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80周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1-21 18:35:49
《一年级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作文》
一年级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优秀作文
我读过许多关于长征的文章。每一篇文章都深深的打动着我。其中使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篇名叫《金色的鱼钩》的课文,这篇课文是一位红军回忆他的老班长为了让他和另外两个病号顺利走出草原,而最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的故事。
文中的老班长为了让三个病号顺利的走出草原,不断的为他们增加营养。为了让他们补充更多的营养,老班长把用来缝衣服的针烧红了,做成了钓鱼的鱼钩。为了找到鱼饵,老班长不知翻了多少草皮,老班长的眼睛也渐渐的开始模糊了,但是他还是坚持给三个病号做鱼汤喝。有时老班长等了半夜也钓不到一条鱼。而每次煮的鱼汤老班长一口也不喝。就这样老班长和病号们一天天消瘦下去,而老班长却不断的鼓舞着病号们要走出草原。直到他在去世前还不肯喝下病号们为他煮的鱼汤
老班长最终还是没能和病号们一起走出草原。但是他那为别人着想的精神还一直活在我们的心中!
《长征80周年展会观后感作文》
长征80周年展会观后感作文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浙江美术馆,参观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展会。
说起长征,在我的印象中,是一次很悲壮但离我很远的历程。直到在展馆中看到了一幅幅珍贵的图片,还 原了长征的整个过程,过雪山,四渡赤水,娄关山战役等等,我看到了红军的坚持不懈,以及愿意用生命换取祖国和平的信念。8年前的长征路上,出发时近三十万人,最终胜利到达目的地的,只有三万余人,很多时候,每个人一天只能吃一小颗黄豆,缺粮的时候,把皮带都煮起来吃,更不要说挖野菜,吃树皮,他们饿着肚子,还 要爬那么险峻的山峰,和只有几根绳子编成挂在悬崖边的索桥,有的红军饿死,有的红军冻死,有的红军从雪山上摔下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都是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
在美术馆,我还 体验了绳网管道,从一楼到三楼,我刚爬上去的时候,感觉有点害怕,因为绳索很松,又很高,但我看到很多小朋友都爬上去了,于是我也鼓起勇气一步一步往前爬。在我爬第二圈的时候,我发现半途中有个小妹妹坐在绳网上哭,好一会儿都没有往前一步,我就走上前问她:“小妹妹,你为什么哭呀?是不是害怕了不敢往上走了?”看着小妹妹点头,我自告奋勇地说:“小妹妹,我带你爬上去吧!”我想起了记录片中红军过雪山的情景,前面的一位红军叔叔因为饥寒交迫体力透支倒下了,跟在后面的红军叔叔不顾自己已是筋疲力尽,马上上前把倒地的叔叔拉起来,扶着他拼尽全力往前走。现在虽然不是这样的环境,但红军团结互助的精神我们要牢记在心,并努力学习。我带着小妹妹胜利爬到出口的时候,我特别开心。绳网管道我只爬了两圈就很累了,可红军叔叔长征中却是要连日连夜地走路爬山,他们是多么辛苦啊!
经过这次参观,我也深刻体会到了坚持就是胜利。我们现在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吃得饱穿得暖,还 有各种各样的玩具,而那时候和我差不多年纪的小小红军们,却已经为保卫祖国,行走在艰苦的长征路中。想想他们,我们更要认真读书,碰到不会做的题目,我们更不应该放弃,要学习红军叔叔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学好知识和本领,为我们的祖国出力!
【长征80周年展会观后感作文】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400字》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400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七律长征》时,我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这样的一组场景:泸定桥边、大渡河畔珍藏了他们英勇无畏的身影;雪山草地、高山峻岭留下了他们坚毅执着的脚步;四出奇兵,赤水河记录着他们胜利后的笑容;三军会师,会宁载歌载舞恭贺他们创造人间神话。80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80年后,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又会做出怎样的回答呢?
