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误区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3 00:40:01
《你的误区读后感》
关于你的误区读后感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关于你的误区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1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因为我知道虽然身处法制社会,但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之外,还存在着暗规则和潜规则。在我们这些尚未踏入社会的学生眼里,潜规则多代表不公平,是一种自己无能为力却不是不好的存在。但是就是这种潜规则游戏,毕竟不是理想国。可是有一点毋庸置疑,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享受过潜规则的惠处。通过品读这本《你的误区》,我对公平和潜规则有了重新清晰的认识。
作者在书中写到"倘若世界富有如此的组织性,以至于一切都公平,没有任何生物能够生存一天。乌鸦禁止吃蠕虫,每个人的利益都不得不照顾到。"这是我们正视公平的第一步。我们所接受的教育是给我们公平的希望,让我们能看到公平的一面。我们强调公正,我们强调平等,我们强调民主,但是一代又一代人是否真的感受到了所谓的完全公平呢?公正不存在,我从未存在,也永远不会存在。我们以教育为例,相信有无数人相信知识能够改变命运,古有科举考试,现有中考、高考、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从古至今权势的力量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改变一场考试的结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说考试已经是最高效地排除不公正的考验和方法。好,那我们就换一种思路。同样是接受教育,接受参加考试。同样只是凭借自己的力量,广大农村孩子,受希望工程救助的孩子,生长在偏远山区的孩子拿什么跟北上广等大城市含着金钥匙的孩子们比拼呢?贫苦家庭的孩子只有干不完的农活,有弟弟妹妹照顾,相对上大学而言,对他们和对他们的家庭而言最重要的是生计。他们的理想通常会被现实所打破。而城市里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呢?一个孩子背后有父母,有爷爷奶奶,有姥姥姥爷,没有人舍不得让他们受一点点苦。对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许很难想象到九年义务教育对很多人而言是一件梦寐以求的事情。那么,这样所谓能改变命运的考试,公平了吗?同样,我记得有个老师在课堂上说,在他年轻的时候,高等教育并未完全普及,可远的学校少之又少。毕业后的去向是听从国家的安排,国家把你分配到哪去就到哪去,现在我们在选择大学时的确有很多选择,但是增加的是同辈的竞争。毕业后一份工作有几百人、几千人或是更多的人在和你竞争。到底哪种算是公平呢?公平其实从未存在。
公正只是一种神话似的理念存在,世界以及其中的人们每天都不公平地存在着。你能选择快乐或不快乐,但这和你所意识的公平截然无关。我们在竞争中失去机会,责怪水平相当或者根本不如自己的对手利用了潜规则才能取胜。我们愤怒,我们不满,可是,自我挫折的行为并非对公平的渴望,而非事事公平,缺乏公正的现实导致的结婚,非公正是一种常态,潜规则更是一种常态。
我们的认识中存在种种误区,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以热情饱满的态度与人交流,我们一定会活得更加精彩!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2
感觉看书的时间越来越少,一本《你的误区》足足花了我两个月的时间。曾一度说过一月两本书的,现在看来实现起来难度比较大。床头摆了好多书,每每入睡前翻几页后带着思考入睡,有时能想出个所以然,但往往最多的是在梦中思考,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
《你的误区》这本书描述了很多人类所特有的心理,如高兴、悲伤、愤怒等。深入浅出的剖析,让人时时产生共鸣。书中也提到了很多解决的办法,但是最终得到的结论就是:积极的生活态度、强大的内心修炼。单单这两点就足以抵抗外界带来的一切困扰。
喜欢书中描述的一类人,这些人热爱生活,从来不自怨自艾、悲天悯人,有着超强的适应能力,热衷于一切美好的事物……他们将生活的主动权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抱着积极的态度,欣赏着这缤纷的世界,感受着上天赐给我们的礼物。就像弗兰克林说过"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书中描写的这些人,不就是很好的写照吗?
