记得我八、九岁的时候,常常模仿教师的样子,“庄严”地站在一些小朋友的面前,有声有色地给他们讲故事。他们听得越入神,我就讲得越起劲。
我说:“你们应该听我的。我是你们的老师,懂吗?”哎,真有些大言不惭。
妈妈在一旁不禁笑出声来。她疼爱地问道:“小丽,你喜欢傲老师吗?”
“喜欢极了,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当老师。”十年之后,我的愿望果然实现了。现在我教两个班,共有一百零四名学生。为了使这些学生在四十五分钟之内能够真正把知识学懂弄通,我虚心向其他老师请教,认真备课,常常忙到深夜。每天上午,连续上完两节课后,口干舌燥,嗓子疼痛。课后给学生们批改作业,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不离座位。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但我的心里却常常有一种甜蜜的滋味。侮当我站在讲台上,总会感觉到,学生们的眼睛就象一面而镜子,在察照着我的一言一行,提醒着我:“你是一名人民教师啊!”
我起劲地工作着。课余,还经常领着学生们做外语游戏,教他们读英语小诗、唱英语歌曲。短短的一个月时间,我和学生们之间的感情己经萌芽了。
课间,当我走进教室,同学们立刻围拢来。
“Good morning”!(“早晨好!”)
“Good morning teacher Yang!”(“早晨好,杨老师!”)
“老师,我们这节课还测验吗?”
“老师,上课时,您多让我回答几次问题好吗?”
听着这一连串的提问,我高兴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尤其是看到同学们在外语学习上的进步,我更是喜在心间。我想,这就是一个赢得了学生信任的教师才能体会到的幸福感。
一天,我的一个好朋友翻看了我用英语写的日记。她笑着说:“杨谨,你工作这样努力,等我哥哥从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以后,一定要他先来采访你的事迹。”虽说这有些过奖,但寄托了同学、战友对我的鼓舞和期望。
我是个初出茅庐的小先生,看上去还是个孩子。和学生们站在一起,很难分辨出我是老师。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那么同样,人生一世也在于春。我决心既当老师,又当学生,勤奋学习,努力工作,把青春奉献给党的教育事业。让自己的一生象蜡烛那样,从头到脚,一直发光发热。
我愿同各条战线的青年朋友共勉:让我们用充满青春活力的身躯,去拥抱那美好的春天吧!
《生活的时代》
提到中国八十年代出生者,你的脑海中会想到些什么?—跨世纪的接班人。这种说法只是平面的,不是立体的。“解铃还需系铃人”,对八十年代出生者做评判,还需八十年代生人自己。
1.偶像
任何一个时代出生者都有自己的精神偶像:五十年代出生的,心中只有毛泽东;出生在六十年代的人可能对“四人帮”印象深刻;七十年代出生的人呢,最多是谭咏麟、李谷一;而八十年代出生者,关注的更多的是“四大天王”、那英、王菲。可惜郭富城只是个舞男,齐秦进过牢房,那些“女星们”更是了得:未出道前卖身体,正当红时卖风骚,人老珠黄时卖排闻,还时不时的叫嚷“和xxx不得不说的故事”!要不是为了“精神文明”,或许就搬上银幕了,起个名字叫“旧龙门客栈”。
2.文化
八十年代出生者的文化观念用“俗”这个字来形容最贴切不过了。语文课上学了半天《红楼梦》,形容贾府只知道“哇唾”,白念了十年书!与此相对的是,更多人迷恋琼瑶。昨天知道赵薇的人还屈指可数,今天不知道她的人可称得上是“恐龙”了。原因只是一部《还珠格格》。看了她作品开头就能算到结尾,中间剧情必然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因果报应,像一个模子里套出来的。
3.思想
八十年代出生的人是嫩了点。小小年纪,只知道把人家的垃圾当饰物戴在头上,把国外的洗澡水当香水浇在身上,把五、六十年代的老皇历和指挥棒扛在肩上;脚上穿着早冰鞋还只能在自家院子里溜,放个风筝还被父母拽着线;刚吃了几粒摇头丸就急着拿针管;上个初中还要去澳大利亚;还有嫌家里父母给的太少而离家出走,结果躲了一天又回来了!国内嘛,最近出了几个“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哄动一时,有什么了不起的吗?咱八十年代生人年纪轻轻就“偷尝禁果”,谁更“狂”!
这就是我们——八十年代出生的中国人,生活在一个可以没有文学,但不能没有思想,可以没有艺术,但不能没有个性的时代!
《八十年代的孩子们》
八十年代的孩子们,比起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孩子们来,有很大的不同。六十年代直到中期的小学生,多半是在和平胜利的环境里长大的,接触的生活面狄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到了“文化大革命”,孩子们也在这场大灾难中生活了,有的父母都进了“牛栩”,孩子们必须学会独立生活。尤其是“四人帮”搞的那套法西斯手段,对小孩子也不轻易放过,比如,要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写儿歌批林批孔,遇得孩子们搞弄虚作假,只好由家长业余代笔,真叫人哭不得笑不得。八十年代,祖国的创伤得到治疗,孩子们的精神面貌也充消活跃、向上的气氛。就幸师生关系来说吧,“四人帮”挑动小学生造老师的反,老师全是“臭老九”,不被打倒,已经是够幸运的了。可是选在这个集子里的文章所表现的师生关系,却是如此融洽,亲密无间,这个变化多大啊!
八十年代的孩子们,确实有他们的时代特点,他们善于思考,勇于探索。他们看得出父兄心头上的伤痕,甚至在自己的心头上就有伤痕。但现实生活告诉他们要经常问个为什么,也懂得了对比。他们跟大人一样,对眼前的生话,是充满信心,非常乐观的。在这个集子里,几乎每篇文章都能说明这一点。
有人说,现在的孩子懂本多了,我同意这看法。其实,也就是他们接触的生活面开阔了,他们写老师,也写到老师和社会关系,写家乡,也写到家乡的建设,写农村面貌有了飞跃的变化,写家长专心搞科研。我们有了这样的下一代,是值得我们高兴的。不过,我们应该多考虑一下,他们的精神生活,还是不够丰富多采的,特别在农村里,买书不怎么容易,看电影也还有困难,广播电台最好挑个合适的时问,给孩子们安排些好节目。我们要多为他们提供方便的条件,让我们的下一代得到更多的知识,扩大眼界。
这些文章有个共同点,就是结构紧凑,语言生动,思想朴实,感情真切。《安天线》这一篇,全文只有六百多字,却把农村杜员生活的变化写得活灵活现,多么生动有趣啊。这样的文章,在这集子里还有很多。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办这次征文很有意义,建议今后每年或两年办一次,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对开创一代文风,将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