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传统文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18 23:24:08
《读《孔融让梨》有感》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是一个具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中华自古以来都传承着礼让的传统美德,在暑假里,我读了《孔融让梨》这个故事。让我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在古代的小孩都懂得礼让,我们现在新时代的小学生更加要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孔融让梨的故事主要讲的是——在古时候,有一个小孩,名字叫做孔融,在他四岁的那年,有一天,他家里来了客人,并带来了一大堆梨。客人让孔融把梨分给大家吃,孔融在爸爸的同意后,就起来给大家分梨。他先拿了个最大的梨给客人;然后挑了两个大的给父母;再把大的一个一个分给了哥哥们;最后,他才在一大堆梨中拿了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客人问小孔融为什么拿一个最小的给自己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最小,当然应该吃最小的。客人听了孔融的回答连连夸奖他。
对比我们现代社会的小孩,特别是独生子女,家里的大人都围着转,长辈有好吃的、好玩的都会毫不犹豫给小孩,无比地溺爱,生怕自己的小孩受一点点委屈。
在我还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对我呵护有加,千依百顺,有好吃的、好穿的都是第一时间想到我,我也心安理得的享受父母给的爱,但是我从来也没有想过要回报,也从来没有想过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直到我进了幼儿园、然后又进了小学,在老师的教导下,在与同学的相处中,我慢慢的懂得了,礼让是人与人相处必不可少的一种美德,懂得礼让才能和同伴和睦相处,才能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我成长中,我也慢慢地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对我的付出,在假期里,我尽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拖地板、洗碗、擦桌子等,给爸爸妈妈下班以后多得一些时间休息。我的表现让父母得到欣慰。
我们要向古人学习,与人相处要懂得礼让,不要你争我夺,不怕吃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才会和睦,才能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礼让!
柳州市白云小学
2013(3)班
吴启慧
10岁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450字》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古老文明的国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精彩丰富.
看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你就会知道,中国是多么的富有!资源是多么的辽阔!
我们悠久的节日,春节,大年三十,家家饺子香,大年初一压岁钱,正月十五闹元宵,展花灯.还有国画、皮影、剪纸、门神、对联、蜡像、中国结、中国民族艺术戏剧、变脸、中国瓷器等等…等等…
我最喜欢不过得就是民间艺术------剪纸.
剪纸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魂宝,是民间艺术的一朵兰花,看了让人惊叹!羡慕!深声称赞!
剪纸的内容包含着浓浓的情意、和祥的生活、快乐乐的气息.虫鸟鱼兽、花草树木、山川河流、人物形象、文字图案,等.这些都是人们熟悉而又喜爱的.
瞧!这幅剪纸作品多美呀!一只小松鼠,拖着一条长长的,毛茸茸的大尾巴,爬在松树枝上吃松果,它的眼睛还四处滴溜溜地张望,害怕被什么发现呢!另一只抱着松果在树洞前,抬头张望着上面的那只松鼠,等待着什么?那活姿活现,让人目不转睛。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真像活的一样.连外国人也连连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的0K!OK!.十二生肖的邮票,飞到了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见识到了中国的剪纸文化,是多么精彩.都被收集到吉尼斯世界大全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正在世界各地逐步发扬光大!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和智慧的展示,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艺术的结晶……
千姿百态的剪纸花样,现在已经成了人们,每逢喜事临门、过年、过节、都要剪一些"喜''、"寿''、"福''等贴在家里、门上、窗户上来表示喜庆、庆贺。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宝藏库里, 有我吸取学不完的知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掌握,更加健康、快乐成长!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作文500字》
中国传统文化----剪纸
咱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传统文化——剪纸。
剪纸是我国民间文化艺术瑰宝之一,一把剪刀和几张纸,能做什么?经过灵巧的双手,他可以变成形象生动,风格迥异的精美图案噢!剪纸的种类很多,比如:窗花、喜花、礼花、鞋花、剪汉字、剪纸图画等等。
剪纸艺人剪的十二生肖也是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就连外国人也啧啧称奇,竖起大拇指一个劲称赞。十二生肖同时还被印成邮票飞到世界各地,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中国博大精深的剪纸文化。
我和妈妈一起做了剪纸,剪汉字。拿出一张纸彩纸,在纸上写上汉字,然后再剪下来,这就是我们做的剪纸,妈妈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剪成好看的花,也叫剪纸,非常漂亮,不信,你也来试试,包你剪出来的也一定很漂亮,因为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
太精美了!它体现了民间艺人的心灵手巧,它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展示,是民间传统文化的结晶,我也好想像民间艺人一样剪出一幅精美绝伦的剪纸作品,送给外国小朋友,让他们了解中国的剪纸艺术,让剪纸成为中外交流的桥梁!