有些人常常烦恼、抱怨……其实还是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能力不足的表现。这点从我自身来讲,也时常出现过类似的情况。举个小小的例子来说,领导给你安排一项任务,看似和你职责无关紧要,而正好自己的能力去做这份工作比较吃力,这时候,烦恼和抱怨就开始了,一段时间的烦恼和抱怨就会让人产生抵触心理,继而消极的情绪开始扩张,最后很糟糕的完成了任务。但如果我们换个角度,把这些抱怨烦恼的时间,用来学习、提高自己,就会得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你的误区》确实说的很有道理,很多时候人类烦恼的事情都源自于自己,源自于你想要得到别人的称赞、想要得到别人的敬仰、害怕别人对自己的否定……看看我们烦恼的根源,都是内心在害怕得不到别人的认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因为害怕别人对我们产生不好的感觉,所以连说"NO"的勇气都没有,每次别人有事相求,不管能不能干,总是一股脑儿的把事情接下来,然后加班加点,舍去休息时间去做,到头来什么事情都没有做好,自己也累得一点精神也没有。这样恶性循环,估计人会崩溃,我想那些被称之为"便利贴"女孩们也有这种感觉吧。
之前的我,也有过类似的情况,不过庆幸的是,这种现象已经解决了。现在的我,每天都非常开心,工作效率也很高。在"今日事,今日毕,明日事,提早做"的原则下,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生活如此美好,又是如此的短暂,让我们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吧……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3
美国高级精神病理学家戴埃博士所著的《你的误区》,依据心理询诊实践和理论积累的第一手资料,在选择生活的态度和方法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角度。戴埃把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暴露的各种性格(如自暴自弃、崇拜、依赖)与情绪(如悔恨、忧虑、抱怨)进行逐条分析,找出了他们共同的基础——虚度人生的惰性,进而提出了根除个性癖病的疗法,他将那些不健康的"自我挫败情感和行为"归结为束缚人生、导致失误的区域,提出了心理上的"误区"概念。比如由自我摒弃心理产生的消极自卑、寻求赞许、悔恨内疚;因惧怕未知而导致的自我限制误区;回避新事物、僵化偏见、害怕失败、"尽善尽美"心理,这些误区,几乎人人都有,它制造了一个个封闭的自我,阻遏人们投身丰富多彩的生活。但是,戴埃博士认为:人们的"精神健康是一种自然状态",所以摆脱误区,走向生活"是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关键是你敢于正视生活,对自己的情感和现状"负起责任",这样,就可以实现你所作出的任何选择。"而这种选择从目标转化为事实的重要步骤,就是"从现在做起"。上述两个中心主题向读者昭示了"活着,就要生活"的要旨。
戴埃竭力倡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宰命运,发展自我,冲破习俗,探索未知,它们从总体上论证了一个问题,你要参与社会工作与生活,就必须从封闭的自我走向开放的自我,建立和强化主体意识,完整地说,这种主体意识包含了两方面的内容:在整体上,坚信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对个体而言,这种动力的标志是个人品质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发展和兑现。现代人日臻完美的个性,是由独立、独思、独创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信、自强的性格特征铸成的,它既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原动力、又是自我价值的一部分。怎样才能塑造这种健全的个性呢?戴埃指出:一个普通人要主宰自己的命运,"首先要培养一种新的思维方式"。第一,以发展自我为动力,永远谋求自强。生命的唯一标志是生长、发展,这一标准也同样适用于人的精神世界。人的生活动力不能仅限于"弥补不足的被动需要",而应当是"渴望发展的迫切愿望,因为无论是弥补遗憾的过去还是满足平庸的现在,都难以驱逐"生活失落感",只有选择发展,你才能完全"支配现时生活的每一时刻",这种支配力就是主宰命运的神奇力量。
