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柑桔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20:54:08
《描写苹果的好段》
1、苹果圆圆的,和柑桔一样大小,遍身滑溜溜的。没有熟透了的苹果,绿绿的,慢慢地由红色占领了绿色的“领地”。最后苹果熟透了,变得红黄相间。没熟透的苹果,咬上一口,又酸又涩,难吃极了。熟透了,就甜丝丝的,叫人越吃越爱吃。
2、拿起苹果,情不自禁地深呼吸一次,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须臾间,感到心旷神怡,全身的骨头都酥了。想咬一口,却不忍心伤害它。一翻犹豫后终于下了口。“咔哧”一口咬下去,甜甜的滋味恰到好处:浓一点,嫌太甜;淡一点,嫌无味。溢满口中,回味无穷。再咬一口,汁液宛如甜津津的蜂蜜,溶入了我的血液之中。
3、在我这家的瓷盘里摆着一个个水灵灵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红灯笼似的,红里透黄,青里透红,真像一张张小妹妹的笑脸。苹果的表皮被奶奶洗得晶莹透亮,红色的纹络显得格外清晰,十分逗人喜爱。
4、苹果先是绿的,然后变成深红。摘一个闻一闻,一股清香、清爽的气味沁入心肺,那种感觉,就像在大海边一样,闻着那清新的气味,听着那清脆的海浪,简直无法比喻那种舒服的感觉。
5、成熟的苹果看起来鲜艳通红,你轻轻咬开它,新鲜、香甜的滋味就会让蔓延开来,你的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汁水。苹果的果肉就是个白胖胖的小孩;没有熟透的苹果颜色是青色的,咬在嘴里酸酸的还有点涩味。
6、苹果的种类有很多,有:金元帅,它是金黄色的,上面有着像梨一般似的斑点。还有红富贵,它是深红色的,看起来几乎变成黑色的了。
7、苹果圆圆的,象小皮球一样大小,遍身平滑光亮。苹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又红又青,也有的红透了。只要你剥掉皮,就能看见那白里带点黄的果肉。再尝一尝果肉,果肉又甜又脆,让你吃了一口,一定还想吃完苹果上所有的果肉,真叫人越吃越爱吃。
8、苹果圆圆的,像个很小的皮球,一手就可以抓到,苹果遍身又滑又亮。苹果皮有的是青青的,有的是又红又青,还有的是大红大红的。削掉了苹果皮,就能看到那白里带点黄的果肉,一定馋着你们直流口水的。再尝一下果肉,果肉又甜又酸,肯定让你们吃了一口还想吃第二口,吃了第二口还想吃第三口……苹果有各种各样的吃法,但我最爱吃的是只有切片一种。先把苹果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再拿牙签一叉,就可以吃了。
9、我喜欢苹果,因为它的颜色、形状、味道都很吸引人。苹果有红色、绿色、黄色的。但皮里面是黄色的,里面还有黑色的籽。苹果的颜色不像桔子那么灿烂,也不像葡萄那么浓郁,苹果的颜色很朴素。
10、但苹果在还是绿色的时候,就是没有成熟,味道就不那么好,又酸又涩,真不好吃!但苹果成熟后,就从绿装换成了红装,吃起来,又甜又脆,还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哦!