《社会主义新型家庭》
自古以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莫定了我们民族特有的道德伦理基础。如果剔除其保守、腐朽乃至落后的封建思想意识的糟粕部分,作为精华部分的思想,就是在今天,对于我们社会的发展、民族的萦荣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具体到家庭伦理道德来讲,在许多家庭中,至今仍在遵循着一种传统的父母、子女、兄弟、夫妻之间的道德关系的普遍规律。这其中的合理部分,是有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的,也是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的。所以,对于这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的精华部分,今天我们仍然是需要批判地予以继承的。
在我们的节目中,听众朋友可以接触到大量的五花八门的家庭问题,而解决这些间题的办法,说到底,还是“个道德范畴的问题。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家庭问题的产生,总是基于某些人的道德行为的出格。因为在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思想上,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传统道德伦理观念,这些观念形成了人们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一旦有人违背,必然要引起人际间的不适应和不协调,这就是我们家庭矛盾的根源。
当然,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传统的道德观念毕竟还是有一些糟粕的,所以,完全以现有的传统道德观念去理解问题、处理问题,也是不符合我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比如,在包办婚姻问题上,传统的道德观念就是一种封建的糟粕。尽管它至今仍然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变相地盛行着。
从积极的意义上分析,传统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还是有许多值得发扬光大的。比如,在父子关系上,传统的观念要求是父慈子孝,这种深深植根于中国普通老百姓意识中的父子亲情关系,至今仍令西方的伦理学家称羡不已。特别是这孝的问题。在西方发达国家,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说是资本主义社会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地狱。”这就说明,在他们那里,老人的赡养问题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社会问题,而我们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养老敬老的传统道德意识,从根本上讲,符合人类种族繁衍的需要,也符合人的生命历程的自然规律的要求,当然就显现出它的科学性和进步性。
而在夫妻关系问题上,我们的传统观念上也有着许多可以借鉴的东西。尽管传统的道德意识存在着歧视压迫妇女的糟粕,但是,在夫妻关系的确立上,传统的道德意识还是强调夫妻和睦的观点的。比如孔子就这样说到:“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在这句话里,孔子首次提出了“夫妇和”这一家庭伦理命题,并把 “夫妇和”作为家庭兴旺发达的条件。至于怎样处理好夫妻关系,孔子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首先需要丈夫对妻子的尊重。他说,妻子是占有主要地位的亲人,难道能不敬她吗?对妻子“不爱就是不亲,不亲就是不正”。而妻子对丈夫,同样也需要尊重,但并不要求绝对地去服从,妻子对丈夫的意见要有辨别,分清是非,合“礼”的就听,否则“非礼无听”。
应该注意到,这夫妻相互尊重的理论,在今天仍然有其积极意义,也是我们处理夫妻关系的一个基本准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孔子能够提出这种处理夫妻关系的准则,也实为难得。尽管这与他本人所倡导的封建宗法家庭的夫权主义是相悖的。
所以,田园认为,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是不能全面予以否定的。我们应该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对其中保守、腐朽乃至反动的东西,要坚决摈弃;对其中积极、合理和进步的因素,则要批判地继承,并将其充实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体系中,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家庭伦理体系的一部分。如果收音机前的朋友在家庭生活中,都能够有意识、有辨别地去这样做,那么,田园想,我们一定能够把家庭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