达尔文曾经在生物进化范畴论述这种支配力的不寻常意义。他说,生物个体遇到灾变时,可以有两种反应。一种,被灾难吓到,使本来具有的应变能力也不能动用,从而处于病态的瘫痪。另一种,被大祸所激愤,动用全部主观支配力量,使之处于极端亢奋状态来应付灾变。例如:兔子突然发现狼向自己扑来时,可以吓昏在地,被吞吃掉;也可以拼命地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和耐力逃跑了。前者在生存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被自然淘汰了;后者,逐步改造自己,使之具备更强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从而得到发展。
戴埃博士提出思维方式的第二特点——无须追逐别人的赞许,保持充分自信。赞许本身无损于精神健康,但当"寻求赞许"的希望变为一种心理需要。并被定作行为追逐目标时,它变沦为了误区。这条分界线的两边,是思维迥异的两种人。误区内的属于"外界控制型",这种思维"着眼于他人",惯于用外在因素解释自己的生活和情感结果。左右自己的行为标准,它总是奢望"依赖别人提高‘自我价值’",或是"强求别人的言行符合"自己的旨意,把自我价值的实现捆系在别人赏赐的赞许上,一旦外界停止施舍赞许,便觉得自己一文不值了。结论是:"越是需要得到恭维,就越有可能受到别人的支配,"他永远不可能去开创自己的生活,只能依赖外界金钱、家产等物质,去工作或谋取生存。
与"外界控制型"相对的,是"内在控制型"思维。它充分相信人的内在力量,始终追求"内心安全感";相信自己能够在不具备外在条件下,也会处理好任何事情。这些人的"自我价值来自内心世界",认为它是"幸福和自制力的顾问",具有固定的常值,"不论你迄今为止成就如何","你都有一定价值。任何外部成就和他人评价都不等于自我价值,任何局部的成败也不等于自我价值的高低。关键是看你能否运用人格力量不断塑造"新我"形象。这种明确的价值观使他们把外界财产、地位、名誉,仅视为"生活中令人愉快、但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而将精力倾注于积极的生活和充实的内心。"
那么,怎样衡量你的生活充实与否呢?戴埃博士在"探索未来"中提出一个问题:你只要计算一下已经走过的岁月,然后向自己发问:"你是真正生活了一万多天,还是仅仅生活了一天,重复了一万余次?"倘若你意识到消逝的生活中,刻板的"重复"多于"真正生活"的天数,你就必须冲旧框框的束缚,从眼前的哪个时刻开始,重新设计和安排每一个"今天",你就应该下决心走出你的误区,挣脱依赖他人的惰性心理,按照自己的愿望编织自己的生活。
《你的误区》自1976年在美国问世时,一下子就轰动了西方心理学界。自1977年至今的二十多年间,这本有关普通人的心理、性格的书,各类不同的出版社已经连续多次再版重印,成为破纪录的畅销书。当然,书中的某些例证和观点未必正确,对价值观的阐述也不尽完善。但是,戴埃博士对人生问题的心理分析,以及用第二人称坦率友好的对知心朋友般的"促膝相谈",对启迪读者的睿智,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你的误区读后感 篇4
美国心理学家韦恩·戴尔所着的《你的误区》是美国亚马逊的高评畅销书。开篇是一个小故事:演讲者想要向一群酗酒者证明酒精的危害。他拿出两杯装有清澈液体的杯子,一杯是清水、一杯是纯酒。他把一只小虫放入清水杯,小虫游来游去;再把小虫放入纯酒杯,小虫在众目睽睽下死了。演讲者问酗酒者对这件事的看法,酗酒者回应说:“我觉得它的意思是,如果你喝了酒,体内就绝不会有小虫。”作者认为每个人都有“小虫”,就是基于你的价值观、看法、偏见和个人史,你只会听到和感受到你想接收的信息。这本书就是教人摒弃“小虫”的。
首先是自我价值感。自我价值不能由别人来认定:你是有价值的,因为你认定自己有价值。靠别人来认定的价值是别人的价值。自卑曾一度很困扰我,直到现在我还在努力训练自己增强自信。而且自我价值感过低是没办法正常地爱别人的。首先要爱自己,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而且美好的。一旦认定自己很好,就不必借助要求别人的行为符合你的意思,来加强自我价值。这个误区在很多家庭教育中都存在,很多缺乏自我价值感的父母要求孩子努力上进只是为了弥补自己当年的某些遗憾。
其次是不需要他人的认可。个人根据自己的良知和所处文化的适用法律决定自己的行为,而不是由他人命令指示应该如何做。你所做的每一件事绝不可能得到每个人的认可,但如果你自认为有价值,即使没有得到认可,也不会感到沮丧。别人的不认可只是人生的自然结果。——这点我是认同的。
但作者看来这是教育失败的产物,学生被训练成为为达到所定标准而做事,从而害怕自行思考,照别人的期望去做容易得多,也安全得多。——这点我并不认同。学校只解决基础只是体系构建的问题,其它的事,学校不交,也没义务教。把一切归因于教育体系就如同一个成年人把一切归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一样。