今天,我们重温长征的历史,并不是号召大家再次用脚步去丈量那漫长的征程,而是要我们用心灵去感受去领悟长征精神,去传承去发扬长征精神,进而培育我们新时代的长征精神。
坚定的信念和必胜的信心是战胜困苦的精神动力。长征途中,先辈们脚下踏着华夏坚实的.土地,手中高擎着民族振兴的大旗,心中升腾着祖国飞翔的梦想。正是这样的信念将他们紧紧地凝聚在一起,筑成一道摧不垮、压不倒的钢铁长城。正是这样的信念支撑着他们走过艰难,走过凶险,走出希望,走出了一片蓝天。今天,我们面前虽然没有了雪山和草地,但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而曲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一次伟大而艰巨的长征。进行新的长征,我们同样需要有坚定信念,坚强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400字】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初中周记300字》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初中周记300字
现在的学生认为中国的经济已经很发达了,所以在吃饭的时候,觉得这个菜不符合口味就不吃了,扔掉了。这是多么不应该的阿!有句名言说过:“谁只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或许这个还不够,那我们应该会想到在红军长征的时候,那些英雄们在面对粮食短缺的时候,竟然还用草皮,树皮来做粮食填饱肚子,而现在我们有足够的粮食却不好好珍惜。我们应该好好像那些红军叔叔们学习啊!
但在社会上也有像红军叔叔面对困难从不喊苦的人。就像造隧道的'工人们,他们在一个温度达到40度以上的空间里面工作,而且在炎热的夏天,外面的温度已经够高的了,可以想象他们里面的温度会让人受不了。甚至有时他们在切割金属的时候与火接触,更是火上浇油。当他们的头上冒出如豆粒般的汗珠时,他们却从不喊苦,他们为了自己的事业和那份准备为中国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心,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下还坚持着自己的岗位,他们是伟大的,是无私的。
【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初中周记300字】
《初中生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800字左右》
初中生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800字左右
八十年前,瑞金,八万中央红军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而被迫突围西行,开始了“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长征。这时候,远隔千里的蒋*石指着地图狂妄地叫道:“他们是走向深渊,走向死亡!”短短的一年后,当他面对追获的一大堆烂草鞋的时候,他不得不承认,这股头戴红星、足踏草鞋的铁流是不可阻挡的。
八十年前,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与天斗,与地斗,与敌人斗,斩关夺隘,抢险飞渡。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为艰苦的历程。“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海拔4000多米的川康雪山,使成千上万的红军战士长眠于此;千里沼泽、连鸟兽都不能出没的川西草地,吞噬了多少红军战士的生命。“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草根下掩埋着烈士的忠骨,雪山上耸立着胜利的曙光。
八十年前,会宁,经过两年多的殊死征程,迈开双脚,巧夺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跨过了千里冰封的皑皑雪山,穿过了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历经千辛万苦,纵横驰骋10多个省,血战近600多次,行程数万里,终于胜利抵达陕甘苏区,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历程,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段可歌可泣的历史已经一往不复,但一段段脍炙人口的长征故事流传至今,为人传颂,它们刻下了长征者铿锵的足音,矗立起长征者英勇的雕像;
喇叭声仍咽,战鼓声犹响,马蹄声还鸣。时间不会磨平记忆的.棱角,我们不会忘记这段历史。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一面旗帜引领一支队伍,一种信念点燃一把火炬。 砍刀、长矛、梭镖……用险象环生的大地作便笺;铁铳、石雷、匣子枪…… 用八万双穿着草鞋的脚作画笔。雪山、草地、饥饿、战争,红星、火把、马嘶、枪鸣……浩浩荡荡,逶迤向北。
历史不可复制,历史精神则在怀念中复活。是的,红尘滚滚,那一弯历史,盟动涛声,人民怎能忘记?是的,千古尘音,那一段岁月,先烈们骨骼堆起的诗,世人怎能忘记?