《说明白说出味》
学生常常反映说明文难写。让我们来看看《柑桔》和《密云的金丝小枣》这两篇说明文是怎么写的。 《柑桔》的叙述顺序是:产地一品种一成活期一体重一外形—皮—络—瓤—核—营养价值—药用价值—不足之处—桔精品,平实自然地描述了柑桔的方方面面,脉络清晰,鲜明生动,宛然在目。作者对柑拮的描摹并不怎么敷彩着色,但是作者对于柑桔的了解相当全相当深,对于柑桔的感情相当深相当真,所以文章自具一种天然真色之美。
可以说,《柑桔》吸引读者主要靠两条,一是知识性强显出深厚,二是平而不淡见其功力。 《密云的金丝枣》是按季节写出枣的生长过程的,有顺序有重点。从春的叶芽,夏的小花,到秋的果实,着意写果,做到了主次分明,详略得体。同《柑桔》的洗尽铅华,不施粉黛相比较,《密云的金丝小枣》很注重文彩。
如烟的春景,如醉的密香。衫树”之奇,枣熟之乐,很有些诗情画意。特别是关于小枣成熟的描写:“七月十五过后,秋娃娃来到枣林间,将一颗颗小枣吻遍,吻得它们青一块,红一块,渐渐成熟了。”“有的枝条几乎垂到地面,人躺在地上,甚至一抬头,一张嘴,便可以吃到枣儿。”文笔婀娜多姿,极富情趣,给小枣豢宝卞一层动人的浪漫色调。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之处,一是对要说明的对象都有较透彻的了解,写起来成竹在胸,历历在目,下笔有神,二是对要说明的对象都有不寻常的感情,尽管表现感情的方式不一样. 这两篇文章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把要说明的事物说明白了,说出味了。
《夸家乡的作文潮州》
我的家乡在潮州,我爱家乡的柑桔。
柑桔是种常青树,经冬犹绿,霜雪不掉。但它战胜了数九隆冬,迎来了明媚的春天时,便又添加了许多光彩。这时,它舒枝展叶,贪婪地吮吸着柔和的阳光,使自己迅速长大。端午节前后,柑桔花渐渐凋谢,累累的果实随即展现在满枝叶之间,犹如一颗颗翡翠的珠子,人见人爱。
柑桔是呈圆形的,而且两端扁扁的,只是遍身长着“皱纹”。秋天来了,它已变成金黄色的,好像一个金灿灿的灯笼似的。摘一个剥开果皮,就可以看见新鲜柔嫩的果肉,有八瓣的、十瓣的,每瓣就像一艘小船,而且还布满了一些细丝。取一瓣丢入口中,哇!好酸甜呀!
记得有一次,妈妈买了一袋柑桔,我一连吃了好几个。第二天,我的舌头上生出了个小红泡,而且被妈妈骂了一顿。那时候,我真想说一句:“柑桔你是个大坏蛋”然后就放声大哭了。现在回想起来,还真好笑。
我爱家乡的柑桔,更爱种柑桔的人们。
《柑桔花开的时节》
正当柑桔花开的时节,我和妹妹小佩由重庆回到了想念巳久的家乡—安居镇。汽车“嘎”的一声在大南门公路上停了下来。“唷!柑桔林。”刚下车的妹妹惊喜地用手指着公路右边的坡上。我由于对柑桔花怀有特殊的感情,听到妹妹的欢叫声,精神为之一振,立刻兴致勃勃地拉着妹妹上了坡。
多美的柑桔林啊,金色的阳光从那重重的绿叶撼隙中透过,筛下一缕缕的浅黄色薄光。乳白色的小花朵儿羞涩地藏在那密密的绿叶丛中,在阳光照射下,眨呀眨的。空气里弥漫着透人心脾的桔花香。
我走了几步,情不自禁地躺在绿绒绒的草地上,惬意地看着树上的桔花。小佩奇怪地问:“姐,你干什么呀?”我却意味深长地说:“小佩,你最喜欢什么花?”小佩得意地说:“牡丹花呀!”
“你猜我喜欢什么花?”
“肯定是莲花。你不是经常教我背‘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吗?”
我装着挺神秘的样子说:“我呀,最喜欢柑桔花,你头顶上的柑桔花。”妹妹不解地问:“为什么呀?”我凝视着柑桔花,深情地说:“柑桔花,不仅有那朴实的外表美,洁白无瑕,而且还有那内在精神的美,香远益清。它不象牡丹那样华而不实,而它能结出金灿灿的果实,造福于人类。妹妹,你说呢?”小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
过了一会儿,我们又上路了。我一边走一边对小佩说:“你别看那拳头大的桔果,无脚却能走遍天下呢!曾出口到外国,不但给外国人民带去甘甜和友谊,而且还为我们国家增加了不少外汇,桔黄虽小,它开在绿吐丛中,不大起眼,可它却鞠般尽序为人类!