叔本华说:人幸福的本质,在于自己的“体格”。体格包括健康、人格、能力、亲人。人最大的悲哀是不在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幸福,而在“别人看待他是什么”中寻找幸福。共勉。
【关于你的误区读后感】
《走出生命的误区作文》
走出生命的误区作文
前几天有一位多年不见的高中同学忽然打来电话,说他在一所中学任校长,我们谈得很投机,话语之间,便谈起了中学时一起玩耍的几位同学。当我问到一位叫王殿文的同学时,他很悲伤地告诉我,说那位同学在村里一次采石放炮时,不幸被炮炸死了。而且死得很惨,只捡到一些碎的骨头。
我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后,心里难受了好几天。联想起这两年身边陆续去世的我的大兄哥和岳父。心里更增加了不少悲伤。
生老病死乃是人的自然规律,随着自己年龄的不断增长,身边的亲人、朋友会开始陆续谢世。这一切将不再是听说中的'消息,而会无情甚至是残酷地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们面临、感受甚至体验这种生离死别的悲伤和痛苦。
这种体验会改变我们曾经有过的美好憧憬和向往。面对现实,我们会叹息我们已经老了。死亡这个不祥的词汇再也不是传说或故事中的一个噩耗。它已经鲜活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意识之中。让我们恐惧、畏怯。也让我们开始懂得“贪财、怕死、不瞌睡”的真正含义。
这就是生存和生命之间无法分离的纠葛。当我们耗尽心血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环境,取得了事业上、人生中最辉煌的成就时,生命却开始疲惫不堪地远离我们的欢乐。让身体的疾病、死亡的幽魂在思维中漂移。
当然,死亡离我们也许很远,但死亡的消息却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恐慌。这种恐慌的情绪对我们的健康是毫无益处的。但我们已经无法摆脱这一切,就像我们的年龄已经无法回到年轻的岁月。这种纠缠是潜在的、下意识的,我们无法用药物或更高的功力、技巧将其驱逐。因为我们的确一天天在走向衰老,而这种消息已经转换成一种先验记忆,以数据的方式牢牢刻在我们生命的硬盘上了。我们无法丢弃这些数据,除非我们丧失了一切,包括思维和记忆。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不打开这个程序,这个程序对于我们来说只是一种病毒。一种在人情绪低落、身体虚弱时开始发作的病毒。我们对付它的唯一办法就是走出这个误区,设一道防火墙,让这种病毒丧失运行的条件。事实上,这种病毒的发作机会和能力非常有限。只要我们经常打开一些积极向上、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程序,这种病毒就不会进入内存,也就不会影响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了。
这样很快乐地想,死亡消息给我带来的阴影便离开我很远。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我们最终都将走入死亡的领地,消失在黑暗之中,以另外一种物质的方式重新回到宇宙,回到物质不灭的世界。
死亡,只是对思维的放弃。失去了思维,也许我们会存在得更加平静和安宁。我想,我的那位同学也许已经化作一捧泥土、一束鲜花,或是一棵摇曳的小草。他的消亡只是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并没有离开这个物质世界。
【走出生命的误区作文】
《如何防止落入圆滑世故的误区》
刚刚步入社会的青年朋友总觉得待人处世难,时时处处总是感觉自己幼稚,大家都渴望自己早日成熟起来。
仔细观察一下,我们便会发现,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由幼稚而成熟,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一棵稚嫩的小白杨,成长为参天大树,大约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漫长的生长过程中,它斋要经受无数的风风雨雨 和严寒酷暑。岁月的磨砺,在它的树干上留下了斑斑印痕。一个人的一生,由幼稚而成熟,同样也是这样一个过程。
