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范围 ”有关的作文
来源:文题网
时间:2024-12-22 18:41:17
《较量》
比陆地更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数学考试范围……
不是剧中人,安知戏子泪?不入“百草园”,怎知童子乐?不上数学课,怎解其中味?数学不过是一场数字游戏,一次加减乘除的魔术,一道剪不断,理还乱,解不出的数字图案而已。只可惜,若是把它们堆砌在一起,便成了一座找不到出口的迷宫,往往导致我考场的惨败。
不比语文的丰富多彩,不似英语的死记硬背,不像历史的回溯千年,不似地理的纵横万里。再美丽似鲜花的笑颜,遇到数学考试,只看一眼,便负了终生,零落成泥,碾压如故……本以为题海战术能压制它的猖狂,却忘却世间有一说叫“举一反三”,人心再坚,也难敌数学风云变幻啊!
数学是我的“短板”,一到数学考试我便抓狂。但纵使数学虐我千百遍,我仍奉它为初恋。与数学的搏奕,未尝胜果,但我仍需调整好心态再一次与它刀兵相见。卷子发下来了,面对我这个屡战屡败的手下败将,它又在我面前骚首弄姿了。
“已知直线AB垂直于……点P为动点……”天哪,这是怎样惨绝人寰的大刑?居然是久违的动点疑难问题,纵使我有舌战群儒的口才,在这冷酷无情的题目面前也是哑口无言。
数学已接二连三考砸,恨得咬牙切齿,但仍需勇敢面对。吾身心俱灰,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飞快运算的笔也换不来解题的灵光乍现,犹如陷入一个光怪陆离的圈子,思维打结,逻辑混乱,像被人丢弃于无人孤岛,四面楚歌,几无生还可能。头晕目眩,手开始无意识地在纸上乱涂乱划,一个又一个圈圈,预示着找不到突围的出口。
“滋——拉”一阵撕纸的声音打断了我一团乱麻的思路,循声望去,只见学习委员正在纸上飞快地写题,然后揉成纸团迅速扔出……
普渡众生?绝处逢生?
我周身的血液仿佛凝固了。这个小动作并未掀起波澜,讲台上的老师也只是微微抬了下头,带着审视的目光环顾了一下四周后又继续看书。教室里又化作一潭死水,无尽的寂静吞没了一切。谁也不知道,我的内心波翻浪涌。
面对这唾手可得的果实,我是顺水推舟,据为已有?还是冷眼旁观,不为所动?
我不知道!
一记警钟在耳畔想起:妈妈说过,不是自己的东西,再好,也别拿!
于是,我释然了,回过头,握起笔,继续投身于这数字的洪流之中。一场学科考试的成败,并不能说明什么。我不能赢了分数,丢了道德,那才得不偿失哩!放下沉重的思想包袱,眼前豁然开朗。
这道题终于被我解开了。解开的,还有那纠缠不清的心结。
我打赢了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我坚信,从此前进的道路上再也没有攻不破的堡垒。
数学其实很简单。来日方长,我与它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指导老师评语:写考试的作文屡见不鲜,但像本文这样写得细致入微、惊心动魄的佳作却并不多见。一是真实可信,面对“作弊”的诱惑,也动心过,也动摇过,但最终理智战胜了冲动。二是主题深刻,明写人与试卷的较量,暗指人与自己道德良知的较量,其中深意,醒世启人。三是语言简洁,准确而又风趣幽默。如“纵使数学虐我千百遍,我仍奉它为初恋”等既生动,又形象。如何把旧题材写出新意,本文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
《按照范围法》
有些作文,限定了写作的范围,因此,必须在限定的范围之内选取材料。有些同学没有认真考虑写作的限制范围,运用一些似是而非的材料,往往造成不切题意。 怎样按照限定的作文范围进行选材呢? 首先, 弄清题目的限制,至关重要。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本身就给写作者一定的限制。
例如《记一件最近发生在家里的街鲜事》,“记 ……事”从文体上限制了只能是写以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一件”从数量上限制了只能记一件,两件或两件以上则不行;“最近”是从时间上加以限制,写过去的事不行;“在家里”是地点的限制,写家以外的事不行;“新鲜”是从内容上加以限制,它是指最近发生的而且有一定意义的包涵新信息的事,这是重点所在。弄清以上限制,才能在文题限制的范围内去取材,如果忽视了其中一个限制,就会造成不切题意。 其次,尽可能地把限定的范围再缩小到一定程度后进行选材。
例如作文限定了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这是指好的社会风气和社会习惯说的,可以是助人为乐、爱护公物、尊老爱幼、遵守公共秩序、讲文明礼貌、讲卫生爱清洁、破除封建迷信、见义勇为等等,表现在方方面面,选材时不能面面俱到,不能有一件写一件,要从某一个方面去考虑,从中挑选出一两件既有意义,又生动新鲜的事来写
《鼓励思考》