空旷的历史,仿佛在这首歌中,找到了高挂枝头的硕果。仿佛智慧之灯,四射毅力的赞叹和意志的高傲。它的旋律陡峭而无阶梯,它的节拍断续而多风险,每一音、每一符都是天空独揽的胜景。
云还在舞,风还在唱,胜利的欢呼,已被历史雕成壮美的风光。
长征,是中华民族一部最雄浑的交响乐,惊天地、泣鬼神、震山河、撼心灵。
长征,像马蹄,踩着风的鼓点,一匹匹黑色的烈马,在辽阔的草原上扬鬃嘶鸣。
长征,像雄鹰,高擎着云的翅膀,旷野响起了草的低唱,苍天击起了民族的热望。
【初中生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周记800字左右】
《忠诚于党》
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我参加工作时对此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思想准备。正当我工作一帆风顺的时候,突然遭到一个意想不到的打击。1959年夏秋,反右倾机会主义波及全国,灾星降临,我劫数难逃。组织误认我继承了先父(在我七岁时去世)的遗业(股份数百元,由主持店务的伯父代管,我不知情),隐瞒剥削成份,混进革命队伍,定为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党籍。在人生的道路上骤然滑人低谷,我面对一场严峻的考验。
这时,我从市委机关调到业余学校,被剥夺参加城市人民公社和民兵组织的政治权利。一颗忠诚于革命事业的心灵突遭重创,痛楚万分,常常恶梦缠身,泪湿枕襟。幸而精神支柱没有崩溃,理想信念成了主心骨。我记起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教导共产党要忍辱负重,经受得起委屈。南大陈唯实副校长教导我们学习鲁迅精神,他说:鲁迅虽然不是共产党员,但他是个非党布尔什维克、具有共产党人的思想作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想,事到如今,颓丧消沉无补于事,为什么不能像鲁迅那样做个非党布尔什维克,让行动证明我追求革命,为共产主义奋斗是真心实意的!历史终会对我作出公正的结论。于是,我仍然以共产党员要求自己,把痛苦埋藏在心底里,振作精神,把身心扑到工作上。我协助领导以勤俭节约精神把一间职工业余中学筹办成较正规的工交业余大学;总结单科结业的办学经验,提供给领导在省业余教育工作会议上介绍,受到好评;同时主动争取担任教学课程,如大学的哲学、逻辑,中学的语文、代数,把自己过去中学时期、南大时期以及参加工作以来自学得来的知识全部倾注进去;并且深人做家访厂访,对学员进行为革命而学习的教育,认真负责地对缺课学员补课。这样从工作中汲取精神力量,从领导、同事和学员的尊重和信赖中获取欣慰。
然而,“文革”又把我推向深渊,老殊新账一起算,给我扣上三反分子的罪名,押往干校审查,过着有生以来最艰辛的日子:囚牛栏,写检查,挨批斗,监护劳动,干最脏、最重、最累的活。顶着寒风撑渡船,忍着肩头肿痛挑大粪,冒着烈日酷暑割山草,泡在臭水淤泥里拔椿头。下田之余,读马列、毛著,写小评论,学会抓推剪,为同学理发。这样精神才得到一些解脱。经过四年的审查,历史问题仍被挂起,但表现却得到组织肯定,把我评为五好学员。心情稍为欣慰,沉重的思想包袱也觉得到卸轻。回顾这段日子,心境与参加工作早期大相径庭,从炽热昂扬变得凄冷深沉,但对党、对人民、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始终如一,对党的信念帮助我战胜了坎坷。
期待的日子终于到来了。打倒“四人帮”后,1979年党组织恢复了我的党藉,处分改为严重警告;留下的尾巴到1986年也割掉了,结论确认原定主要错误事实失实,处分不当。到此长达26年错案终于了结。那时,我已年过半百,被安排作巡视员(科级)。当时,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党要求干部年轻化,我是理解和拥护的。但想到原先的一个良好愿望—退休前努力干几年弥补失去的时日,成为泡影,而个人利益也难以补偿,埋怨情绪和失落感不禁浮起,自叹生不逢时,仕途运滞。是对党的信念帮助我摆脱羁绊。想当年从澳门归来,求的是报效祖国,为人民服务;人党时曾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不图回报,而今不是达到了此目的吗!这样一来,头脑中倾斜了的天平复归平衡,心胸也就坦然了。为了不再让岁月白白流逝,我为江门市修“地方志”尽了点绵力。退休后,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养老观,过好人生的第二个春天。我撰写文史资料,筹办南大校史巡回展览,还关心侨乡建设,向市政府提建议等。去年参加街道社区“两思”教育活动,我的“老者也应两思”的演讲,获征文一等奖。最近四年被党组织评为系统优秀党员。
记得,参党时,我们以《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为必修读物,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句扣人心弦的警句成了我们的座右铭:“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古稀之年回眸往事,跟着党走了半个世纪,奉献青春,尽了能力,没有站污党员称号,问心无愧,晚趣乐融。志此以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
《献给党的生日》
在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之际,《郑丽萍摄影作品集》结集出版,书的扉页印着郑丽萍的一句心里话:“谨以此书献给中国共产党诞辰80周年”。这个女摄影家,何以对党怀着如此质朴、深厚的感情呢?