一般来说,人的成熟主要是指思想、情感以及处世经验等方面发展到较完善的程度。人的成熟与否,并没有严格的标准,我们评论一个人是否成熟,也就是大概地看看他对于事业、理想、生活、爱情以及为人处世的态度。人的成熟程度,受人的社会实践的制约,一般来说,是与人的生理年龄成正比发展的。当然,也有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有这样一种人,他们似乎完全看透了社会,看透了人生。于是,生活中他们总是摆出一副逢场作戏、玩世不恭的样子,对任何人任何事似乎都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像这种人,貌似非常成熟,其本质却是非常懦弱狠琐的。面对轰轰烈烈的时代大潮,他们只能是一个蜷缩在一旁的看客。
一个真正的成熟者,他必定是一个对世事“有研究、能思索、有决断,而且有毅力”的人。他们对于人生,对于前途和生活总是充满着信心,充满着激情以及强烈的责任感。我们有无数的青年朋友,无论他们现在是在学习还是在务工、务农,大家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面对这浩瀚的社会海洋,尽管他们有时还嫌稚嫩,但是,只要有对生活、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火热的激情,这就远远胜过那些玩世不恭的沉沦者。
有的人因为在事业、理想、生活以及爱情等方面遭受到打击和挫折,便冷眼看世界,觉得人生残酷,由此而悲观厌世;有的青年朋友,由于对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一旦被人欺骗,便由轻信一切变为不信一切,这些实际上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一位青年朋友在给田园的来信中谈到,自己因为轻信,在做生意时,被人坑骗,最后背了一身债。从此,他发誓再也不相信任何人。实际上,这种以偏概全,把个别当一般,以局部代替全局的做法,往往会使人走向狭隘的极端。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一段话,大意是人即使是第一次受骗了,第二次也有被骗的可能,但您仍得生活。您不能因为被人偷过一次,就去疑心世界上的人全是小偷。
所以,我们要学会全面看问题,要注意培养自己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有的朋友看人总是“一刀切”,朋友之间要好的时候,对方各个方面都好得不能再好了;一旦发生了矛盾,对方又坏得不能再坏了。如果有一天,他们真正认识到“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的道理,知道对人只可“略小节而取其大”时,那就算是真正成熟了。
另外,人的成熟还需要与庸俗的圆滑世故分开。在那种见风使舵、八面玲珑的人身上,总是表现着一种庸俗的市侩习气。对于今天的青年朋友来讲,要学会待人真诚,反对虚情假意。待人处世应该讲究个实事求是,这样才能防止落入圆滑世故的误区。
《走出情感误区》
经过人类文明的漫长发展,人类的原始性本能已经升华为一种美好的情感,这就是人类两性间的爱情。在一切文明的社会,爱情是一个引导人类向上的强大力量,它激发了人们的良知和美感,有效地控制了人的原始欲望,使人们在情感道德领域,进入一种美好、忘我、崇高的境界。但是,由于人的内心蛰伏着各种原始的非理性的本能,一旦失去道德控制,表现在感情领域,便会使人进入一种感情的误区。最近我们接到几位听众的来信,信中就叙述了他们在这感情的误区中苦苦挣扎的痛苦,并请求田园帮助他们早日解脱出来,以恢复正常的感情生活。今天,我们就准备谈谈这个问题。
现在有少数人还有这样一种看法,以为所谓现代性道德便是随便、放纵、听凭人的本能行动。这其实是一种无知的曲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本能和人的意识的非理性成分,对人的行为是有着一定的支配作用的,但是,作为一个正常的人,是应该有能力和意志去控制自己的本能的。这种控制,靠的就是内心的一种警戒力量,这就是人的道德原则。而那些人进入感情误区,往往就是因为自我控制能力薄弱和道德观念淡薄。
客观地讲,除去那些纯粹道德败坏的情况,许多进入感情误区的人,他们自身也是非常痛苦的。他们在痛苦地尝受感情的折磨的同时,也在经受着自我道德意识的谴责。肥城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在给田园的来信中这样谈到她的痛苦:我和丈夫之间没有感情,虽然他是一个好人,但是我们之间就是缺少点什么。我们的婚姻是包办的,记得领结婚证的时候,我还大哭了一场。后来,我控制不住自己,当了一个可恨的第三者。现在,我受着良心的痛苦折磨,从感情上讲,我一天不见自己所爱的人,就难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但是,我心里又非常明白,这是非常不道德的行为。我已经被折磨得实在无法生活下去。死亡对人来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的感情,与其受这种感情的折磨,还真不如死了好受。我不断地发誓要结束这段不道德的情缘,但是,爱上一个人不容易,想忘掉一个人就更难。田园大姐,不知您有没有灵丹妙药,帮我解脱出来,解脱这感情的折磨,不再受道德和良心的谴责。菏泽的一位未婚的姑娘也来信谈到了类似的问题,这位姑娘在自己的感情实在无法控制的情况下,想尽了办法,但终归还是解脱不了。现在她内心一直为一种犯罪感所笼罩,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