现今,父母为让孩子写好作文,常给孩子指定写的范围 和方法,“画地为牢”。按要求写就打“优”,越“雷池”一步, 就算“劣”。这无疑是在股害孩子。 孩子喜欢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思路去探索间题。 我们不妨从幼儿(四—六岁)说起。这个年龄的孩子 就其所见。有的画平房,有 的画楼房。可也有的孩子别田心裁,偏给房子安上个轮予。 无疑这是他们自己的思路:房子有轮子好搬家。这虽然超出 现实“常规气但却窥见了孩子独立思考精神。这种精神是可 贵的。如果不加分析地说他画的不对,就可能抑制孩子将来 的创造才能。 到了少年期,孩子的思路更宽阔了,他们富于联想。
一 位心理学家在中国科技大学少年斑就铅笔的用途进行测验。 。应试学生提出五十多种答案。比如,可以写字、绘图,可以 描眉,拓碑文;可以当滚筒卷动录音磁带,可以当礼品、奖 品,可以抽出铅蕊当吸管;可以放到茸朵后面作为木匠的职 业标志,一可以作为抒发情感的工具一演员折断铅笔表示愤 怒,……如果按一个模式要求,怎么能有这么多一的答案呢? 作文也是如此,一个题目,全班几十名学生,各有各的 思路。不宜画框框,应该鼓励独立思考。当代著名儿童文学 作家任大霖同志在《作文趣忆》里讲了他自己少年时作文的 一件事:念小学时,“有‘次,老师出了个题,叫‘晨,,他还 说了‘一日之计在于晨’的道理,来启发大家。很多同学照 着老师的意思写了,可是我却没照着老师的话去写,而是写 了一件我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一个清晨,我一边吃着扶皮 樵,一边高高兴兴地上学去。
走过东肠桥时,看到桥上一个 讨乞的老人,敞着俄瘪的肚子,在那里呻吟。我把口袋里的 几块拱皮糕全给了他,老人流着泪,张开没牙的嘴、狼吞虎 咽白尔吃了起来。在作文的最后,我写道:「‘许多个早晨都过去 了,但是这一个早晨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在我的 作文上批了‘真挚动人,一四个字,’、把它张贴在教室里,同学 们都很羡慕。,- 试想,任大霖同志也和其他同学一样,照老师的框框去 写,就写不出“真挚动人” 可贵的是,这位老师也““画地”了,但没“为牢”。“画 地”是为启发孩子去思考,起引路作用,没“为牢”则更 高,鼓励孩子去独立思考,不因循,不落陈套。可以说,任 大霖同志后来在写作上所取得的成就,是和这位老师没“画 地为牢”有一定关系。 父母应从这里吸取有益的经验: 一方面对孩子作点启发 式的引导,一方面又不束缚孩子的“手脚”,这样就丽撒反钱 子去独立思考。如果孩子不愿动脑,爱模仿,人家写雨,他 也写雨,人家写拾钱包,他也写拾钱包,步人后尘,则应向 孩子指出,模仿是必要的,但可贵的是独创。鼓励孩子按自 己的思路去写。这才能使孩子的作文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似的,一次比一次好。
《诉心声》
人的心理活动,范围颇广,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许多方面。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离不开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一是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首先介绍几种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1.自我剖析法。俗话说,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本人了。每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心理活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因此,学习心理描写,不妨先写写自己,把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全部思想活动剖析一下,回顾一番,然后理出个头绪:自己的某种想法是怎样开始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就能真实的描绘出来。有一篇《爸爸戒烟》的习作,是一位初一小朋友写的。他劝爸爸戒烟的过程中,把自己爱爸爸、又怕爸爸,暗地请爸爸原谅、直到发自内心的呼喊“爸爸!你真是世界上最最可爱的爸爸啊!”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很有感染力。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同学们或许会有类似的思想过程,不是也可通过自我剖析,学习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吗?