熟悉郑丽萍的人都知道,她的这份感情自然而然发自内心“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一定要好好工作”,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1975年,18岁的郑丽萍在一次煤矿瓦斯爆炸中,为抢救国家财产而被无情的大火烧伤,幸亏她当时戴着厚厚的大口罩,才保住了脸庞。但是,她那双纤纤玉手,却变得肌肉扭曲,线条歪斜。是党组织无微不至的关怀、鼓励,才使她一点点找回生活的信心,成为今天这个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的自强女性。忠厚的她牢牢记着:出成绩,回报党。
郑丽萍在国际、国内大小摄影比赛中拿回20多个大奖,并3次攀上“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高峰,拿到了国家文化部最高奖项—“群星奖”金牌奖。20年来,她翻过的“山头”不计其数,第五届全国职工摄影展一等奖,罗马尼亚第二届国际摄影沙龙“AAT”银牌奖,第二届全国妇女摄影大赛银牌奖……
有谁想到,20年如一日的摄影生涯里,她用的都是一双功能欠佳的手呢?
郑丽萍有个“辈”脾气:要拍,就拍到最好。为此,她承受了不同常人的艰辛,有时甚至冒着生命危险。 1999年夏,她到电白拍摄“国际龙舟比赛”,为抢个好角度,她背着20多斤重的摄影包挤上一条小船,不谙水性的她“勇敢”地站在船舷上。艳丽的龙舟在湛蓝海面上越来越近,她激动地换着角度拍摄,“扑通”,掉进海里了。郑丽萍只觉得摄影包拉着她飞速下沉,海水冲进鼻孔、耳朵,大脑一片空白。突然,一双手托住她,将她拽回了船上—女船工救了她。一身湿a镜的她回到船上后,又接着“咔嚓咔嚓”按快门了。
一次她去惠安搞创作,一岁多的孩子和保姆丢在家,孩子高烧40多度,丈夫出差在外,小保姆手足无措。她咬咬牙,连夜赶长途车回深圳,一路上,本已劳累多日的她严重晕车,只好躺在司机旁边的过道上,人像死了一样,司机吓坏了。获奖作品《石洞里的女工》就诞生于这次刻骨铭心的“旅行”。
深圳摄影学会会长何煌友评价郑丽萍说:“在深圳,搞摄影的人,特别是一个女人,偶尔搞几次、几年,偶然间出几张作品的也不多,而20多年不间断、不断出作品的就更少了,郑丽萍是深圳特区女性中坚持搞摄影时间最长、成绩最突出者之一。”
就在记者采访她时,一封告知获奖的邮件刚刚寄到她办公室,在广东省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党的光辉照南粤—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摄影艺术作品展览》中,她又获了二等奖。
早在1991年,郑丽萍就获“富士杯”全国摄影十杰,也算攀上摄影事业的一个高峰了,可她一点没停步,此后又连拿大奖。
获“群星奖”金奖的《辉焊的深圳》,怎么拍的?郑丽萍说:“这张照片拍了几次都因夭空有雾,不清楚,直至第五次才把自己的感觉拍出来。”为此,她五上梧桐山。
加年市场经济的 大潮冲刷着她,她还是背土得掉渣的包,穿有些过时的衣服,就像她不变的追求就是摄影和投稿。她说最大的快乐就在对党和人民有所回报。
《建党80周年情缘》
我和《华商报》有一段情结。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华商报》是我的良师益友。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华商报》创刊6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谨撰此文以致谢忱。