还有一位姑娘,竟然与自己的姑父相爱了,当然也是非常痛苦。尽管荒唐,但是,当事人就是难以回头,感情上解脱不了。
由以上事例,我们可以看出.人一旦进入感情的误区,往往是难以自拔的.对于这几位朋友,我们不能说他们的良知已完全泯灭,他们还是在极力地寻求从感情的误区中解脱出来。但是,正如我们在开篇时谈到的。人要控制自己的一些非理性的本能行为,需要的是勇气和毅力。这几位朋友为什么不能从感情的误区解脱出来?从主观上讲,是个人的精神毅力、道德意志不坚定,抵挡不住诱惑;客观上是不能或没有条件摆脱外来诱惑的根源。从伦理学上讲,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了道德的追求,就会变得空虚、贫乏,形成分裂的人格。他的生活也将变得缺乏秩序,一片混乱,精神上也难以享受到正常乐趣和温暖。实际上这几位朋友还没有到完全失去道德追求的地步,他们的个人精神生活就已经陷入紊乱的状态。如果任其发展,后果当然是不堪设想。这几位朋友都是在一定感情误导下,进发出一种偏激形态的情感。如果他们真正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主动地有意识地去控制自己的非理性行为,经过一段痛苦的磨练,还是能够解脱出来的。
一般来说,解脱这种感情,最好的最彻底的办法是从心理上对自己的错误感情产生一种厌恶感,并且逐渐地将这种厌恶感移至对方身上。异性的相爱是以性本能作为纽带的,如果从心理上对这种不道德的性关系甚至于对对方的形体和身影都产生厌恶的感觉,那么,很快便会疏离对方,逐渐抚平自己心灵的创伤。
当然,热恋中的人是比较难以做到这一点的。这就要靠自己的毅力和意志了。如果真要结束这段不该有的情缘,索性撕破脸皮,快刀斩乱麻,杜绝与对方的往来,尽量不和对方见面,努力去培养一种厌恶的感情,这个方法会有实际效果的。
人不怕走入生活的误区,关键还是要及时地理智地走出误区,这样才能迎来生活的灿烂曙光。
《单相思的感情误区》
昨天晚上,田园同朋友们讨论了怎样走出单相思的感情误区。其实,在感情的纠纷中,使更多的朋友感受到的是另一种痛苦—失恋。据统计,青年中大约有将近一半的人,尝受过失恋的不幸。在爱情问题上,绝大多数的青年朋友都是以全身心的热情投入的。而转瞬间,那甘醇芬芳的爱情,竟化作苦水。面临这沉重的打击,一些素质修养较高的青年朋友,能够及时进行自我心理调整,迅速摆脱失恋的痛苦,很快地走向新的生活。
但是,也有一些朋友,他们很难理智地面对感情挫折,难以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以致表现出许多不良的反应。比如,有的人从此一撅不振,变得玩世不恭,游戏人生,白白地虚耗掉宝贵的青春年华;有的人则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据有关部门调查,浙江某著名的尼姑庵中,因失恋而削发为尼者达30环之多;更有一些心理不够健全的青年,甚至采取极端手段,伤害昔日的恋人。
怎样对待失恋问题?怎样正确而有效地摆脱失恋后的情感和情绪危机?田园认为,面临这种感情挫折,首先应以积极的认识方法来对待自己和他人。应该看到,爱情的挫折只是人生大海中的微澜,是人格走向成熟的重要阶梯;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真正起关键作用的,只能是作为当事人的您自己。您只有面对现实,加强精神自励,才能真正从感情危机的阴影中走出来。
如果自己的感情压抑过大,可以寻求积极的解脱方式。比如,向知心朋友倾诉您的痛苦,向知己的年长朋友询问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是防止您出现不理智行动的最好方法。
此外,您还可以试着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方式以排除心里的痛苦。也可以投身到集体中,从同伴们身上汲取前进的力量。另外,全身心投入到美丽的大自然中,排除您的痛苦,陶冶您的情操,这也不失为一种积极的办法。恩格斯20岁时,曾遭受到失恋的挫折。后来,他以顽强的毅力,翻过阿尔卑斯山去意大利旅行,终于成功地摆脱了失恋痛苦的困扰。
真希望那些陷入感情误区的宵年朋友,从田园的这番谈话中,能够得到一定的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