2.体验揣摩法。有同学说,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不难;可是对别人的心理活动,怎么写啊?应当说,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难度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写的是熟人,因而就有可能在事后向你倾诉他当时的思想斗争、内心活动;其次,我们会从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听到对某人内心活动的议论;再次,我们常可以从事情的结局推导出某人处于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假设自己处于相同情况下,进而揣摩可能产生的思想活动。对于前两种情况,同学们不难描写,对后两种带有体验、揣摩性质的,只要合乎情理,也是可以写好的。
3.表里结合法。表里结合法,也可称作神情描写法,就是把人物的外部表情和内心精神活动结合起来写。这样能使人物的神、情融为一体,取得表里配合的效果。
4.前后贯通法。写人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性格发展,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异军突起”.应全文贯通照应。
由于中学生写记叙文常以第一人称来写,我们对第二种刻画人物的心理的方法相对难于理解。
《送礼的趣事》
大华哥当上村长一年了。一年里,他管的范围也大了,事情也多了,常常有人找他,不是请他办事,就是托他说情,整天的虽不是门庭若市却也非同一般。为了把事情办得顺利,有人还向大华哥表示一点“小意思”。这不,今天晚上大华哥上初中时的吴老师来了,一件让他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大华哥一看吴老师进屋,和翠兰嫂一面热情让座,一面敬烟倒茶。呆者烦所不道座,不吸烟喝釜,,丛旦袋里婀出丫个红包只木华哥二见红包_:_夏上立刻邃触工曳丁样二_什么意思他心里很清楚。
“吴老师,您……您可别……什么事您说,我一定照办·····一定照办……”“大华,我的一点心意,你一定要收下!”吴老师很坚决。“吴老师,我不能要,您的事……”“大华啊,我的事你一看就知道咋办。”吴老师说完,不管大华收不收,把红包往桌子上一放,转身走了。“吴老师,您别……您可别……”大华哥平日里的口若悬河全无了踪影,抓起红包追到门外,吴老师已走远了。这个红包大华哥可不敢收,上初中的时候,老师待他和翠兰嫂可不薄,欲报师恩还来不及呢!两口子这可犯傻了。“吴老师也真是,这东西我们可不能动,可得原物奉还!”大华哥很深沉,很坚决。
翠兰嫂却很痛快:“先打开看看,我看吴老师今天怪怪的神情,」好像有什么事。”大华哥拿起来掂量一下:“可不少呢。”“先打开再说。”大华哥打开一看,既无“大团圆”,也无“老头票”,只有一张漫画,显然是吴老师的手笔。画面共两幅,一幅是一张大口正去咬那圆圆的月亮,月亮上写着一个“贿”字;第二幅中,那圆月变成了月钩,钓住了那张大嘴。大华两口子可是有点墨水的人,立刻就明白了,两张脸涨得通红,大华哥喃喃道:“这可真没想到,这可真没想到……
《描写寂寞的作文》
原以为寂寞是留给黑夜的,其实说的范围大了,应该是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没有凉风,也没有细雨;没有花香,也没有鸟鸣的黑夜。寂寞是一段无人相伴的行程,是一段只有歌声而没有旋律的音乐。
心想着自己是寂寞的人,其实也是。没听过丝丝切切的耳语,没有过心有灵犀的不宣之照。在我眼中,寂寞是份消遣,但需要一个环境,即便它好似流云,有聚的热情,也有散的清寡,同为心境如水,也是可变的,舒张的安静和热烈的汹涌。从古欧拉到贝多菲,生命、爱,都是常用流水作比的。我想寂寞也是,而且不是那种灌灌的细流,是混沌的河水,缓地流动,伴随着记忆的自然沉降。
天空掠过一只飞鸟,留下的踪迹久不能散去。这是泰戈尔《飞鸟集》中相关自然与生活的名句。我想像寂寞的人,就是守着这弧形的线条,等待着那不再回来的倩影。
其实,寂寞就是没事偷着烦,就生活而言,琐琐碎碎,也有一个边限,而人一旦寂寞起来,就没完没了,真可谓“不知其所止”,只是不能“羽化而登仙”!