事情还得从50多年前写起。1945年8月15日,无线电广播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全国广大城乡爆竹声声,人们纵情欢呼,庆祝8年艰苦卓绝的抗战终于取得最后胜利。而在我跟随广东省江村师范学校(该校学生全是断绝接济的沦陷区难童),从韶关逃难避居的那个粤东和平县彭寨山乡,却死寂一片,无声无息。那天,我清晨即起,穿上自己用布缝上脚后跟和前面两个耳的旧轮胎做底的“千里马”,怀揣进步老师吴仲明手写的介绍信,沿着一条崎岖小道,翻山越岭,风尘仆仆地赶到东江重镇老隆,去办一件“救命大事”—向一位姓黄的长辈求助。那是因为不久前我带头反抗学校总务主任对我们饥寒交迫的一群无助的儿童残酷剥削、克扣公粮而被校方开除。这对于我来说,无异于走投无路,将饿死异乡。赶了70多里弯弯山路到达老隆镇见到黄先生,他看过吴仲明的介绍信,问明原委后,表示非常同情。原想介绍我人东江游击区,又考虑我年少危险,于是答应尽力帮我转学到东省老隆师范学校去。
就这样,当年9月,我转到老隆师范普师三年级。次年2月,我回到阔别8年的家乡广东省江门镇中心小学实习执教,孤儿寡母得以团聚。此后不久,即和在香港从事工人运动的梁松明恢复联系—梁是我1941年逃难到香港后到九龙武汉餐室当童工时的老板之子,他背叛了原来的家庭,积极从事我党领导的工人运动。他陆陆续续寄来一些《华商报》,我每期都仔细阅读,认真思考。我读着读着,心潮翻腾:经过8年抗战,全国人民都渴望有一个和平、安定的环境,重建家园,医治战争的创伤。可是,蒋介石却一手撕毁“双十”协定,在美帝支持下,发动反人民的内战,战争的乌云又弥漫祖国的上空,战火又从东北、华北燃烧起来。那时候,在江门、新会,国民党官员一心发“胜利财’、“劫(接)收财”,贪赃枉法,强拉壮丁去充当打内战的炮灰,弄得乌烟瘴气,广大老百姓无不怨声载道,大呼“烧错炮仗,拍错手掌,迎错老蒋!”
我不满国民党的倒行逆施,向老师和学生揭露其发动内战的罪行。一年后,被学校当局以思想左倾为由解聘,只得转到水南乡小学教书。
水南乡位于江门镇郊区,环境清静,远离闹市。学校用一间两进的大祠堂隔成若干课室,校园前开辟了一个宽敞的操场,驻校教师连我仅3人。每当更深夜静,我都把梁松明寄来的《华商报》细读。此后他又寄来《正报》、《群众》等党刊,我如饥似渴地读着每一篇文章、每一条重要消息……那时,国民党控制舆论,封锁消息,我在国统区通过秘密渠道读到《华商报》,获悉时局正在向着有利于人民方向发展的真相,就像黑夜里看到星光,深感欣喜。三份报刊均对我提高觉悟起着很大的作用,尤其是经常收到的《华商报》。它是地地道道的“新闻纸”,信息量大,迅速翔实,专版不多。在1941年4月创刊后的那段时间,积极宣传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大量报道八路军、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的消息,一直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寇侵略香港前夕休刊。1946年I月《华商报》复刊之后,宣传中共建立和平民主新中国的主张,揭露蒋介石撕毁“双十”协议,发动反人民的内战的阴谋,大量发表新华社报道各地军民粉碎蒋介石军队重点进攻的消息。不仅在国内,而且在东南亚地区广大读者中,都起着极大的教育鼓舞作用。那时,血气方刚、20岁出头的我,读后常常热血沸腾,夜不能寐。
我也爱读《华商报》的各地通讯专版,从中了解到广东各地人民武装在敌管区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开辟敌后根据地的喜讯。当时,夏衍、阳翰笙、林林等著名文化人士都在《华商报》发表宏文。我也爱看《热风》副刊的文章,有个小专栏《无花的蔷薇》文笔犀利,一针见血,抨击时弊,鞭挞丑恶,很有特色。我欣赏米谷的漫画,线条粗犷,形象鲜明,它就像刺向反动派的投枪、匕首……还有发表在《华商报》上的杜埃、黄秋耘、楼适夷、司马文森的文学作品,以及马凡陀(袁水拍)的山歌、吕剑的诗,深受我喜爱。而黄谷柳的连载小说《虾球传》,更是我每期必追的名篇。主人公虾球的生活道路,引起我内心强烈的共鸣。