出了柑桔林,我们沿街而下,看见一个小店,招牌上写着:“姊妹春”,我猛然想起了一件事,也觉得饿了,便着小佩走了进去。
我们刚坐定,一位衣着整洁朴素的服务员走过来,笑容可掬地问:“小同志,你是远道而来吧,吃点什么?”“两碗面。”妹妹抢着回答。她一边擦桌子,一边自我介绍说:“我姓黄,黄牛的黄,就叫我黄阿姨好了。”我笑着说:“黄阿姨,你不用介绍我也认识你。我看着黄阿姨的惊奇的样子,便指着墙上挂的报架说:“喏,这儿呢!”黄阿姨这才恍然大悟地笑了。(因我在《四川日报》、《四川青年》上都看到过关于省人大代表黄光玉同志的报道。)
趁着黄阿姨转身去煮面条这当儿,我环顾小店四周,乳白色的墙壁,簿灰色的天花板,墙上镜框里贴着放大的照片,照片两边备有几张省、地、中央颁发的奖状,还有一面锦旗。我和妹妹凑过去看照片。我指着第一排中间一个问:“这是谁?”“胡粗邦总书记。”“这个呢?”我又指着第四排右起第十一个问。妹妹歪着头瞧了一会儿,高兴地说:这是黄阿姨,对不?”“小妹真有眼力。”
我一边吃面一边和黄阿姨聊天。黄阿姨介绍说:“这店是我家三姊妹个体经营的。80年以前,我们三姊妹在家等工作、等饭吃,后来响应政府自谋职业的号召,靠420元起家办起了这个店。不幸81年的8、9月间小店连遭三次洪水淹没,损失上千元。我们没有向国家要救济。现在我们已有两千多元的固定资产,一千多元的流动资金。还主动承担了安置待业人员的任务。”我插话说:“你们真能为国家分优啊!”“不过,我们尽力而为,现在国家也有困难,搞四化得靠大家干嘛!”这时坐在我对面的一位老大爷停下筷子说。“小黄对顾客可好呢。有一回一个病人想吃鱼,她跑遍了安居镇的大街小巷,才把鱼买到,煎好给病人送去。她们一心想给群众方便,增卖了夜餐。还送货上门,给附近医院的病人包饭。”听了老大爷的话,我怀着敬佩之情看着黄阿姨。只见她不好意思地说:“周大伯,你过奖了。只要能为社会尽一份力量,给群众带来方便,不管怎样苦,怎样累,我们干着心里就踏实。”
出了店门,我自言自语地说:“哦,多浓的桔花香啊!”妹妹天真地抽抽鼻子,不解地问:“我怎么没闻到呢?”我扑哧地笑了,说:“黄阿姨不就是一朵柑桔花吗?她和柑桔花一样不大起眼,是我们国家的一般老百姓,然而她却默默地对社会尽着自己的本分,造福于人,给国家分优。小佩,你难道还没有从这一朵小小的桔花中,想到满园的芬芳吗?”妹妹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我俩漫步在故乡的青石板街道上,琳琅满目,一派繁荣景象。微风过处,阵阵桔花香在这古老的小镇上飘荡。妹妹情不自禁地说:“多好啊,柑桔花开的时节。”
点评:
本文起笔就紧扣题目,抓住柑枯花外表朴实,洁白无瑕,“结出果实,造福于人类”的本质特点,加以具体描写,融进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赋予它人的品格,为下文的记叙抒情作铺垫和衬托。接着用倒叙的手法,记叙了黄光玉姊妹三人响应政府自谋职业的号召,开设食店,方便群众,为国分优的事迹。最后一段通过对话点出“黄阿姨就是一朵柑桔花”,揭示了柑桔花的象征意义,画龙点晴地突出了全文的主题。从这一侧面热情地歌烦了我国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市镇经济繁荣的大好形势,和人们精神面貌的深刻变化。全文联想贴切自然,情调高昂激越,前后照应,针线细密。于此可见其在结构上巧妙的构思。
这篇文章还启示我们:作者在学习语文课时,借鉴了《爱莲说》、《茶花赋》、《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等课文借物离意,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并把视线投向丰富的生活形象,认真观察、思考、联想,把阅读和写作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点,在中学青年中是值得提倡的。
文中交代有欠妥之处,如“小佩”人名的出现似嫌突然,“我猛然想走了一件事,也觉得饿了”中的“事”没有交代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