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开掘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05 20:34:00
《对材料去粗取精》
鲁迅先生谆谆告诫过习作者“选材要严,开掘要深”,主要说的就是在严格选择材料的基础上,还必须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研究,以便从中归纳和确立一个正确、新颖的中心思想来.我国古代的作家们提倡作文须“炉冶”,也就是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对写作材料(素材)进行一番精选、提炼、组合、加工的过程,使之更具有典型性和表现力,这样才能写进文章,成为文章的题材.这样的一番功夫也就是“提精炼纯”的过程. 要对作文的原始材料进行提精炼纯,首先作者自身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认识水平,好比孙悟空那样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这样才能分辨真伪.明察秋毫.试想,如果作者自己都好坏难辨,良荞不分,观点模糊,又怎能写出立意正确、内容健康的好文章呢?
其次,还必须善于根据文章中心思想的需要,大胆对材料进行取舍、加工,去掉那些跟中心思想关系不大的东西(哪怕再生动的也得割爱),留下那些最能够表现中心思想的材料。这样处理后,剩下的东西虽然少了些,但是却简洁、精纯了,古人赞誉为“删繁就简三秋树”。、 第三,材料的精选还必须注意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有真情实感的对象。切勿为了求新求精,勉强去写那些自己生疏、不了解的东西。选材和立意都应当力求“扬长避短”,以真感人,以诚服人。大艺术家罗丹说得好;“最美的题材摆在你面前,那就是你们最熟悉的人物。”
《我为杨老师拍照》是一篇表现学生热爱自己老师的好文章。那么作者李苏又是怎样在选材立意方面进行恰当的“提精炼纯”呢? 据李苏同学说,这篇作文老师只布置个选材范围,即写各人的课余生活,而李苏的课外兴趣丰富多彩:唱歌、朗诵、摄影,样样爱好,到底写什么好呢?她反复考虑了很久,最后决定选写参加摄影小组后,为学校退休的美术老师拍照这件事。为什么选给老师拍照这件事作材料呢?因为李苏一贯非常热爱她的老师,常常为老师做好事,所以给老师拍照这件事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感受。情动于衷,倾吐也就容易多了。 选准了自己熟悉、动情的好材料,紧接着还有一个立足材料提炼和确立中心思想的间题.因为同样一个材料,可以 “见仁见智”地写出不同中心、主旨的若干篇文章来,犹如同一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而其中定会有一个立意是最佳的。
那末李苏当时是怎么分析考虑的呢?她说:“材料找好了,确定怎样一个中心呢?我想这篇文章可以确定三个中心:一是说明我的摄影技术提高了; 二是写作品评上了一等奖,自己心里很高兴;三是借给杨老师拍照,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后来,我在脑子里排了排队,还是最后一点意义大些。” 作者的“排队挑选”法对于我们学习立意的提精炼纯是很有启发的。为什么说选定“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敬爱”棋高一着呢?因为前两个中心都只着眼于表现自己的“高明”,当然不如尊师之情更有普遍意义。这些年,不是一再提倡全社会都来尊师重教吗?
《深入开掘法》
鲁迅说,写文章“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开掘是个比喻的说法,将提炼主题,比做平地打井,只有不断地往下挖掘,才能在地层深处挖出水来。文章的主题往往是包蕴在具体的材料中的,我们写一个人,记一件事或论说一个问题,在处理材料时,往往感到创门包含着多种多样的信息,可以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以从那个角度写,主题不容易确定。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像掘井一样,对材料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分析、比较、鉴别,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加工,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把握客观事物的内在规律性,捕捉住其最本质的东西。
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形成正确、深刻的立意。 例如歌剧《合毛女》,素材是40年代流传在河北某地的一个“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4年传来延安后,引起文艺工作者的兴趣。但对这个素材的认识,也经历几个阶段:荒诞离奇的神怪故事—破除迷信—反迷信反封建—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正是基于对素材本质意义的揭示,延安鲁迅文学院才创作出具有轰动效应的新歌剧,深刻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村的基本矛盾,强烈表现了人民群众报仇雪恨,翻身求解放的愿望和理想。
还必须指出,深人开掘法立意要注意服从客观形势的需要,努力反映出时代的特征,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同时要注意考虑主观的可能条件,即从自己思想水平的实际出发,从自己确有感受和见解的实际生活中提炼出富有时代精神的主题思想。
《层层深入 开掘主题》
层层深人,步步递进,犹如剥笋一般,始露其表,逐层及里;初剔外围,渐触内核,及至最后,豁然显现主题的光辉。且看鲁迅(电的利弊》(《伪自由书》):文章始而讲日本幕府时代大杀基督教徒时刑罚的残酷,继而讲中国古代还有更残酷的刑罚,进而讲现代中国“残酷又超出于此种方法万万”。最后,作者慨叹:“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同是一种东西。而中外用法之不同有如此,盖不但电气而已。”由这巧妙的慨叹而像电影的特写镜头一般,将反动统治者的野蛮、残酷,旧中国的落后、愚昧大字揭示了出来,从而完成了说明主题的任务。在(不知肉味和不知水味)(《且介亭杂文》)中,鲁迅则始而讲上海“华界”尊孔“盛典”中,听到了当年孔子听得“三月不知肉味”的“韶乐”,继而讲到余姚人夏以来,因天时亢旱,河水于涸,住民饮料大成问题,以致口渴争水,酿成人命。末了,鲁迅挥戈一击:“我们除食肉者听了而不知肉味的‘韶乐’之外,还要不知水味者听了而不想水喝的‘韶乐”,一针见血,极其辛辣地讽刺鞭挞了反动当局不顾人民死活的丑恶嘴脸。层层深人开掘主题,依赖于环环紧扣的严密逻辑和由表及里的解剖功夫,而这二者又依赖于作者察幽洞微的深刻性。所以说,马列主义的理论修养和严格的政治思想锻炼,是杂文作者必不可少的条件。
《读《在这片国土上》》
在这“民族精神”的开掘里,作者不仅广泛地概括了时代的激情,而且庄严地寻觅 着历史的回声—在这片沸腾的“国土”上,既回响着老一代革命家李大钊、周总理的声 音,又留存着今天的党和国家的领导人胡耀邦和赵紫阳的足迹,就是在“安得猛士兮” 一章中出现的那些“故士的塑像”,在“吉卜赛部落”一章里留下“最后一个军礼”的 指挥员与战斗员们,他们虽然给了我们新的热力,却也并不完全使我们感到陌生,因为 革命传统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发扬在这历史活页的真实描绘中,作者没有回落后,也不 讳言牺牲,相反的,这些都还在作品中占有一定的情绪的力量,但它们又并没有使人感 到消极和悲观,那怕是沉重的负担,残废人以至牺牲者,他们给你的也不是沉重、压抑 ,而是理想的闪光,悲壮的美.