在《华商报》、《群众》、《正报》的影响下,我提高了觉悟,向学生宣传反内战、反饥战、反迫害,在课堂上教唱《民主是那样》、《五块钱》、(青春战斗曲》、《茶馆小娜《别让它遭灾害》等进步歌曲。我还在课余撰写了《论当前病态的小学教育》、《巨额金圆券变废纸记》、《新会市场萧条》、《葵城一片肃杀声》等一批文章、通讯,在香港《文汇报》、《大公报》等报刊发表,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纪念建党80周年》
真巧,当广东纪念建党80周年百名记者采访团抵达中山市的革命老区五桂山时,碰上了原广州市委书记兼市人大主任欧初。他应邀来此参加再现珠江纵队辉煌历史的电视文献纪录片《珠江怒潮》的首播式。我们于是第一时间请这位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原中国人民解放军粤中纵队副司令员,说说当年的战斗历程和峥嵘岁月。
今年已届八秩的欧老精神矍砾,看上去像60来岁的样子。他说,中山既是他的故乡,也是半个多世纪之前战斗过的地方,他对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五桂山区,更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
“五桂山不仅是一个山名,它代表着整个中山,代表着革命。”欧初说,早在抗战初期,中共中山县委就派党员来这里发动群众,建立据点,为开展敌后游击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山人民抗日游击大队(原珠江纵队第一支队的前身)在此成立,五桂山槟榔山村的古氏宗祠,则是珠江纵队的指挥部所在地。抗日游击队和武工队在中山进行了许多战斗,粉碎了日伪军和国民党反动派一次又一次的扫荡、围剿,用生命与热血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
当年的战斗,灵活巧妙,十有九胜,运用了伏击,爆炸,夜袭等各种战术,甚至还有海上游击战……谈到这里,喜爱写诗的欧初说,他曾经将文天祥过伶仃洋时的那著名的诗句“伶仃洋里叹伶仃”,改成了豪迈的“伶仃洋上不伶仃”。五桂山并非偏僻荒远之地,离石岐镇只有7公里,敌人多次围剿扫荡,游击队之所以仍能生存,一是靠党的领导,二是有群众的支持。最令人难忘的是,敌人为了逼群众说出谁是游击队,惨绝人寰地将石门九堡村的41位老百姓活埋了,但当地群众不为敌人的淫威所吓倒,依然迎接游击队回他们村里去。在翠亨村,山上驻守着日本鬼子,山下游击队照样在开会,因为那与孙中山先生是同学的乡长拥护共产党,有群众作掩护。除了战斗,游击队还做了不少统战工作,他们曾经排演了一出纪念孙中山的戏,将孙中山的姐姐请来观看。孙中山的原配夫人卢夫人,也经常与这支游击队的领导人有书信来往。
提起五桂山,欧初有不尽的情怀,在结束这次采访时,他再一次重复并引申了开头的那句诗式的话语—“五桂山不仅是个山名,它是一面旗帜,代表着革命,代表着改革和进步!”同场接受采访的五桂山镇的负责人介绍说,这个革命老区在解放后发生了翻天搜地的巨变。近年来,五桂山以工业立镇、农业稳镇、旅游旺镇为发展方向,逐步形成了丝织、矿泉水、五金、家具、电子产品等多个工业体系。至2000年,工农业总产值已达13亿元,农村人年均纯收人4680元,职工人年均收人超过一万元,是中山市首批小康达标镇之一。
《敬爱的党》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到来的时候,我看到我们的祖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了辉煌成就,感到欢欣鼓舞!