通常说来,寂寞是没有结果的。愁结因为寂寞而易结难解,快乐因为寂寞黯然失色。惟有耐得住寂寞的人可以享受寂寞,驶人历史的画卷,收敛记忆中的点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偶尔有萌动的寥落,也不失为天宇中划下的一颗流星,偶尔也“竟无语凝喳”,却不会因“物是人非”而“未语泪先流”。寂寞是个只有人口的港,虽然流人的水流永不加速,可水分蒸发掉只留下盐,浓缩的是精华吗?是化不开的缘。
其实寂寞又如熬粥,只是从不煲锅,愈来愈稠,终会搅不动的,自己站在上面,如陷人流动的沙,可是埋人了半个身子,又不动了。寂寞的人,寂寞的人惯于守望。
我的世界中,寂寞是不分三六九等的,人的欲望中,寂寞却划了一二三级。甘于寂寞的人有庸者也有贤君,他们都品惯了陈年老酒中浸泡的山植,有一种感觉,而没有头绪。脱于寂寞的人,未必是什么强者,风调雨顺只能是记忆中短暂的往昔,没有了抗争,也就无所谓留恋。没有寂寞的人是清楚的孤独,痴于寂寞的人可不是看穿了世俗,看透了红尘,他们是追随者,是追不住、想不清才沉沦于寂寞的。他们和寂寞是同根兄弟,明白无星无月的夜的凄凉。
寂寞是一株草,生长在寂寞的地方,或山脊,或土洼,或河床,只是没伙伴,遥遥相望的也是寂寞,暮霭沉沉,楚天阔阔,只剩得清秋节,只见得残叶多。
《如何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
人的心理活动,范围颇广,涉及到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性格、能力等许多方面。人物的思想性格的刻画离不开对其内心世界的描写。描写人物内心世界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接写人物心理活动,一是借助人物的外部表现(如语言、动作、神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首先介绍几种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法。
1.自我剖析法。俗话说,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本人了。每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发展、心理活是再清楚不过的了‘因此,学习心理描写,不妨先写写自己,把自己在某件事情上的全部思想活动剖析一下,回顾一番,然后理出个头绪:自己的某种想法是怎样开始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就能真实的描绘出来。有一篇《爸爸戒烟》的习作,是一位初一小朋友写的。他劝爸爸戒烟的过程中,把自己爱爸爸、又怕爸爸,暗地请爸爸原谅、直到发自内心的呼喊“爸爸!你真是世界上最最可爱的爸爸啊!”一个孩子的性格特征,很有感染力。在其他许多问题上,同学们或许会有类似的思想过程,不是也可通过自我剖析,学习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吗?