“新的美学原则的崛起”者说:我们的作家“不屑于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 。的确,有些人是在走着这样的路,但是,可以肯定地说,离开了坚实的大地,歌吟自 我者与无病呻吟者同类,都只能走向文学的死胡同。同一美学原则的倡导者,还宣扬说 ,我们的作家“回避去写那些我们习惯了的人物的经历、英勇的斗争和忘我劳动的场景 ”。如果确是如此,那么,这种背离大地母亲—人民—的文学,在这些反映时代的激情 的作品面前,又显得多么渺小和狠琐。
《在这片国土上》的作者。恰好是以自已的作品对这种时髦的论调,做出了有力的 驳斥。他通过这片燃烧着理想与希望之火的国土,清晰地展示给我们:人民的英勇的斗争 和忘我劳动的场景,是普遍的客观存在,是我们近旁的美,他们的确为今天与未来创造 了丰功伟绩,他们忘我地献出了血汗和生命,岂是那卑微的“自我感情”所能比拟的宜 他们的爱是诚挚的,深沉的,他们的美也是自然的、质朴的。
《集中一点 深入开掘》
谈环境的文章,并不少见。
《我同环境》这篇作文同样谈环境,很有人们值得思考的地方。
从写作的角度上看,集中一点,深入开掘,不能不说是本文一个明显特点。
集中一点,哪一点?就是室内环境的保护。
作者以清晰的文笔,在山清水秀的乡村环境的描述中,引出了自家的让人“感到头痛、头晕”的小环境。
这小环境,头昏脑胀;可一整理点缀,则让人精神。
居住房间是如此。那么学习环境——教室呢?
“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大家呼出的废气,人体排出的汗液蒸发后产生的不良气味……“这如何不让人憋闷、厌烦!
集中言环境保护的重要。谈及家庭、学校的两件事,一目了然,选材真实,内容具体。
这样写是很妥当的。然而,作者又不停留于此。
可贵的是还在此基础上予以深入分析,深入开掘。
我们在第三段的文字中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这一点,这段的分析可说是有据有理,有针对性,有科学性,可从列举的数字中人们信服地加深对环境保护的认识,进而体会到“我与环境”的密不可分,及其重要性。
第四段有正有反,对比分析,着重谈“好的环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身体健康,给学习、工作、休息带来很大方便,还可以起到陶冶情操加强修养的作用。”这无疑又进了一步,加深了人们思想认识。
最后两段文字,可谓又将文意予以升华,“室内环境的好坏对人们的生理、心理方面有着极大的影响,而更重要的是,‘环境美’是‘五讲四美’的一个重要内容。”
很明显,这种开掘由小而大、由浅入深又进一步,谈到精神文明,谈到创造美好的世界,谈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效率,如此等等,又如何不给人以思考,以启迪呢!
全文,紧扣“我与环境”,论点集中:又由小到大,由浅入深予以深入分析,论证,因此有感染力、有说服力。
这篇作文很值得一读。
《生活的味道》
卓越的人生多传奇:公之于众的传奇或尚待开掘的传奇。一下几乎可以说,出类拔萃的迫求本身就是富于传奇色彩的。传奇通常所表现的跨越常规的奇特,内含着创新意念强烈的个性。所以,可以被世人称之为传奇的人或事,无一例外地富于这种可贵的个性。
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也就往往拥有广为传播的魅力。因为传奇中所含着的不是一般的新鲜形态的美,而是在使人感到新鲜的刺激中包孕着惊险、巧合、奇妙以及不可思议的震撼之美。于日常情态环凌中,传奇的发生。大多具有晴天霹雳般的力量,往往使人们相关的思维领域受到一次猛烈冲击,其敏感者,则可能发生既定思维逻辑的解体以及重新的排列组合。所以,当一个人主体意识的能量达到胀满以至行将爆发的临界状态时,常有可能产生“制造”一点“传奇”的欲望·运用有悖常规的特殊方式,将其释放出来。
内涵美好的传奇色彩,是对平庸的对抗。是对流俗的反叛,是对淡雅的补充,是对静穆的点缀,是对朴质的美化。
传奇所达到的震撼力度,既可能来自惊人的行为方式,也可能来自行为内涌的独特。它不必尽是轰轰烈烈,也可以是恬静默。如同大山之中,既可由高悬的壮观瀑布闻名于世,又可以借深谷幽兰的芬芳致远。
富于传奇色彩的生活才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