我今年已是75岁的老人了。几十年来常常想起人党时的誓言:一是要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二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总是想着,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人民做点事。我是一名教育工作者,60岁正要离休的时候,正在编写《广东省小学语文实验课本》和开展实验工作,怎能停下。于是,我又继续干了8年,完成了编写课本工作和第一批实验工作。
在中小学教学改革中有一个老大难问题,就是识字教学还没有改变先识字后读书的模式,阻碍了儿童语言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1984年,我借鉴黑龙江省“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经验,结合广东方言区的教学实际,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新路子,开始了实验工作。目的是构建学习汉字和发展语言紧密结合又具有广东特色的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经过几年的实践和探索,解决了教学中的几个具体问题:汉语拼音教学采取两步走的做法,设计了以两百个左右音节作为常用音节编写教材,减轻了学习负担。识字教学设计和编写了拼音字词句结合型练习,有次序地增加两千个常用字的复现率,提高了识字效率。说话教学选择了普通话和广东方言差异较大的日常用语和词汇编写教材,强调普通话和方言沟通,促进了学生尽快学好普通话。听说读写训练从三年级开始按读写结合原则比较系统地进行重点项目训练,有效地发展了语言和智力。实践证明,这些新做法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党教导我们,一个共产党员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我的身体虽然逐渐衰老,但这种革命精神不可丢,要编一套新教材确是一件苦差事,困难很多,工作量很大,需要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不被困难吓倒的精神。我相信荀子的名言:“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凭着为人民服务的夙愿,和为下一代多做奉献的热情,终于坚持下来了,一册一册地把新书送到了孩子们的面前。在这8年的编写工作中,为了构建小学语文教学新体系,探索规律,研究新路子,可以说绞尽了脑汁,有时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还在冥思苦想,一直到进人梦乡。为了改好课文和编好练习,要一字一句反复琢磨,反复推敲。为了赶在开学前把教材早些印发下去,多少个清晨,多少个夜晚,都在笔耕中度过。
1989年,我省第一批实验学校的实验班经过五年教学完成了《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各项要求,取得了优秀成绩。有8所小学的实验班参加了升初中考试,五年级语文成绩相当或超过了六年级水平,其中3所小学的实验班取得了本地区语文最高成绩。这是十分令人鼓舞的,这是教师们刻苦认真施教和学生们勤奋学习的结果。这也鼓舞了我,我对全套教材又进行了修订。我在实验工作中,曾先后到过20个市县的36所小学调查,和孩子们一起听课,和教师们一起座谈。当我看到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们能借助汉语拼音读书,边读书边识字,能写日记书信,语言和智力发展快,我格外欣喜,好像看到他们正在走上成才之路。实验班的教师们五年如一日,辛勤教学,也深深地感染了我。教师们反映了许多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实际可行的意见,使我能够把教材编好和修改好。总之,教师和孩子们给我的老年生活带来了欢乐。八年过去,我的头发在不知不觉中已完全斑白,但在精神上却没有感到衰老。当时,我写了一首《夕阳红》诗:“默默笔耕忙,不觉鬓发苍。夕阳红似火,遍地稻花香。”
由于我省的这项实验取得了优秀成绩,1992年,我获得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7年,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和全国“注音识字,提前读写”教学研究会授予我“荣誉证书”。我认为,这些奖励不是属于我个人的,这是对全省参加实验的教师们的奖励,是对实验班的孩子们的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