2.体验揣摩法。有同学说,写自己的心理活动,不难;可是对别人的心理活动,怎么写啊?应当说,写别人的心理活动是有难度的,但也并非完全不可能的。首先,我们写的是熟人,因而就有可能在事后向你倾诉他当时的思想斗争、内心活动;其次,我们会从周围的亲朋好友中听到对某人内心活动的议论;再次,我们常可以从事情的结局推导出某人处于事情发展过程中的思想活动。此外,我们还可以假设自己处于相同情况下,进而揣摩可能产生的思想活动。对于前两种情况,同学们不难描写,对后两种带有体验、揣摩性质的,只要合乎情理,也是可以写好的。
3.表里结合法。表里结合法,也可称作神情描写法,就是把人物的外部表情和内心精神活动结合起来写。这样能使人物的神、情融为一体,取得表里配合的效果。
4.前后贯通法。写人的心理活动,揭示人物的思想变化和性格发展,要注意前有伏笔铺垫,后有交代、呼应。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异军突起”.应全文贯通照应。
由于中学生写记叙文常以第一人称来写,我们对第二种刻画人物的心理的方法相对难于理解。
《杂文的“不杂”》
杂文虽然论题范围杂,形式风格杂,使用材料杂,“然名称虽杂,而其本乎义理,发乎性情,则有致一之道焉。”(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换言之,有一点杂文是绝对不能杂的,那就是杂文的主题思想一定不能杂,恰恰相反,这必须高度专一,高度集中,高度凝炼。可以说,在主题集中这一点上,杂文比其他各种文体有着更强烈的要求。杂文尽管忽而谈古,忽而论今,时而撒开,时而收拢,看似云天雾地、信马由缎,实则“最纵横处最严谨”,万变而须臾不离主题。杂文如果游离主题,撤开而收不住,那就不叫“杂”,而是失之于“泛”和“乱”了。这是杂文之大忌。夏衍写过一篇《草木虫鱼之类》的杂文,从他幼时只知蚯蚓是好鱼饵,讲到读了英国人吉尔勃·怀德所著的《色尔彭自然史》,才吃了一惊,知道了“腐草化为莹”之类没有科学根据。作者由介绍自然知识人题,曲折含蓄,笔到意随地阐释了提倡学点自然科学的主题(见《长短录》)。从写作角度看,这里表现的技巧,正在于“曲折达意”四个字:看似不着边际,实则紧扣主题。再以鲁迅《最艺术的国家》来说,这篇杂文的主题思想,是批判国民党反动派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而奉行“一面交涉,一面抵抗”,其实是实行卖国投降政策的。可是,他却从中国的舞台艺术讲起,指出中国最普遍的艺术是“男人扮女人”,并讲“这艺术的可贵,是在于两面光,或谓之‘中庸’!男人看见‘扮女人’,女人看见‘男人扮,。”“然而如果不扮,还成艺术么?”由艺术及于选举,指出:“国民代表”只能在“举人”的圈子里选定;“选举人”只不过是“选举人者”;“被选举人”也只是“被选之举人”。这种“选举”与“举人”圈外的“国民”根本无缘,却也叫做“国民代表”。这同样是“扮”,“然而如果不扮,还成艺术么?”再深一层,也就击中了时局的要害了:指出了在日本侵略面前国民党政府的所谓“一面交涉,一面抵抗,从这一面看过去是抵抗,从那一方面看过来其实是交涉。……扮演的十分巧妙,两面光滑的。”这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交涉”、“抵抗”云云,其实只不过仍是演戏,仍是“男人扮女人”,而且仍是“如果不扮,还成艺术么?”兴发于此,意归于彼,无比辛辣地嘲讽批判了国民党反动当局的投降卖国政策。这里,谈艺术,讲选举,都是为了衬托,为了类比兴发,都只是一种“变”,这种“变”丝毫未离其批判投降主义的主题思想之宗—这种主题思想高度集中,生发议论不能须臾离开主题的要求,就是我们称之为杂文的“不杂”的主要之点。当然,杂文的“不杂”还表现在逻辑的严密,文字的精炼等方面。如果逻辑上漏洞百出或节外生枝,文字冗长罗嗦或词不达意,那么,同样会影响杂文的精粹和凝炼。
《敏于感受,学会分析》
这两篇文章都是读后感,从较大的范围说,又都属于议论文这一门类。所以,文章既要符合议论文的一般要求(即论点明确,有理有据,分析、论证有说服力等),又要着重于“感”(从一定材料出发,引出观点,分析、议论、联想、发挥)。从这些要求看,这两篇习作,做得都是不错的。
首先,观点明确,中心突出。《人不能没有信仰》一文,作者由说中对顾丝丝眼睛的描写,进而感受到了她那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人应该有坚定的、崇高的信仰”的感想议论。文章的题目旗帜鲜明地标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的最后一段写道。“人不能没有信仰。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人的信仰就是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胜利。我相信,象顾丝丝那样有祟高信仰的人一定会越来越多……”这一结尾,综合问题的实质,将自己的观点概括得更加突出明确。《生活的警笛》一文,作者从张海迪的生活经历中,捕捉到了最闪光的东西,这就是一个人应该怎样对待生活,触及到了人生的价值问题。总之,两篇文章观点明确,中心突出,写得都有一定的深度。
文章做到观点明确,中心突出,主要取决于作者的认识。对现实生活要敏于感受,要身居学校、课堂,“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朱来”。两篇作文不是面壁虚构,而是针对活生生的材料,联系实际,写出了真实感受,写出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里。这反映了广大中学生对生活的思考、认识和理解正朝着健康的方向逐步深化,也说明中学生对社会、对人生的贵任感、时代感增强了。
《描写艺术品的作文》
一次全国范围的艺术展在N市隆重开幕了,因为这次艺术展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所以各地的艺术家们纷纷拿出了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
李翁,这位艺坛第一评论权威,从早上来此参加剪彩仪式到现在已足足站了一个多小时了,可艺展组委会主席的致词仍是渭滔不绝。终于,在李翁站了两小时又十分钟时,剪彩仪式结束了.李翁拖着沉重的步伐进入展厅,立时有大群“艺术家”们扑了上来,纷纷争着‘请’李翁先去看自巴的作品。无奈,李翁就这样被人簇拥着看了一家又一家,但令他满意的作品实在凤毛鳞角.李翁已经有些心灰意冷了,不禁想坐下休息一下,突然,他的眼睛一亮,向前紧走了几步,在一个绳围前停了下来.在这个绳围中有一个白色的四方形立柱,在立柱的顶端平台上有一滩殷红色的像是血渍的东西。他围着这个方柱转了一周,发现在它的另一面有几点红的东西在顺柱向下流时,凝固在了上面。
其它的艺术家们发现李翁对它如此重视,也不禁围上来仔细端详,李翁目光中闪烁着兴奋的火花,由于激动他的身体有些颤抖:“艺术,这才是艺术中的极品啊!你们看,这从地面竖起的一个几何体,不正是表现了人们冲出压迫的先驭吗?这几点红可是点睛之笔,要获得自由是要付出代价的嘛,再看这几条流下的红迹,给予了整个作品以动感,这件是前卫作品的代表呀!”这时,李翁眼光中闪烁的火花,已传到了围观者的目光中。顷刻之间,闪烁的火花变成了闪烁的镁光灯,各家报社记者纷纷以这件作品为背景拍摄不停,李翁刚才心中的冷淡,已让这件他眼中完美作品的代表所放射出的光芒,照得冰消雪融了。
第二天,展览还未开门已有一群艺术爱好者们堵在了门口,他们都带着闪烁着兴奋火花的目光准备一睹为快。终于门开了,人们冲进了展馆,可是找遍了全馆也没有发现它的踪影。人们愤怒了,纷纷拥向馆长办公室,让他解释清楚。干练的馆长听完观众反映的问题时一个劲地道歉:“这是我们工作的疏忽,以后一定会改进的,这次还请大家原谅,这件东西我们已拆除了,以后不会再出现不愉快事情了.”观众眼中的热情变成了迷惑不解的神情,馆长接着说道:“由于办展时间紧迫,一我们实在没有来得及拆掉它,只好先用绳子围起来,好不让上面洒的油漆弄脏大家的衣服.对于那位粗心的油漆工嘛,我们一定严肃处理。”
这时,我们观众的目光中仍闪烁着火花,但这已变成了被欺骗后愤怒的火花……